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送古文翻譯
1、贈予和回贈文言文怎麼表達?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舊時好友知我者,而今汝遠去,惜也,惜也。又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吾哀乎!吾所以哀乎,以汝去也,吾期再會之。……以下省略50字。
【我已經盡力了】
2、表示贈送的文言文
3、文言文中表示“贈送”的詞有哪些?
一.饋 kuì
1.饋,遺也。——《廣雅》
2.古者致物於人,尊之則曰獻,通行曰饋。——《周禮·天官》注
3.饋者,上下通稱。故祭祀於神而言饋。陽貨饋孔子豚而言饋,鄉黨雲朋友之饋,是上下通言饋。——《儀禮·士虞禮》疏
4.於是諸侯之大於戍齊, 齊人饋之以餼。——《左傳·桓公六年》
5.王及列士,皆有饋賂。——《左傳·哀公十一年》
6.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論語·鄉黨》
二.貽 yí
1.貽我來牟。——《詩·周頌·思文》
2.坐貽聾瞽。——唐· 李朝威《柳毅傳》
4、送禮物給自己古文怎麼表達
送禮物給自己古文可以用兩個字表示:貽我,贈我等。
贈送是同義聯合的雙音節詞,也就是贈、送。文言文多為單音節詞,表示贈送的,就是贈、送。如白居易《琵琶行(並序)》:「歌以贈之。」《史記·魏公子列傳》:「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
此外,還有:饋、貽、貺、賚、遺等。
古文中表達送禮物的有: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論語·鄉黨》
貽我來牟。——《詩·周頌·思文》
貺,賜也。——《說文》
賚,賜也。——《說文》
欲厚遺之。——《史記·魏公子列傳》
5、古代文言文贈字意思
1. 古代文化常識中「贈」字的意思意思是:贈送
一、贈的組詞:
追贈、奉贈、贈答、頒贈、賜贈
贈與、贈予、贈序、見贈、贈給
二、贈的筆順:
(5)贈送古文翻譯擴展資料
一、字源演化: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贈,玩好相送也。從貝,曾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贈,志趣相投者互送紀念物。字形採用「貝」作邊旁,採用「曾」作聲旁。
三、相關組詞:
1、賄贈[huì zèng]
謂以財物奉贈。
2、贈貽[zèng yí]
贈送。亦指贈送之物。
3、贈芳[zèng fāng]
送花。
4、贈行[zèng xíng]
臨別相贈。
5、祖贈[zǔ zèng]
祭奠,祭獻。
2. 古代文言文中「以」字的意思及句中得用法分析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⒄<;動>;通「已」。停止。《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
⒅<;副>;只是。《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來自古漢語字典【】
3. 古代文言文中「解」字有哪些意思jiě
①<;動>;解剖;分割。《庖丁解牛》:「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②<;動>;解開;解下。《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
③<;動>;解除;消除。《荊軻刺秦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④<;動>;溶解;溶化。《滿井游記》:「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⑤<;動>;排解;化解。《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動>;解圍;撤圍。《信陵君竊符救趙》:「秦軍解去,遂救邯鄲。」
⑦<;動>;解脫。道家稱人死後靈魂脫離軀體而升天成仙。《梅花嶺記》:「謂顏太師以兵解。」
⑧<;動>;緩解;和解。《觸龍說趙太後》:「太後之色少解。」
⑨<;動>;解釋;解說。《隆中對》:「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
⑩<;動>;理解;懂得。《與妻書》:「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
⑾<;動>;能;合。羅隱《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⑿<;名>;見解;見識。《南史·張邵傳》:「融玄義無師法,而神解過人。」
⒀<;動>;解便;解手。戚繼光《練兵實記》:「遇夜即於廁中大小解。」
⒁<;名>;文體的一種,用於釋疑。如韓愈的《進學解》。
jiè
①<;動>;遣;發遣。《宋史·舉志》:「天下之士屏居山林,令監司守臣解送。」
②<;動>;解送;押送。《水滸傳》:「開封府公文只叫解活的去,卻不曾教結果了他。」
xiè
①「懈」的古字。懈怠。《詩經·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論衡·福虛》:「宋人有好善行者,三世不解。」
②姓
4. 摔琴贈文 文言文 翻譯陳子昂初入京,不為人知。有賣胡琴者,價百萬;豪貴傳視,無辨者。子昂突出,顧左右曰:『輦千緡市之』。眾驚問,答曰:『余善此樂。』皆曰:『可得聞乎?』曰:『明日可集宣陽里。』如期,偕往。則酒餚畢具,置胡琴於前,食畢,捧琴語曰:『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馳走京轂,碌碌塵土,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役,豈宜留心。』舉而碎之,以其文軸遍贈會者。一日之內,聲華溢都。
陳子昂剛到京城時,不為人所知。這天,有一個人賣胡琴,索價百萬。有錢人相互傳看,但沒識貨的。陳子昂就挺身而出,對手下人說:拿千緡買下來。大家驚訝不已,就問他。他答道:我善於玩這種樂器。大家都問,能不能彈給大夥欣賞一下?陳子昂說:明天你們到宣陽里集合。到了第二天,大家結伴而往,只見陳子昂已經准備好了酒餚,在酒席最前面擺好了胡琴。大家吃飽喝足了,准備聽陳子昂彈琴了。陳子昂捧著琴,說:我陳子昂是四川人,寫有文章百卷。今天到京城奔走,碌碌無為,不為人知,如同塵土。這樂器是低等人謀生用的,哪裡值得大家來關注。「說完,他就舉起胡琴往地上摔碎了,接著又拿出文章贈給參會的人。當天之內,他的名聲傳遍了京都。
5. 文言文典型字的各個意思走(跑的意思)吾(我的意思)一、理解詞語和句式——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B級) [知識要點] 對高中生來說,文言文閱讀就是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所謂「淺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幾個標准來衡量。 第一,從文章運用的詞彙來看,主要是常用詞與次常用詞,非常用詞出現的機會極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專門術語也很少運用。第二,從文章出現的語法結構來看,主要採用常見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詞類活用。
文言虛詞的運用也以常見的典型的用法為主。第 三,從文章的體裁上看,主要是敘事、寫景、抒情、一般說理等形式,而不是專門性較強的學術著作之類的作品(如《文心雕龍》)。
第四,從文章內容涉及的范圍來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識的聯系較為鬆散,少用典故。第五,從文章的整體風格來看,屬於典範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兩漢散文與唐宋八大家之類後世古文家(不是駢體文作家)的作品。
不過由於高考這一選拔性考試自身的要求,並非所有淺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試的材料。大致說來,文言文閱讀的命題在選取文段時常有這樣一些考慮:語言規范標准,卻又不刻板雷同;內容深淺適中,但又含有較深的意蘊;文筆流暢多彩,決不晦澀單調;風格雅正典範,卻又不千篇一律;設題之點較多,而又能分出深淺層面;總體難易適度,無過難或過易的地方。
此外,選段還應和學生應該具備的文言知識有一定的聯系。 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變化量大的是詞彙。
因此,在文言文學習中,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和虛詞非常重要。而實詞與虛詞相比較,更是閱讀文言文關鍵的一環。
要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必須做到能夠根據上下文正確理解實詞的詞義。而要達到這一要求,又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2.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一詞多義; 3.識別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實詞活用的多種形式。
【知識點解說】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古今漢語的同形詞語,只有一些基本詞(「天」、「地」、「山」、「水」等)和一些專有名詞的意義沒有發生變化,大多數都有了變化。或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或詞義轉移,或感 *** 彩不同。
有的變得完全不同,如「湯」、「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無貶義);大多數情況則是,一些多義詞語,只是其中一兩個義項古今相同,其他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討伐」的意義,但古代還有「功業」、「自我誇耀」的意義。
另外,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詞,古代都是一個片語,意義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
閱讀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義的差別,以今度古,望文生義,就很易出錯。下面將常見的古今異義詞語,按單音和雙音兩類分列於後,括弧內註明古義或古代才有的意義。
對古代是片語現代是雙音詞的不再加以說明。 單音詞 被(遭受,覆,蓋,通「披」) 兵(武器,軍事) 除(建築物台階,任命官職) 床(一種坐具) 存(思念、愛撫) 黨(古代居民組織,偏袒) 豆(古食器) 多(稱贊) 伐(功業,自誇) 訪(咨詢) 墳(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諷(背誦,委婉勸告) 封(疆界,築土為壇祭山神,分 封) 國(國都,城邑,封地,地方) 購(懸賞捉拿) 河 (專指黃河) 恨(遺憾) 集(棲止) 幾(希望) 假(借 給,藉助,寬容) 江(專指長江) 揭(高舉) 就(靠近, 完成) 竊(表自謙) 窮(困窘,竭盡) 勸(勉勵) 卻 (退,推辭,回頭) 去(離開,相距) 讓(禮讓,責備) 稍(漸漸) 少(稍微) 身(自身) 是(這) 適(前往) 樹(種植,培養) 速(招來,邀請) 湯(熱水,開水) 涕(眼淚) 偷(得過且過) 臭(氣味) 厭(滿足,吃飽) 再(兩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賊(禍害,殘害) 遮(攔住) 走(快行) 雙音詞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見識鄙俗) 處分 (處置,安排) 從容(語言得體) 聰明(聽力好與眼力好) 大塊(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縱橫) 獨立(單獨或孤獨站立,超群不凡) 反復(改變以往局面,書信來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況) 風流(有功績而又有文采,流風余韻) 逢迎(迎接) 感激(感動奮發) 光景(光陰) 故事(往昔的事,舊例) 橫 行(縱橫於四方而無所阻擋) 交通(勾結,彼此相通) 結束(整裝,裝束) 經濟(治理國家) 舅姑(公公與婆婆) 具體(具備形體) 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可憐(可愛,可惜) 烈士(有志於建功立業的人) 美人(妃嬪) 莫非(沒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實(它的果實,他[或它]的實際) 妻子(妻子和兒女) 親戚(父母家人,族內外親屬)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劍,指法律條文) 山東(崤山以東,太行山以東,華山以東) 身體(親自實行) 首領(頭和脖子) 書記 (主管文書的官員) 雖然(雖然這樣,即使這樣) 提綱 (抓住綱領)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現) 文法(法令或法令條文) 文章(法律條文,文彩) 無 賴(無所依恃,無聊) 無論(不要說) 無日(沒多少日子) 犧牲(古代祭祀用。
6. "因"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一、介詞
1.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處所、方向。可譯為「從」「由」等。
例:因井中視星,所視不過數星;自邱上以視,則見其始出又見其入(《屍子·廣澤》)
2.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時所藉助的時機、條件。可譯為「乘」「趁著」「趁」「順著」等,或仍作「因」。
例: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項如列傳》)
3.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時所憑借、依靠、依賴的事物或條件。可譯為「憑借」「依賴」「依靠」「憑(著)」等,或仍作「因」。
例: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屈原列傳》)
4.引進動作行為實施的根據、前提。可譯為「根據」「依據」「按照」等,或仍作「因」。
例:因地制宜 因時制宜 因任授官(成語)
5.以人或事物為媒介或手段而達到某種目的或實施某一動作行為。可譯為「通過」「由」等,或仍作「因」。
例: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項如列傳》)
6.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原因、理由。可譯為「因為」「由於」,或仍作「因」。
例: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諫太宗十思疏》)
二、連詞
1.連接分句,表示順承關系,前後兩事在時間或事理上前後相繼,可譯為「於是」「就」「因而」等。
例: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屈原列傳》)
2.連接分句,用於因果關系復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或仍作「因」。
例:十娘因見鴇兒貪財無義,久有從良之志(《杜十娘怒沉百寶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