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事長輩如何作揖磕頭
1、怎樣正確的磕頭
磕頭步驟:
1、先做拱手長揖。
2、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
3、而後磕下第二個頭,保持跪姿、直起上身。
4、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
注意事項: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1)喜事長輩如何作揖磕頭擴展資料:
舊時禮節,跪在地上頭挨地,兩手扶地。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青年及成年人要幾人一組去鄰居和親戚家中磕頭。這段時間,家中正屋掛著家譜牌位的畫卷,門前擺放供人磕頭的席子。客人來時,首先站在祖譜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頭三次。
然後給年長並且輩分大的人磕頭三次。如果有兒童參與,並且與被磕頭的人有非常親密的親戚關系的話,就要給兒童壓歲錢。磕頭大體分兩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時候,主要去鄰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後的幾天,拜訪其他親戚時進行。
2、給長輩磕頭的正確姿勢 磕頭有哪些講究
1
3、給父母跪拜禮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第一.站立姿勢.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於蒲團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第二.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第三.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
第四.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第五.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第六.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頭離蒲團由伏而起;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
第七.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
附<問訊> 拜畢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1、首先虔誠地合起雙掌,目光注視中指指尖。2、然後向下彎腰約九十度,當要直起身子來時,合十的雙手也同時變換姿勢。3、以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蓋住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輕輕相接觸,食指尖也輕輕相接觸,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4、此時,雙手的姿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薩供花一般,充滿了恭敬祥和。5、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過胸前,一直舉高到眉心(但不觸到額頭),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有著虔誠、恭敬而謙虛的態度。6、隨後再輕輕將手放下,到胸前回復合十姿勢,然後放下雙掌。
4、磕頭有什麼講究?
磕頭是手掌觸地,不需要正反,頭必須磕到地才能表示尊敬。 一般給神佛磕頭時,手是需要正反一下的,表示清白。
成人拜見長輩時磕頭,當拜訪長輩或是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迎上去(可以說著祝福的話語,如「您老人家身體越來越強壯了!」),正面拱手長揖,屈膝跪地磕頭行禮。
長輩受了「頭」,大多時候是要表示一下的,並說上一句客套話「拿著買壺茶水喝」,或者「拿著買雙鞋子/衣服穿吧」。若是長輩不願受此「頭」,說上一句「免磕了吧」,並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要知道,只要「頭」磕下去,不掏錢可是說不過去的。
隆重禮節時磕頭。
比如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下,或是初次見到年齡較長、資歷較深的祖宗級別的長輩,或是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較高的人,需要行「一拜三叩」之禮。
所謂的「一拜三叩」,指的是如下的一套動作:先拱手做長揖,然後屈膝下跪,磕頭(第一個頭);然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身站好。當然,這里有一個重要的動作就是必須「直起上身」之後再磕頭,不然未等上身直起來就磕下去的話是非常失禮的。
5、磕頭的正確姿勢是怎麼樣的?
一、單純磕頭(單叩首),是兒童對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
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二、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
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
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三、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
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禮儀外,還有些與某種儀式相關的規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廟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場中的多種繁縟禮節。
(5)喜事長輩如何作揖磕頭擴展資料
社會爭議
大學生的「磕頭作業」折射「教育幼稚病」
鄭州大學一學院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磕頭」作業題,即給父母磕一個頭。
「磕頭」就意味著感恩,能激發感恩之情?在古代,「磕頭」是習慣性的禮節方式,環境使然。而今天沒有了「磕頭環境」。
這道作業難免犯了「教育幼稚病」。
一則作業頗為「天真」,從傳統文化中找到最常見的感恩父母的方式,然後就認為能體現「親情」,能表達出「感恩」;
二則沒有經驗,作業布置者、贊同者自己是否做過,筆者不清楚。不過,至少他們對學生的心理感受不了解,對當今時代感恩內涵缺乏調查研究。拿形式化的東西當內容,斷章取義地繼續「傳統文化」,這就是「教育幼稚病」。
「磕頭」作業題確實抓住了「感恩缺乏」的時代性要害,可惜沒有找出恰當的解決之道。如果硬要說這是繼承傳統文化,只能說是機械地繼承,而非能動地弘揚。機械地繼承,其危害不只是良好的初衷難以實現,而且容易危及傳統文化的傳播。
6、磕頭作揖是什麼意思(磕頭作揖的講究)
1、磕頭作揖是什麼意思。
2、磕頭為什麼要作揖。
3、磕頭前作揖磕完頭還作揖嗎。
4、磕頭和作揖的區別。
1.磕頭是一種舊時禮節,跪在地上兩手扶地,頭部貼近地面。
2.也指農村地區春節的一種儀式。
3.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青年或兒童需要對長輩行磕頭的儀式。
4.磕頭大體分兩波,第一波在初一早晨的時候,磕頭者主要前往鄰居家。
5.第二波在初一以後,拜訪其他親戚時進行。
6.作揖是一種傳統禮儀,對人以示尊重。
7.作揖是封建時期中國人見面時的一種行禮形式,兩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
8.節日或慶典時一般會一邊作揖,一邊恭賀。
9.在中國古時武士對決前或和朋友見面也會作揖以示尊重。
7、磕頭有什麼講究?
磕頭跪拜,是中國傳統禮儀中的一種形式,起源於古代祭祀儀式,也叫叩頭、叩首。
磕頭跪拜禮儀,主要有常規磕頭、拜年祝福、婚嫁喜事、喪葬白事、祭祀祈福和桃園結義等六個不同場景,因對象、場景不同,規矩略有不同。所有的磕頭,都是右膝先跪,再左膝下跪。
一、常規磕頭。
1.單純磕頭,是兒童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兒童隨家長走親戚見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磕個頭」。孩子說:「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下跪、雙手扶地、頭觸地,磕完頭起立站著。
接受磕頭的長輩,要做兩件事,一是及時讓孩子起來,二是給孩子點禮物。如果沒有準備禮物的,一般要在未磕頭之前進行阻止,以免拿不出東西尷尬。
2.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在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會主動向前說:「我是XX,給您磕頭了」。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磕頭,會有所表示。否則,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等話語,並伸手扶住對方,阻止繼續磕頭。
3.一拜三叩,是隆重場合的禮節。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壽、拜謝等場合。
禮儀是,先拱手長揖,再雙膝下跪、雙手扶地,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三個頭,最後起立。
二、拜年祝福。
在農村民間,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年輕人和孩子,會去鄰居和親戚家拜年祝福,給長輩磕頭。這段時間,家中正屋一般會擺放祖宗牌位或祖譜,門前放供人磕頭的席子。
客人來時,依長幼順序,先拱手祭拜三次,再行三叩頭的大禮。然後,是對年長並且輩分大的人,行一拜三叩之禮。如有孩子拜年時,彼此是親戚關系,長輩要給兒童壓歲錢。其他人員,則是給瓜果、甜點等。
拜年磕頭,有個特殊情況,一般年齡稍大的成年人是單膝跪地、單手扶地,頭點一下,不落地。而年輕人和兒童,是行一拜三叩的大禮。
三、婚嫁喜事。
婚嫁的磕頭,為三拜之禮,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對拜。
1.一拜天地,面向南方男左女右,雙腳站立,上身前弓,先拱手長揖,再雙膝下跪、雙手扶地,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三個頭,最後起立。
2.二拜父母,面向父母,男左女右,磕頭姿勢相同,磕完最後一個頭,是給父母遞茶環節。
3.夫妻對拜,女東男西,對面而立,相距約一步距離,互磕三個頭,而後相擁站立起來。
四、喪葬白事。
喪事磕頭,沒有統一要求,而是根據關系而來,有幾種不同的形式。
1.一拜三叩,一般關系,來到靈堂前,作一個揖後,雙膝跪地,磕三個頭。磕頭時,一邊燒紙或香。
2.一步一拜一叩,一般也是至親之人,多為幾個人排成兩行,前後左右等距離。大家行動一致,走一步,作個揖,雙膝跪地,磕個頭。站起來,再走一步,作個揖,雙膝跪地,再磕個頭。正常下,是總共走九步,多的為十二步不等。
3.九步三拜九叩,一般為至親之人,是走三步、一拜,磕三個頭,總共走九步、三拜、磕九個頭。最後,走三步來到靈堂前,作揖跪下,保持跪姿,香案兩旁各站一人,遞酒三次,磕三個頭,把酒灑到地上;再遞香三次,磕三個頭;再遞紙錢三次,磕三個頭,站起來作揖,完畢起身。
五、祭祀祈福。
祭祀、敬神、祈福和許願,是行「三拜三叩」之禮。雙腳並立,先做合掌作揖、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
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間的數秒時間,可以默許一個願望或同一願望。拜完之後,是上香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