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定製
1、端午節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為什麼人們會將五月初五定做端午節呢?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它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由於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去世,所以它成為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一些地區,伍子胥和曹娥也得到了紀念。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非常流行。它最初是古越人舉行的祭祀活動,用來祭祀水神或龍神,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
它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屈原悲憤交加,跳入汨羅江,為國捐軀。為了紀念屈原,人們把他跳河的日子定為端午節。端午節流行於中國和中國文化圈各國,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入汨羅江,後世也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其中關於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故事流傳甚廣。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和詩人。
因為主張改革觸動了一些貴族的利益而遭受排擠和打壓,屈原在魯國和趙國任職時,是楚國的賢臣,主張反秦但未能成功。秦王派兵攻打楚國。慶祥王慌忙撤出京城,秦軍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聽到楚懷王和郢都之死的噩耗後,悵然若失,仰天長嘆,走進了汨羅江的滾滾洪流。或者說,這與中華民族的兩種崇拜體系有關。"自然崇拜 "和 "祖先崇拜"。中華民族的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習俗和意義。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2、黃正興陶器是哪個時期的?黃正興何許人也?我有銘刻著「黃正興」的陶缸,有收藏價值嗎?
黃正興師傅正在木房矯正龍舟的龍頭。
龍喜文化館里擺放著刻有俯字的石雕。
百里長廊萬頃花,九灣瀏水繞東霞。說的是九曲瀏陽河流經長沙縣黃興鎮呈現出的壯美景觀,30多公里瀏河水,日夜奔流,在黃興鎮劃出一道大灣。在《瀏陽河九道灣》一書中,瀏陽河流至長沙縣黃興鎮早禾村後,往西南彎回至瀏陽市柏加鎮渡頭村,再折返西北至長沙縣黃興鎮仙人市境,為第四道灣(古稱「螽斯港」)。12日,本報「美麗鄉愁——瀏陽河九道灣」大型探訪活動走進長沙縣黃興鎮,感受昔日瀏陽河灣端午龍舟賽的擂擂鼓聲,還原傳頌百年的龍舟精神,品讀河灣歲月滄桑的滋味。
灣之奇
造龍舟沒有圖紙
形狀尺寸全裝在腦袋裡
冬日的黃興鎮東山碼頭,草木凋零,瀏陽河水靜靜地流淌而過,不時傳來潺潺的流水聲。在河堤百米外的光達村塘灣子組,一處石棉瓦作坊簡陋卻格外引人注目:就在這不起眼的作坊里,手工做出的龍舟不僅遍布瀏陽河,更是走向全國,劃進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賽場。
微風抖落歲月的塵埃,寒風中的作坊里,61歲的主人黃正興正在整理著成型的龍舟。「咯一帶古來就做龍舟,我13歲就跟著二哥學做龍舟,邊做邊學。」說起光達村造龍舟的歷史,黃正興也說不出究竟來,只曉得二哥的手藝是從附近仙人市學來的。3年前,二哥黃樹華去世,他成為瀏陽河手工做龍舟的傳人。
「杉木輕巧,樟樹韌性好,口條木要硬度大。」黃正興說製作龍舟用材很講究,龍舟的外殼選材一般用杉木,船艙的橫梁選樟木,兩側船舷的木材選用的是進口杉柏利木料。選好木材,備好船槳和龍頭,龍舟的製作才開始。作坊內並沒有什麼高精尖的工具和設備,能看到的是墨線盒、拉鋸、鉛筆、角尺、錘頭以及木刨等傳統工具。黃正興告訴記者,傳統龍舟的建造沒有圖紙,所有的形狀、尺寸全都裝在一代又一代龍舟師傅的腦袋裡。
造龍舟是個繁雜的精細活,不算最初的選料、開料以及最後的拋光和進水,單是造船工序就有龍骨、龍底、船舷、坐板和龍頭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講究。「造龍舟就好像建房子一樣,由底造起,用木頭一層一層往上蓋。每條龍舟都先經過師傅精心設計,各個部位的尺寸都經過精密計算,絲毫偏差都會影響到龍舟的性能。」黃正興快言快語,過去純手工製作,一條龍舟要60多個工日。如今實現了半機械化,還得要30多個工日。
每年3月份開始,黃正興便忙不過來,忙得沒時間吃飯。那時,他從村裡請來伙計幫忙,一直忙到下半年。如今,在他的作坊里,兩條半成品龍舟已基本成型,這一批龍舟是別人早已定製好的,他必須按時交貨。在他的記憶里,做過的龍舟多為17.8米長,供22人劃。22.6米的也做過,36米長的龍舟最長,需要60個人一起劃。
時過境遷。如今,龍舟的工藝日趨實用化,龍舟製作實現半機械化後,工人數量大大減少。黃正興介紹,過去做龍舟,將每顆鐵釘錘進船身,用螺絲將木料鉚緊,再用桐油給船防腐。如今通過凹凸槽木料咬合,塗上一層樹脂膠,船體就會變得質量更可靠,防水性更強,整條龍舟也更輕,浮力更大;而平底構造的船底,後來成了括弧形,現在的龍舟底部演變成了內凹流線型,劃起來更快。
俏龍舟
客戶遍訪國內各地
硬是找到了瀏陽河邊
黃興鎮的手工龍舟,憑借著傳統「腦袋」技藝走俏四方。
「如今瀏陽河裡劃的龍舟都是出自我的手,湘江、溈水河、撈刀河裡也有,遠的銷到了廣州。」言語間,黃正興一臉興奮。一條龍舟做完後,客戶要用大卡車拖走,而在瀏陽河、溈水、撈刀河等地,客戶可直接從東山碼頭把船劃回去。黃正興說,龍舟按米計價,做一條龍舟的利潤並不高。今年他已做了8條龍舟,算少的,一年做40多條的也有,40多年下來,已經做了千條龍舟。
2010年廣州亞運會,中國女子龍舟隊需定製29條龍舟。當時,該采購業務由一個浙江商家落實。浙江商家遍訪國內各地選購龍舟。那個老闆來湖南後,看過汨羅江一帶龍舟,最後硬是找到了黃正興,一口氣定製了29條龍舟。
日夜趕工,29條龍舟完工後,一排大卡車開到黃正興的作坊,把「瀏陽河造」龍舟運到了廣州的國際賽場。在亞運會的比賽中,中國女子龍舟隊在500米賽制中,憑借1分41秒的成績,打破該項目世界紀錄。
賽後,黃正興還被特邀赴廣州,參加中國女子龍舟隊慶功會。「咯一世人,就那一次最出風頭啦!」黃正興至今引以為豪。
賽龍舟
同舟共濟成黃興人骨子裡的龍舟精神
龍獅隊、秧歌隊、腰鼓隊……每年端午前後,黃興鎮東山碼頭、鹿芝嶺一帶鑼鼓喧天,獅舞雲霞。在東山碼頭,兩岸觀看龍舟賽的村民更是成千上萬。在這里,各龍舟隊與外鄉隊,或村與村、組與組比試一番。聽得號令一聲,瀏陽河上擂鼓震天,龍舟射浪,楫棹吞波,河面翻騰著競相追逐的浪花,托起勁頭十足的龍舟勇往直前。「同舟共濟、在船言船、不畏強悍、拼爭一流」已是黃興人骨子裡的龍舟精神。
而在光達村,最有名的是「老鳳」、「二鳳」、「三鳳」等6支龍舟隊。60歲的李大華原是二鳳龍舟隊隊員。他和隊員每次沒過節就下瀏陽河劃船,「就是圖個好玩,也健身。」李大華回憶,村民端午節期間就聚集在瀏陽河邊,河邊頭人山人海,草都被踩死一大片。李大華打趣地說,他劃過最遠的地方足足有10多里路,直到「手起泡、屁股痛、晚上回來睡不著」。李大華16歲就下河劃龍舟,他清楚地記得,村民每年自發以村或組為單位,湊份子錢買龍舟比賽,每年都不間斷。
「今後,光達村將在瀏陽河上籌建一個用來存放龍舟的龍王廟,以提高村民保護龍舟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光達村委會組織委員謝虎軍說,同時對村民自發組建的龍舟隊進行訓練,舉辦村民運動會,引導村民開展健康高雅的文體活動。
灣之憶
百年前黃興賣田舍籌革命活動經費
瀏陽河三面環抱黃興鎮,從南向北形成一個30公里長的巨型河灣,將整個鄉鎮擁抱在懷里。使得黃興鎮這個以革命先賢命名的地方,天然形成了剛柔相濟、通達開放的性格。100多年前,長沙城東約15公里的長沙縣楊托鄉(今黃興鎮)涼塘,一所泥磚青瓦平房的民居里,走出一位文武兼修的青年,他跨出瀏陽河灣,出入湖廣,游歷東瀛,打破了一個舊世界,成為一代革命先賢,並讓他的家鄉以他的名字命名——黃興鎮。
如今,風雲際會的
歷史已經遠去,而故鄉的那邊白牆青瓦依然俊朗,濃鬱江南風格的農家大院里彌漫著濃厚的書卷氣,迎來送往著四面八方前來懷古的客人。黃興故居右濱瀏陽河,前朝鹿芝嶺,四望平疇,阡陌縱橫。1903年後,為籌集革命活動經費,黃興先後將故居連田產賣掉,隨後幾易其主。新中國成立後,故居房屋收歸政府,分配給7戶農民居住。1980年,成立黃興故居紀念館。而在故居右側,一座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的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紀念館已經竣工,正在向海內外徵集文物藏品。
黃興鎮自古留下了眾多濃墨重彩的歷史文化印記,這里不僅流傳著仙人市仙人弈棋,而且鎮政府所在地接駕嶺的地名也印證著大明正德皇帝、清朝乾隆皇帝游龍喜古縣城的壯觀場景,連接江西的古驛道印證著千年古鎮的歷史滄桑。4600年前的鹿芝嶺月亮山一帶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出土了石斧、石矛、石鏟、石錛、紅陶、灰陶等70餘件石器陶器,緊鄰該遺址的龍喜古縣城遺址系古龍喜縣治所在地,1050年前的唐末宋初,龍喜縣城即建造於此,曾由護城河、老街、驛道等形成古城格局。據清光緒《湖南通志》湖南古城考註:「按府城東四十里六子嶺有古城址,中有城隍廟,城隍坪諸遺跡。相傳有古城址,亦在府城東,疑即漢龍喜,宋常豐二縣故城。」而今,古城已經只留下一個兩米高、刻有「佳城」的石柱和若干殘破石碑斷面,和月亮山博物館里的石器和陶器一道構成千年的文化碎片。
灣之變
未來將成高鐵新城核心區域
鹿芝嶺村,這座位於瀏陽河畔的小村落,「九曲」瀏陽河在這里彎了「一曲」,不僅讓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還留下一個「滿山跑麋鹿,遍地長靈芝」的傳說,小村因此得名鹿芝嶺。
上世紀90年代初,黃興鎮成為亞洲最大的硫酸生產基地,化工廠也進駐到鹿芝嶺村。人們忙於賺錢時,這些化工企業也給鄉村的空氣、水源、土壤帶來了嚴重破壞。隨後長沙縣提出把黃興鎮建成「省會城市後花園、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生態農業樣板點」的新發展思路,黃興鎮13家化工廠被全部關停。
10年多過去,瀏陽河不但恢復了生態,倚靠在河灣旁的鹿芝嶺、仙人市等鄉村也已經成為長沙百里花木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鹿芝嶺村,富起來的村民回報鄉親的方式就是建公園。 如今,步入村莊,路在林中穿,人打林蔭過,散落的農舍,外表不顯富麗,到處都是開放式花園與苗圃,與柏油路和太陽能路燈一起構成新農村建設的理想畫卷。
48歲的村民黃春茂有了自己的苗木工程公司,投入2000多萬元,在村裡建起面積近600畝的楊梅湖公園。黃春茂在自家門前建的小公園完全開放,數十棵古樁紫薇、原生紅楓、「桂花之王」丹桂等樹木和廣場磚鋪就的道路,與防腐木構成的露台一起組成精緻的農家公園。「為了四季不衰,我們在公園一年要換三次鮮花。」黃春茂80歲的老父親黃培其驕傲地告訴記者。
黃興鎮依託靠近長沙城區的優勢開辟會展經濟區,發展會展、物流等服務業。光達村的龍舟造船人周正興的家距離瀏陽河岸只有三百米遠。走上他家屋後的小坡向西看去,瀏陽河對岸的京廣高鐵長沙南站里,白色的列車不停穿梭;向東望,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巨大的工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設;地鐵2號線在地下穿行到達光達站。周圍新建築不斷拔起,天際線一天天長高,不久的將來,瀏陽河畔的這塊土地將成為高鐵新城的核心區域,和城市融為一體。
3、杭州端午節哪裡有賽龍舟
杭州端午節龍舟賽活動:河坊街、青山湖景區、山水道水上運動基地。這座自古就被人稱作「人間天堂」的杭城,山、泉、湖、橋、塔、寺樣樣俱全,風景中的色彩也隨著時間逐漸多樣化起來。這正是杭州有趣的地方,到處被大自然的綠意包圍,卻也沒有遠離城市的空曠感。
河坊街
「傳端午文化 揚中醫國粹」2021清河坊端午活動將從6月12日持續到6月14日,活動期間「傳統演藝」「端午民俗體驗」「旗袍漢服走秀」「陸上龍舟賽」「打卡清河坊」等活動將陸續登場。
陸上龍舟賽,比賽通過現場報名的方式,5人一組,選手騎在充氣龍舟上,雙腳落地,以行走的方式競速,最快過終點的隊伍獲勝。獎品為每人一盒粽子禮盒,參與者每人一個香囊。
此外,在清河坊歷史街區設置了9個打卡點位,每個點位前都放有立牌,集齊任意4個點位立牌照片發朋友圈後,市民朋友們可前往鼓樓南宋書房遊客服務中心登記。
打卡點位:胡慶余堂、方回春堂、葉種德堂、萬承志堂、同仁堂、震元堂、乾寧齋、威芸旗袍、亞運特許零售店(清河坊)。
青山湖景區
端午當天青山湖聖鶴碼頭會有2艘端午專屬遊船,每位乘坐遊船的乘客,還能收到青山湖景區贈送的2個粽子;遊客中心准備了香囊DIY材料包,一起來定製屬於自己的端午節香囊吧;
遊客可憑遊船票進行抽獎(每人限1次),百分百中獎,輕松get青山湖景區送出的端午精美禮品。
除了聖鶴碼頭,青山湖景區的水上運動中心也可以前往體驗。
水上飛人、水上摩托、尾波沖浪、賽龍舟等水上項目,是夏天的正確打開方式!
4、各地端午節慶祝活動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望採納,謝謝!
5、上海黃浦江最大「龍船」回歸有何看點?
東方明珠玻璃幕牆折射著夕陽余暉,顏色一點點由金變青灰直至黛藍,遠方,取而代之的,是外灘兩岸明滅的燈火。 7月12日,上海黃浦江上最大游覽船「浦江游覽1號」開啟深度夜遊線路,在船上,晝夜交替的美景盡收眼底。
這艘因船頭雕著兩條金龍而得名「龍船」的千人遊船,可觀浦江兩岸日夜交替美景,首次將常規50-90分鍾的夜遊延長至120分鍾,並首次加入原世博園區夜景資源。
該線路定位中高端,散客、會務團、定製為主,7月12日起,可在攜程、驢媽媽線上訂票,也可在秦皇島路碼頭現場購票,票價300元/人(帶自助餐),推廣期260元/人。包船4萬元/時。
方翱介紹,「浦江游覽1」輪是目前黃浦江游覽行業唯一的千客位遊船。該輪經過近十幾年的運營,設備已較陳舊。2018年,上海浦江游覽公司投資2000萬元,對該船進行了全新的升級改造。
因為船身大,此前該遊船停泊碼頭一直懸而未定。2018年5月之後,上海市大調研獲悉這一情況,由相關部門出面協調。2018年7月3日,相關部門同意秦皇島路碼頭有條件臨時停靠「浦江游覽1」輪(龍船);7月12日以「浦江游覽+船餐」特色航班啟動運營試航試餐階段,航行路線由秦皇島路碼頭出發。
「浦江游覽1」輪之所以被戲稱為「龍船」,緣於它的中國風。船頭金碧輝煌的龍頭十分「吸睛」,栩栩如生的龍身合圍四層船身,船的頂層還被設計成了中國古建築造型,其中一間休息室外形酷似天壇。不止船的外形,整艘船的內部也處處可見牡丹、飛龍、祥雲等中國元素。
新「龍船」投入新航線運營後,將實現常態化:每日一班,從秦皇島路碼頭至盧浦大橋折返,每晚7點啟航,9點下船,從下午5點30分起遊客即可登船用餐。
該航線囊括了浦江兩岸的經典景色,包括浦西萬國建築博物群,浦東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等陸家嘴標志建築,中國館、梅賽德斯賓士演藝中心等世博園區建築。「頗有特色的是該航線的時間,讓遊客不僅能看到浦江夜景,還能看到夕陽西下,在目前浦江游覽中比較罕見。」 ,
最大的區別就是定位不同,龍船從硬體到餐飲,都進行了很大的升級,給客人提供高端享受。
首先,全船載客量為千人,但為了乘船體驗,上船人數會控制在400人以內。
其次,船餐是最大的特色。據方翱介紹,「龍船」提供的餐飲美食由專門組建的滬上知名五星級主廚團隊打造。船餐以江南美食為主,充分結合本幫料理風味、時尚流行之特色菜餚,融合而成江南海派餐飲文化。
船餐分為自助餐與桌餐兩種形式,自助餐廳位於「龍船」一樓, 為客人提供有新鮮時令的海鮮珍品,還有江南海派名菜,定價300元/人。
「龍船」還設有規格大小各異的包房6個、艙室3個。桌餐主要為包房,提供4000元/桌、5000元/桌、6000元/桌、8000元/桌、10000元/桌5種檔次的菜單。另外,該船還提供包船服務,價格為4萬元/小時。
目前,該船定價為300元/人,試運營期間優惠價為260元/人,試運營預計持續到2018年8月上旬。遊客可在秦皇島路遊船碼頭售票窗口購票,購票系統接下來會登陸驢媽媽、攜程等線上平台。來源: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