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長輩送禮 » 及笄長輩

及笄長輩

發布時間: 2022-12-24 18:57:10

1、及笄之年指的是多少歲的女子?

指女子滿了15歲。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滿十五周歲。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發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出自《禮記·內則》,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發簪,及笄也可以理解為插發簪。
古代將及笄視為女子成年的一個分水嶺,女子十五歲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稱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歲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則被稱為弱冠之年。

2、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大

問題一: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齡是多少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齡是十五周歲,也就是說女子滿周歲十五時才行及笄禮,說白了就是過了十五歲生日後就用簪子把頭發盤起來,表示這個女孩已到出嫁的年齡了。

問題二:古代女子多少歲行笄禮 笄禮,是漢民族女性的成年禮。笄禮作為女性的成人禮,是表示成人的儀式。
《禮記・雜記》:「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如此,則許嫁的年齡是十五歲。
笄為一種飾件,用來固定發髻,是根細長釺子,一頭銳,一頭鈍,鈍的一頭有突出的裝飾,稱為首部。笄是發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簡單樸素。後來的簪、釵等皆是在笄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加「笄」(又叫「及笄」),成為了漢民族女性成人之禮的禮儀之名。
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禮記・內則》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禮記・樂記》女子幼,嫁必笄。――《白虎通》女子十五而笄,許嫁而笄。――《古今韻會舉要》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三苗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C。――《淮南子・齊俗訓》
笄禮衍生的漢語名詞:
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禮的年齡笄女:成年的女兒笄年:及笄之年,成年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十五歲:古時,女子以十五歲為成人。十五歲以後,就可以許嫁、行笄禮了。
許嫁:許嫁之後,必行笄禮。這里說的許嫁,是指完成了婚禮六禮中的「納征」禮。許嫁後所行笄禮,稱「許嫁笄」。
二十歲:如果已經成人的女孩子遲遲未許嫁,那麼到了二十歲也必須行笄禮。《禮記・內則》鄭註:「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也就是說,一個女孩子到了十五歲,就隨時可以許嫁,也隨時可以行笄禮了。如果許嫁時已經行過笄禮,則無需再行。如果還沒有行過,則必須行笄禮才能夠被夫婿家以「親迎」之禮接走。未行笄禮的姑娘,不能嫁人。如果一個姑娘長期待字閨中(其實也就說明了她還未行笄禮,還在等待「命字」),那麼最遲到了二十歲,不論有沒有許嫁,都要行笄禮以正式確認其成年。也就是說,一個女孩子就算嫁不出去,也不能一輩子處於總角、無字的「未成年」狀態,必須以笄禮這種成年儀式加以確認。

問題三:古代女子幾歲及笄? 找的、供參考。成語名稱:及笄年華
成語發音:jí jī nián huá
成語釋義:笄:古代盤頭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訂婚者十五而笄;未訂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
成語出處:《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笄。」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問題四:古代女子及笄的過程 笄禮
古代嘉禮的一種。為漢族女子的成年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發式,將頭發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發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發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貴族女子受笄後,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頌。後世改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為「教茶」。女子年十五歲,則稱為「及笄」。《儀禮.士婚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一、行禮年齡
《周禮》及古代習慣,都是十五歲左右行笄禮,最遲二十歲。
二、行禮日期
農歷三月三――女兒節(上巳節)。
三、注意問題
1)賓、有司、贊者等參禮者由女性擔任。行禮地點宜於堂室。
2)加笄:古禮女子笄禮同男子冠禮一樣,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於盤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執之。男子三加分別是巾、帽、襆頭,女子也有紛繁的釵冠。
四、笄禮的簡明操作儀程
【准備活動】
1 筮日:即確定日期。
2 筮賓、戒賓:即確定參禮人員,並以請帖或各種通訊方法邀請。對於正賓,由父母提前三日(最遲一日)登門邀請。
參禮人員:
笄者;
主人――一般為笄者的雙親;
正賓――有德才的女性長輩
有司1人――為笄者托盤的人;
贊者1人――協助正賓行禮,一般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觀禮者若干。
3 器物陳設:場地、服制、禮器、音樂等。
場地:古時笄禮在「家廟」之中進行,並且在正堂東邊還需搭建設施,稱為「東房」。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據冠禮的資料:樣式是短褂褲,緇(黑)布為衣,朱紅色的錦邊。
2)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3)再加:發簪、曲裾深衣。
4)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衣服的擺放:按順序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要加的發飾,由有司捧在盤里,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發笄、發簪、釵笄。
說明:三次加笄的服飾,分別有不同的蘊義,象徵著女孩子成長的過程――采衣色澤純麗,象徵著女童的天真爛漫;色淺而素雅的襦裙,象徵著豆蔻少女的純真;端莊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認的最能體現漢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飾,象徵著花季少女的明麗;最後隆重的大袖禮衣則反映了漢族女子的審美取向――雍容大氣,典雅端麗。
【禮器】
①醴酒1杯
②飯1份
③小幾一個
④席子3張:1張置於場地東側,用來放置要穿的三套服裝。另2張並列置於場地中央偏西側,放座墊(是用來跪坐的)。
⑤盥1個
⑥香爐,香
⑦掛圖1張
⑧觀禮者座墊若干。
【音樂】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華夏的禮樂文明是一個整體,禮樂不可分。
【笄禮儀程】
1)迎賓:主人立於東面台階位等候賓客;有司托盤站在西面台階下;客人立於場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後),換好采衣采履,安坐在東房(更衣間)內等候;音樂演奏開始。
2)就位:有嚴格的順序。正賓來到,父母親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規揖禮後入場,主賓落坐於主賓位;客人就座於觀禮位;賓客都落坐後主人才就座於主人位。
3)開禮:主人(父親)起身,簡單致辭。
4)笄者就位:贊者先走出來,以盥洗手,於西階就位;笄者走出來,至場地中,面向南,向觀禮賓客行揖禮。然後面......>>

問題五:古代男子及笄是多大 男子沒有及笄,及笄是女孩子的專利。
男子應該是弱冠,就是十幾歲的樣子。

問題六:古代人們所說的及笄之年指女子多少歲的時候 15歲,指可以結婚的年齡。

問題七:及笄指女子多少歲 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問題八:古代女子及笄是算實歲還是虛歲的 古代算實歲

問題九: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別稱有哪些 如豆蔻 及笄 要寫明是哪個年齡段哈 女孩7歲-----髫年
12歲(女)---金釵
13歲(女)---豆蔻
15歲(女)---及笄
16歲(女)---破瓜、碧玉
20歲(女)---桃李
24歲(女)---花信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其他統稱和男女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問題十:古代女子及笄時的服裝叫什麼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據冠禮的資料:樣式是短褂褲,緇(黑)布為衣,朱紅色的錦邊。
2)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3)再加:發簪、曲裾深衣。
4)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衣服的擺放:按順序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要加的發飾,由有司捧在盤里,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發笄、發簪、釵笄。
說明:三次加笄的服飾,分別有不同的蘊義,象徵著女孩子成長的過程――采衣色澤純麗,象徵著女童的天真爛漫;色淺而素雅的襦裙,象徵著豆蔻少女的純真;端莊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認的最能體現漢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飾,象徵著花季少女的明麗;最後隆重的大袖禮衣則反映了漢族女子的審美取向――雍容大氣,典雅端麗。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