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送扇子節日
1、送扇子有什麼講究和忌諱?
扇子由一根根扇骨拼成,
好象自古寓意分離,
一般不送的.
2、端午節為什麼要送扇子?你知道哪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大家最熟悉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重要節日。端午節當天,各地會舉行賽龍舟、掛荷包等傳統民俗活動。古人認為“贈扇”乃君子之風,好朋友之間才會互相贈送扇子,奉揚仁風。直到清朝乾隆年間,頤和園內扇面殿,也是沿用“謝安贈扇”的典故,修建而成。光緒年間,慈禧太後在端午節這一天,賞賜給重臣李鴻章兩柄御筆扇。當時李鴻章乃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慈禧太後為體恤李鴻章,派專人將扇子送到天津,一時之間引起轟動。故此說來,端午節贈扇這項習俗,在我國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扇子作為日常人們最為實用的消暑工具之外,還與我國傳統儒家文化有關。 後又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演變,從昔日的宮廷貴族文化,逐漸變成了普通民間習俗。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3、端午節為什麼要贈送扇子?
端午節又稱「女兒節」,過去在寧波民間,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帶著「端午擔」回到娘家來避一下,離開時要帶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稱「送扇子」。如寧海等地丈母娘要給女婿回送衣料、手巾、芭蕉扇。寓意「一扇解千愁」。可見,扇子承載著一種美好的願望和祝福。扇子按性別分出等級,送女兒、婆母、姑嫂的,多是製作精緻的細芭蕉扇;送公公、大伯則贈以大芭焦扇;送小叔、婿弟則一把折紙扇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