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送哈達的解說詞
1、哈達代表什麼意思
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
哈達以絲綢為料,一般為白色、淺藍色和黃色。長度通常為五尺左右,寬度不等。
有的綉有「雲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折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送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
(1)贈送哈達的解說詞擴展資料: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優良的傳統習慣,世世代代人們都把獻哈達看成是至高無上的禮儀。「哈達有價情無價」,它雖無黃金貴重,但卻比黃金更加受到人們的崇敬。
因為它象徵著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著最真誠的感情,寄託著最美好的祝願,標志著最崇高的敬意。其意義表示友誼、和諧、善良、安康之意。
如今,在禮尚往來中,都離不開哈達。第十一世班禪在雍和宮瞻禮和主持佛事活動時,首先敬獻哈達於佛像前,並接受僧俗信眾敬獻的哈達。回草原,在來往中也得到過白色或藍色的哈達,還有隱花哈達,那白色的圖案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
哈達已經成為藏、蒙古等民族群眾特有的禮儀往來必備之物,世代相傳,在人們心中至高無上,是人們純凈的心靈與純朴的情感具體的物化。
2、藏族通常獻上潔白的哈達,傳遞對客人的什麼和什麼之情。
藏族通常獻上潔白的哈達,傳遞對客人歡迎和祝福之情。
藏族哈達的顏色多為白色,因為在藏族看來,白色是最高貴純潔的顏色,代表著雪域高原和白雲,在藏族文化中,白色代表正義和美好。
而蒙古族的哈達除了白色外,多為藍色,這也與這個草原上民族對於抬頭可見的藍色天空的崇拜有關,蒙古人把藍色稱為「呼和」,內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就是「藍色之城」的意思。
(2)贈送哈達的解說詞擴展資料:
哈達禮儀
1、獻哈達時,獻者必須手捧哈達,將雙疊楞邊對著客人。
2、對有名望的活佛獻哈達時,必須彎腰、低頭至90度,雙手捧哈達過頭頂,獻於活佛座前。
3、對長輩或一般活佛獻哈達,彎腰、低頭雙手捧哈達過頭頂,獻到長輩或活佛手裡。
4、對平輩,只要將哈達送到對方手中或手腕即可。
5、對下輩或下屬,可以將哈達搭在肩上。
3、藏人送哈達是什麼意思?起源於什麼時候?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在西藏,婚喪節慶、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據說,藏民進了寺廟大門,先獻一條哈達,然後參拜佛像,到各殿參觀,隨坐,到離別時,還在自己坐過的座位後邊放一條哈達,表示我人雖離去,但我的心還留在這里。「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鬆如網,也有用絲綢為料的。
上品「哈達」織有蓮花、寶瓶、傘蓋、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種隱花圖案。哈達的質料,因經濟條件不同而異,但人們並不計較質料的優劣,只要能表達主人的—『片良好祝願就行了。哈達的長短不一,長者 l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般是白色的。此外,還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貴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用。
獻「哈達」的動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與頭頂平,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對方以恭敬的姿態用雙手平接。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系在他們的頸上。獻哈達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們互相通信時,也在信封內附上一條小哈達,以示祝福和問候。特別有趣的是,藏民出門時也隨身帶上幾條哈達,以備在途中遇到久別的親戚、朋友時使用。「哈達」在不同情況下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佳節之日,人們互獻哈達,表示祝賀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禮上呈獻哈達,意味著祝願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迎賓時奉獻哈達,表示一片虔誠、祈禱菩薩保佑;葬禮上獻哈達,是表示對死者哀悼和對死者家屬的安慰。
關於哈達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說是漢朝張騫出至今。還有—種說法,說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後帶回西藏的,當時帛上有萬里長城圖案和「吉祥如意」字樣。後來人們又對哈達的由來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釋,說它是仙女身上的飄帶,並以它的潔白象徵聖潔和至高無上。
喝酥油茶:在西藏,在每個藏胞家庭,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酥油。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以前,牧民提煉酥油的方法比較特殊.先將奶計加熱,然後倒入一種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徑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浮起一層湖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現在,許多地方逐漸使用奶油分離機提煉酥油。一般來說,一頭母牛每天可產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種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稽耙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群眾平日喜歡喝酥油條。製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用水久熬成濃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洛」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油茶交融,然後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噴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們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當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一隻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著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現在常用熱水瓶代替),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剛倒下的酥油榮,客人不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客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里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後呷上一口,並贊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一日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你就擺著;客人准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里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這樣,才符合藏族的習慣和禮貌。
風俗禁忌: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並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後面加個: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坐,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一飲而盡.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不得逆轉.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吃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麵。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麵,與我國北方的炒麵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
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人茶水,添上炒麵,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麵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著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麵壓人茶水中;待炒麵、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裡送。藏族群眾吃飯——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
由於糌粑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游牧生活。牧民們出遠門時腰間總要掛一個糌粑口袋,餓了,就從口袋裡抓把糌粑吃。有時,他們從懷里掏出個木碗,裝些糌粑,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起來就吃。有時,邊吃糌粑,邊喝酥油茶。有時,把糌粑倒進一個叫「唐古」的皮口袋裡,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會兒,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過藏歷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斗,斗內放滿青棵,糟極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棵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撤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裡,然後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