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製豎井
1、PVC線槽有什麼規格尺寸
PVC線槽的品種規格很多,從型號上講有:PVC-20系列、-25系列、PVC-25F系列、PVC-30系列、PVC-40系列、PVC-40Q系列等。
從規格上講有:
20mm*12mm,25mm*12.5mm,25mm*25mm,30mm*15mm,40mm*20mm,14mm*24mm,18mm*38mm等。
PVC線槽,即聚氯乙烯線槽(PVC= Polyvinylchlorid,聚氯乙烯,一種合成材料),一般通用叫法有行線槽,電氣配線槽,走線槽等。
PVC線槽是線槽的一種,線槽的種類多種多樣,根據材質的不同,線槽按配線器材行業日成劃分為多種,常用的有環保阻燃PVC線槽、無鹵PPO線槽、無鹵PC/ABS線槽、鋼鋁等金屬線槽等等。
線槽又名走線槽、配線槽、行線槽(因地方而異),是用來將電源線、數據線等線材規范的整理,固定在牆上或者天花板上的電工用具。根據材質的不同,線槽按劃分多種,常用的有環保PVC線槽、無鹵PPO線槽、無鹵PC/ABS線槽、鋼鋁等金屬線槽等等。
常見線槽種類有絕緣配線槽、撥開式配線槽、迷你型配線槽、分隔型配線槽、室內裝潢配線槽、一體式絕緣配線槽、電話配線槽、日式電話配線槽、明線配線槽、圓形配線管、展覽會用隔板配線槽、圓形地板配線槽、軟式圓形地板配線槽、蓋式配線槽)。
線槽國際認證:UL 美國電氣認證 CSA加拿大標准認證 CE 符合歐洲低電壓設備認證 DVE 德國電氣電子資訊檢驗認證 ROHS 國際環保認證。
1)線槽平整無扭曲變形,內壁無毛刺,接縫處緊密平直,各種附件齊全。
2)線槽連介面處應平整,接縫處緊密平直,槽蓋裝上應平整,無翹角,出線口位置正確。
3)線槽經過變形縫時,線槽本身應斷開,線槽內用連接板連接,不得固定,保護地線應有補償餘量,線槽CT300*100以下與橫旦固定1個螺栓,CT400*100以上必須固定2個螺栓。
4)非金屬線槽所有非導電部分均應相應連接和跨接,使之成為一個整體,並做好整體連接。
5)敷設在豎井內的線槽和穿越不同防火區的線槽,按設計要求位置設防火隔堵措施。
6)直線端的鋼制線槽長度超過30m加伸縮節,電纜線槽跨變形縫處設補償裝置。
7)金屬電纜線槽間及其支架全長應不小於2處與接地(PE)或接零(PEN)干線相連接。
8)非鍍鋅電纜線槽間連接板的兩端跨接銅芯接地線,接地線最小允許截面積不小於BVR-4 mm。
9)鍍鋅電纜線槽間連接板的兩端不跨接接地線,但連接板兩端不小於2個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墊圈的連接固定螺栓。
2、低代碼究竟是什麼?
簡介: 什麼是低代碼?我們為什麼需要低代碼?低代碼會讓程序員失業嗎?本文總結了低代碼領域的基本概念、核心價值與行業現狀,帶你全面了解低代碼。
什麼是低代碼
「Low-Code」是什麼?如果你是第一次聽說,沒准也會跟我當年從老闆口中聽到這個詞後的內心戲一樣:啥?「Low-Code」?「Code」是指代碼我知道,但這個「Low」字是啥意思?不會是老闆發現我最近趕工寫的代碼很醜很「Low」吧... 想多了,老闆怎麼可能親自review代碼呢。那難道是指,「Low-level programming」里的「Low」?老闆終於發現讓我等編程奇才整天堆Java業務代碼太浪費,要派我去閉關寫一個高性能C語言網路庫... 顯然也不是,老闆哪能有這技術情懷呢。那到底是什麼意思?作為一名搜商比情商還高的程序員,能問Google的絕不會問老闆。於是我一頓操作後,不假思索地點開了第一條搜索結果:Low-code development platform。
Wikipedia定義
從Wiki的這段定義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幾個關鍵信息:
• 低代碼開發平台(LCDP)本身也是一種軟體,它為開發者提供了一個創建應用軟體的開發環境。看到「開發環境」幾個字是不是很親切?對於程序員而言,低代碼開發平台的性質與IDEA、VS等代碼IDE(集成開發環境)幾乎一樣,都是服務於開發者的生產力工具。
• 與傳統代碼IDE不同的是,低代碼開發平台提供的是更高維和易用的可視化IDE。大多數情況下,開發者並不需要使用傳統的手寫代碼方式進行編程,而是可以通過圖形化拖拽、參數配置等更高效的方式完成開發工作。
Forrester定義
順著Wiki的描述還能發現,原來「Low-Code」一詞早在2014年就由Forrester提出了,它對低代碼開發平台的始祖級定義是這樣的:
相比Wiki的版本,這個定義更偏向於闡明低代碼所帶來的核心價值:
• 低代碼開發平台能夠實現業務應用的快速交付。也就是說,不只是像傳統開發平台一樣「能」開發應用而已,低代碼開發平台的重點是開發應用更「快」。更重要的是,這個快的程度是顛覆性的:根據Forrester在2016年的調研,大部分公司反饋低代碼平台幫助他們把開發效率提升了5-10倍。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低代碼技術、產品和行業的不斷成熟,這個提升倍數還能繼續上漲。
• 低代碼開發平台能夠降低業務應用的開發成本。一方面,低代碼開發在軟體全生命周期流程上的投入都要更低(代碼編寫更少、環境設置和部署成本也更簡單);另一方面,低代碼開發還顯著降低了開發人員的使用門檻,非專業開發者經過簡單的IT基礎培訓就能快速上崗,既能充分調動和利用企業現有的各方面人力資源,也能大幅降低對昂貴專業開發者資源的依賴。
低代碼核心能力
基於上述的定義和分析,不難總結出如下這3條低代碼開發平台的核心能力:
• 全棧可視化編程:可視化包含兩層含義,一個是編輯時支持的點選、拖拽和配置操作,另一個是編輯完成後所及即所得(WYSIWYG)的預覽效果。傳統代碼IDE也支持部分可視化能力(如早年Visual Studio的MFC/WPF),但低代碼更強調的是全棧、端到端的可視化編程,覆蓋一個完整應用開發所涉及的各個技術層面(界面/數據/邏輯)。
• 全生命周期管理:作為一站式的應用開發平台,低代碼支持應用的完整生命周期管理,即從設計階段開始(有些平台還支持更前置的項目與需求管理),歷經開發、構建、測試和部署,一直到上線後的各種運維(e.g. 監控報警、應用上下線)和運營(e.g. 數據報表、用戶反饋)。
• 低代碼擴展能力:使用低代碼開發時,大部分情況下仍離不開代碼,因此平台必須能支持在必要時通過少量的代碼對應用各層次進行靈活擴展,比如添加自定義組件、修改主題CSS樣式、定製邏輯流動作等。一些可能的需求場景包括:UI樣式定製、遺留代碼復用、專用的加密演算法、非標系統集成。
不只是少寫代碼
回到最初那個直擊心靈的小白問題:Low-Code中的「Low」,到底是啥意思?答案已經顯而易見:既不是指抽象程度很低(相反,低代碼開發方式的抽象程度要比傳統編程語言高一個level),也不是指代碼很low(也相反,低代碼所生成的代碼一般都經過精心維護和反復測試,整體質量強於大部分手寫代碼),而是單純的「少寫代碼」 —— 只在少數需要的情況下才手寫代碼,其他大部分時候都能用可視化等非代碼方式解決。
再往深一點兒看,低代碼不只是少寫代碼而已:代碼寫得少,bug也就越少(正所謂「少做少錯」),因此開發環節的兩大支柱性工作「趕需求」和「修bug」就都少了;要測的代碼少了,那麼測試用例也可以少寫不少;除了開發階段以外,平台還覆蓋了後續的應用構建、部署和管理,因此運維操作也更少了(Low-Code → Low-Ops)。
然而,少並不是最終目的:如果單純只是想達到少的效果,砍需求減人力、降低質量要求也是一樣的。低代碼背後的哲學,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或者更准確說是多快好省(Do More with Less) —— 能力更多、上線更快、質量更好,成本還更省,深刻踐行了阿里「既要,又要,還要」的價值觀精髓。
平台的職責與挑戰
上面說的是低代碼給開發者提供的能力與吸引力,那麼作為服務的提供方與應用的承載者,低代碼開發平台自身應該承擔怎樣的職責,其中又會遇到多大的挑戰?是否就一定要如阿里雲所主張的那樣,「把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別人」?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很深明大義,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抱著復雜不放,平白無故給自己找事?就不能直接幹掉復雜,也給咱阿里雲自己的員工留點簡單嗎?是工作太容易就體現不出來KPI價值了,還是家裡的飯菜不如公司的夜宵香?
冥思苦想許久後,我從熱力學第一定律中找到了答案:開發一個應用的總復雜度是恆定的,只能轉移而不可能憑空消失。要想讓開發者做的更少,安心享受簡單的快樂,那麼平台方就得做的更多,默默承擔盡可能多的復雜度。就像一個滿身腱子肉的雜技男演員,四平八穩地托舉著在高處旋轉與跳躍的女搭檔;上面的人顯得越輕盈越毫不費力,下面的人就得越穩重越用盡全力。當然,不是說上面的女演員就很輕松沒壓力,只是他們各自的分工不同,所承擔的復雜度也不一樣。
根據《人月神話》作者Fred Brooks的劃分,軟體開發的復雜度可以劃分為本質復雜度(Essential complexity )和偶然復雜度(Accidental complexity)。前者是解決問題時固有的最小復雜度,跟你用什麼樣的工具、經驗是否豐富、架構好不好等都無關,而後者就是除此之外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引入的復雜度。通常來說,本質復雜度與業務要解決的特定問題域強相關,因此這里我把它稱為更好理解的「業務復雜度」;這部分復雜度不是任何開發方法或工具能解決的,包括低代碼。而偶然復雜度一般與開發階段的技術細節強相關,因此我也相應把它稱為「技術復雜度」;而這一部分復雜度,恰好就是低代碼所擅長且適合解決的。
為開發者盡可能屏蔽底層技術細節、減少不必要的技術復雜度,並支撐其更好地應對業務復雜度(滿足靈活通用的業務場景需求),這是身為一個低代碼開發平台所應該盡到的核心職責。
在盡到上述職責的同時,低代碼開發平台作為一個面向開發者的產品,還需要致力於為開發者提供簡單直觀的極致開發體驗。這背後除了巨大的工作量,還得能在「強大」和「易用」這兩個很難兩全其美的矛盾點之間,努力找到一個符合自己產品定位與目標客戶需求的平衡點 —— 這也許是設計一個通用低代碼開發平台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三、低代碼相關概念對比
純代碼(Pro-Code / Custom-Code)
「純代碼」可能算是我杜撰的一個詞,更常見的說法是專業代碼(Pro-Code)或定製代碼(Custom-Code);但意思都一樣,就是指傳統的以代碼為中心(Code-Centric)的開發模式。之所以我選擇用「純代碼」,是因為如果用「專業代碼」會顯得似乎低代碼就不專業了一樣,而用「定製代碼」又容易讓人誤解成低代碼無法支持定製的自定義代碼。
當然,更准確的稱謂我認為是「高代碼」(與低代碼恰好對應,只是名字太難聽,被我嫌棄了...),因為即便是使用傳統的代碼IDE,有些開發工作也支持(甚至更適合)以非代碼方式完成,比如:iOS端開發時使用的SwiftUI界面設計器、服務端開發資料庫應用時使用的PowerDesigner建模工具。不過這部分可視化工作在傳統開發模式下只是起輔助作用,最後通常也是生成開發者可直接修改的代碼;開發者仍然是以代碼為中心來開展主要工作。
低代碼與純代碼之間的關系,其實跟視頻和文章之間很像:
低代碼就像是現代的「視頻」,大部分內容都由直觀易理解、表達能力強的圖片組成,因此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但與此同時,視頻也不是死板得只能有圖片,完全可以添加少量文字(如字幕、標注)來彌補圖片表達不夠精確的問題。BTW,關於「圖」和「文字」之間的辯證關系,可以進一步參考《架構制圖:工具與方法論》[1]這篇文章中的相關描述。
純代碼則更像是傳統的「文章」,雖然很久以來都一直是信息傳播的唯一媒介,但自從視頻技術誕生以及相應軟硬體基礎設施的普及以來,便逐漸開始被搶走了風頭。如今,視頻已成為大部分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從電視電影到B站抖音),而經常讀書讀文章的人卻越來越少。但不可否認的是,文章依然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受眾(不然我也不會費這勁敲這么多字了),即使「市場份額」一直在被擠壓,但永遠會有它立足的空間。
如果按上面這種類比關系推導,低代碼未來也會遵循與視頻類似的發展軌跡,超越純代碼成為主流開發模式。Gartner的預測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到2024年,所有應用程序開發活動當中的65%將通過低代碼的方式完成,同時75%的大型企業將使用至少四種低代碼開發工具進行應用開發。
但同樣地,就像是視頻永遠無法取代文章一樣,低代碼也永遠無法徹底取代純代碼開發方式。未來低代碼和純代碼方式將以互補的形態長期共存,各自在其所適合的業務場景中發光發熱。在後面的「低代碼業務場景」章節,會詳細列出哪些場景在現階段更適合用低代碼模式開發。
零代碼(Zero-Code / No-Code)
從分類的完備性角度來看,有「純代碼」自然也應該有完全相反的「零代碼」(也稱為「無代碼」)。零代碼就是完全不需要寫代碼的應用開發平台,但這並不代表零代碼就比低代碼更高級和先進,它只是做了一個更極端的選擇而已:徹底擁抱簡單的圖形可視化,完全消滅復雜的文本代碼。選擇背後的原因是,零代碼開發平台期望能盡可能降低應用開發門檻,讓人人都能成為開發者(注意:開發 ≠ 寫代碼),包括完全不懂代碼的業務分析師、用戶運營,甚至是產品經理(不懂裝懂可不算懂)。
即便是專業開發者,在技術分工越來越精細的趨勢下(前端/後端/演算法/SRE/數據分析..),也很難招到一個能獨立開發和維護整套復雜應用的全棧工程師。但零代碼可以改變這一切:無論是Java和JavaScript傻傻分不清楚的技術小白,還是精通深度學習但沒時間學習Web開發的演算法大牛,都可以通過零代碼實現自己的技術夢或全棧夢。「改變世界的idea已有,就差一個程序員了」,這句玩笑話或許真的可以成真;哦不,甚至都用不著程序員,有idea的人自己就能上。
當然,所有選擇都要付出代價,零代碼也不例外。完全拋棄代碼的代價,就是平台能力與靈活性受限:
• 一方面,可視化編輯器的表達能力遠不及圖靈完備的通用編程語言,不引入代碼根本沒法實現靈活的定製與擴展(當然,理論上也可以做成Scrach/Blockly那樣的圖形編程語言,但那樣不過是換一種形式在手寫代碼而已)。
• 另一方面,由於目標受眾是非專業開發人員,平台能支持的操作會更趨於「傻瓜化」(e.g. 頁面只支持大塊業務組件的簡單堆疊,不支持細粒度原子組件和靈活的CSS布局定義),同時也只會透出相對「親民化」的模型和概念(e.g. 使用「表格」表示數據,而不是用「資料庫」),無法支撐強大專業的底層開發原語和編程理念。
雖然零代碼與狹義上的低代碼有著上述明顯差異,但從廣義上來說,零代碼可以當作低代碼的一個子集。Gartner在其相關調研報告中,就是將「No Code」劃在了范圍更廣的低代碼應用平台「LCAP」(Low-Code Application Platform)中。而當前市面上很多通用的低代碼開發平台,也都兼具一定程度的零代碼能力;比如低代碼領域領頭羊Mendix,既提供了簡單易用的零代碼Web IDE - Mendix Studio,也包括一個功能更強大的低代碼桌面IDE - Mendix Studio Pro。
HpaPaaS(高生產力應用PaaS)
上文提到,「Low-Code」一詞是拜Forrester所賜。作為同樣是國際知名調研機構(a.k.a 造詞小能手)的Gartner,顯然不會輕易在這場可能決定低代碼領域江湖地位的新概念作詞大賽中認輸,於是也於2017年發明了「HpaPaaS」(High-proctivity applic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這個聽上去更高大上的縮寫詞。
按照Gartner的定義,HpaPaaS是一種支持聲明式、模型驅動設計和一鍵部署的平台,提供了雲上的快速應用開發(RAD)、部署和運行特性;這顯然與低代碼的定義如出一轍。但事實證明,名字起得太專業並不見得是好事,「HpaPaas」最終還是敗給了起源更早、更接地氣也更順口的「Low-Code」:從2019年開始,Gartner在其相關調研報告中也開始全面採用「Low-Code」一詞(如LCAP),親手為「HpaPaaS」打上了 @deprecated 印記。
圖源: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aaS / IaaS / PaaS / aPaaS / HpaPaaS?
值得補充的是,「HpaPaaS「這個詞也並非橫空出世,而是傳承自更早之前Gartner提出的「aPaaS」,它倆之間的關系是:HpaPaaS只是aPaaS的一個子類;除了HpaPaaS這種通過低代碼實現的高生產力應用開發平台以外,aPaaS還包括面向純代碼的傳統應用開發平台(High-control aPaaS,即可控度更高的純代碼開發方式)。
不值得但就想八卦一下的是,「aPaaS」這個詞也非憑空捏造,而是與雲計算的興起淵源頗深。相信各位雲道中人都已猜到,aPaaS與IaaS/PaaS/SaaS這些雲計算遠古概念是一脈相承的:aPaaS介於PaaS和SaaS之間,相比PaaS提供的服務更偏應用,但又不像SaaS一樣提供現成的軟體服務(更詳細的說明可參考配圖來源文章)。
四、為什麼需要低代碼
低代碼是什麼可能並沒那麼重要,畢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世界,永遠不缺少新奇而又短命的事物。大部分所謂的新技術都只是曇花一現:出現了,被看到了;大部分人「哦」了一聲,已閱但表示不感興趣;小部分人驚嘆於它的奇思妙想,激動地點了個贊後,回過頭來該用什麼還是什麼。真正決定新技術是否能轉化為新生產力的,永遠不是技術本身有多麼優秀和華麗,而是它是否真的被需要,即:為什麼需要低代碼?如果用不同的主語填充上面這個問句(冷知識:這叫做「延遲主語初始化」),可以更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
為什麼「市場」需要低代碼?
在這個大爺大媽都滿嘴「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的時代,企業越來越需要通過應用(App)來改善企業內部的信息流轉、強化與客戶之間的觸點連接。然而,誕生還不太久的IT信息時代,也正面臨著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類似的供需關系矛盾:落後的軟體開發生產力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長的業務需求。
Gartner預測,到2021年應用開發需求的市場增長將至少超過企業IT交付能力的5倍。面對如此巨大的IT缺口,如果沒有一種革命性的「新生產力」體系,很難想像僅憑現有傳統技術體系的發展延續就能徹底解決問題。而低代碼技術正是帶著這樣的使命而降臨,期望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徹底革新應用開發生產力,拯救差一點就要邁入水深火熱的IT世界:
提效降本 & 質量保障
雖然軟體行業一直在高速發展,新的語言、框架和工具層出不窮,但作為從業者我們不得不承認:軟體開發仍處於手工作坊階段,效率低、人力成本高、質量不可控。項目延期交付已成為行業常態,而瓶頸幾乎總是開發人員(對機器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優秀的開發人才永遠是稀缺資源,還賊貴;軟體質量缺陷始終無法收斂,線上故障頻發資損不斷。
相比而言,傳統製造業經過幾百年工業革命的發展,大部分早已擺脫了對「人」的強依賴:從原料輸入到製品輸出,中間是各種精密儀器和自動化流水線的穩定支撐,真正實現生產的標准化和規模化。雖然信息化號稱是人類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但以軟體行業目前的狀況,遠遠還沒到達成熟的「工業化」階段。
所以,親愛的程序員朋友,當你與前端聯調了一上午介面,又與產品撕逼了一下午需求,再與自己的bug抗爭了一整晚,好不容易遁入夢鄉又被一連串報警簡訊吵醒時,是否有抬頭對著星空憧憬過:「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軟體開發也能像工業製品一樣,批量流水化生產,穩定高效沒煩惱。」 事到如今,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這個憧憬正在慢慢變成現實。
是的,低代碼正在將應用軟體開發過程工業化:每個低代碼開發平台都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應用工廠,所有項目相關人員都在同一條產線內緊密協作。開發主力不再是熟知for循環一百種寫法的技術Geek,而是一群心懷想法業務sense十足的應用Maker。藉助應用工廠中各種成熟的基礎設施、現成的標准零件、自動化的裝配流水線,開發者只需要專注於最核心的業務價值即可。即便是碰到非標需求,也可以隨時自己動手,用最靈活的手工定製(代碼)方式來解決各種邊角問題。
擴大應用開發勞動力
通過讓大部分開發工作可以僅通過簡單的拖拽與配置完成,低代碼(包括零代碼)顯著降低了使用者門檻,讓企業能夠充分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平民開發者資源。部分純零代碼需求場景下,低代碼還能讓業務人員實現自助式(self-service)應用交付,既解決了傳統IT交付模式下的任務堆積(backlog)問題,避免稀缺的專業開發資源被大量簡單、重復性的應用開發需求所侵佔,也能讓業務人員真正按自己的想法去實現應用,擺脫交由他人開發時不可避免的桎梏。
至此,應用開發能力不再是少數專業開發者的專利和特權,且今後所需要的技能門檻與擁有成本也會越來越低,真正實現所謂的「技術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technology)。
加強開發過程的溝通協作
多方調查結果顯示,軟體項目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溝通(poor communication)。傳統開發模式下,業務、產品、設計、開發、測試與運維人員各司其職,且各有一套領域內的工具和語言,長久以來很容易形成一個個「豎井」(silos),讓跨職能的溝通變得困難而低效。這也是為什麼當前熱門的敏捷開發和DevOps都在強調溝通(前者是協同Biz與Dev,而後者是協同Dev和Ops),而經典的DDD領域驅動設計也主張通過「統一語言」來減少業務與技術人員之間的溝通不一致。
有了低代碼後,這一狀況將得到根本改善:上述各角色都可以在同一個低代碼開發平台上緊密協作(甚至可以是同一個人),這種全新的協作模式不僅打破了職能豎井,還能通過統一的可視化語言和單一的應用表示(頁面/數據/邏輯),輕松對齊項目各方對應用形態和項目進度的理解,實現更終極的敏捷開發模式,以及在傳統DevOps基礎之上更進一步的BizDevOps[2]。
統一開發平台下的聚合效應
低代碼嘗試將所有與應用開發相關活動都收斂到同一個平台(one platform)上後,將會產生更多方面的聚合效應與規模收益:
• 人員聚合:除了上一點所提到的各職能角色緊密協作以外,人員聚合到統一的低代碼開發平台進行作業後,還能促進整個項目流程的標准化、規范化和統一化。
• 應用聚合:一方面,新應用的架構設計、資產復用、相互調用變得更容易;另一方面,各應用的數據都天然互通,同時平台外數據也能通過集成能力進行打通,徹底消除企業的數據孤島問題。
• 生態聚合:當低代碼開發平台聚合了足夠多的開發者和應用後,將形成一個巨大的、連接一切、有無限想像力的生態體系,徹底放飛低代碼的價值。
3、電氣豎井內電氣配電系統接線問題
這主要看施工圖紙的設計來定的。圖紙的設計是根據項目的總費用、各層面的電量配置及維修體系等情況來定製設計的。一般的居住樓是採用一根電纜公用幾個層樓。因為它的負載率較小,維修方便,投入成本小等優點。工礦企事業採用單點供配電纜。應考慮到負載、供電性質、維修擴大面等優點來設計的。
4、模板工程的重要作用
模板工程在鋼筋混凝土施工中合理應用
摘要:模板工程在鋼筋混凝土施工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我在幾年的工作實踐中總結並參考有關資料,就如下幾修配問題談一下在混凝土施工中的模板工程。
關鍵詞:模板 混凝土
一、模板工程(forwork)指新澆混凝土成型的模板以及支承模板的一整套構造體系,其中,接觸混凝土並控制預定尺寸,形狀、位置的構造部分稱為模板,支持和固定模板的桿件、桁架、聯結件、金屬附件、工作便橋等構成支承體系,對於滑動模板,自升模板則增設提升動力以及提升架、平台等構成。模板工程在混凝土施工中是一種臨時結構。
模板的分類有各種不同的分階段類方法:按照形狀分為平面模板和曲面模板兩種;按受力條件分為承重和非承重模板(即承受混凝土的重量和混凝土的側壓力);按照材料分為木模板、鋼模板、鋼木組合模板、重力式混凝土模板、鋼筋混凝土鑲面模板、鋁合金模板、塑料模板等;按照結構和使用特點分為拆移式、固定式兩種;按其特種功能有滑動模板、真空吸盤或真空軟盤模板、保溫模板、鋼模台車等。
二、我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的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主要採用木質模板,由於木材易於製作成各種形狀,有些形狀特殊的構築物,如水電站的尾水管的混凝土澆築,通常均採用木材製作模板,近代仍然有許多國家、許多水利水電工程中使用木模板或鋼木混合結構。
七十年代以來,我國在混凝土壩施工中多採用大型鋼木混合模板,混凝土(預制)模板等,隨後廣泛發展了滑動模板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混凝土澆築工藝的革新。1973年丹江口水庫下游引水工程排子河度槽的空心墩,採用了滑動模板施工方案。1975年密雲水庫溢洪道工程的溢流堰和陡槽陡坡混凝土襯砌,採用了沿軌道行走的拖板式滑動模板,1997年在曲率變化復雜的清水閘雙曲拱壩上採用了滑動模板施工,在這一時期還有豎井、隧洞、渠道、攔污柵工程等採用了滑動模板施工。
七十年代末,我國執行以鋼代木的技術政策,組合鋼模板大部分用於基礎、柱、梁、板、牆等施工中,尤其用於水電工程中的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呈現了明顯的優勢。
1946年在狼溪壩(worf creek)首次使用懸壁模板,隨後在使用中不斷改進,頗受歡迎。中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已採用半懸壁模板,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研製鋼懸壁模板,由於混凝土施工中模板的吊裝十分頻繁,美國在七十年代初研製並在德活夏克重力壩中,使用自動錨固的自升懸臂模板,取得了很好的技術經濟效益。
三、模板工程之所以受到重視,並努力提高和改進其工作和使用性能,與它在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性是分不開的。
首先,水工混凝土施工中模板工程費用比重很大,約占混凝土總造價的15-30%。在無筋或少筋的大體積混凝土工程中約佔5-15%。模板製作與安裝勞動消耗量約為28%-45%(一方混凝土中的勞動量)並消耗大量優質鋼材和木材,見下表:
大壩名稱
白
山
龍羊峽
太平哨
葛州壩
安
康
清水閘
均
值
砼單價(元/m3)
63.0
86.5
54.1
47.0
67.1
75.0
65.4
每m3砼模板費用
三次周轉
元
9.6
12.1
9.7
9.1
9.0
9.0
%
15.2
14.0
17.9
19.4
12.0
15.7
七次周轉
元
7.4
9.3
6.6
6.7
7.0
7.4
%
11.7
10.7
12.2
14.3
11.0
12.0
備 注
83年單價 不計吊車工作占班費
模板的作用,還常常表現於控制施工進度上,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根據一些工程的統計,模板的拆裝時間,約占總施工周期的35%。模板工序在許多情況下是施工網路圖中的關鍵線路,模板工藝的改進常常可以加快施工進度。
水利水電工程中模板的地位,還可以從國外混凝土壩施工經驗中看到,下面是國外工程中模板工程占施工費用的比例。
1、蘇聯:模板的平均勞動消耗占混凝土單價的10-22%。
2、日本:模板費用占施工中的費用為:拱壩47%,重力壩30%。
3、美國:模板工程占總費用的20%。
(註:日、美是對單個有代表性的壩的施工總結而得。)
由上可知:模板工程在鋼筋混凝土施工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做好模板的結構設計和工藝設計對提高工程效益和加快施工進度是有相當的意義。
四、模板的型式和結構有時能改變混凝土的澆築工藝
傳統的模板型式是採用拉條固定面板,這種結構方式妨礙入倉,混凝土拌合物的整平與搗固, 妨礙面層的鑿毛清理,妨礙澆築倉面的施工准備工作,無法進行機械化作業。
懸臂模板則大大克服了傳統的模板型式的缺點,在機械化施工和減少勞動消耗上呈現了很大的優勢。
義大利修建阿爾卑—得熱拉大壩時,採用了一種不拆除的模板(鋼擋板),由於這種模板形成了承壓面,所以大幅度降低對大壩混凝土砌體的要求,取消了澆築塊間接縫的防滲,採用分層鋪築混凝土,取消施工中的工作面,(在混凝土鋪完之後用專門機械切出工作縫)。
蘇聯在薩揚諾—舒申斯克水電站施工中架用帶「錨桿」的雙層懸壁模板,這種模板的支承柱不是向下伸而是向上伸出,下層模板的支承柱支撐上層模板的面板,模板的自重和混凝土的側壓力均由下層模板承受,因此每個澆築倉至少有兩層模板,這種模板只需拆除下層模板的固定螺栓。從而,減少了各澆築層間的時間間隔,提高了澆築速度也減少了混凝土表面的清理工作與准備工作量。
滑動模板則對混凝土澆築速度更顯示出優勢和潛在的生命力,這種型式的模板除表現在時間效益(工期縮短)之外,模板本身的價格也可以降低,而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混凝土澆築效果。
總之,不同的模板型式決定了混凝土澆築的不同施工工藝,也對混凝土的質量和工程效益有不同的影響,如何改進模板工藝是一個重要課題。
五、我局在參加的水電建設工程中對模板工程仍然以傳統的模板型式為主,盡管在太平灣電站建設中引進了一些新的工藝技術(試用),但有些問題仍然值得探討。
1、我局一直倡議施工單位在混凝土施工中盡量使用鋼模板,但在實際施工中,有許多部位諸如擋水壩段,廠房立牆等都僅使用少量鋼模,這不僅浪費了大量木材而且大大降低了工效。成功的工程總結出,鋼模可比木模提高工效2-4倍(工效包括安裝、拆模、電焊、鑿毛、搭設平台等的綜合用工),而且鋼模的成本費(達到標准周轉率)僅為木模的一半。因此,合理的以鋼模代替木模是提高經濟效益的好方法之一。
2、我局在模板管理上有許多不足。其主要表現在模板的使用周轉率上,按規定,鋼模板的周轉率為50次,大型木模板為15次,一般木模板為7次,而我局實際周轉率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僅以一般木模為例,我局使用周轉率為4次左右,這大大增加了施工費用,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除了提高工人思想素質,業務水平外,我們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在我局引進使用新的模板工藝上,滑升模板是突出的一例,有成功也有失誤,在雲峰大壩修補工程中,使用的滑模是比較成功的,而在太平灣清水閘閘墩上使用滑模則值得探討,排除試驗目的來談,滑升模板一次性投資較大,因此它適用於高層混凝土澆築中,高度較低的混凝土澆築中使用則效益不顯著或者沒有效益,因此新技術的使用中應考慮其適用范圍,並與經濟效益掛鉤才是適宜的。
4、模板工程在近幾年已形成一個專門學科,但這方面的書並不多,我們在工程施工中應對每一項工作,各種形式的模板認真總結,使得在今後的工作中對每種建築型式的模板有路可循,既方便工作,又能不斷改進,不斷進步。
六、鑒於模板工程在鋼筋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國都在研究並不斷改進模板工程的施工技術和工藝,伴隨著模板專業公司的建立,模板工程的發展將不斷向快速、節省方向邁進。
模板工程的發展前景將是以如何加快混凝土施工為中心發展,1973年十一屆世界大壩會議提出了混凝土壩設計與施工的任務和課題,討論的結論是:「降低混凝土造價的根本出路是加快施工進度。」為此提出了新的混凝土壩施工方法就是:大體積混凝土連續垂直澆築法,這相應給模板工程帶來了新的課題。
我認為加快進度的途徑之一就是:
1、認真研究滑動模板的使用問題。
2、增加澆築層厚度,減少水平接縫,採用自升模板。
3、加大澆築塊尺寸,減少施工縫, 以縮小立模面積。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適應工程招、投標的需要,就要做為前期工作涉及的內容有:
1、模板工程的規劃,主要是結合施工方案擬定,選擇模板體系,組織生產,選購機具以及編制概算。
2、模板設計,主要是模板的結構設計和工藝設計,這項工作是不可少的,可以委託專業公司設計也可以由工程單位自行設計。
3、考慮使用階段的綜合效益和管理。
5、全球最大豎井掘進機長沙下線,給建築行業帶來了哪些助力?
我國自主研發的超大直徑豎井挖掘機“夢想號”在湖南長沙成功下線。整機高約10m,開挖直徑達23.02m,是迄今為止全球挖直徑最大的挖掘機。填補了挖掘機產品行補的世界空白,標志著我國地下工程裝備的科技攻關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年來各地加快了建設海綿城市地下智庫。等民生工程超大型直徑超聲豎井工程由此逐漸增多。如國外企業已經開發了挖掘直徑在13m~14m的豎井挖掘機,用於機械化沉井工程施工。而研製直徑15m及以上的超大直徑豎井挖掘機在全球屬於首例。國鐵建通過積極探索和開拓智慧城市,著力優化地下城市空間,為政府提供城市中心和老舊小區停車難全套解決方案。為了地下智慧車庫建設中國鐵建。量身定製夢想號超大直徑豎井挖掘機,創新性的提出了利用裝配是垂直絕境技術,在城市零星土地建造地下立體智慧停車庫的全系統解決方案,這將也我國甚至是全世界地下深層空間開發提供前沿範例。
該豎井挖掘機由中鐵15局集團和中鐵建重工團共同打造,集開挖、出渣、支護、導向等功能於一體,整體功率1800kw,總體重量650t,適用於軟土和軟岩地層的超大直徑豎井工程建設,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該設備採用全密封高層壓設計,在施工作業時,主體機器潛入水下開挖取土,最大開挖深度可達80m。據介紹,相比於國外的一些主流工法,夢想號不僅能適用於15~23m不同直徑的豎井掘進,實現一機多用和智能化井下無人作業,同時可以針對不同復雜地質採取多樣化工作模式。
6、漢代墓葬方法多是黃腸題湊,那其他朝代的墓葬特點是什麼
歷代墓葬特點
石器時代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埋葬的發現﹐說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時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壙一般是長方形或方形的豎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數以百計的墓坑排列有序。多數的墓是單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採取「二次葬」﹐將許多已經埋葬過的屍骨遷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內。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員﹐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緊密的血緣關系。有些合葬墓﹐埋著兩個或數個完整的屍體﹐他們的性別相同﹐應系兄弟或姐妹。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為兩個成年男女﹐說明在父系氏族社會中﹐已經有了比較固定的婚姻關系﹔而齊家文化的合葬墓﹐則證明存在男子死後以妻妾殉葬的情況。
黃河中﹑下游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屍體在墓內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後者可能是由於凶死。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還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屍體頭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屍體頭多向東。這些都說明不同的部族有著不同的葬俗。
新石器時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淺﹐僅能容納屍體。新石器時代晚期﹐有些地區已用木棺作葬具。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少數墓坑面積甚大﹐坑內沿四壁用木材壘築﹐ 上面又用木材鋪蓋﹐構成了木槨﹐這大概是由於墓主人在社會上有特殊的地位。幼兒死後一般埋在房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稱為「瓮棺葬」。
墓中隨葬品以陶器皿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裝飾品亦偶有發現﹐有時還有穀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內多石斧﹑石鏟﹑石刀﹐女子墓內多陶制或制的紡輪﹐顯示了男女在生產活動中的分工。由於地區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頗有差異。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隨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別不大﹐可見在原始社會中氏族成員的經濟地位是平等的。但到了後期﹐出現了窮富分化的現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後期的少數大墓﹐隨葬的陶器有多至 100餘件﹐豬頭多達十餘個的﹐說明墓主人擁有遠比一般人為多的財富。
商代 商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盛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治著龐大的國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
河南省安陽的商王陵墓﹐有「亞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亞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亞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個墓道。侯家莊的一座最大的亞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類似的墓葬在山東益都也有發現﹐是屬於諸侯或方國的首領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大型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南北兩面各有一個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積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340平方米﹐深度為7米餘。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貴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規模略遜。在貴族的墓中﹐還有一種「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個墓道﹐規模一般都較中字形墓為小。商代絕大多數的墓﹐都是沒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形狀雖然類同﹐但規模則有很大差別。大貴族的墓﹐面積可達20餘平方米﹐在安陽小屯發現的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積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亞字形墓的槨室﹐平面呈亞字形或方形。其餘各種類型的墓﹐槨室平面呈長方形。斂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槨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槨﹐有的有棺無槨。屍體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發現夫妻合葬的情況。商王和各級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各種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婦好墓隨葬各種青銅器460餘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餘件﹐另有海貝近 7000枚(見彩圖 鴞尊 顯示圖片﹑ 三聯甗 顯示圖片﹑ 偶方彝 顯示圖片﹑ 玉龍 顯示圖片﹑ 玉鳳 顯示圖片﹑ 玉鷹 顯示圖片﹑ 玉 顯示圖片﹑ 玉人 顯示圖片﹑ 玉龍與怪鳥 顯示圖片﹑ 帶流虎象牙杯(商) 顯示圖片)。由此可以想見﹐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盜掘﹐其隨葬品應達到更為驚人的程度。
商代統治階級墓葬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貴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則數十﹐多則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從﹑婢妾﹑衛兵和各種勤雜人員。另有完全供殺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頗多採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馬與狗為最多。各種類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設一長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當墓主人屍體腰部之下﹐故稱「腰坑」﹐坑內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見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在安陽侯家莊的一座亞字形墓的墓室之上﹐發現了大型的礫石﹐應是房屋的礎石。在安陽小屯的婦好墓和大司空村的兩座長方形墓的墓坑上﹐都發現了用夯土築成的房基及礎石。由此可見﹐從王陵到一般的貴族墓﹐有時在地面上建有房屋。它們可能是供祭祀用的﹐類似後世的所謂「享堂」。
西周春秋 西周的墓制承襲商代。由於尚未發現王陵﹐不知當時是否有亞字形墓。諸侯﹑貴族的大墓﹐有的是設有兩個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設有一個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縣辛村衛國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與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兩種類型的大墓以外﹐絕大多數的墓僅有長方形的墓室﹐不設墓道﹐它們的規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與商代一樣﹐也多在墓底設腰坑。
據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發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槨室內置雙重棺﹐可見記載大體上是可信的。諸侯﹑貴族墓的隨葬品﹐仍以各種青銅禮器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減少﹐食器增多。在各種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與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確的規定。這在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證明。例如﹐在河南省陝縣上村嶺虢國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貴族墓分別隨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規模也依次減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證實為虢太子墓。
與商代一樣﹐往往在諸侯﹑貴族墓附近設有「車馬坑」,其規模視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虢國墓地為例﹐虢太子墓的車馬坑埋車10輛﹑馬20匹﹐兩座「五鼎墓」的車馬坑各埋車5輛﹐馬10匹。浚縣衛侯墓的車馬坑﹐規模最大的埋車12輛﹑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後稍減少。但直到春秋戰國時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發掘工作證明﹐西周已經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為夫妻分別葬在兩個互相緊靠的墓坑中﹐即所謂「異穴合葬」。陝西省寶雞茹家莊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發現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長治分水嶺的晉﹑韓墓地中﹐凡屬大﹑中型的貴族墓﹐都是兩兩成對﹐並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當為夫妻無疑。
戰國 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國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這種變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許多統治階級的墓在地面上築有墳丘。墳丘一般用夯土築成﹐有的呈方錐狀﹐有的形狀欠明﹐現存最高的達十餘米。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則應看作是繼承商代以來的舊制。
在戰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國君的墓﹐如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則和許多貴族的墓相同﹐僅有一個墓道或沒有墓道。湖北省隨州曾侯乙墓﹐ 開鑿在丘陵的岩石中﹐規模甚大﹐但沒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狀不規整﹐是罕見的特例。諸侯﹑貴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設車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車馬坑以外﹐還有船坑﹐坑內埋船。這時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內積石以加固﹐積炭以御濕。輝縣的魏王墓﹐則在墓壙內大量屯沙以防盜。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種白色或灰色的黏土填在棺槨的周圍﹐以保屍體和隨葬品不朽。棺槨仍然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諸侯﹑貴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槨。隨州曾侯乙墓槨室龐大﹐分隔為4個部分﹐雙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繪﹐十分精緻。
由於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的發達﹐貴族墓內的隨葬物﹐在種類﹑數量和質量方面都達到空前的水平。當時漆器的製作已很精美﹐它們在隨葬品中的比重顯著增加。但是﹐禮器和樂器仍然被統治階級看作是最重要的隨葬品。例如﹕曾侯乙墓有編鍾一架﹐共64件(見彩圖 編鍾及鍾(東周) 顯示圖片)﹐編磬一架﹐共32件﹐顯示了諸侯行禮作樂的大排場。青銅禮器中﹐有「升鼎」一組共9件﹔一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國君身份。下層貴族和上層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銅禮器的陶「禮器」隨葬。在各地發掘的大量戰國小型墓里﹐隨葬品甚少﹐卻都有著一組仿銅的陶器﹐如鼎﹑豆﹑壺之類。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禮器﹐這可能是由於秦受禮制的影響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關中和中原地區的戰國晚期小型墓中﹐出現了橫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種體積龐大的空心磚築槨室以代替木槨的。這種橫穴式墓和空心磚墓在當時還很不普遍 ﹐但它們的出現意味著商周以來的傳統墓制發生了變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總的說來﹐在戰國時代﹐確比商代﹑西周少見了。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從商﹑西周以來﹐墓主的屍體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戰國時代﹐除了南方的楚國以外﹐黃河流域的秦﹑韓﹑魏 ﹑趙﹑燕等國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別是西方的秦國﹐屈肢葬墓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墓中屍體側身而卧﹐四肢蜷曲。這可能是受黃河上游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一種特殊葬俗的影響。
秦漢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甚至東漢前期。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有些漢墓還使用了所謂「黃腸題
湊」。
在貴族大墓中﹐河北省滿城漢墓和山東省曲阜九龍山漢墓可以作為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它們是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為墓室﹐故稱「崖墓」﹐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房屋。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一般的橫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規模較小﹐構造較簡單﹐墓主屬於下層地主階級。這種土洞墓﹐在漢代以後的各個時期﹐長期流行。漢代的新的墓制﹐還表現在中原一帶的 「空心磚墓」。它只流行於西漢一代﹐到東漢基本上即已絕跡。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在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用小型磚建築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到了東漢 ﹐磚室墓迅速普及﹐成為全國各地最常見的一種墓。貴族官僚們的磚室墓規模較大﹐結構復雜﹐布局模仿他們的府第。許多墓里還繪有彩色壁畫(見彩圖 河南洛陽西漢墓壁畫 顯示圖片﹑ 河北望都漢墓壁畫﹕屬吏圖 顯示圖片﹑ 河北望都漢墓壁畫﹕祥瑞圖 顯示圖片﹑ 內蒙古和林洛爾漢墓壁畫﹕寧城圖(部分) 顯示圖片﹑ 山東梁山漢墓壁畫﹕淳於車馬出行圖 顯示圖片﹑ 遼寧遼陽漢墓壁畫﹕車馬出行圖 顯示圖片)。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的石室墓﹐到東漢在某些地區盛極一時。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有的石室墓﹐ 也繪有彩色的壁畫。東漢時期﹐四川省境內的磚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種模印著畫像的磚﹐稱為「畫像磚墓」。在四川各地﹐東漢及其以後還流行崖墓。
中國古代棺槨並稱﹐都屬葬具。西漢中期以後的各種橫穴式墓﹐特別是東漢的磚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起了槨的作用﹐可稱「磚槨」和「石槨」﹐而墓室內的葬具則是有棺無槨。西漢前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採取「異穴合葬」的形式。西漢中期以後﹐制度一變﹐除帝陵以外﹐一般都是夫婦同墓合葬。橫穴式的墓室﹐為同墓合葬提供了方便。
漢墓中的隨葬品和戰國時代相比﹐青銅器減少﹐漆器的比重進一步增加。為了儲存大量的食物和飲料﹐墓內常有許多大型的陶器。西漢前期和中期﹐主要隨葬生前的實用器。西漢中期以後﹐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明器﹐ 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偶像。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愈多。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在西漢中期的貴族墓中 ﹐仍然有用車﹑馬殉葬的﹐但車和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內﹐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設車馬坑。西漢晚期以後﹐不再用真車﹑真馬殉葬﹐而是用木製或陶制的車馬模型來替代。在南方地區﹐還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隨葬的(見彩圖 銅貯貝器(西漢) 顯示圖片﹑ 漆盒 顯示圖片﹑ 漆盤 顯示圖片﹑ 漆匜 顯示圖片﹑ 漆 顯示圖片﹑ 漆盤 顯示圖片﹑ 漆案和杯盤 顯示圖片﹑ 釉陶鼎 顯示圖片﹑ 釉陶樓閣 顯示圖片﹑ 彩繪陶壺 顯示圖片﹑ 陶船 顯示圖片)。
在漢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發掘中﹐除個別例外﹐已經見不到人殉。從商代開始的殘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終止。作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統治階級的墓中。
在地面上﹐統治階級的墓已普遍築有墳丘。在墳丘之前﹐往往設祭祀用的祠堂。東漢時盛行在墓前建石闕﹐並置人物和動物的石雕像﹔還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記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跡。
陝西省臨潼的秦始皇陵﹐ 是中國第1個帝陵。陵園平面成長方形﹐有內外兩重圍牆。墳丘在陵園的南部﹐平面成方形。陵園的北部設寢殿﹐開帝陵設寢的先例。西漢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 「因山為藏」以外﹐都築有覆斗式的方形墳丘﹐其位置在陵園的中央。陵園的平面成正方形﹐四周築圍牆﹐每面開一「司馬門」﹐門外立雙闕。漢承秦制﹐在陵園設寢殿。漢代帝後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後陵在帝陵之旁﹐其規模較帝陵為小。以惠帝時在長陵建原廟為起始﹐西漢諸陵都在陵園附近建廟。東漢的帝陵﹐從明帝的顯節陵開始﹐陵園周圍不築牆垣而改用「行馬」﹐並在墳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從顯節陵開始﹐陵園附近都不再建廟(見秦漢墓葬)。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但經過漢末的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統治階級的厚葬之風不得不有所改變。
考古調查發掘證明﹐自魏晉以降﹐規模宏大﹑雕刻精緻的畫像石墓已很少見了。貴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磚室墓﹐有時設石門。和漢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簡化﹐ 面積減小。但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設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例如﹕洛陽西晉墓中有角柱與斗拱﹐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欞窗。從漢末﹑魏晉開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設棺床。在長江流域的晉墓中﹐有時還有燈龕和台桌。這些結構和設施﹐都是用磚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現實生活中的居室。在黃河流域﹐磚室墓的墓道甚長﹐ 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隨著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漸加長。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頂部開天井﹐直通地面。北朝後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長達20米﹐天井有三﹑四個之多。這是出於對現實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天井愈多﹐愈顯得門多宅深﹐院落重重。魏晉之際﹐遼東﹑河西等邊遠地區的豪族大姓﹐沿襲漢代舊制﹐營建磚石結構的大墓﹐在墓壁和磚面上施彩畫﹐其題材多與漢墓壁畫相似。在中原一帶﹐卻很少有在墓內繪壁畫的﹔但到了北魏﹐壁畫又重新流行。長江流域的東晉和南朝﹐則流行用模印著畫像的磚來裝飾墓壁。
這一時期的隨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如杯﹑盤﹑碗﹑壺﹑果盒等飲食器皿和熏爐﹑唾盂﹑虎子等生活用具。其形制往往因地區而有差異﹐有的器物僅見於南方而不見於北方。總的說來﹐瓷器的數量激增﹐長江流域尤其如此。漢代流行的倉﹑灶﹑井﹑磨等陶制模型和家禽﹑家畜的陶制偶像繼續沿用﹐但往往形體不大﹐製作粗簡。貴族官僚階級墓中的主要隨葬品﹐是各種陶俑。從兩晉以迄南北朝﹐時代愈晚﹐俑的種類和數量愈多。起初是少數男女侍者和武士﹐大約從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又大量增添騎兵﹑步卒﹑文吏﹑武弁以及吹鼓手之類﹐除家內奴婢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行時的儀仗隊﹐它們具有明顯的軍事性質﹐反映了當時各地統治者擁有私人的武裝部曲。大同北魏前期的司馬金龍墓和洛陽北魏後期的元乂墓中的儀仗俑﹐竟達數百件之多。北魏後期﹐在墓門的兩側﹐還往往有一對形體特別高大的守門衛士俑。在南方地區﹐除陶俑外還有瓷俑﹐但用俑隨葬的風氣不如北方盛。從漢末至魏晉﹐ 統治階級常乘牛車﹐長期因襲不改。在兩晉南北朝時代﹐貴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車模型隨葬。上述由各種陶俑組成的儀仗行列﹐便是以牛車為中心的。用陶制的 「鎮墓獸」隨葬﹐是從西晉開始的。西晉墓中的鎮墓獸往往只有一件﹐作四足直立狀。北魏墓中的鎮墓獸成雙﹐置於墓門的兩側﹐作卧伏狀。到了北魏後期﹐墓中的兩件鎮墓獸﹐一為獸面﹐一為人面﹐都作蹲坐狀。長江流域的東晉﹑南朝墓﹐鎮墓獸多保持西晉時的形態﹐缺乏變化。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在墓內置墓誌。兩晉的墓誌﹐或為石質﹐或為磚質﹐形狀多為長方形﹐而洛陽發現的年代較早的西晉墓誌則作碑形﹐可見它是從墓碑演變而來的。到了北魏後期﹐才流行方形有蓋的石質墓誌。從此以迄隋唐﹐乃成定製。山西省大同北魏文明太後馮氏的方山永固陵及孝文帝的萬年堂﹐為北魏帝陵。墓室都分前後兩室﹐與一般貴族墓之為單室相比﹐顯示了帝陵的特殊規模。永固陵墳丘之前設石殿﹐應是繼承東漢的陵制。南朝的帝陵在江蘇省南京和丹陽。陵前有很長的神道﹐兩側立石獸﹑石柱和石碑等。墓室皆為單室﹐室內有用模印畫像磚拼嵌而成的大幅「竹林七賢」圖和「白虎」﹑「獅子」圖等(見南京地區模印拼嵌畫像磚墓﹐與北朝墓內流行施彩色壁畫的作風相比﹐顯示了南朝陵墓在墓室裝飾方面的特色。
隋唐五代 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於盛唐﹐一脈相承。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個﹑壁龕8個﹐章懷太子墓有天井4個﹑壁龕6個﹐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個﹑壁龕2個﹐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為墓室﹐高級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後﹐則多採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級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則都有前後兩室。從初唐到盛唐﹐貴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畫。一般是墓道前部兩壁各繪青龍﹑白虎﹐墓室頂部繪日﹑月﹑星辰﹐其他則有鞍馬﹑明駝﹑牛車﹑列戟﹑步騎儀衛﹑屬吏﹑男女侍者以及樂舞伎等﹐各繪在墓內的相應部位﹐其內容和規格視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區別。
隨葬品以大量的陶俑為主。大約從武周時開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為出行時的儀衛行列和家居時的家臣侍者兩大類。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裝俑﹐以後逐漸減少﹔武周時出現高大的馬俑和駝俑。後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斷增多﹐樂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屬此類。受佛教影響﹐鎮守墓門的一對武士俑在盛唐時演變為天王俑﹐其特點是腳踏伏獸或鬼魅。鎮墓獸繼承北魏後期以來的形態﹐一為人面﹐一為獸面﹐而武周時則又進一步演變為頭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獸。隋代開始出現的人身禽獸首的十二時辰俑﹐到開元﹑天寶之際更為流行。陶俑的數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額﹔懿德太子墓的陶俑總數達千件之多。方形有蓋石墓誌在唐代使用得更為普遍。墓誌的大小﹐隨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級之分。例如﹕三品官的墓誌多為約72厘米見方﹐一品官如楊思勗及章懷太子雍王李賢﹑成王李仁的墓誌皆為88厘米見方﹐永泰公主的墓誌最大﹐為114厘米見方。懿德太子如天子之制﹐不用墓誌而用玉冊。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墓葬制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墓的構造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見了。墓室的規模縮小﹐ 壁畫亦十分罕見。陶俑的數量減少﹐製作粗簡。天王俑和鎮墓獸越來越簡化﹐在有的墓里已不用。只有十二時辰俑仍較流行。
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的唐墓﹐有豎穴式土坑墓和磚室墓兩類﹐形制簡單﹐規模甚小。磚室墓多為長方形﹐有的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廣東省韶關張九齡墓﹐主室平面呈方形﹐四壁施彩畫﹐前方甬道兩側還各設一耳室﹐規模較大﹐形制與北方地區的磚室墓類似。總的說來﹐南方地區唐墓中的隨葬品多為陶瓷器皿﹐陶俑甚少見。
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為中心﹐築平面略呈方形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外置石獅﹑石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門是正門﹐入門即為獻殿。自南面遠處第一道門闕至內城的朱雀門﹐神道長達3公里﹐兩旁列瑞禽﹑瑞獸﹑馬﹑武將﹑文臣以及外國首領的石雕像﹐並樹「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乾陵的宏大規模﹐充分顯示了大唐帝國極盛時期的強大國力(見唐代陵墓)。
五代前蜀王建的永陵在四川省成都﹐南唐李的欽陵和李璟的順陵在江蘇省南京﹐都已經發掘(見前蜀王建墓﹑南唐二陵)。地下的玄宮分前﹑中﹑後3室﹐各室兩側又多設壁龕或耳室﹐這可能是承襲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宮雖都未經發掘﹐但從各方面的情形推測﹐亦應設有前﹑中﹑後3室。
宋至明 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築的磚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磚室墓。從這以後﹐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為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為五鋪作重栱﹐從版門直欞窗演變為雕花格子門。一般多為單室墓﹐後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後兩室。墓內多用壁畫或雕磚作裝飾﹐其內容主要是表現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墓主夫妻舉行 「開芳宴」的場面(見彩圖 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宴飲圖 顯示圖片)﹐有時也有孝子故事圖等。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還出現了雜劇雕磚。墓室的後壁﹐則往往有「婦女掩門」雕磚。隨葬品寥寥無幾﹐這可能是由於各種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繪刻在壁畫和雕磚上的緣故。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宋墓﹐與同地區的唐墓相似﹐除了豎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後者往往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隨葬品除陶瓷器外﹐頗有漆器和銅鏡﹐偶爾也有銀器。江西﹑福建省境內的宋墓﹐有用陶瓷俑隨葬的﹐其中包括十二時辰俑和神煞俑。四川省境內的宋墓﹐除磚室墓外﹐還流行石室墓﹐後者多有雕刻﹐其題材為墓主人夫婦「開芳宴」﹐有的則為孝子故事。
北宋帝陵在河南省鞏縣﹐其地點的選定嚴格按堪輿術的要求。諸陵形制相同﹐都是以土築的墳丘為中心﹐用牆垣圍成方形的陵域﹐墳丘之前設獻殿。四面各開一神門 ﹐門前置石獅。南面較遠處設兩重土闕﹐各稱鵲台與乳台。自乳台至南面神門﹐神道兩側依次列象﹑獬豸﹑鞍馬﹑虎﹑羊﹑蕃使﹑文官﹑武士等石雕像。帝陵後面別築後陵﹐這與漢陵有相似之處﹐卻為自唐以來歷代帝陵中所僅有(見鞏縣宋陵)。南宋的帝陵在浙江省紹興附近。因為算是權殯﹐所以營造較簡﹐名為「攢宮」。雖然大體上是沿襲北宋的陵制﹐但沒有乳台﹑象生﹐也沒有陵垣及四門。獻殿之後作玄宮﹐屍體放置在嚴密堅固的「石藏子」中。
說不完了,還是把網址發給你吧:http://wenwen.soso.com/z/q180983196.htm
7、大數據時代,運營商的身法與心法
大數據時代,運營商的身法與心法
我始終相信,無論在哪裡,有什麼職位,做什麼工作,如果內心沒有足夠的動力、期盼與愛的話,一個人是無法產生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的,或者說,沒有幸福感。
最近讀完了《幸福的方法》,對書中一段話非常有感觸:"忙碌奔波型是未來的奴隸,享樂主義型是現在的奴隸,而虛無主義型則是過去的奴隸。"在運營商工作的我們都經歷過從通信業黃金十年帶來的"金飯碗"、行業遭遇"高原平台期"的銅飯碗,甚至全社會"人人得而誅之以後快"的"紙飯碗",無論是企業還是身處其中的個人,都在感受著巨大的壓力與阻力。
於是,一些人選擇了"享樂主義"式生存,日復一日在單位混日子;一些人則選擇了"虛無主義"式生存,沉浸在過去的輝煌,躺在功勞簿上過日子;還有一些人選擇"忙碌奔波"式生存,開不完的會、做不夠的匯報、寫不盡的方案,雖終日忙忙碌碌卻無所作為。正是如此,才有了我上篇文章中寫到的"四種人"——那些想走又能走的人最終選擇了離開這里,那些想走卻不能走的整日抱怨體制,那些不想走也不能走的昏昏度日,剩下那些能走卻不想走的痛苦掙扎……
一、運營商正在經歷什麼?
借用雙城記那段經典開場白: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對於運營商這樣天生依靠人口紅利、規模紅利的傳統企業,未來的日子或許並不好走。無論是從媒體的口誅筆伐,還是用戶的人人喊打,亦或是員工的紛紛出離,種種跡象都在表明這個行業早已從大象快跑的「神壇」跌落,變得遲鈍、緩慢甚至有些狼狽了。
可十年前絕不是這樣。三十年前更加不是。
《大跨越:中國電信業三十春秋》的開篇語這樣寫道:從經濟瓶頸到社會先導,從全球末游到用戶總量世界第一,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電信業實現了舉世矚目的大跨越!這一切是怎麼得來的?這本生動再現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通信業輝煌歷程的著作選擇了兩個有意義的時間點,1978年跟2008年,前者是中國正式吹響改革開放號角的關鍵一年,而後者則是代表了通信業黃金十年的關鍵一年。
字里行間都可以讀到中國通信業經歷過怎樣的輝煌,可以感受到從業者那種由衷的自信與榮耀。時代巨變,昔日巨頭創造了比以往更加令人矚目的經營業績,卻在政治地位以及行業形象上連連敗走麥城。
時至今日當我們再次談論運營商,你想到了什麼?是財務報表上無比閃耀的光輝業績,還是面對行業內外競爭暗戰的困惑焦慮;是建成一張張4G、4G 網路的驕傲欣喜,還是管道化、低值化、邊緣化的郁悶心酸;是對KPI下多少就能完成多少的自信得意,還是對基層不斷涌現離職潮的始料未及。
是運營商真的做錯了什麼嗎?可能並不是。
放眼看看這個時代吧!這是一個在和同行不斷抗衡,卻無奈被OTT抄了後路的時代;一個到處充斥著機會,細看時卻滿目危機的時代;一個傳統大機構失勢瓦解,個人自由連接全面崛起的時代……
這是一個唯變不破的大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競爭對手變了、游戲規則變了、用戶習慣也變了,曾經習以為常的一切突然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話音、簡訊這些傳統業務正在加速下滑,流量雖然成為新的增長點,卻不得不面臨著「提速降費」的巨大壓力。可以說,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運營商像是被困的巨獸,想掙扎卻又充滿無力感,想改變卻又害怕不確定,想突破卻又找不到突破口……
唯一的方法大概就剩下三個字:豁出去。
二、運營商該怎麼辦?
對於眼下的運營商來說,出路無非兩條,要麼精耕存量客戶,挖掘更大的價值點;要麼開辟新市場,尋找行業的破局地。關於精耕存量市場,已經有太多這方面的文章,這里不再贅述。我想重點談談新市場。
1.新市場在哪裡?
日前,互聯網教父、科技商業預言家的凱文·凱利在斯坦福大學進行長達3小時的分享,暢談他對未來20年重大科技商業潮流的見解。我對其中一個觀點很感興趣,他說不管你現在做什麼行業,你做的生意都是數據生意。
數據!
無論是風生水起的移動互聯網,還是改變世界的芸芸眾生,他們都在通過運營商的網路來獲取信息。
2014年三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場大數據產業推介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在主題演講中發表了他的觀點——「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IT時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而DT時代,它是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的技術。」
我們都知道,今年的雙11全球狂歡節中,阿里巴巴天貓用時不到12小時就打破了去年創下的571億元的交易額,最終將記錄鎖定在912億,其中無線交易佔比71%,全球產生成交的國家和地區達到205個。
巨量交易額的背後是什麼?是阿里越來越強大的供貨和物流系統?還是傳統零售業的全面沒落?其實都不是的。我以為這背後體現了阿里巴巴強大的數據分析和挖掘能力。在這樣的購物節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商家要備多少貨?而這可以通過平台歷史銷售大數據,預測貨品需求,為商戶提供庫存依據,提升庫存效率和有效性。
而在百貨商店時代,購物數據只有通過人工才有可能統計完並且不一定準確,但是阿里巴巴會把每個人的歷史購物和瀏覽數據都留在雲上。因此,淘寶可不光是一個電商平台,更是顧客的大數據平台。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塗子沛在講到這個概念的時候舉了一個更容易理解的案例:請你預測全國哪些地區會有更多的二孩出生?按照傳統的數據統計,估計只能依靠人口普查、各地市區縣統計部門的層層上報,不但會有偏差而且還會滯後。而在阿里巴巴,只需要統計哪些區域的孕嬰用品銷量激增就可以了,不但真實而且更加便捷。
運營商也是一樣的。你以為運營商只是通信管道的提供者?其實或許還是信息適配的服務商。在過去,我們使用的文件、文件夾、桌面這些東西都是停留在本地的。我還記得那個時候最好的備份工具大概是移動硬碟或者是藍光光碟之類的東西。而進入網路時代之後,數據就出現在網頁上、鏈接里。現在的雲上有標簽、有流量、有新聞,還有各種各樣我們需要的信息。雲、數據化才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要知道,這些所有的信息都是通過運營商的網路傳輸的,就和從淘寶上銷售的商品信息一樣,除了信息本身,它的發送端和接收端或許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
於是,將合適的信息主動推送給需要的人,就是運營商能提供的大數據服務了。
2.新市場有多大?
中國雲計算技術與產業聯盟理事長吳基傳曾指出:大數據是雲計算服務的基礎,是構架雲平台最基本的要素,沒有對海量信息的分析的大數據,就沒有為所有信息消費者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的可能性。
因此在商業界,大數據已經開始成為很多企業的生意。《2015年中國大數據交易白皮書》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將超過這個市場去年規模的10倍,由2014年的767億元擴大至8228.81億元。
2015年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於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這或許意味著,大數據在中國將逐漸步入正軌,進入到頂層設計時代,這無疑將加速經濟發展引擎的進一步開發。
從運營商的角度來看呢?以中國移動為例,我們有超過8.2億用戶,110萬4G基站,經營分析系統里有10B以上的數據,我們的10086每分鍾都有海量用戶的呼叫,實際上所有這些動作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那麼,這些數據到底有多大,集中以後會是個什麼效果?
有人曾經做過測算,一個省公司一天的數據要上百P,這些數據集中在一點傳輸到中國移動(貴安)大數據中心,需要重建一個中國移動的CMNET,也就是中國移動Internet的骨幹網。
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運營商擁有采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數據富礦,站在金礦上總比無礦可挖強,這也是我判斷運營商或許會在大數據時代「觸底反彈」的依據之一。
3.還有什麼不確定因素?
雖說前途可期,但畢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新領域就一定有新的游戲規則,也會有相應的規則適應過程。
在過去的幾年中,大數據的概念在產業界引發了無數的爭議和討論,甚至長期出現在Gartner的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也稱新興技術炒作周期報告)中。原因非常簡單,一項新技術多被談及概念,雖然在媒體上屢屢曝光,但應用案例寥寥。
因此,大數據越來越被看做是評論界的談資,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產業。
在貴陽成立的全球第一家大數據交易所,通過電子系統面向全球提供數據交易服務,計劃2020年數據清洗交易量年達1萬PB、年總額3萬億。然而,成立至今,這個深孚眾望的機構撮合的交易記錄也不過3000多筆。「有意願交易大數據的企業和機構還不多。」交易所工作人員如是說。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關鍵不確定因素在影響著大數據產業發展。
A.技術能力不足。IT作為後端的支撐手段,大量通過外包或采購方式實現,所以在自身軟體開發和大數據平台運維、大數據新技術應用、大數據分析挖掘方面能力相當有限。
B.數據「牆」大量存在。很多數據是分散在不同的系統中的,經過長時間的「豎井」式運作,已經形成了難以突破的壁壘。以中國移動為例,B域主要是經營分析數據、O域主要是網路運維數據、M域主要是管理信息數據,但這三域的IT系統分別由三個不同的部門負責,整合難度較大,較難形成「1 1>2」的數據融合效果。
C.組織架構不匹配。目前看,很少有機構會設置專門的部門去集中各種散落的數據,更別提對這些數據進行標准化的管理和維護了。
D.思維觀念的滯後。如果說技術、資金、人才方面的劣勢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補足,那麼意識層面的缺失就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培育了。
除了以上說的幾點,大數據交易的安全性、定價的合理性、客戶信息的保密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數據業務的規模和發展空間。
三、運營商玩大數據的心法與身法
運營商究竟該怎麼玩兒大數據呢?竊以為先要回答好三個問題:一是數據在哪裡?二是數據放哪裡?三是數據怎麼用?
1.數據在哪裡?
都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全新的商業時代——分享經濟的時代,消費者正在放棄傳統的、效率低下的企業,轉而投入分享型企業的懷抱,來獲取他們想要的產品和服務。Uber讓座駕更好地分享,Airbnb讓空閑的房屋更好地分享,八戒網讓創意和設計更好地分享……現在看,一切可以分享的都是價值數據。
在分享經濟的時代,真正分享的是有效的供需關系。因此,在分享經濟中,更重要的其實是創建供需場景,建立供需聯系。
數據也是相同的道理。隨著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爆發式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以及遍布各個角落的感測器,正在越來越多地接入到運營商網路。各種交互數據、感測數據正源源不斷從各行各業迅速生成。這些數量龐大、種類廣泛、迅速產生和更新的大數據,蘊含著前所未有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如何能夠有效挖掘並體現出數據的價值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竊以為,關鍵就在於建立數據使用的場景並搭建數據交易平台。
比如說,城市規劃設計院需要對新區進行商業價值評估,可以通過運營商的網格數據分析提供區域人口及經濟狀況解析;再比如,醫療機構需要在一段時期對葯物及醫療設備做儲備,可以通過醫保報賬平台統計該區域的醫療診斷及葯物使用情況,預測出該區域可以發生的大規模疾病,從而及時儲備相關資源。
重要的是,幫助數據消費者更加迅速有效地找到他們需要的數據,並促成雙方交易。
2.數據放哪裡?
如此大規模的數據存放在哪裡也是考驗大數據產業的要素之一。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機構都有足夠的資源去建設自己的數據中心。而在這方面,運營商恰好可以提供服務。
通信行業有個詞叫做「電信級服務」,意思是通信服務要具備不間斷運行、大容量、高穩定性、可靠性等特點。而要達到這些條件,就需要完備的QoS保障機制,而其中重要一環就是設施先進、管理規范的通信機房。
因此可以說,在數據機房方面,通信運營商具有先天的優勢。
能否將此作為運營商進入大數據市場的切入點呢?開放、合作就成了這個部分的關鍵詞。前文說過,傳統機構中有很多數據與信息孤島,要想打破不斷構築的「數據牆」,首先是要將他們集中化的存儲、管理、運營。因此,運營商的高標准數據中心或許只是一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要讓源自不同領域的數據發生「化合作用」的前提是將這些數據存放在運營商的數據中心。
ICT基礎設施有連接和存儲的作用,其產生的數據通過不同的終端存儲下來,這些數據在應用程序中使用才會有價值。而運營商同時具備連接和存儲兩項功能。
面向未來,運營商數據中心將成為網路的中心,構建面向業務的敏捷、柔性、綠色的雲IT基礎架構將使運營商數據中心成為新一代ICT基礎設施的驅動中心。
3.數據怎麼用?
運營商現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是端到端的質量保障不足導致用戶體驗還不夠好嗎?是受到OTT業務的沖擊導致傳統業務快速下滑嗎?還是業務量收剪刀差不斷加大、投資壓力日趨吃緊嗎?個人認為都不是的。我們最大的挑戰在於用戶往往滿足於現有的業務。這會讓我們產生嚴重的路徑依賴,從而也會形成「自滿」情緒。
事實上,運營商現在面臨著三大重要轉變:一是從關注功能向關注最終用戶體驗轉變;二是從提供語音和帶寬向提供豐富、開放的ICT融合信息服務轉變;三是從基於人口紅利的增長向應用創新增長轉變。這三個轉變帶來了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研發模式和科技創新的轉變,將驅動電信行業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數字化運營。
數字化運營,至少有三件事可以做:一是盤點數據資產;二是建立計算能力;三是開放數據平台。按照貴州移動羋大偉總經理的思路,運營商大數據發展路徑分為1.0、2.0和3.0三個版本。
大數據1.0主要針對運營商內部分析,建設重點以數據整合和能力構建為主,為數據價值發掘奠定基礎,重點支撐精準營銷和精確建網;大數據2.0主要針對數據價值提升,重點是逐步拓展對內對外數據價值挖掘的能力;大數據3.0主要針對數據變現,聚焦重點客戶和行業,構建數據生態系統,逐步凸顯外部收入。
目前,運營商在IT系統和網路系統上積累了很多數據資產(當然如果處置不當也可能會變成數據遺產……),通過SDN和NFV等IT技術重構的通信網路,將會形成全新的彈性、智能的網路架構。而網路IT化,就要求建立以雲數據中心為核心的網路架構,數據中心將成為ICT基礎設施的核心,數據中心的布局和規劃決定未來網路的架構,也決定了未來的競爭力。
伴隨20多年的互聯網發展,掌握未來的「聯接一代」和「數字元人」已經長成。相比上一代人,他們的溝通、交友、娛樂、消費、工作、學習等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對於數字社會和互聯網的依賴與生俱來,代表著互聯網時代的新消費行為。
運營商新的業務運營系統不再是簡單的支持系統,更不是簡單的營銷界面在線化,而是連接運營商、客戶和合作夥伴,連接網路、應用和內容的價值創造系統和生態鏈系統。傳統的線下營業廳或將大幅減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用戶可以全在線模式按需、實時定製享受各項服務,運營商通過大數據分析洞察客戶和精確營銷,提供更加智能的客戶服務。
從購買產品走向購買服務,商業世界的游戲規則正在發生根本上的變化,商家和用戶之間的關系從交付那一刻才剛剛開始。
互聯網之父勞倫斯·羅伯茨曾講過:「自網路誕生以來,我們只實現了網速的提高,而在提升網路性能及其他方面毫無進步。」在這方面,運營商正在積極從消費體驗出發打造新型的業務運營系統,新系統不再是簡單的業支系統和網管系統,更不是簡單的營銷在線化,而是連接運營商、客戶和合作夥伴,連接網路、應用和內容的價值創造系統。
後記
對於運營商來說,傳統通信的黃金十年也早已過去,創新增長的白金十年或許才剛開始。站在時代交替的十字路口,我滿腦子都只有一個想法——「或許我沒有趕上通信業的黃金十年,但我一定不會再錯過大數據時代的白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