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者禮盒
1、深圳特產是什麼
深圳特產:
南山荔枝:荔枝是嶺南四大名果之首,果實晶瑩如玉,香甜可口
沙井蚝士:蚝享有海中牛奶及海中水果美譽,是珍貴的海產貝類。
大鵬鮑魚:主要產於大鵬灣,肉質鮮脆,美味可口,色澤乳白。
龍崗雞:產於龍崗地區,體圓皮白,味道鮮美。
光明乳鴿:以潤、滑、甜、嫩為特點,製作工藝考究,滋味濃鮮。
喜上喜臘腸:選料考究、色澤光亮、味道鮮美、口感鮮嫩、加工精細、香味濃郁。
2、封丘縣的名勝特產
特產
●李金梅毛筆:封丘縣李金梅筆庄,創建於清代咸豐年間,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與安徽毛筆製作技藝屬於同宗同源。該毛筆精選上等山羊毛、鼠狼尾毛、石獾毛、紫毫、過冬鼠須等動物毛料,經過選毛、脫脂、去絨、理毛、齊筆、清雜、匯筆、梳筆、捏筆、護筆、蹲筆、捆筆、栽筆、膠筆等八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以製作「純紫尖」筆工藝最具代表性,精選雲南純野山兔毛加工而成。
●青堆樹莓:樹莓富含天然阿司匹林,具有抗感冒功效。樹莓飲料具有防癌、抗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感冒、美容養顏、抗衰老、護發護齒、解渴、增加食慾等功效。樹莓又稱覆盆子,全身皆可入葯,是中葯中一種重要的葯材 。
主詞條卷尖
●卷尖:卷尖是河南省封丘縣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豫菜系。由大肉、雞蛋、芡粉以及各種調料製作。曾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御用菜」。是河南封丘傳統宴席上最常見的葷菜之一。
●石榴:封丘石榴據《封丘縣志》記載,西漢武帝時,陳橋鎮便有了栽培石榴的記載。 在清朝初年,曾是河南貢品石榴。最有名的有鋼石榴、鐵石榴、紅石榴、酸石榴和白石榴等品種。
主詞條封芹延菠
●芹菜:封丘芹菜栽培歷史悠久,當地自古有「封芹延菠」之稱,號「貢芹」,又簡稱「封芹」、「琉璃脆(慈禧太後賜名)」。 據《封丘縣志》記載:「芹菜四時均有。而春種、夏移、冬成者,嫩而無渣,為封特產。 大將石守信獲恩賜貢芹,故有「封隱勛臣天下貢,丘野一方雪底芹」藏頭藏尾聯相傳。 民族英雄岳飛之孫、南宋文學家岳珂在其詩《宮詞一百首》中,亦有「金花詔紙夜封芹,首錄先朝社稷臣」之句表述。
●留光火燒:《後漢書》記載:公元23年,光武帝東游曾駐此地,賜名「劉光」,後演變為「留光」。光武帝在此品嘗到內軟外酥、色香味俱佳的火燒,大加贊賞。
名勝
●青堆遺址:青堆遺址在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陳橋驛:陳橋驛站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陳橋鎮。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此「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開創了大宋300年基業。這里作為出過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注入史冊,一度成為護衛京都開封的四大名鎮之一,是宋文化的源頭,也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平丘:古平丘位於封丘縣城東南25公里黃陵鎮平街村。據《封丘縣志》載,平丘春秋時屬衛。
●古黃池:在古代封丘的歷史上,為抵禦南方強楚的北侵,北方諸侯曾在封丘先後三次召開兵車之會。其中以黃池之會規模最為龐大。封丘的「古黃池」稱謂就是來源於此。
●息氏墓:息氏墓是戰國息氏貞烈之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就是創作於此。
●翟母井:據歷史記載,在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得帝後,為報答翟母的恩情,下旨為翟母封墓修祠,地名改為「封丘」,還把翟母家中的那口水井賜名為「翟母井」。封翟母為封丘侯,設封丘縣於延鄉。
●使君祠:據《後漢書》記載,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墓呈八角形,尖頂,上植柏樹一株。今存山門、使君殿、廣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門和古碑4通,古柏1株。光緒六年(1880年),敕加「普佑」封號,頒發「千里秋成」匾。
●城隍廟:城隍廟,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
●石佛寺:胡村石佛寺的始建,無記可考,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間重建胡村石佛寺時才刻碑記之。
●蟲牢:蟲牢又名桐牢亭,俗稱桐窩。春秋時屬鄭地,今居廂鄉桑村東北牢坑為其遺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晉景公召齊、衛、朱、杞等9國諸侯在鄭地蟲牢開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蟲牢之會。
●天爺廟:天爺廟位於封丘縣居廂鄉安上集村東南隅土崗上。相傳,它始建於明代。廟碑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康熙、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現存山門、大殿、後殿等。山門設正門和側門,大殿梁架有彩繪,後殿為兩層樓,彩畫梁架,山門有台階,兩側有井兩眼,東西對照。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覆蓋。
●關帝廟:關帝廟位於城關鎮西關村東南部。相傳,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年)毀於水,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宣統元年(1909年)、民國15年(1926年)先後修繕。其規模原佔地面積20餘畝。今存大殿1座,帶卷棚拜殿3間,歇馬涼殿3間,有清代關公塑像等3尊,宋代鐵天官像1尊。
●兩程夫子祠:兩程夫子祠位於馮村鄉永頭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程氏遷居此地,為敬奉先祖而建。兩程夫子程顥、程頤為宋代理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這里有山門、大殿、照壁和東西廂房,增修二亭,大殿內奉兩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顧余烝嘗」匾和對聯1副。兩廂敬奉兩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兩尊,古碑兩通。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美國牧師海玉節兄弟傳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長大教堂1座。另有牧師住所1座,二層樓房,西式建築。
●東仲宮節孝坊:東仲宮節孝坊位於陳固鄉東仲宮村,在路中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表彰孫承緒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為2層3間4柱坊,中間高,兩側低,中間可通人、車。中間檐下書「聖旨恩榮」4個大字,第2層橫書「已故生員孫承緒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紋,石質。
●何家鋪牌坊:何家鋪牌坊位於司庄鄉何家鋪村東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中間高,兩側低,4柱3間2層石牌坊,頂部屋脊式。由於沙土深埋,坊體書寫內容與雕飾不明。
●八角井:八角井位於潘店鄉潘店村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潘美所建。清順治本《封丘縣志》:「八角井,在縣東二十里潘店。井有八角,不方不圓,旁有九井雲。」
●何家琪墓:何家琪墓位於馮村鄉小里薛村西,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緒元年(1875),在河南鄉試中考取舉人第三名,曾報名入闈。因時局動盪,放棄仕途,就任洛陽教諭,後升汝南教授。著有《講學規約》、《講志聖社規》、《天根文抄》、《天根詩抄》等。他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時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海棠賦碑:海棠賦碑因蘇軾撰寫《海棠賦》,鐫於石上而得名。
●塔兒經碑:塔兒經碑上刻經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闊上銳如塔狀,故得此名。據載,經文為宋時蘇小妹所書,字徑三分,端楷顏體。其右下角載汲縣王諫書、鄢陵劉允成臨。
●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塔是1952年為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塔上銘刻著封丘縣革命烈士歷史事跡和部分烈士名單。
●青龍湖: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8公里處的「青龍湖」與黃河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黃河決口時留下的一處自然湖泊。湖水面積2200畝,蓄水量300萬立方米,南北長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處可達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狹長,宛如巨龍,故稱青龍湖。
●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黃河下游濕地區,由封丘縣和長垣縣境內部分黃河灘塗、背河窪地組成,長70公里,平均寬度3.5公里,總面積22780公頃。保護區內共發現有鳥類達156種,野生獸類12種,兩棲、爬行動物9種,魚類32種,植物745種。鳥類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鳥類10種,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29種。
●黃河曹崗險工:黃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3米~13米,稱之為「懸河」。曹崗險工處,黃河河道由東西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橫河,河水急沖堤壩,形成險中之險,臨背懸差為全河之最,世稱黃河第一險工。 方言俚語
河南封丘方言中有非常豐富的子尾變韻。從語音形式上看,這些子尾變韻更傾向於合音,是一種特殊的合音音變;從詞語構成角度來說,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詞後面,也可以附加在動詞、形容詞、或者短語後面,從而構成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是名詞化標記。
封丘方言中韻母共有33個,動詞在變韻的韻母共有25個,只有韻母為[e a o TM ιοÇυÇχο]時動詞不變韻。動詞的主要韻母主要是向著[εο]兩個及它們的變韻形式變化,即向著楊母音的方向演變。動詞韻母的韻尾出現了弱化甚至脫落。當韻母為開口呼和齊齒呼時,動詞的主要母音變韻變作[←→E],當韻母為合口呼和撮口呼時,動詞的主要母音變作[□],而當主要母音為[e]時,變韻為[Φ]。動詞的主要母音變韻,即它們的介音沒有弱化或者脫落,而是韻腹變化,韻尾脫落。
韻母為[□□]時,韻母變作[←→];韻母為[ε ai an ei en](韻母為[e]時大部分是不變韻的)時變作[E];韻母為[i]或有[i]介音(即為[i in ian] )時,韻母變作[iE];韻母前有介音[u](即為[uai uei uan uen])時,韻母變作[uE];韻母為[y]時,韻母變作[yE]。韻母為[au ou aN eN]時,韻母變作[□];韻母有[i]介音的[iau ion iN iaN]時韻母變作[i□];韻母為[u]或有[u]介音的後鼻音(即[u uN uaN])時,主要韻母變作[u□];韻母是[yN]時變作[y□]。動詞重疊表完成時,兩個都變韻,若不表示完成義,則不便韻。
文化現象
封丘縣城東南20公里處的清河集村是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開封市祥符區也是祥符調發源地)。
地方風俗 ●生子習俗●蛋俗:《封丘縣續志》載:「婦將生子,母家必預制衣帽以被不時,及臨蓐,招穩婆收生,書柬報母家,母付以雞子。」 ●嫁娶習俗封丘縣流傳:去(娶)的早,趕雞叫,婚禮儀式舉行越早越好,趕早不趕晚,最好是在雞叫之前,這樣兩人才能白頭偕老,即:夜半嫁娶。
●婚前習俗: 下禮:其實也是婚禮的一部分。婚禮一早,男方將准備好的兩架盒子,一架禮盒,一架穿著盒,抬送女方。禮盒上還要有三樣東西,一把掃帚、一塊磚樣大的曲、和一隻公雞。 送賀:特指給男子送賀禮,是慶賀男子娶妻的一種禮俗。 壓床:又稱壓喜床,壓新床等,中國漢族婚俗之一。青年男女結婚的頭天晚上,新郎家要請兒女雙全的老人把床鋪好,然後新郎請一個或者兩個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寢。 添箱:又稱添房。婚姻禮儀。是接到男家請期後,女家將嫁女的吉日寫成喜貼,送往各親友家,凡接到喜貼的親友,一般均以錢物為禮送至女家賀喜。 ●嫁娶步驟:壓箱;迎禮;上轎;下轎;看新人;婚燈;叫九。
●婚後習俗: 鬧房:也叫鬧洞房,就是新婚花燭夜親朋畢集飲酒,歡呼戲謔或惡作劇至深宵達旦,謂之:「鬧房」。 瞧親:婚後後第二天,新娘的伯、叔、舅、姑父、兄弟等到新郎家裡瞧看,稱為「瞧親」。同時給新娘送餃子、果子等吃食。古時為第三天「瞧親」,現在改為第二天,第三天回門。 開拜:是指新婚後第二天黎明,新娘早早起床,洗漱完畢,從櫃子里拿出轉為公婆准備的兩封果子,到公婆屋裡拜見。新郎新娘磕頭後承上禮品再向老人問安。 回門:回門又稱歸寧,是指女子出嫁後首次回娘家探親。新婚夫婦新婚的第三天後回岳父母家,對於新娘來說,則是初為人婦後回到自己的娘家。新郎回門興鬧,咋鬧都不能惱。 聽房:鬧新房舊俗。新婚夜暗中偷聽新婚夫婦的談話和動靜;合巹(jǐn):結婚禮儀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的新房內共飲交杯酒(合歡酒);宴客,宴請賓客,力求排場。 ●結婚其他習俗:
塗抹新娘:新娘剛到新浪家門口,就會被迎親隊伍中的一夥人抹上一臉鞋油,而這時新娘是不會做出反抗舉動的。
帶彩回家:封丘縣婚禮上在舉行婚禮當天,女方一般只有大嫂和朋友到新郎家,臨走時,搶親的功臣們會在大嫂及同行好友臉上抹一些鞋油。帶彩回家說明了封丘縣婚禮習俗中保留著原始搶婚的習俗。 喪葬習俗●喪葬步驟:小殮、守靈、哭喪、大 殮、出殯、路祭、祭奠日等。 傳統節令習俗●傳統節令習俗:(漢族)春節 、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七月七、冬至節、祭灶節、除夕。(回族)開齋日、宰牲節、聖忌。 土建習俗建造新屋上樑之日,貼對聯、紅方。中午時分,鳴放鞭炮,工匠師傅抱斗登上樑頭,將斗中所盛「瓢梁糕(小饅頭)「和糖果一把一把撒向圍觀的人,邊撒邊誦詞,眾人食糖搶饃十分熱鬧。 文學典故
●翟母進飯: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得帝後,封翟母為封丘侯,設封丘縣於延鄉。
●付諸東流:出處:《封丘作》詩:「生事應須南畝田,世事盡付東流水。」
●爭長黃池:《史記·趙世家》:「晉定公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爭長於黃池(封丘縣古名),趙簡子從晉定公,卒長吳。」
●黃澤之地:古時期黃帝在「鼎湖(黃池)」鑄造「東(天)」、「西(地)」、「南(人)」三個寶鼎後,乘黃龍升仙的荊山(荊隆宮)之地。
●玉門豐沮:雷氏被黃帝封在封丘荊龍宮鄉「玉門豐沮(封鉅)」,「玉門」為昆侖山三皇五帝「中央之國」。
●陳橋柳園:黃河中游南岸有渡口叫柳園(現隸屬於開封市),北岸有渡口叫陳橋(現隸屬於封丘縣),隔河相望。村中住著放羊小伙陳橋和養蠶姑娘柳園,從小青梅竹馬,一天黃河決口將兩人分開,因為兩人愛情感動了河神,河神搭了一座浮橋使之團聚。後來陳橋和柳園化為河神,保護一方百姓。
●系馬槐:古越人金夢麟《題系馬槐》詩碑,詩中贊道:「千古興王地,擎天一柱巍。」
●其他典故
班昭《東征賦》:「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
王策《黃池芳草》詩曰:「春色滿黃池,細草和煙碧,放犢牧兒聞,緩騎王孫惜,一自霸圖空,千載成塵跡」。《封邑舊志》記載黃池芳草是封丘八景詩之一。
唐朝劉長卿《登吳古城歌》:「黃池高會事未終,滄海橫流人盪覆」。 時間作品作者清初《滿江紅·自封丘北岸渡河至汴梁》陳維崧縣名歷史
封丘為「古封父之國」,丘,墳墓也,封丘即封父墳墓的所在地。封父是古代部落聯盟酋長炎帝的後裔。一說為漢高帝因封翟母墓而置,即西漢置封丘縣。後幾經廢置,隋復置封丘縣。
姓氏發源
●封氏: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說:「封氏出自夏諸侯封父之後,其地汴州封丘縣有封父亭,即其所都,周初國滅……子孫以國為氏。」
重大事件
中國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一說公元前17世 紀),商軍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擊敗夏軍,滅亡夏朝的一次戰爭,即鳴條之戰。
春秋時期,五霸中的齊、晉、吳諸國,曾先後在封丘縣結盟稱雄。
戰國時為抵禦南方強楚的北侵,北方諸侯曾在封丘先後三次召開兵車之會。即:蟲牢之會(公元前586年)、平丘(今封丘縣城東25公里平街村)之會(公元前529年)、黃池之會(公元前482年),其中以黃池之會規模最為龐大。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率兵駐扎陳橋驛,發起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大宋王朝300年基業,使中國由亂到治,由分裂走向統一。
1958年6月,毛澤東主席在《紅旗》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了《介紹一個合作社》一文,向全國70多萬個合作社推薦封丘縣應舉農業生產合作社「很有些發人深省的東西」。
民族文化
●吹奏樂:吹奏樂以吹為主,輔之以伴奏,以達到音韻和諧,悅耳動聽。如嗩吶輔之以笙、笛、弦、琴、鼓、梆等。常見的節目是「百鳥朝鳳」、戲劇「三哭殿」、「七品芝麻官」、「秦雪梅弔孝」、「三上轎」、「穆桂英掛帥」、「寇準背靴」等。
●管弦樂:管弦樂是以銅鼓、長號、曲號、套管號、提琴、胡琴等合奏曲,其特點是:吹奏起來氣宇軒昂,「文化革命」時期中斷。
●打擊樂:打擊樂以大撓、大釵、大鼓、小鼓、大鑼、小鑼、二釵、梆子、邊鼓、手板、碰鈴等配合起來,混合敲打。主要是造成聲勢,烘托氣氛,用於舞台和民間文藝活動。
●民歌:封丘縣舊社會的民歌大都是揭露剝削階級、歌頌英雄人物、喜慶豐收的內容。
新中國建立以後,為歌頌翻身後的好日子,歌頌共產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毛澤東思想,歌頌四化建設,人民群眾而自編了很多熱情洋溢的民間歌曲。
●民間文藝:封丘縣民間文藝活動已久,新中國建立後,民間文藝活動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迅速發展起來。活動於縣城和農村的有獅子舞、高蹺、旱船、秧歌、抬老四、龍燈、二鬼摔跤、大頭和尚、放煙火、騎小驢、推小車等。
●封丘縣大盛班:封丘縣大盛班成立於清代中葉。是封丘縣衙壯丁班管理的豫劇戲班。民國時期曾由孟廣仁領班。當時流傳俗諺雲:「願看大盛班的赤脊樑(戲箱簡陋),不看義成班的花衣裳(戲箱好)。」
●封丘縣民樂班:封丘縣留光鄉榆林村在清末時,每於年節玩大頭和尚。1938年日本侵佔該地後,社火玩不成,但尚有少數人會唱,經戲迷郭中倡導,便組織了一個豫劇科班,初名龍虎班,後改民樂班。
3、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經典故事。
1、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第一個塵世女子。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給人間後,主神宙斯為懲罰人類,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個年輕美貌、虛偽狡詐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為「具有一切天賦的女人」。並給了她一個禮盒,然後將她許配給普羅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為「後知」)。
埃庇米修斯不顧禁忌地接過禮盒,潘多拉趁機打開它,於是各種惡習、災難和疾病立即從裡面飛出來。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東西:希望。但希望還沒來得及飛出來,潘多拉就將盒子永遠地關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來比喻造成災害的根源。
2、達摩克利斯劍
達摩克利斯是希臘神話中暴君迪奧尼修斯的寵臣,他常說帝王多福,以取悅帝王。有一次,迪奧尼修斯讓他坐在帝王的寶座上,頭頂上掛著一把僅用一根馬鬃系著的利劍,以此告訴他,雖然身在寶座,利劍卻隨時可能掉下來,帝王並不多福,而是時刻存在著憂患。
人們常用這一典故來比喻隨時可能發生的潛在危機。
3、繆斯
繆斯是希臘神話中九位文藝和科學女神的通稱。她們均為主神和記憶女神之女。她們以音樂和詩歌之神阿波羅為首領,分別掌管著歷史、悲劇、喜劇、抒情詩、舞蹈、史詩、愛情詩、頌歌和天文。古希臘的詩人、歌手都向繆斯呼告,祈求靈感。
後來,人們就常用「繆斯」來比喻文學、寫作和靈感等。
4、斯芬克斯之謎
斯芬克斯是希臘神話中以隱謎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怪獸就是他。他給俄狄浦斯出的問題是:什麼東西早晨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兩只腳走路,傍晚用三隻腳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個孩子,用兩條腿和兩只手爬行;
到了生命的中午,他變成壯年,只用兩條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體衰,必須藉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稱為三隻腳。俄狄浦斯答對了。斯芬克斯羞愧墜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謎」常被用來比喻復雜、神秘、難以理解的問題。
5、皮格馬利翁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普勒斯國王。他憎恨女性,決定永不結婚。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女像,並愛上了她。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並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
皮格馬利翁效應後來被用在教育心理學上,也稱「期待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比喻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不同,對他們施加的方法不同,學生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