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贈送口罩
1、日本疫情給中國的口罩,是誰捐的?是日本華人捐贈的,還是日本捐贈的?
和日本政府沒關系,而且捐的不多,只不過是各種宣傳操作,讓人們誤以為日本政府捐了很多口罩
2、中日饋贈禁忌的對比?
日本人一對男女上街,女子在右邊走;挽手行走,則是女子挽著男子。三人上街,中間的位置最受尊敬。
日本人在送禮時,多採取這樣的作法:即送些對主人毫無用途的禮品,因為收禮的人可轉送給別人,那個人還可以再轉送給第三者。
日本人對裝飾有狐狸、獾圖案的東西甚為反感,因為狡猾狐狸是貪婪的象徵。
到日本人家作客,攜帶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
接送禮物要雙手,不當面打開禮物,當接受禮物後,再一次見到送禮的人一定會提及禮物的事並表示感謝。
送的禮物忌送梳子,因為梳子的發音與死相近。
一般人不要送菊花,因為菊花一般是王室專用花卉。
日本人有不少語言忌諱,如「苦」和「死」,就連諧音的一些詞語也在忌諱之列,
如數詞「4」的發音與死相同,「42」的發音是死的動詞形,所以醫院和飯店一般沒有4和42的病床和房間。
用戶的電話也忌諱用「42」,監獄一般也沒有4號囚室。「13」也是忌諱的數字,許多賓館沒有「13」樓層和「13」號房間,羽田機場也沒有「13」號停機坪。在婚禮等喜慶場合,忌說去、歸、返、離、破、薄、冷、淺、滅及重復、再次、破損、斷絕等不吉和凶兆的語言。商店開業和新店落成時,忌說煙火、倒閉、崩潰、傾斜、流失、衰敗及與火相聯系的語言。交談中忌談人的生理缺陷,不說如大個、矮子、胖墩、禿頂、麻子、瞎聾、啞巴等字眼,而稱殘疾人為身體障礙者,稱盲人為眼睛不自由者,稱聾子為耳朵不自由者等。
日本從四月一日到七日叫綠化周,包括街道綠化日、宅旁綠化日、學校綠化日、荒山綠化日、交通綠化日、綠化樹木保護日。
日本人抽煙多喜歡自己抽,很少主動敬你一支,因為日本人認為香煙是有害身體的。
日本人一有傷風咳嗽,外出時就戴上白色的口罩。日本人用大拇指表示「老爺子」,這個動作是表示罵「你這個老爺子」,毫無贊賞之意。用小拇指表示「情人」。
高聲說話,定睛凝視他人,手插在衣袋裡以及用手指指人,都會被認為是對人不恭敬。
在交換名片時忌諱從屁股後兜里掏出或裝入,這是對人極不尊敬的舉動。
忌三人並排合影,那是因為站在人間的人有受制於人之嫌。
寄慰問信忌用雙層信封,雙層被認為是禍不單行;
寄信時忌倒貼郵票,因為它暗示著斷交。
到日本人家作客應預約在先,非請莫進,非請莫坐,忌諱窺視卧室,不得翻弄除書報以外的東西。
忌諱在眾人面前接吻、擁抱。朋友在一起時不單獨一個人吃口香糖之類的東西。
日本人穿衣都是右向掩衣襟,而人死下葬時,要左向掩衣襟。
因為在與現實陽世完全相反的陰間,死者的裝束也要與人間相反。
因此日本人是不會買左向掩衣襟的服裝,哪怕是國際名牌。結婚時,如果日本新娘身著傳統和服,忌著羽織(外褂),因為江戶時代禁止女性著羽織,此後只允許深川的藝妓穿著,因此現在的新娘在婚禮上是絕不穿羽織的。犯禁忌引發不吉利或降低身份。
日本人大多數信奉神道和佛教,他們不喜歡紫色,認為紫色是悲傷的色調;
最忌諱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之色。
日本人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
在探望病人時忌用山茶花及淡黃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願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圖案的東西或禮物,因為它是皇室家族的標
日本人喜歡的圖案是松、竹、梅、鴨子、烏龜等。
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豬內臟,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鴨子;
招待客人忌諱將飯盛過滿過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
不能把飯盛得過滿或帶尖。
作為客人就餐時,忌諱只食用一碗就說夠了,
第二碗飯即使是象徵性的,也應要求添飯,只吃一碗認為是象徵無緣;
忌諱用餐過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撫摸、整理頭發,因為這是不衛生和不禮貌的舉止;
日本人使用筷子時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
用餐時,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滿飯的碗上。因在死者靈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擺成這種形式。
給客人盛飯時,禁忌把整鍋飯一下分成一碗碗的份飯,因過去給囚犯盛飯時多採用這種方法。
吃飯時禁忌敲飯碗,據說這是因為人們迷信敲碗聲會招來餓鬼。
忌諱往糕上撒鹽和撕拉著吃糕。
忌諱在鍋蓋上切東西。
忌諱往白水裡放湯。
著過筷的飯菜和動過口的湯,不能吃到一半剩下。
攜帶食物外出郊遊時,禁忌把吃剩的東西丟在山裡。據說這是擔心吃剩的東西會招來鬼魂。
忌諱把紅豆飯澆上醬湯吃。迷信這樣做會在結婚時遭雨澆。
帶腥味兒的食品禁忌用作祭祀神佛的供品。
供過神靈的食品忌諱讓女孩子吃,認為這樣做會使女孩長大後姻緣不合。
在宴會上就餐時,忌諱與離得較遠的人大聲講話。
講話時禁忌動手比劃和講令人悲傷或批評他人的話。
在有關紅白喜事的宴會上,禁忌談論政治、宗教等問題。
在較大型的宴會上因故要中途退場時,禁忌聲張,否則會使主人不歡,他人掃興。
就餐時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忌諱含著食物講話或口裡嚼著東西站起來,否則會被認為缺乏教養。
日本人飲食中的禁忌,在日本的不同地區或家庭還有許多。
譬如有的人家正月忌食雜煮;有的村或部落忌食雞肉或雞蛋等。
但是,吃飯或喝湯時發出聲響,日本人不僅不忌諱反而歡迎。
因這種行為往往被認為是用膳者對飯菜的贊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現。
在日本,招呼侍者時,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並擺動手指,侍者就懂了。
談判時,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你若點頭同意,日本人就會認為你將給他一筆現金。
在日本,用手抓自己的頭皮是憤怒和不滿的表示。
日本人送禮時,送成雙成對的禮物,如一對筆、兩瓶酒很受歡迎,
但送新婚夫婦紅包時,忌諱送2萬日元和2的倍數,
日本民間認為「2」這個數字容易導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萬、5萬或7萬日元。
禮品包裝紙的顏色也有講究,黑白色代表喪事,綠色為不祥,也不宜用紅色包裝紙,最好用花色紙包裝禮品。
禮物應該包裝好,不要用白色或色彩明亮的包裝紙,
因為在日本文化里,白色象徵死亡,明亮的顏色則會顯得過分花哨,不夠莊重;
不要出人意料地拿出禮物,拿出禮物前應該設法婉轉地告訴你的客人,說你准備了一份小小的紀念品;
如果是和一班客人會見,要麼向全體贈送一份禮物,要麼向團體的每一個人送禮;
如果是向全體客人送禮,要在所有人集合過來之後再贈送。
只向團體里的某些人送禮,會被看作非常失禮的行為;
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辦公室,而是在會議室、接待室,他們不會輕易領人進入辦公機要部門。
日本不流行宴會,商界人士沒有攜帶夫人出席宴會的習慣。
商界的宴會是在大賓館舉行的雞尾酒會。
日本人沒有互相敬煙的習慣。
拜訪日本人的家庭,要事先約好。
進入日本人的住宅時必須脫鞋。
在日本訪問時,窺視主人家的廚房是不禮貌的行為。
日本沒有請同事到家與全家人交往的習慣。
日本人從來不把工作帶到家裡,妻子也以不參與丈夫的事業為美德。
與日本人交談,不要邊說邊指手劃腳,別人講話時切忌插話打斷。
三人以上交談時,注意不要冷落大部分人。
在交談中,不要打聽日本人的年齡、婚姻狀況、工資收入等私事。
對年事高的男子和婦女不要用「年邁」、「老人」等字樣,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諱。
在公共場合以少說話為好。
乘坐日本的地鐵或巴士,很少能看到旁若無人而大聲交談的現象。
3、日本政府稱布口罩便宜要再發8千萬個,為何被民眾拒絕?
發放的是棉布口罩,需要洗。而且防護性能沒有無紡布口罩好。引發了民眾質疑。日本《東京新聞》報道,日本政府要向養老院和福利院等護理機構追加發放8000萬個棉布口罩。由於目前在日本街頭購買口罩已經不存在困難,有日本民眾質疑此舉是在“浪費稅款”。這個原因接下來我們為大家所揭曉。
據報道,日本政府此前計劃向護理機構每人發放7個棉布口罩,目前,每人平均已收到3個口罩,剩下的部分(約8000萬個口罩)計劃在之後陸續發出。當局透露,所有口罩已在6月完成訂購。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棉布口罩可以重復利用,成本方面看也相對便宜,而且還有助於儲備口罩以防疫情擴大,我認為繼續發放是很有意義的。
然而,由於發放這批口罩需花費大量稅款,對於政府此舉,所以部分日本民眾表示質疑。
一家東京的養老機構負責人表示,他認為,棉布口罩還需要清洗,我還是覺得一次性口罩比較衛生,希望政府可以把這筆預算用到別的地方。所以來說大眾對棉布口罩的信賴還是比較低的。
另外一家東京的福利機構理事長也表示,目前有大量剩餘的棉布口罩,並質疑日本當局是不是不了解一線的具體情況,由此看來大部分民眾是不能接受棉布口罩的。
針對棉布口罩的效果,聖路加國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生院副教授大西一成表示,“相對於棉布口罩來說,無紡布口罩對於病毒的防護性能更高,如果要預防疫情蔓延,應該優先使用無紡布口罩。
棉布口罩的防護性能沒有無紡布口罩高,無論是大眾,還是較為權威的人士,對棉布口罩不太喜歡,最後還是希望日本當局能夠結合當局實際情況,不斷了解民意,給民眾送上最溫暖最舒心的呵護。
4、中國回日本贈物資的詩句
浙江對日捐贈物資上,寫有「天台立本情無隔,一樹花開兩地芳」的詩句。這兩句出自清末近現代初詩人巨贊贈日本僧人的詩,譯文是以一樹花開兩地芳香寓指情意不分地域。
馬雲公益基金會向日本捐贈了100萬只口罩,捐贈物資上寫的是「青山一道,同擔風雨」。詩句化用自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七言絕句《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譯文:沅江四處水路相通連接著武岡,送你離開沒有感到悲傷。兩地的青山同承雲朵蔭蔽、雨露潤澤,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HSK日本實施委員會理事林隆樹正是這句詩文的提議者,他是地道的日本人,酷愛詩歌,卻不是網傳中的漢學家。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背後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在接受《人民中國》東京支局記者采訪時,林隆樹感慨,「捐助走紅網路固然令人高興,但更令人高興的是,我們的心意轉達給了中國人民。兩國民眾也以此為契機,共同重溫了日本和中國之間美好的交流歷史。」
也正是受到「風月同天」的啟發,中國各界在援外物資的寄語上頗為用心,就是希望能夠更好地傳遞我們的一片真情。「中國在給日本贈詩時,有一點不太一樣,我們不是原封不動地引用古詩,而是在有典故的前提下,根據捐贈對象的文化特點,進行一些改動,借原詩的義說今天的事兒。」
《人民中國》雜志社總編輯、國際傳播研究專家王眾一認為,互贈詩詞比光贈物資更有美感,更具溫度,「我們一直主張用文化要素來進行國際交流,這是一種軟實力要素,它能把雙方的心拉得更近。」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援外物資上的寄語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