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買理財又看不懂合同
1、老人理財需要注意什麼?老年人理財謹防四大陷阱
老人理財需要注意什麼?老年人理財謹防四大陷阱
陷阱1 :「存單變保單」陷阱
2011年12月,已退休的李老師因一筆5萬元定期存款到期去銀行轉存。重慶大溪溝某銀行一工作人員對她說:「老師,定期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好低喲,你可以考慮買點理財產品啥。」李老師順口回答:「我想買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高一點的產品。」過了一段時間,李老師給女兒說起買了理財產品的事情。然而,李老師的女兒一看,發現李老師根本不是買的銀行理財產品,而是某保險公司的一款10年期的保險。
陷阱2 :「對杠桿投資」陷阱
2012年7月左右,當A股滬指從3000多點跌到2200點時,林先生的一個朋友告訴他:「股市低迷,今後股市肯定要漲,現在正是看多股指期貨的好時機。」林先生也有一點投資知識,覺得A股跌到快差不多了,就聽了朋友的勸告,買了5手看漲的股指期貨。結果A股繼續跌,林先生不但沒賺到錢,還虧了好幾萬元。
陷阱3 :陷阱
家住渝中區的葉女士,通過朋友做過幾次「高利貸」,小賺了一點錢。2012年的一天,一個朋友給她說西安一家公司在重慶發行股權理財產品,年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高達12%,資金有保障,很多人都在買。葉女士就問該朋友:「你買沒得?你買的話,我就買一點。」最終,葉女士跟隨朋友一起買了20萬元。可3個月後,葉女士就聽說出事了,西安的公司已捲款潛逃了。
陷阱4 :「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誤導」陷阱
投資時,一些人也相信「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對外資銀行特別迷戀,王女士就因此吃過虧。前幾年,外資銀行密集進入重慶,一些外資銀行頻繁國內銀行少見的理財產品,王女士就到一家銀行去咨詢。某外資銀行的客戶經理告訴她:「我們這款產品在國外很暢銷,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高達10%,遠遠高於CPI。」王女士當即就買了50萬元。可1年後,王女士發現她的50萬元就虧損了30%多,後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