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遼定製
1、遼和北宋有過什麼「和議」?它是在什麼情況下簽訂的?對此和議有什麼看法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曾把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
南宋和金和約的簽訂:
宋高宗趙構,由於害怕軍人戰勝回朝會專橫難制;而且亦擔心欽宗回朝繼承其死後的帝位(當時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絕後),所以在1138年任秦檜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首先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1138年宋金初次協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毀協議,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開封,宋軍在許多抗金名將指揮下,取得輝煌戰果。尤其是岳飛在郾城與金兵將領兀術會戰,力挫金兵,乘機進兵朱仙鎮,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與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後來,高宗聽取了秦檜意見,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服從命令。在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宋室中期狀況
宋室也曾由劉光世、張浚、韓侂胄、虞允文等眾多抗金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也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收復淮河兩岸不少失地並簽訂多項條約。
在1164年12月,張浚北伐失敗後,簽訂《隆興和議》(又名《幹道和議》),張浚被殺把原本向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金為叔,宋為侄,金改詔表為國書,歲貢改為歲幣,減少貢獻,割讓秦州及商州,維持疆界。絹貢獻由二十五萬減至二十萬,歲幣減至二十萬銀兩。
在1206年,韓侂胄北伐,後來被金擊退。在1208年,簽訂《嘉定和議》。兩國改為伯侄關系,宋由貢獻歲幣及絹由二十萬增至三十萬,宋賠償三百萬軍費。金放棄佔領的大散關、濠州,獻上韓侂胄首級。
南宋在孝宗、寧宗朝時比較安定。但是,寧宗以後,奸佞當道,政治腐敗,國勢日衰。
2、遼和北宋有過什麼「和議」?它是在什麼情況下簽訂的?對此和議有什麼看法?
1.最主要的一次議和是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2月簽訂的,史稱澶淵之盟
2.背景
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的名義,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力守堅城。北宋朝野震動,真宗與部分大臣因為畏懼敵人,想要遷都南逃,但宰相寇準與畢士安極力主戰,無奈只有親自到澶州督戰,最終宋遼議和,即澶淵之盟。
3.看法
澶淵之盟是在對北宋有利的情勢下因統治著貪圖享樂與遼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和約,不僅燕雲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對遼納供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需索,使北宋國威掃地。遼國卻是因此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不過,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間維持了100年之久的相對和平局面,促進了兩國的經濟、文化(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流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3、「澶淵之盟」是個什麼樣的條約,大宋真的虧了嗎?
宋朝自開國以來就一直削弱武將的實力,最後導致宋朝的軍事實力非常差,在與遼國的戰爭中常常都是出於下風的。在與遼的長期斗爭中,宋朝統治者認為遼國過於強大,不宜碰硬,於是和遼國簽訂了有屈辱性質的澶淵之盟。根據澶淵之盟,宋朝每年都要向遼國納貢,有的人認為大宋虧了,我個人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大宋通過金錢換來了百年和平,其實並不虧。
遼兵兵臨城下,北宋簽下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蕭太後帶著遼兵打到澶淵,很可能抵擋不住遼兵的進攻下簽下來的和約。雖然這個條約是有些屈辱的性質,但是北宋軍事實力不如遼國,能夠用這個和約將北宋統治再延續百年,是比較劃算的。在簽了和約之後,每年北宋會給遼國十萬兩銀子,20萬匹絹,這對於經濟發達的北宋來說也不是沉重的負擔。
澶淵之盟簽訂後,給北宋帶來了百年的和平。遼國和北宋簽訂盟約之後,遼國也遵照盟約的規定,沒有和北宋發生戰爭。並且雙方都保持著友好往來,每年到了宋朝皇帝生日或者有皇子誕生,遼國都派使者來北宋祝賀,北宋也禮尚往來。遼國發生了災害,宋朝皇帝一邊要求宋軍邊境不要挑釁遼軍,一邊還派人去邊境救災。在雙方高層的友好往來下,遼國和北宋的百姓也過上了相當長的一段太平日子。
綜上所述,我認為澶淵之盟對北宋來說並不虧,用不算太多的錢財換來了宋遼百年的和平,避免了雙方作戰的生靈塗炭,這筆買賣雙方都得到了好處。
4、遼和北宋之間在宋真宗年間發生的一次重要戰役,這次戰役後雙方訂立的盟約是什麼
1005年宋遼澶州和約稱「澶淵之盟」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5、遼與北宋簽訂了什麼盟約
遼與北宋簽訂了「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箭射殺遼將蕭撻凜(一作覽)。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此後宋遼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6、兩宋政治分別與遼、金訂了什麼盟約
宋與遼訂了《澶淵之盟》,與金訂了《紹興和議》。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此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紹興和議是中國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宋軍在反擊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勝利,但宋高宗與宰相秦檜唯恐有礙對金議和,解除了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的兵權,甚至製造岳飛冤獄,使抗戰派對投降議和活動無法進行反對。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宋高宗希望把生母和生父的遺體接回,答應金殺岳飛【金因看到南宋不斷強大的反抗力量,尤以岳飛等一批優秀將領為突出。希望藉此機會除掉岳飛。同時,高宗也害怕岳飛真的收復北宋失地,會救回靖康之難被劫走的兄弟欽宗,危及自身帝位,因此答應金人殺岳飛的要求。】。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紹興和議》立刻實現,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7、為何宋朝要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真的合理嗎?
澶淵之盟的簽訂是合理的,這個條約的簽訂是宋遼兩國關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從簽訂原因上來看,這是當時戰爭時局的必然選擇,並且從戰役目的上來看,條約的簽訂已經很好地滿足了雙方的要求,我們在分析澶淵之盟原因時要放在當時雙方的立場上進行廣闊長遠的考慮。
澶淵之盟的簽訂是很合理的,對遼宋雙方都有好處,從國家的長遠利益上來看,澶淵之盟的簽訂
有助於維護宋朝的領土主權,因此宋真宗的這個決定是極其明智的,從遼國的角度來看,澶淵之盟的簽訂即維護住了統治者的顏面,又彌補了此次出兵的損失。
因為如果在僵持下去,遼國的國力並不一定能夠支撐住,宋的軍事實力也不一定大獲全勝。
一、澶淵之盟簽訂的合理性
(1)維護了遼宋雙方的利益:
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澶淵之盟的簽訂,是不符合常理的。很多人認為,我們在戰爭有可能取得勝利的狀況下,進貢歲幣是恥辱,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宋太宗先進行北伐的,這場戰爭對宋來說缺乏正義性。
而遼國對宋朝的戰爭是出於報復性行為,向宋提出領土要求也是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在戰爭中宋真宗其實一直堅持住這一立場原則,至於後期主動提出給遼國物資,其實也是審時度勢下最正確的決策,這不只是兩次北伐燕雲對遼的補償,也是當時中原朝廷對付游牧民族傳統的辦法。
當然按照今天的國際糾紛來看,澶淵之盟的簽訂有其不平等性,因為燕雲十六州是歷史遺留問題,屬於有爭議的領土,用我們現在的國際准則來看,應該通過外交談判,實現兩國和平,就像宋太祖,曾經派人與遼國達成合約協議那樣。
但是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從當時國家的長遠利益上來說,在維護領土主權的前提下,對遼進行妥協和讓步是極其明智的。因為這說明了遼是肯定關南地區為宋領土的合法性的。
從遼的角度來看,這一結果其實是他們意料之外的,澶淵之盟的簽訂,對他們來說是極其無奈的,過去的關南地區和燕雲十六州都是周世宗在第2次北伐時所佔領的,遼國從沒有放棄這些地方的主權。
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之後,宋朝其實已經決定放棄對燕雲地區的主權,雖然沒有正式的官方文件,但這是兩國所公認的結果。
加上現在的這場戰爭,本來就是宋朝首先挑起的,所以宋朝想要議和是必然要付出一定代價的。當時的蕭太後和遼聖宗宗親自率領大軍南下,抱著是的是必勝的決心,但是在經過長久的戰爭,遼國怕遭遇腹背受敵的狀況,所以不得不提出和解。加上宋朝歲幣的進貢也讓遼聖宗宗蕭太後不至於過於狼狽,所以遼國對合約的簽訂也是持積極態度的
(2)順應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澶淵之盟的簽訂,是歷史上少有的中原王朝在不損害尊嚴的前提下,對周邊王朝提供物資上的幫助來避免騷擾和戰爭的行為,這對於雙方國力發展和文化交流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是適應時代發展的,是值得肯定的。
當時遼國的經濟文化遠遠落後於中原王朝,宋朝向遼提供條約所規定的經濟援助,是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所進行的,並且兩國商業互通還是宋朝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宋朝給遼的歲幣遠遠低於兩方開戰的軍事開支。
其次,兩國已經經歷了數10年的戰爭,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如果不想繼續耗損,必須停止戰爭,
停戰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願望,社會生產自此恢復,對兩國的經濟文化發展來說,條約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澶淵之盟簽訂的原因
(1)兩國開戰的結果:
從宋的角度來看,宋朝具有很強的燕雲情節,公元937年石敬瑭滅唐朝之後建立了後晉,之後和契丹簽訂了條約,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宋朝常常以五代繼任者自居,所以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
宋太祖在建國初期,就多次派人前往契丹進行交涉,希望通過金錢來贖回當時的燕雲十六州,另外還做了兩手准備,如果契丹不領情,那麼就會把這些金錢,作為軍費之需,通過戰爭來奪回燕雲地區。
雖然宋太祖在位期間南征北戰,但中原地區一直沒有統一,更不要說收復燕雲地區了,直到宋太宗時期,公元979年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長期分裂局面,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大王朝,這時才開始舉全國之力收復燕雲地區,宋太宗期間有兩次大規模的進攻,第1次是太平興國四年,他親自指揮軍隊,圍攻幽州城可惜大敗,第2次是在雍熙三年,他派出三路大軍進行北伐,最後因為應用人不當指揮失利慘敗。
其實在宋真宗談判時期,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對燕雲地區的重視。“所言舊地,事極無名,比若要求,當決戰而”。在和談初期遼要求送歸還關南地區的兩州,被宋言辭拒絕。
(2)遼國的戰爭目的是求和:
遼統治者對於宋朝的燕雲情節是心知肚明的,發動戰爭的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防止宋朝再次北伐,因為這會加重當時遼朝的內外危機,所以他們在率兵南下,企圖用戰爭來維護國內和平。
宋朝因為對燕雲十六州的耿耿於懷,一直都在養精蓄銳,謀劃下一次北伐,所以對遼朝來說,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戰爭來脅迫宋朝求得和平,另外此時遼內部,統治階級之間矛盾尖銳,此次戰爭相當於轉移視線,維護國內安定。
(3)戰爭局面的要求:
在戰爭中,將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景德之役中,遼軍主帥蕭撻覽,中箭身亡,遼軍士氣大挫,而此時宋真宗卻親臨現場,宋軍由此士氣大振。
當時遼採取的軍事攻略是長驅直入,從首府開赴宋朝,直入贛州,逼近開封,在這個軍事戰略下,一開始的遼軍勢如破竹,可在主將殞命之後,整個遼軍極為挫敗,甚至後撤了數十里也不敢輕舉妄動
,與此相對比的宋軍軍威大震,宋真宗親自抵達澶州,很顯然這個局勢有利於宋,當時的遼國統治者也看清了這個局勢,於是才派人前往宋國進行求和。
那麼宋朝為何要放棄殲滅遼國的機會呢?雖然當時的宋朝在經濟政治文化上都強於遼國,但在軍事上其實並不佔優勢。
當時雙方軍隊數量不相上下,不過由於宋朝採取“重文抑武”的立國之策,導致宋朝軍隊缺乏有軍事才能的將領,而遼國天生驍勇善戰,加上燕雲十六州這個居高臨下的地理位置,如果長期作戰,宋也不一定能夠大獲全勝。
(4)祖宗之法有跡可循:
從開戰原因上我們可以看出遼本來就是想和宋朝締結條約來維護國內平衡的。歷朝歷代的中原君主,在處理與外邦的關繫上時,很多都是採取的和親、結盟等和平政策。
就宋真宗本人而言,早在景德之役以前就對近臣說過,想要進行“和戎政策”,他認為這才是處理與少數民族政權關系的最佳選擇。
總結:
澶淵之盟的簽訂是極其合理的,它在歷史上的作用大大被低估,宋朝與遼簽訂澶淵之盟,是在當時的政治條件,軍事實力下的最優選擇。
8、遼朝和宋朝相比,究竟哪一個朝代才是正統呢?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些學者對於遼朝與宋朝自然是存在疑義。在燕雲十六州丟失之後,宋朝盡管有歷代君主勵精圖治,但是遺憾的是,一直沒能將燕雲十六州收入其疆域之中,而這燕雲十六州正是落入了遼朝手中。如此看來,遼朝似乎在歷史上更具有正統性,但是若是以民族論的話,身為漢族的宋朝,更具有說服力。
因此,關於遼宋之間的爭議,一直存在至今。
01宋遼之爭
如果追溯遼朝的根源的話,其實遼朝也屬於華夏一族,只是由於原先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遠離中原地帶,自然被中原所劃分出去。當然,遼朝最初也一直與宋朝爭正統地位,而且耶律阿保機認為,遼朝在歷史上乃是漢高祖劉邦的血親。不過顯然這種關系已經間隔時間太久,沒有什麼太大的說服力。不過耶律阿保機卻始終堅持漢化工作,一方面耶律阿保機將自己的姓氏定為劉姓,另外一方面將妻子定為蕭姓。
經過耶律阿保機的不懈努力,當時遼朝以外的部落,包括西域都將遼朝奉為正統,而且耶律阿保機曾經乃是唐末時期的官員,並且本身有傳國玉璽的加持,更確定了遼朝的正統地位。
但是比較矛盾的是,雖然說耶律阿保機一直在堅持自己的正統性,但是它對北宋的存在也是十分認可,甚至將自己稱呼為北朝,而將北宋稱呼為南朝。
當然,北宋也一直堅持自己的正統性,雖然北宋乃是漢族人所建立,有著中原特有的文化傳統政治以及經濟,但是趙家人所尷尬的是,他們並沒有傳國玉璽,在這一點上,顯得宋朝有些來路不明。不過相比於遼朝對於宋朝的認可來說,宋朝並不認為遼朝的正統性,因為在歐陽修編著史書之時,將遼朝列為「夷」。
在北宋滅亡之後,金國佔領了北宋原先的土地,但是金國起初並沒有正統性的概念。但是在後期金國逐漸認識到,如果不標榜自己正統性,那麼便無法立足。金國人認為北宋是被金滅亡的,自然金國理所應當便接替北宋成為了中原王朝。
02元明之爭
而在遼與北宋、西夏、金這種鼎立的局面之後,元朝建立。剛開始元朝的爭論很多,一方面成直認為遼金宋皆是處於南北朝時期,都可以稱之為正統;而另外一方面認為,單個地承認某一王朝為正統,如此便可以知曉元朝乃是承襲哪個朝代。不過這些言論,一直讓元朝頭疼不已。
不過到了元朝末年,元朝編著史書的人認為,遼宋金三朝皆是正統,並且在編撰史書之時,按照各個的年號進行編著,分別著寫成史書。
不過明朝並不苟同元朝的看法,明朝編著史書的人認為,宋朝方是正統。所以此時的翰林院周敘在史書之中,特意表明宋朝乃是正統,這種行為,尤其是明朝嘉靖年間,將宋朝的地位拔到了一個最高的巔峰,以此來貶低遼朝和金國。但是可笑的是明朝有些人卻認為元朝並不屬於正統王朝,若是按照這樣的做法,沒有元朝哪裡來的明朝?
當然,明朝如此的做,其實堅持的也是一種正統觀念,宋朝之後有元朝,元朝之後有明朝。
03清朝定調
不過明朝的所有做法到了清朝的時候,給予了全面的否定。因為清朝乃是源於女真族,也就是金國,如果清朝不對遼、金、元加以承認,那麼清朝所在的地位便略顯尷尬。
因此,在清朝編著的史書之中,將遼金宋元明全部作為正統王朝,從而標榜自己在中原之上的地位,如此一來,才解決了三個朝代的爭論,奠定了基本的基調。
在當時看來,遼金以及宋其實都是處於敵對的一方,但是以今天的角度看全局,這三個王朝之間的斗爭都是屬於民族內部的斗爭,是中國的王朝更迭,其中所留下的文化以及政治經濟都讓我們今日受益匪淺。如果今日的一些人,硬生生的要將這三個王朝進行區分,那麼便是割裂了中國的歷史,於國家而言,便如同罪人。
9、「澶淵之盟」是北宋哪一個皇帝和遼國簽訂的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和遼國簽訂的。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勸阻,才勉強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
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9)北宋和遼定製擴展資料:
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術傳往遼。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民間的交易也很發達。
考古工作者在今內蒙古和東北遼代古城和墓葬中,發現了宋朝製造的瓷器、漆器、銅錢等文物,這些都是通過貿易流入遼境的。遼宋貿易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澶淵之盟後,寇準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
不久,宋真宗借故把他貶斥出朝,任命妥協派王欽若為宰相。這樣,宋朝更不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了。遼這時也發生了變故,1009年,蕭太後與韓德讓同年病死。第二年,遼與高麗發生戰爭。接著,遼政權內部又開始發生分裂。
遼再也無力大規模興兵南下。澶淵之盟後,宋、遼在好幾十年裡沒發生過戰爭。其間只發生了兩次重要交涉。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慶歷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
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遼借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許以分水嶺為界,又放棄一些土地。
宋真宗介紹:
趙恆(968-1022),宋太宗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997年以太子繼位,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帝亦淫於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宋戰勝遼國,但因真宗懼於遼的聲勢,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進貢遼大量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
趙恆在位二十五年崩,為守成之主,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趙恆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