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長輩筷子有什麼意思
1、送筷子代表什麼意思?
送商友:互相依存的協作關系,不可缺一,合作長久,不會爭功
送新人:筷子筷子,快生貴子
送朋友:平等友愛,和睦相處,快快樂樂
送愛人:雙宿雙棲,成雙成對,同甘共苦,永不分離
送老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國際友誼,快樂長久
送長輩:快樂永久,福如東海,福壽無疆
送師長:感謝師長,耿直而不彎曲、奉獻而不求回報
送孩子:筷長筷長,快樂成長
遷新居:喬遷快樂,快快發家
筷子文學形象
用筷子,孩子開始知道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老人知道兒孫滿堂的喜悅滋味。新春佳節,最喜歡的是家人團聚,而當你掀開大門的時候,迎接你的是熱氣騰騰的飯菜,熱氣飛遍家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角落都有家人的暖心問候,而這一聲聲問候,正是由筷子相聯系。
筷子飽含著感激之情,因為有筷子,有人能為你夾菜,道一聲感謝,說一聲辛苦。感謝自己的辛勤付出,感謝父母的辛勤撫養,感謝家人的傾心陪伴。
有時侯,在飯桌上,會有一雙筷子,但它的主人,已經不在人世,筷子給予我們的是對逝者的思念,彷彿逝者音容宛在,留給我們的是永遠的笑臉。
2、想送人筷子,但是不知道送筷子的意義是什麼請各位高
不同人代表不同意思。
1、送長輩:快樂永久,福如東海,福壽無疆。
2、送師長:感謝師長,耿直而不彎曲丶奉獻而不求回報。
3、送孩子:「筷」長「筷」長,快樂成長。
4、遷新居:喬遷快樂,快快發家。
5、送十雙筷子;十全十美。
使用的禮節
夾起食物之後,不應該放回盤碟。
不能用筷子對著人或用餐時拿筷子指手畫腳。
不能將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飯。這是祖先奉獻物安置方法,有不祥的徵兆,參見腳尾飯。
不與他人的筷子相爭。
赴宴的時候,不應提前於主人動筷子(湯匙亦然)。
在有些國家,會等客人(或者在座最年長者)動作才開始吃飯。
在用餐過程中,已經舉起筷子,但不知道該吃哪道菜,這時不可將筷子在各碟菜中來回移動或在空中游弋,在菜盤上來回的轉而卻又不夾菜。
在席間說話的時候,不要把筷子當道具,隨意亂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點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輕輕地放下,盡量不要發出響聲。
3、筷子的三大寓意是什麼?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這個餐具通常被視為東方文明的象徵。筷子的出現要追溯到上古時代,那時的漢族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筷子,古時稱作「箸」,先秦之前稱「挾」,「挾,猶箸也,今人謂箸為挾提。」是指用竹、木、金屬或陶瓷等材質製作的夾取食物的細棍兒。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由於北方多木,南方多竹,我們的祖先就地取材,筷子的製作原材料也有了區別。
《韓非子·喻老》中有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由此可見,商朝就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這么說來,我國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
自古以來筷子的標准長度是七寸六分大概25厘米左右。(七寸六分)代表著人的「七情六慾」。(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六欲: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這是人人都有的情感。
而且筷子是由兩根組成,稱為一雙,長度大概25厘米。為什麼是25厘米?中國文化講究陰陽,二代表著一陰一陽,合二為一;五代表著五行;大自然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組成,用時動的一根為陽,不動的一根為陰,不能兩根都動或者都不動,講究的是一個陰陽平衡。
拿起一雙筷子時是在時刻提醒我們,意念上要控制七情六慾,時刻要保持陰陽平衡,陰陽相濟,百病不生。做任何事都要講究一個平衡,不能過而不及。
筷子,一頭方一頭圓暗合「天圓地方」之意,圓象徵著天,方象徵著地。方形屬坤卦,圓形屬乾卦,用筷時,坤在上而乾在下,這就是「地天泰」卦,和順暢達,代表著吉祥之意。民以食為天,筷子是連接情感的紐帶, 中國是美食之邦,一雙筷子,夾起食物,更能連接情感。 每當聚會的時候,所有的溫暖,都通過筷子,入嘴、入懷。
筷子除了吃飯之外,還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基本上所有的傳統民俗當中,都有筷子的身影,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婚俗當中的筷子。
在古代,有婦女懷孕之後,娘家人要送上一雙特製的銀筷,女婿將把它掛在床頭。筷子分為三部分組成,最上面一部分是葫蘆環,寓意戶內多子,中間是一個中國結,寓意母子平安,下面是帶帽筷子,寓意快生貴子。
姑娘出嫁時,嫁妝里也要有紅繩綁著的碗筷,筷子二字與快、子諧音,寓意快生貴子。成婚後鬧洞房,親朋好友們也會往新房裡扔筷子,也是快生貴子之意。筷子一副是兩根,也代表著兩位新人結成一家,寓意著新娘新郎情意綿綿,白頭到老。
有的地方,新娘在離開娘家時,會在地上扔一雙筷子,代表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來到婆家時,要在地上撿一雙筷子,代表新娘以後就是婆家人,挑起做飯、做家務的重擔,同時要學會節衣縮食。
有一個故事,說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斷,而幾十根筷子在一起,卻怎樣都無法撼動半分。這不恰似中國人的精神嗎?只要團結起來,便能克服千難萬險。
中國人食不離筷,一雙筷子,串聯起舊時和現在,串聯起天南和地北,連接的是味蕾,纏繞指尖的是文明。筷子,它很平凡,每天默默參與著我們的生活。但它從不該被小看,因為它,連起了中國人的人生百態。這是只有中國人才懂得情感。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一定要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信心,別看一雙小小的筷子,它是我們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更是我們中國5000年的文化載體。筷子是世界上公認的中國國粹,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該為之感到自豪。
4、送筷子有什麼寓意
別看筷子東西小,不起眼,其實筷子有許多美好的寓意。筷子諧音「快」,寓意「快快樂樂,快樂一輩子」。傳統統上方下圓的中式筷子有天圓地方,天長地久的寓意。送給結婚的新人,寓意成雙成對,合二為一,快生貴子;送給搬新家的人,寓意快快發家,喬遷快樂;送給合作夥伴,寓意合作而不會爭功,表示精誠合作的意義;送給好朋友,寓意雙木成林,同甘共苦,好事成雙,和睦相處,貼心地關懷對方的生活;送給小孩,表達「快長快長」的期望;送給老人,寓意長長久久,快樂安康,福壽無疆。筷子根據數量不同,還表達了不同的寓意。一雙:一生平安,一團合氣;兩雙:兩情相悅,成雙成對;三雙:三羊開泰,合家歡樂;四雙:四季平安、四季發財;五雙:五福臨門、五穀豐登;六雙:六六大順,一順百順;八雙:大吉大發,吉祥如意;十雙:十全十美、團團圓圓。許多筷子上還有特別的圖案,根據圖案不同也有不同的寓意。我買過一款五金優選的筷子,寓意吉祥如意,下回送禮如果不知道送什麼,那麼不妨考慮一下筷子,既實用,又傳遞了美好的祝願,一舉多得。
暗含了中國人的天地觀宇宙觀的筷子,內涵不可謂不深。
近期奢侈品牌杜嘉班納因為辱華遭到消費者抵制,起因,是杜嘉班納拍攝了一支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義大利經典飲食相結合的廣告宣傳片,標題為「起筷吃飯」。不過,片中的旁白所用的「中式發音」以及中國模特用奇怪的姿勢使用筷子吃比薩、義大利式甜卷等片段被網友質疑存在歧視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內社交媒體引發廣泛爭議。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老外不明就裡也不難理解,只是,是無心插柳,還是刻意為之,就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了。
我看了這個視頻,很明顯,他們對中國人的筷子沒有什麼概念。這是不是代表了大多數義大利人對中國筷子的認知呢?
我們知道,義大利和中國在歷史上關系密切,那本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的作者馬可·波羅就是義大利威尼斯的商人。
馬可·波羅自稱在中國游歷了17載,並曾擔任了元朝官員,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地方,到過雲南和東南沿海地區。可是當時在中國很常見的一些東西,如四大發明、長城和筷子等,馬可·波羅都沒有提到過。
這成為馬可·波羅其實是靠「二手材料」編寫的《馬可·波羅游記》的重要證據。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馬可·波羅確實到過中國,現在義大利人愛吃義大利面,就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傳到歐洲的。
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義大利人愛吃和中國面條差不多的義大利面,卻要用叉子來吃,而且完全搞不懂筷子和叉子的區別。
當然,對義大利人嘲笑歸嘲笑,反對歸反對,我們作為中國人,是否就對筷子這種司空見慣的飲食用具就很了解了呢?
筷子有兩根,一陰一陽之謂道,主動的一根為陽,從動的那根為陰,就是兩儀之象,飲食之中,暗含中國人的天地觀宇宙觀,關系不可謂不大,內涵不可謂不深。
中國人用筷子,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這是「兩根」筷子,而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這是「一雙」筷子,這就是中國人和外國人對筷子的不同理解。
為什麼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暗喻天圓地方。筷子的標准長度是七寸六分,喻七情六慾,中國人的東西,都有寓意,都不是隨隨便便來的。
所以中國人結婚的時候,家長常會送一雙筷子,寓意是快生貴子、永不分離。永不分離,這也就是筷子兄弟為什麼叫筷子兄弟的緣由所在。
筷子產生距今,至少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在蘇北高郵(屬揚州市)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中,發現有骨箸,時間為距今5500年至6600年,這是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筷子。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河南安陽殷墟西北崗祭祀坑則出土了六件青銅箸頭。所以傳說姜子牙發明的筷子,顯然與考古發現不符,筷子的出現,要比姜子牙生活的年代早得多。而最早文字記載的筷子是《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就是我們熟悉的紂王,象箸就是象牙筷子,可見殷商時期,中國人已經用筷子吃飯了,紂王也就成為現在已知最早用象牙筷子吃飯的中國人。
但那時筷子還不叫筷子。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遲至明代才開始稱「筷」。
許慎在《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說明漢時的筷子,竹筷為多。叫筷子,是出於避諱。陸容在《菽園雜記》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此皆俚俗可笑處,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江南水鄉的船家忌諱「住」,因而忌諱與之諧音的「箸」。將「箸」喚作「快」,則寄託了人們對「行船暢快無阻」的美好願望。
筷子的這些小知識,中國人還是要了解一下哦。免得某個好奇心重的老外突然問你一句:筷子為什麼叫筷子?答不上來,立馬噎住,有點小丟臉。
我們印象中,西方人,對筷子是很陌生的。其實西方人很早就接觸到筷子,最早記述筷子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托梅·皮雷斯。托梅·皮雷斯是葡萄牙第一位派進中國的使臣。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他以駐華使節身份來到中國,並赴北京朝覲明武宗朱厚照。
托梅·皮雷斯寫了《東方諸國記》一書,書中說:「所有的中國人都吃豬肉、羊肉及其他多種動物的肉。他們喝大量的各類飲料,對我們的酒,他們贊不絕口……他們用兩根小木條吃飯,左手捧著陶碗或瓷碗。碗湊在嘴邊,用兩根小木條將飯撥進口裡,這就是中國人吃飯的方法。」
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則於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來到中國居住。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利瑪竇記述了他看到的中國餐具:筷子。
他寫道:
中國人的上座是在桌子長邊的中間或一列排開的幾張桌子的中間一張;而不是像我們那樣在桌子的一端。在這里主人把碗放在一個碟子里,雙手捧著、並且從僕人那裡取過一雙筷子,把它們小心翼翼地為他的主客擺好。
筷子是用烏木或象牙或其他耐久材料製成,不容易弄臟,接觸食物的一頭通常用金或銀包頭。
開始就餐時還有一套用筷子的簡短儀式,這時所有的人都跟著主人的榜樣做。每人手上都拿著筷子,稍稍舉起又慢慢放下,從而每個人都同時用筷子夾到菜餚。接著他們就挑選一箸菜,用筷子夾進嘴裡。吃的時候,他們很當心不把筷子放回桌上,要等到主客第一個這樣做,主客這樣做就是給僕人一個信號,叫他們重新給他和大家斟酒。
從利瑪竇的記述中可見,明代士大夫使用筷子還有一套禮儀,禮儀,代表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現在的中國人是越來越隔膜了。
對中國人來說,飲食,不僅是填飽肚子,還有文化的傳承,其中的滋味,需要我們細細體味。
5、送人筷子是什麼意思
送新人,寓意「天抄長襲地久」、「筷子筷子,快生貴子」;
送戀人,寓意「成雙成對,永不分離」;
送朋友,寓意「平等友愛、和睦相處」;
送老師,則寓意「耿直而不彎曲、奉獻而不求回報」;
送老人,祝他「快樂永久,福壽無疆」;
送孩子,願他「筷長筷長,快長快長」;
送老外,則很好的說明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送商業夥伴,蘊涵著「互相依存的協作關系,不可缺一,合作不會爭功」之意;
送給搬家的人,寓意「快快發家,喬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