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送年夜
1、男方送年是什麼意思
男方送年是送年禮的意思,確定婚約但沒有結婚的男女雙方,過年時會留在自己家中,但過年前男方為女方贈送禮品以及服裝,被稱為送年,寓意新年新氣象,而且在送年禮時數量不能為單數,最好是兩份,有著成雙成對的美好寓意。
男方送年有哪些含義
男方送年指的是送年禮,南方地區有送年禮的習俗,一旦男女雙方已經確定了婚約或者已經訂婚,男方就要在過年前向女方贈送年禮,也要為女方購買服飾等用品。
一般年禮的要求不高,可以贈送鯉魚、煙酒、花籃等物品,但贈送的過程中要注意禮品的數量,不能為單數,最好每種禮品准備兩份,有著成雙成對的意思。
而且年禮和聘禮是不相同的,年禮是確認婚約後,但沒有成婚,仍然處於未婚夫妻的階段,此時男女雙方在自家過年,由男方贈送年禮,而聘禮指的是男方向女方下聘,然後就會過渡到結婚的流程中。
2、除夕的習俗是什麼
除夕的習俗有很多,比如說就好像是熬夜熬一宿,所以說這種的情況就是習俗之一,我們這邊晚上還要包餃子。
3、關於除夕的習俗
1、吃餃子: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
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2、吃魚: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說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
3、貼年紅
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4、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5、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6、吃豬手: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發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著發財就手,做什麼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財,干什麼也都會發財就手。
7、吃腐竹:腐竹寓意「富足」,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
8、吃年糕:過年要准備年糕,是表示喜慶。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
4、送剛出生小孩年夜飯什麼風俗,需要送什麼?
我們這邊沒有送新生兒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新生兒只吃母乳。一般送小孩的衣服褲子套裝
5、飯店該准備什麼樣的禮物在年夜飯上贈送
當然是紅包,或者搞個現金抽獎,8、88、888。。。氣氛肯定不錯!
主要問題是看單位規模和顧客的消費檔次而定!如果只是小飯店就送點實際點的,優惠券什麼的。。。
6、黃岩的結婚習俗是怎樣子的
舊時婚嫁由父母包辦,講究門當戶對、身份財財禮,亦有指腹割襟為婚。同姓不婚。男子嫁到女家,謂入贅,俗稱「招進舍」;窮苦人家幼女送交婆家,稱「童養媳」;年齡女大男小的稱「等郎媳」;寡嫂嫁叔的叫「頂親」。貧者無力迎娶的,定親後,故意安排在途中,或在女方家附近劫取,俗稱「搶親」。50年代後除保留入贅外,大部破除。表親聯婚近年才革除。
訂婚 舊時,由媒妁向女家取得庚貼,俗稱「八字」,送往男家,經雙方上門看定,俗稱「踏親」。同意後擇吉期,男家與媒人具懇柬及金銀珠玉、首飾、各式食物送往女家納聘,俗稱「定頭」(也有先送首飾作為「小定」)。女家回復允柬並附萬年青、彩扇、米團等回禮。男家在擇定成婚日期前,再送各種食品與現幣(比「定頭」多數倍)至女家,謂「起貼」。女家向男家索取綢緞、首飾,謂「討尺頭」,女家以「尺頭」多少決定陪嫁物品。男家於婚期前3日,送花粉綵線、各種食物至女家,為新娘開面豎頭打扮用,謂「豎頭盒」。女家置備四季衣服、被鋪、家庭用具、首飾作嫁妝,有10扛10擔、5扛5擔、3扛紅。在婚嫁前1日開具清單,請媒人送男方派人搬運。當夜男家款宴媒人及親戚、執事等人,謂「暖房」,俗稱「鬧房」。貧窮人家從簡從儉。近年少數山區,仍保留舊時禮儀,訂婚儀式簡朴。也有女方不計較男方聘禮,嫁妝繁多,購置現代家用電器,遠程用汽車運送。有的仍索高額聘禮。
結婚 舊時,富戶用彩轎、紅燈、旗傘、鼓樂迎親,女家中午設宴送女,下午迎至男家。進門時鼓樂花炮齊鳴,2位少婦於新婦頭上作象徵性梳妝,謂「添妝」,由2少女作伴姑,扶新娘出轎入洞房,新郎以2位童男為伴郎。婚禮儀式依次;新人外拜天地,內拜土地、祖宗及父母,新人對拜。禮畢擺宴,新郎向各席敬酒,宴畢由伴姑引新婦入洞房,任人聚觀戲言挨擠。然後新人於洞房款宴,謂「吃小飯」,再拜辭父母,由伴郎執燭送入洞房。貧窮人家婚禮大同小異,儀式、酒席從簡。民國後期,城鎮商、學界改用「文明結婚」,有訂婚人、介紹人、證明人及親友中資望較高者任證婚人,有的在報上刊登啟事。1951年4月,貫徹《婚姻法》,由政府登記辦理,但大多由媒人牽線,自由戀愛不多,婚嫁習俗文明簡朴。近年,有擺闊氣比高低消費現象,也有旅行結婚。
婚後 婚後3日,新婦由新郎相伴回家看視父母,謂「望三朝」或「走三日」。男女家各備茶食果品互送,轉分親友。近年盛行婚後旅行。第一年端午、中秋、除夕時,男家在數日前送魚肉糖果至女家,以除夕最豐,謂「送年夜」,女家亦有回禮。次年正月上旬,女婿備禮至女家拜候尊長,謂「拜歲」。以後每年正月及三節,男家備禮物送女家,謂「送望」。
7、年夜飯,每人買一個禮物相互贈送,抽到禮物的需要完成送禮人一個要求,大家幫幫忙,想一個新意點的要求
家裡吃飯還是朋友聚餐?還要視人而定,LZ自己喜歡什麼要求就按心意好了,其他的類似猜謎語中獎品,要求對方完成一件事給禮物。。。。。。
8、除夕節的習俗是什麼
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1、守歲
守歲,俗稱「熬年」。守歲的習俗在中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守歲既有對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人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說說笑笑,敘舊話新,溫馨無比,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這晚蘋果是少不了的,寓意「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上一盆飯,叫「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有黃有白,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這叫「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2、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根據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我國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古代,一些監獄官員甚至在除夕晚上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年夜飯在古代人中的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既享受佳餚美食,也享受那份快樂祥和的氣氛。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9、除夕的風俗是什麼
這除夕的風俗和各地的民俗有關,在我們這里的除夕就是要貼對聯接門神,還有就是要殺雞封門,燈火必須是通明的一夜到亮,連蠟燭也要一夜到亮都是點著的,還會流行這個守歲除夕還必須要給壓歲錢,我們這里還有就除夕夜晚的時候不能梳頭,不能照鏡子,不能開衣櫃門,不能澆水,倒在地上,這些都是咱們的風俗,還必須要燃放鞭炮煙花。
10、除夕習俗起源
夕,又稱大年夜,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故又稱年三十晚除夕」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即所謂的「歲窮月盡」。「除夕」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大臣周處撰寫的《風土記》。
一、除夕的由來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後出來,半夜後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比,箭無虛發,獵狗也非常厲害,見鄉親們被「夕」所害,決心除掉「夕」。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准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找到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夕」力不從心,想逃跑,哪知後腿被獵狗死死咬著,七郎趁機一箭把「夕」射死。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二、節日習俗
除夕是新舊交替之際,所有活動都是以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1、守歲歲,俗稱「熬年」。守歲的習俗在中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歲既有對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人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說說笑笑,敘舊話新,溫馨無比,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這晚蘋果是少不了的,寓意「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上一盆飯,叫「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有黃有白,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這叫「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夜飯也叫團圓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根據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我國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古代,一些監獄官員甚至在除夕晚上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年夜飯在古代人中的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既享受佳餚美食,也享受那份快樂祥和的氣氛。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