黃太吉開業
1、90後創業者張天一
年輕的大學生逐夢者,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以為自己追求地最正確。身為北大研究生的張天一大學一 畢業 就不顧周遭人異樣的眼神,做了自己的選擇如棗去開了自己的小餐館創業。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90後創業者張天一相關 文章 。
90後創業者張天一:訪談
北大碩士也可賣米粉
一個北大法學碩士,賣米粉賣得風生水起。在90後CEO中,湖南常德米粉創始人張天一算是少有在傳統領域闖盪的。他說:“賣米粉千萬別拿互聯網說事。”“90後”、“伏牛堂CEO”、“北大碩士賣米粉”這三個標簽讓初出茅廬的創業家張天一一時間賺足了眼球。
都搞金融誰來做實業
廣州日報:6年法律專業為什麼會去創業賣米粉?
張天一:讀法律專業只是一個偶然,繼續讀研更多的考慮是拿文憑。
碩士學的是金融法,同學大多去投行工作。我在找工作過程中產生了兩點困惑,大家都去搞金融了,誰來做實業?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困惑,大家都想去從事那好工作,但是有大批工作沒有人願意去做。大家都想去好地方,但結果卻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到了這個好地方,更可能是堵在路上。這些困惑,加上身處異鄉對家鄉米粉的懷念,讓我轉行去餐飲行業。
廣州日報:現在你是怎麼理解創業的?
張天一:如果讓我自己寫新聞標題,我就寫“創業就是一種修行”、“身價一個億就出家”。其實對我而言,創業不是信仰,不是目的,而是一個過程。像褚時健、柳傳志這些人,這么高齡了還在工作,我相信不是為了財富,我個人信佛,我更願說創業是一種修行。
互聯網提供創業機會
廣州日報:你說賣米粉不要拿互聯網思維說事,但互聯網真的就沒有影響你嗎?
張天一:我們90後,本就處於互聯網時代,這是我們的本能,由本能而上升到思維層次,我覺得很搞笑。
互聯網代表了連接方式的改變,它改變了餐廳的輻射半徑。也就是因為互聯網,伏牛堂能打破傳統餐飲行業地段的限制,在“一流商圈,十流位置”興盛營業,甚至可以吸引外地湖南人開1~2個小時的車專程跑到我們店裡吃米粉。
互聯網對90後最大的意義在於:為我們四個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堅持做自己的機會。在傳統時代,四個小孩什麼都沒有,還敢叫板現實,是不可能的。在這一點我感謝互聯網。
廣州日報:餐飲是一個傳統產業,伏牛堂未來會採用怎樣的新模式經營?
張天一:未來伏牛堂有可能是一個大數據企業,在明確知道顧客群是湖南人,我們會選擇去挖掘一些湖南人的數據,製造一些湖南人需要的消費場景。說不定有可能未來吃米粉是免費的,而是通過消費場景去賺錢。例如我們的制服,以後說不定我們的店一半是米粉店,一半是服裝店,也許有可能,也許不可能,我不知道。
90後創業者張天一:創業獨白
為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我國出台了“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多項政策 措施 。在涌動的創業大潮中,一批敢為人先的大學生邁出了創新創業的步伐,追逐自己的夢想,北大碩士張天一就是其中的一個——
“當初我用大概10萬元錢,創造了‘伏牛堂’這個品牌,大半年過去了,伏牛堂的估值已達數千萬,我們賣掉了11萬碗常德牛肉米粉。把這些米粉的長度接起來,大概能繞北京六環一圈。”
12月2日晚,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畢業5個月後,24歲的張天一重回北大,與大家分享他的創業心得。他的穿著一如既渣塵拆往:印有“霸蠻”字樣的黑色上衣、軍綠色褲子、一雙系帶靴。
北大金融法碩士、2014年應屆畢業生;湖南常德牛肉米粉經營者、北京伏牛堂餐飲 文化 有限公司CEO——“碩士賣粉”,看似反差強烈的標簽,讓這個喜歡被人稱為有“匪氣”的90後青年成為了話題人物。在已經到來的這個12月,據說又有3家伏牛堂新店即將開業。
在 創業之路 上,張天一和他的小夥伴們聽到了很多掌聲,當然也有不少質疑。
1 人生兄指可以多一種選擇
12月2日上午10點,記者在北京朝外SOHO的伏牛堂見到張天一時,他正在 面試 當天的第三位應聘者。與傳統意義上的正襟危坐不同,雙方坐在餐桌旁聊工作、聊星座、聊 愛好 ,聊完了還要互相掃一下微信。然後,張天一問:“吃飯了嗎?要不要嘗一碗我們的米粉?”
這是一個敢於打破常規的青年。
考研 成績專業第一、北大“演講十佳”、辦過高校巡迴演講、寫了兩本書、知名律師事務所實習經歷、上過多檔電視節目……按照大多數人的人生設定,盡管今年有727萬畢業生,張天一的這份簡歷應該也可以讓他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他偏偏不按常理出牌。2014年4月4日,張天一和3位小夥伴在北京環球金融中心地下室的一個拐角開起了一家30平方米、“比路邊攤好一點”的牛肉米粉店“伏牛堂”。
“剛畢業的時候,同學們都在收各種高大上的錄用通知,我卻拿10萬元開了一家小店。說心裡不慌,那是假的。”張天一坦承,當時有困惑,也有心理負擔,碩士賣米粉,怎麼跟老師、朋友、周圍人說?他為此幾宿睡不著覺。
張天一說,一路走來上的都是名校,有時會帶來負擔。大學畢業了,要麼去最好的企業、最好的機關,要麼 出國 。“20歲的人生本該是道開放式的問答題,為何現在被做成了出國、考研、找工作三選一的選擇題?”
他的困惑,在看到一張宇宙星圖時豁然開朗。當鏡頭拉遠,地球也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塵。一個人的煩惱,取決於他的格局和視角。格局越大,煩惱越小。“有什麼東西可以大過一個年輕人的夢想?沒有!”
張天一說,當所有人都去擠僅有的幾個選擇時,卻有大把的工作沒有人做。“就好像國貿是個好地方,大家都想去,可更有可能的結果,不是大家都到了這個好地方,而是都堵在了通往好地方的路上。”創業,可以滿足他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嚮往。這不是被動的生存選擇,而是對生活方式的追求。在他看來,這也是自己與十年前那位畢業後賣豬肉的北大師兄的本質區別。
有人質疑,北大碩士賣米粉是不是資源浪費?張天一有自己的理解:大學最首要的目標是培養健全的人格,讓文科生有人文情懷、理科生有科學精神。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比例僅為2%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在張天一看來,創業本身有風險,越早創業,試錯成本越低。年輕人最重要的不是安穩的工作,也不是錢,而是能不能在精力最好、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以最快的方式獲得對世界的認知和積累。“如果說人生有兩條軸,橫軸代表人的廣度和經歷的豐富程度,縱軸代表人一生所專精的事業和領域。我始終認為,在年輕的時候,人應該擴展自己的橫軸,多嘗試,這樣才會更加明白應該從橫軸的哪個點拓展縱軸,最後走對自己的路。”
張天一說,當社會不再炒作“北大學生賣豬肉”、“清華學生當保安”,開始尊重每一種生活方式和每一個職業崗位時,我們的社會才算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很多的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2 干別人沒干過的事
選擇牛肉米粉作為 創業項目 ,張天一是經過深入分析和調研的。
首先,這是家鄉的味道。米粉,遍布常德的大街小巷。其准備工作主要在前期,牛肉、牛骨湯要提前約10小時熬制好,等到真正操作的時候,全過程不超過30秒,某種程度上具備了標准化操作的可能性。而雕爺牛腩、黃太吉等餐廳的成功,也給了張天一很大的鼓舞與啟發——餐飲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很大潛力可挖。
張天一回憶說,為了拜師學藝,他和合夥人走街串巷,吃遍了常德的米粉。隨後,他們又開始進行標准化提煉:用小秤一勺一勺地稱量每種配料的分量,又通過常德餐飲協會邀請到當地最有名的幾家米粉店的主廚品嘗,最後才製作出產品配方。
“那時候我有個諢號叫‘阿香婆’”,張天一笑著說,創業之初,店裡的牛肉都是自己炒制的,每天要忙到深夜,衣服上充滿了牛肉味兒,右手也變得格外強壯。
就在張天一創業後的1個多月,國家出台了“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鼓勵和支持更多的大學生創業。“碩士粉”的 故事 被報道後,張天一成了媒體和大眾追捧的對象。慕名而來的顧客蜂擁在小店中,以至於不得不限量銷售。
6月25日,第二家“伏牛堂”開業,面積擴大到180多平方米。
6月27日,北大法學院畢業典禮倒計時的前一天,張天一獨自一人,在店裡盤點了創業以來所有的營業數據。1.4萬碗!“這樣一個數字,讓我知道,至少有些東西是踏踏實實的。”他立下了一個目標:到年底賣出10萬碗粉。11月中旬,目標達成,比他的計劃提前一個半月。
還有更多計劃外的收獲。
張天一告訴記者,當初他用聚美優品上市的故事激勵小夥伴們,沒想到2個多月後,自己也得到了徐小平的天使投資。“我們站在徐老師家的窗邊,看著國貿的車水馬龍,覺得創業這件事太奇妙了!”
目前,伏牛堂已獲得來自險峰華興、IDG資本與真格基金的投資。米粉已經放到中央工廠生產,團隊人數達到30多人,而且還一直在招攬人才,為今後擴張做好儲備。
在創業帶來的奇妙“化學”反應中,政策、市場無疑是催化劑。“我這樣的例子,只有在這樣的時代才能出現。”張天一認為,今年是中國創新創業環境最好的一年。一系列促進創新創業的政策陸續出台,在市場上,也有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投資人開始將資金投向創業企業。
“順勢而為,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很重要。”張天一說,過去一提創業,人們腦海里浮現的就是個體戶單打獨斗,但是現在大家會覺得,創業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就像上世紀90年代的下海潮。
大學生創業,沒有 經驗 怎麼辦?張天一卻認為,沒有經驗恰恰是90後最大的優勢。在與青年創業者的交流中,他發現,90後創業更看重自我價值的實現,願意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我們做的是增量市場,而經驗適用於存量市場,反而可能會成為束縛。”
對於張天一和他的團隊來說,創業除了帶來財富上的增值,更大的改變來自精神層面。“創業經歷的事情,可能在 職場 上需要好幾年才能按部就班地接觸到。現在短時間內就體會到了,這感覺真的很棒!”
在創業過程中,90後的小夥子們和賣菜阿姨、垃圾房大叔、保安打起了交道。“我很高興走出校門後,沒有進機關,沒有進寫字樓,沒有站在一個很高的視角俯視這個社會。在這個通常被認為是最普通的行業,我明白了,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被改變,而是尊重和理解。”張天一告訴記者。
3 做受人尊重的企業
在伏牛堂,記者在就餐時間並未看到預想中的火爆場面。張天一告訴記者,以前那種火爆的場面是“不正常的好”,現在才是立得住的“正常的好”,目前每天單店的流水在8000元到1萬元之間。他說,創業最忌諱的是“成功者心態”,尤其是餐飲行業,更要穩扎穩打,在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瘋狂開店、瘋狂加盟是比較危險的。“伏牛堂的實體門店數量只要保持在一個能夠承接住品牌影響力的范圍內就好。”
“半年前,我們只是一家小店,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一個公司。”張天一說,伏牛堂正在形成自己的 企業文化 ,並明確了發展願景,那就是,“不做中國的肯德基、麥當勞,而是要做一家受人尊重的餐飲企業。”
有很多人認為,伏牛堂是一家擁有互聯網思維的餐飲企業。張天一對此並不認同,“互聯網只是手段,我們只有一個思維,就是人文思維。”體現在工作中,就是以人為尺度,讓一切變得更好玩兒。
伏牛堂的員工,幾乎全是90後,他們一半是大學生,一半是進城務工人員。怎麼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張天一將工作流程游戲化,給每個工作任務設定經驗值,員工完成任務後可以獲得“牛幣”,用來換假期或向老闆提要求。以前沒人願意乾的活,現在大家都搶著干,張天一說,這證明游戲管理法起了作用。
在伏牛堂的收餐台上,記者看到了一張環保行動卡片。顧客用完餐,如果自己收碗,並將垃圾按照殘湯、塑料碗、筷子廢紙的順序分類投放,每次消費後蓋一個章,蓋滿10次,可以換價值128元的“霸蠻衫”一件。這款為員工製作的服裝,大受顧客歡迎,僅一個夏天就賣出了1000多件。
今年7月,伏牛堂以漫畫的形式,將牛肉粉的配方在微信上公開。“沒有人像我這樣賣米粉。”張天一說,“為什麼敢這么自信地公開配方,是因為我們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不在這張小小的紙片,而在開業以來積攢下來的幾個微信群、幾個QQ群的忠實顧客。”
在伏牛堂的 商業模式 里,通過問卷調查和支付入口端的數據採集,他們還原出了忠實顧客的“肖像”:來自湖南及周邊省份,70%以上是女性,85後佔81%。米粉就像一個引流器,將這些群體特質非常突出鮮明的人吸引聚集到了一起。
於是,就產生了“霸蠻社”——一個在京年輕湖南人的樂活空間。“霸蠻”是湖南方言,湖南人用“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來形容自己的精神特質。在霸蠻社裡,沒有老闆、顧客、服務員的“標簽”,大家一起讀書、看片、賞曲、吃飯、做公益,一起出去玩。玩著玩著,有的顧客變成了員工,有的員工 離職 後,依然活躍在霸蠻社。
“我們的米粉是起點,而不是終點。”張天一認為,小眾生意做到最後不一定小眾,而是將成為某一類消費人群的入口。通過大數據挖掘的方式,可以製造一些吃粉之外的消費場景。“伏牛堂真正好玩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有很多的想像空間,具體說,我們也不知道未來會成為什麼,只是希望做出靠得住的米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去探索未知的方向。”
在北大的演講結束時,張天一充滿激情地誦讀了他創作的《粉拿之歌》,他說自己非常喜歡這首歌,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追夢而來,勇猛無畏,我與兄弟姐妹們攜手共進,我精神抖擻,征服高山大海,以伏牛堂之名永不退縮,以伏牛堂之名完成使命;以伏牛堂之名沖鋒在前。”
90後CEO張天一:創業“逼”著我成長
人們需要的不是被改變 而是被尊重和理解
2014年7月19日,剛創業三個月的張天一在一次沙龍上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歷程和心得。談到創業初期,張天一回憶說:“剛做伏牛堂的時候,只有4個合夥人。牛肉是自己切的,自己炒的,自己燉的;米粉是自己進貨,自己泡,自己發,自己煮。“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做,所以在最開始創業時,我們有兩個身份:第一,創業者;第二,基礎的體力勞動者。”
張天一這樣描述著自己的創業感受:在從事基礎的體力勞動過程中,我突然發現,我要跟很多以前接觸不到的社會的邊邊角角打交道,賣菜阿姨、垃圾房大叔、保安哥哥……跟這些人打交道,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態,會有一個震撼式的改變。那就是在進入這個行業時,你想改變世界的想法是錯的,因為對這個社會絕大多數人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被改變,而是被尊重和理解。舉個例子,伏牛堂環球金融中心店的東南角是一個雞蛋灌餅攤,一家三口,大哥大姐還有一個不到10歲的小妹妹。旁邊是一輛鋪著棉絮的板車,3個人輪流賣餅,誰累了誰去睡覺。在伏牛堂有時幹得非常累,對客人沒辦法笑,我去買雞蛋灌餅,他們依然微笑地跟我聊天。這時我就意識到,我的這種累跟他們比,真的是一種書生式的無病呻吟。
張天一感悟說:“經歷了這樣3個月的歷練也好、體驗也好,我發現現在我的生活節奏改變了。在馬路上遇到發傳單的同志,我一定接過他的傳單對他笑一下,因為我自己給伏牛堂發過傳單,知道這個事兒有多難。每天用完洗手間,一定要把洗手間擦乾凈,因為我自己給客人收盤子,知道保潔阿姨一大早起來收拾洗手間有多難;晚上回家看到門口站著的保安大哥還是早上那位,我一定對他笑一下,因為我自己當服務員,知道腳在地上站一天是什麼樣的感覺。”
創業下來,張天一說到自己最大的收獲:“在我這個年紀,可能是心懷夢想、迫切要實現個人價值的時候,這時如果一些事情給我們點醒一下,告訴你應該考慮怎麼才能為社會創造什麼樣的價值,這可能是人生一輩子的財富。”
那時,他的米粉店已經在朝外SOHO開起了第二家店面。至今時隔半年,張天一的第四家分店即將開業。
創業是個大概率失敗事件 加速獲得人生經驗
談到現在的感受,張天一坦言:“創業挺難的,是大概率失敗事件。剛開始就奔著我要做成一件事的想法自己會非常難受。我覺著我最大的收獲在於,因為創業很難,這就會‘逼’我。”怎麼個“逼”法?他解釋有兩個含義,一是不斷地挖掘潛能,使特長優勢能發揮出來;二是這個過程中人的缺點劣勢都會被放大。這就會不停地考驗你,最後你能夠搞明白一件事,我到底是怎樣的人、適合干什麼事兒。
張天一說:“這些經驗如果走正常的人生路徑要五年、十年你才能悟到,但是創業過程中逼著你,可能半年或幾個月在很困難的情況下加速獲得人生經驗。這時候你才發現,創業成功不成功可能不那麼重要。心態不會那麼浮躁,感悟才是最重要的。”
對比幾個月前他的創業分享,如今的張天一已經逐漸從體力勞動者轉型為一個管理者,想法也更加務實,更注重實際。“當時創業是非常理想的狀態,充滿理想主義、個人英雄主義情結。”張天一笑著說。
“那時候不懂什麼叫做管理,現在發現企業是很需要管理的。這兩天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個真正好的leader不是什麼都能做,恰恰是你什麼都能做什麼都不做。”他解釋說,原來每天都做很多事,現在感悟到作為管理者需要不停地考慮怎麼僱人,怎麼樣請到最有能力的人願意與你一起共事。現在他每天早上4點鍾起來投入工作,一直會到晚上10點。而他主要的精力就是在公司的發展規劃與招聘人才上。
做受人尊重的餐飲企業要有積極向上年輕人
目前,伏牛堂已有近50名員工。作為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90後,張天一如何管理他的企業呢?采訪過程中他多次提及要做受人尊重的餐飲企業,而這個關鍵是要有積極向上年輕人。
張天一告訴記者,伏牛堂團隊主要是90後構成。他將工作流程游戲化,創新發明了“牛幣”體系。每天發布任務,員工完成任務就可以獲得經驗值和牛幣,兌換休息或是店內產品等。他講了個很有趣的例子:“過去餐廳要花很多精力培訓員工要微笑服務等等,現在我發一個任務是要與進店的客人聊天,聊成朋友加進我們社群就會獎勵10個牛幣。現在我的同事看到顧客就跟親人一樣。”
就是這樣,伏牛堂近50人的團隊中超過一半的員工都是由顧客轉化而來的。張天一說:“傳統的企業要做好員工體驗也要做好對外顧客體驗。今天我做好員工體驗的同時也就做好了顧客體驗,員工與顧客之間是朋友、共生關系。”
創業近一年,伏牛堂發展迅速,讓張天一引以為豪的是他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他想打造青年NGO空間,讓更多的年輕顧客與員工聚起來,組織活動、發展興趣協會,同時可以賣粉賺錢。在激勵措施上,每個員工的收入也是跟門店利潤直接相關。這樣可以使員工更富有激情與動力。他說:“7月份分享的主要是理念,現在是用制度機制把理念實施下去。”
對於未來,張天一還有更大的計劃與野心。他預計在2015年能夠發展到20家門店,目前已經在著手籌劃中。而之後他還在考慮全國市場,把他的湖南米粉賣到更多的地方。
2、黃太吉:從互聯網餐飲鼻祖到傳奇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