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莎蜜兒粽子禮盒
1、三斤 糯米可以包多少個粽子??就是中等大小的???
3斤30個右左。中等。
一斤糯米其實要先泡一下,如果不出意外10個左右沒問題,這主要看肉餡和豆沙餡的大小,大餡包的更多。包多少個要看粽子葉的大小的,葉子大就包的料多,粽葉小也沒有辦法放進去,因為粽子的形狀是一定的,一般最大的葉子可以包10個左右。包粽子的葉子是粽葉。
用3.5斤糯米加上1.5斤豬肉,正好包了25隻,每隻用米1.4斤=70克,看上去顯得小了一點。 所以要包純糯米的三角粽,可以是5~6隻吧。每隻也就是83克~100克。
1、值得注意的是,包粽子一定要用草繩或是棉線,切不可用塑料玻璃繩,因為塑料玻璃繩扎捆的粽子在高溫煮以後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2、購買粽葉的時候要注意區分正常粽葉和返青粽葉,正常粽葉顏色自然,聞起來無異味,煮粽子的水呈棕黃色,而返青粽葉,顏色鮮艷,聞起來有股子葯水味,煮粽子的水呈綠色。
3、用草繩或是棉線扎捆粽子是切不可太過大力,這樣米粒會進入紅豆餡中,造成粽餡里的米粒煮不透,呈半生熟狀態,包粽子一定要注意的是巧勁。
2、古代糕點的名字
我國古代有各種各樣的糕點。
從工藝上分有八個大類,油酥類、混糖類、漿皮類、爐糕類、蒸糕類、酥皮類、油炸類、其它類;
在中國按地區分類有12個流派:京派、津派、蘇派、廣派、潮派、寧派、滬派、川派、揚派、滇派、閩派、西點。
有百花糕、綠豆糕、豆沙糕、赤豆糕、海棠糕、桂花糕、香糕、蘿卜糕、凍糕、油糕、合桃糕、燈芯糕、雲片糕、打糕、拉糕、烘糕、大方糕、米糕、燈盞糕、油炸糕、豬油糕、蝦糕、千層糕、九層糕、烘糕、定勝糕、桔紅糕、麻糕、狀元糕、馬蹄糕、糕粑、土豆糕、玉米糕、芝麻糕、粟子糕、水晶糕、八珍糕、玉帶糕等等。
1、九層糕:
又名九重糕,千層糕,中元糕等,取長長久久,步步高升之意。是沿海地區一種傳統的中國特色糕點小吃之一。
古書雲,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認為九乃是最高數,九九歸一,一即是最大數也表示多,九層糕名意為多層糕,多重糕,故民間稱為九層糕實為一層,九層或一十一層,應長長久久永永遠遠之意。
九層糕是九多色糕點,層勻美觀,乳香甜潤。除夕,清明,中元,重陽並稱中國傳統節日祭祖四大節。沿海特別是浙閩地區家家戶戶都會在這時節擺上一些豬肉,羊肉,瓜果和九層糕祭祀,一面是闡揚懷念先祖的孝道,一面更是為了發揚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
2、狀元糕:
狀元糕,是中國傳統糕類小吃之一,是浙江嘉興的著名特產。在中國各地區雖製作方法和風味存在差異,但都含祝福之意。同時狀元糕也是較為少見的台灣地區的小吃之一,因外型似狀元帽而得稱,由於名字聽起來相當吉利,許多考生在考試前都會買來吃,帶有祝福之意。
3、燈盞糕:
燈盞糕是浙江溫州的傳統特色名點,溫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屬於油炸食品,歷史悠久,最遠可追溯至元末明初。一般是用大米、黃豆磨成稠漿,加入麵粉,包裹蘿卜絲為餡料,油炸而成。
4、馬蹄糕:
馬蹄糕是一種廣東省,福建省福州及閩南地區的傳統甜點小吃。相傳源於唐代,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馬蹄糕口感甜蜜,入口即化。
5、水晶糕:
北京夏令應時糕點小吃。水晶糕晶瑩透亮,色白潤滑,糯軟耐嚼,食之甘美,清涼爽口。水晶糕是北京傳統糕類食品中的名品。解放前做得最好的要數滋蘭齋的一家南方鋪子。
6、蘿卜糕:
蘿卜糕是福建閩南、廣東等地區的傳統特色糕點。採用在來米粉,又稱再來米粉,是中式點心中最好使用的粉,可以在製作中式小吃如蘿卜糕、肉圓、碗粿時用到。然後在米粉漿中加入腌制好的蘿卜絲等材料,上蒸籠蒸制而成的糕點小吃。
7、綠豆糕:
綠豆糕是傳統特色糕點之一,屬消暑小食。相傳中國古代先民,為尋求平安健康,端午節時會食用粽子、雄黃酒、綠豆糕、咸鴨蛋這些食物。
按口味有南、北之分,北即為京式,製作時不加任何油脂,入口雖松軟,但無油潤感;南包括蘇式和揚式,製作時需添放油脂,口感松軟、細膩 。
3、中國有哪些有名的食物?
國內人就不說了.在國外認知度比較高的中國食品有豆腐,春卷,蝦餃,中式面條,北京烤鴨等.
4、品月餅賞明月寫作文
1. 品月餅,賞明月的類型作文怎麼寫月有陰晴圓缺,眼下又逢月圓時節,仰望天心一輪浩月,人融化這在淡淡的月色之中,心曠神怡,真的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撩撥著人的遐想,也寄託著人間相思。
這就難怪古人會有「夢中無歲月,月下思故親。」的感嘆了。
月到中秋,似乎格外明亮,中秋這個中國人心目中僅次於春節的團圓節日,從古到今,演繹著多少美麗的傳說。從嫦娥奔月到吳剛伐桂,寄喻的都是一種離愁別緒,一段人間真情。
一輪滿月,團團圓圓,最能勾起懷念親友,思念團聚的一縷情絲。無論是身處天涯,還是漂泊海外。
此時此刻那種「月是故鄉明」的情致,恐怕都會自然流露。身處異鄉,在秋涼如水的夜色中,仰望一輪孤月,生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的寂聊,也在情理之中。 中秋之夜,風清雲淡。
一輪圓月,懸掛夜空,靜謐中透著清涼。抬望眼,月色朦朧,如一層層薄紗籠罩著,神秘、幽然。
亦或是美女的絲巾,纏出溫柔的旖旎。有風詩意般吹過,忽驚擾一片月色。
那些蔥蘢的薄霧,蓄著水意,慢慢浮動,婉約而略帶清雅。漸漸的,風吹散了月光,驅散了薄霧,柔柔的。
細碎的光影淺淺地落在地面,銀白的顏色,白的通透。風過無痕,一縷縷暗香,幽幽地散落,碰撞,破碎,不可觸摸。
乍聽,寂靜無聲。若水,無聲流過。
如美女的眸,望斷秋水般澄凈。夜色開始瘋長,亂花迷眼處,落紅一片,零碎的花影,斜斜地躺在月色的懷里,溫柔成成伊人的囈語。
或許這是心智坦然時的靜思語吧!偶爾,蕭殺的樹蔭里,幾只小鳥停在枝椏間,發出啁啾的鳴叫,忽而撲打著翅膀,忽而,掠過枝頭,飛向高空,盤旋。想想,這曼妙的意境,早已溢滿心室,素潔清靜之感。
人間的親情,是永遠無法割裂的,它凝聚著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藉助現代交通的便捷,千里江陵一日還已經不再是文人詩詞中的誇張,咫尺天涯的遺憾也將成為永遠的歷史。
中秋應該有時間共享天倫之樂,安安心心的吃一頓團圓飯了。當然有條件,又有情致的,還可以去賞他鄉的一輪明月。
明月關山長相望,天下何處不中秋。雖異域卻同天,普天之下,我想,那親情友情總歸是一致的。
天下的月也一樣的圓,一樣的亮,一樣的燭照著有情之人。可見無論回家還是出遊,其實都是團聚的一種形式,都在表達延綿千年的人間真情。
中秋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優美神話,一千年一萬年凝聚著團圓的願望。中秋是一縷縷剪不斷的眷念,生生世世一脈相傳;中秋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它展現了一種嚮往祥和,嚮往安寧的獨特民族魅力。
那就不管它是稀星朗月,還是風雨交加,都讓我們在中秋的氛圍中去細細地品味人間真情的微妙,感受生活樂趣的奧秘。讓所有的艱辛與疲勞都融化在這祥和的中秋團聚之中,然後帶著全身心的愉悅,踏上明天的旅程。
2. 關於品月餅賞明月的450字日記中秋之夜是個美好、祥和的夜晚。
家家戶戶歡聚一堂,品嘗月餅和瓜果,享受天倫之樂。「每逢佳節備思親」,誰都希望在中秋佳節能夠得以全家團聚,這是人之常情,但又總不能家家如願。
我爸爸是位電視新聞工作者,因為忙於工作,就有好幾個中秋節都不能和我們一起度過。想到這里,我不禁想起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晚上,我和媽媽回奶奶家過節。
吃完團圓飯,我就和弟弟一起上天台賞月。 月亮害羞地蓋著層層面紗,過了很久,才輕輕地掀起它的面紗,漸漸地露出它的那張能發光轉百分。
我仔細地抬頭望月,心裡對遙遠的月空充滿了無限的遐想。
弟弟看著這一輪高空中的明月,側過臉俏皮地問:「姐姐,這是白銀盤嗎?」我聽了這句話覺得好氣又好笑,他一定是想起了我教他的古詩《古郎月行》,故意在賣弄呢。於是,我們沖著月亮大聲朗誦起來:「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我倆邊聊邊津津有味地吃月餅,有五仁的、蓮蓉的、叉燒的……我最喜歡的還是雙黃的,咬一口,甜甜的,味道好極了!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夜已深了,我們只好戀戀不舍地回家了。
不知明年的中秋節會是怎樣的呢?【第二篇】:品月餅賞明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秋佳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著香甜的月餅,對著皎潔的月光開懷暢飲,一切憂愁與煩惱都一掃而光。
這恐怕是中秋佳節,普天之下最真實的寫照吧!如果我是一個詩人,我會用最優美的詩句表達對明月的嚮往;如果我是一個畫家,我會用最鮮明的色彩與最柔和的情調描繪出明月的嬌姿;如果我是一個雕刻家,我將用最優質的材料與最嫻熟的技巧雕刻出明月的輪廓;……可惜我以上都不是,我只能滿懷深情地望著明月,就象嬰兒見到自己的母親一樣。我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深刻內涵。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秋佳節,當我們與家人盡情地歡聚一堂充分享受這份溫馨與浪漫時,殊不知又有多少家人因種種原因天各一方,只能通過明月相互寄託內心的那份思念與祝福。
頃刻間,人世間一切的恩恩怨怨都化為烏有。近年來,隨著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日益頻繁,人們對月球的了解也越來越多,航天員們在月球上似乎絲毫沒有找到嫦娥玉兔的影子,但中秋佳節我們仍然會仰望明月尋找嫦娥玉兔。
那裡有我們所有人最美好的憧憬。中秋佳節,花好月圓,讓我們共同沉浸在這無限的歡樂與憧憬中,與家人與嫦娥把酒問青天。
【第三篇】:品月餅賞明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吟著古人的詩詞佳句,品著古人的韻喂橫生,心中一股熱意猶然而生。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夜,我要好好一睹明月的芳姿。
可是,今天月亮卻遲遲不肯露面,絲毫沒有要出來的跡象,也許是嫦娥在今夜思念後羿,不願把哭腫了的臉露出來。我望著墨綠色的天空,沒有一點雜亂,顯得空盪盪的,看起來異常寧靜。
今晚,我家並沒有濃濃的溫馨之情,因為今夜爸爸並沒有回來,也許爸爸正在望著天空吧,也許正在領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話的含義吧。
我品嘗著香甜的月餅,可到嘴裡似乎又不那麼香甜。今晚,沒有月亮,也沒有一家人的團聚,只有一個空盪盪的房子,只有我和媽媽兩人寂寞的背影。
一切都覺得苦澀。聽著隔壁鄰家的歡聲笑語,腦中的思緒雜亂無章。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我家……今年的中秋節時無趣的,寂寞的。
想起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那些失去父母、子女的人們,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期待明年中秋,我家充滿歡聲笑語,溫馨快樂。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枕著頭進入夢鄉。
【第四篇】:品月餅賞明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我們這個大家庭成員紛紛相約在秋月下共聚天倫。 下午,三伯母和二伯父帶著一假案從深圳、香港回到久違的故鄉歡度中秋。
五點多天下起了蒙蒙細雨,在江邊覓吃的鶴群也沒覺察到,仍在享受「中秋大餐」;天上的神仙彷彿也在喜泣。雨持續到七點多,烏雲才散去,被雨刷洗過的天空又明又凈,明月被鑲在雲朵中,忽隱忽現。
今天,實在值得慶祝,難得一個四代同堂圍著圓桌吃飯,今年的中秋比往年的溫馨得多,大家忙裡抽空歡度節日更可以一睹僑鄉新貌。 國事、趣聞當然成為今晚的話題,老一輩的談古論今,晚一輩的上天下地, 無所不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看來倒要問問天宮「今夕是何年?」 哩! 我抬頭目仰望明月,突然覺得月亮少了一塊,對,那準是哥哥的一塊。
這么多年來從小就離開父母,到游泳隊里學習游泳,至現在已經十幾年光陰了。在他們運動員中,許多也久與家人失聚,在他們風雨拼搏的日子中,每滴汗苦之又苦,每滴淚是澀之又澀,每顆心是向著太陽,向著祖國……。
希望四年以後的江蘇十運會能夠見到更多體育新秀,成為新一代的接班人。願,他們今晚都能收到來至自月亮的心意…… 此時此刻,心潮起伏,我並沒有因哥哥失聚而責怪明月在這個時。
3. 童年趣事寫品月餅賞明月的感受400字因為那時候奶奶生了五個孩子,家裡特別特別窮,即使是過年過節也難得吃上一頓肉呀或是什麼,更別說過節吃上月餅了,就是偶爾買了幾個也是要提著去走親戚,記得那個時候的月餅是那種老式月餅,一動就會掉渣渣的那種,也是因為家裡太窮了,平時根本就沒有東西吃,好不容易看到家裡買了月餅,我們幾姐妹就偷偷的打開包裝紙,把那月餅四周的渣子都掰開吃掉,往往是提著到別人家裡時就只剩下中間的一小部分了,現在想起來都感覺那時候的我們都太不懂事了,也特別能理解大人們那時的不容易,現在的小孩可真是生活在蜜罐子里。
4. 小學作文品月餅賞月難忘的一幕中秋節,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這一天,人們要吃月餅賞月,還要擺上一桌好菜。
中秋節這天,在外地的親人也要盡量趕回家團圓。如果實在不能回家的,家人也會把他(她)的飯菜留著,望著月亮,彷彿看見了自己的親人一樣。
也許有人會這樣想:如果都到齊了呢?還不是要獃獃地望著月亮,無聊死了!告訴你吧,賞月是為了乞求在月亮上成仙的嫦娥保佑平安的。哈,中秋節還是個平安"結"!
我的爸爸是個出差王,平時都忙得不可開交。就算回來了也要上班,沒幾天又要出差,連續幾年他都沒辦法在中秋節這天回家。今年爸爸終於有時間回來和我們一起過中秋節了,我真是太高興了!
今年是我過得最快樂的中秋節了!
5. 小學四年級作文:吃月餅 賞月亮(王子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一放學,我趕緊把作業做好.剛收拾好學慣用品,阿姨打電話來讓我們和她一起去江邊看月亮.我聽了這個消息興奮極了.
吃了晚飯,我們騎著摩托車出發了.一路上,路燈照亮了馬路,不多時就到了長江邊.我們正傾聽著波浪的聲音,突然,一絲微光從東方露出來,一輪金色的明月冉冉升起.這時,月亮的顏色漸漸淺了,淡了,白了!它高傲地升起,是那麼可愛,那麼明亮,多像一個光潔晶瑩的大圓盤啊!
可是沒過多久,這輪月亮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一樣,偷偷地露出半張臉,一會兒索性全藏到了雲里.看到這情景,我好想有一雙翅膀飛到月亮上,既可以觀賞美好的夜景,又可以好好觀察這神秘的月亮……
「兒子,回家了!」媽媽的喊聲打斷了我的遐想,我戀戀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6. 我邀明月賞中秋,作文在一個中秋節的傍晚,我和爸爸、媽媽吃完晚飯以後,就來到陽台賞月。 我們來到陽台以後,我發現媽媽已經在這方好了一張桌子,桌子上有三塊月餅,桌子旁邊還有三把。
我家過中秋
(雙遼實驗小學 五年級 竇振強)
中秋節是法定假日,我們今天放假,我家過了一個美好而快樂的中秋節。
晚上,我們家開始包餃子,爸爸有命令,每個人都要包,雖然我包的七扭八歪,但爸爸說我包的特別好看,聽了爸爸的話,我心裡可高興了好像吃了蜜糖一樣。餃子下鍋了,我包的餃子雖然都樂開了花,但我也很高興,因為這是自己的勞動成果。餃子煮好了,媽媽把餃子端到桌前,我開始找起我包的餃子,我都認出來了,就開始吃我自己包的餃子,吃著這已經不知什麼形狀的餃子,還是覺得特別香,我跟媽媽說了我包的特別。桌子上有三塊月餅,就開始吃我自己包的餃子,吃著吃著,聽了爸爸的話,爸爸給我講了月宮嫦娥和後羿的故事。
晚上。晚上,每個人都要包,但爸爸說我包的特別好看,我開始找起我包的餃子.,先由媽媽把月餅分成份。餃子煮好了,爸爸有命令,媽媽把餃子端到桌前,媽媽告訴我只要是自己勞動創造的東西,還是覺得特別香,開始賞月。
吃完了之後,我心中充滿了對月亮的神秘感,雖然我包的七扭八歪、媽媽吃完晚飯以後,希望有一天能乘坐神舟飛船到那看看.,桌子旁邊還有三把,我們把桌椅搬到外面,但我也很高興,吃著這已經不知什麼形狀的餃子。 我們來到陽台以後,我都認出來了,我跟媽媽說了我包的特別香,我家過了一個美好而快樂的中秋節,我包的餃子雖然都樂開了花,我們邊吃月餅邊賞月,就來到陽台賞月,我心裡可高興了好像吃了蜜糖一樣,因為這是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今天放假.
我家過中秋
(雙遼實驗小學 五年級 竇振強)
中秋節是法定假日,然後每人分一份,怎麼吃都香 在一個中秋節的傍晚,好象我手中吃的就是天上那顆月亮,我和爸爸。餃子下鍋了,我發現媽媽已經在這方好了一張桌子,我們家開始包餃子
7. 中秋節賞月作文 600字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
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
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
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
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
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
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
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
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
8. 中秋節作文(重點寫月餅)八月十五月兒圓,爺爺為我打月餅……」每逢中秋佳節,人們闔家團圓,賞明月,品月餅,其樂融融。那麼,美味的月餅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今天,我們杭州網小記者跟隨可莎蜜兒蛋糕房的大師傅一起學習做月餅。
到了現場,師傅已經在擺放製作月餅的餡料了,有紅豆沙、蓮蓉、蜜桃餡和鹹蛋黃,只見師傅熟練地搓著餡兒,並放上秤稱重,每個餡料控制在40克左右,真准啊!我看到每個誤差基本在1克。師傅為我們准備好了餡料、麵皮和模具,接下來就輪到我們上場了。我按照師傅的示範,把面團揉成圓形,再壓扁,然後把餡料放進去,小心翼翼地一點一點裹上麵皮,放進模具一壓,啊!月餅成型了!雖然模樣有點難看,但這是我做的第一個月餅啊!絕對天然不含添加劑哦!接下來,我又做了蓮蓉和蜜桃口味的,質量一個比一個好,速度也挺快,聽著別人評價:這小男生還挺麻利的,我的心裡美滋滋的。
做完了月餅,師傅把我們的月餅拿去烤箱烤,好不容易等到月餅出爐了,「啊!真香啊!」我們異口同聲地說,瞧,有人已經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
回到家,一家人吃著我自己第一次親手做的月餅,他們都我做得真不錯,我覺得今年的月餅特別好吃,今年的中秋特別有滋味!
9. 作文中秋節賞月600字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
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
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
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
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
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
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
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
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