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聽晚輩發言
1、感謝垂聽用於什麼場合
長輩聽晚輩說叫垂聽,用「謝謝垂聽」「謝謝俯聽」或「感謝傾聽」最為合適,推薦「謝謝垂聽」。
垂,意思是東西一頭掛下,如垂柳。故,垂字也是一個敬詞,用於指稱長輩、上級、尊者對自己的行為,比如我們常用「垂詢」一詞,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
"聆「,從耳從令。"令":吩咐。"聆聽",本義是傾聽吩咐,指集中精力認真的聽,虔誠認真的聽,帶有尊敬之意。一般是下級聽上級講話、晚輩聽長輩講話時使用"聆聽"一詞,而且,這個詞是由聽講者使用的。但是,現在人們在使用"感謝聆聽「這個片語時,往往是講話的人主動使用,而這個講話的人甚至並不是聽講者的上級或長輩。
再則,如果講話的人是聽講者的上級或長輩,自認為聽講者聽自己講話必須集中注意力、態度要虔誠,那麼這種"聆聽「則是理所當然的,那麼是不必"感謝」的。
因此,無論從那個角度看,"感謝聆聽"這個片語都是一個錯誤,建議大家還是少用為好。
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是,有些語文水平較差的人,可能真的不懂得「聆聽」一詞的含義,所以他沒有覺得這是個問題。二是,很多人套用別人的PPT模板,而那些模板的結束頁上就寫著「謝謝聆聽」幾個字——不信你可以到網上下載PPT模板看看。
「聆聽」一詞是用心聽、仔細聽的意思,帶尊重尊敬色彩 ,往往用在晚輩與長輩或下級與上級的對話中,如「非常榮幸今天有機會聆聽您的教誨」「您是德高望重的專家,我真希望能夠當面聆聽您的指教」。當然,除了用於人之外,也可用於物,如「聆聽歌聲」「聆聽風聲雨聲」「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聆聽」屬於謙詞,切記,只能是晚輩、下級、卑者對長輩、上級、尊者發表意見或表達想聽的意願時,所使用的客氣、尊重的謙詞。
2、長輩對晚輩的禮儀
晚輩與長輩的相處禮儀
《弟子規》中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飲食、坐走都是生活中常會出現的情景,我們有好的食物,一定讓長者先吃。「坐」,我們把意思再延伸一點,比如你坐車,一定要有秩序,要排好隊,不可以爭先恐後。上了車除了讓長輩、讓老人坐,讓病弱婦孺坐之外,也要往後走,把通道讓出來。如果一上車,後面還有很多位置,我們挑前面的坐,這就不能給人方便。假如後上的是老人家,你忍心讓他走那麼遠嗎?所以我們要處處為老者著想,處處為弱者著想,把恭敬禮讓落實好。
稱尊長勿呼名稱呼長輩,不要直接把名字叫出來,這也是保持一種恭敬之心。對長輩,我們應該以叔叔、伯伯、阿姨來稱呼。進入社會,我們也應以某經理、某董事長來稱呼,人家聽了會很舒服,就不至於冒犯他人。
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
。在路上遇到長輩,我們要主動過去打招呼,這是見面的禮儀。你不能大老遠看到爺爺了,還悠悠哉哉地走,那不恭敬。我們跟長輩打招呼了,長輩假如沒有什麼事,等他離去,我們就可以走了,這是「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這是敘述古人坐在馬上或乘坐在馬車上時見到長輩的禮儀。如果在車上打招呼就很不恭敬,必須趕快下車行禮問好。推而廣之,假如你正好在忙,長輩來了,應該放下工作,先向長輩問好,處處不要忘了這個恭敬之心。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當長輩站著時,我們做晚輩的就不能坐,等長輩叫我們坐,我們再坐,這是進退之禮。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這是講話的禮貌,在尊長面前講話時聲音要放低,不然會影響到長輩談話。講話也要強調中庸之道,「尊長前,聲要低」,這是對長輩的尊敬;「低不聞,卻非宜」,講話使長輩聽不清楚也很失禮。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跟長輩講話,要讓長輩聽清楚我們在說什麼,而且眼睛要看著長者。遇到長輩要快步上前,不要讓長輩等太久;跟長輩談完話離開時要慢慢退幾步,然後再走出去。長輩跟你講完話,你不要立刻就說「好,再見」,馬上離開,這樣好像是告訴長輩,恨不得立刻就走,不想再多留一秒。處處注意到別人的感受,所以要「退必遲」。
給長輩送禮禮儀:
1給長輩送禮送感恩
隨著自己的事業、生活日漸「蒸蒸日上」,生活變的愜意,是否想起過曾經關懷過我們,幫助過我們的長輩們嗎?時常去長輩家走動走動,跟長輩們聊聊工作、生活近況,帶點禮品,問候問候長輩,表達一下自己的感恩之情,可以長輩們帶來不少歡樂。
尤其應經常提起長輩們經常關懷、幫助自己的事情,提些長輩們年輕時候得意的事,這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使他們內心感到愉快。當然,這時應讓長輩當主角,自己應不厭其煩地充當忠實的聽眾。
在這種情況下,長輩們通常會很高興、整個氛圍會比較輕松、愉悅,而您帶的禮品只是表達感恩的附屬品,即使一般的禮物,也會使父母歡心。
2.給長輩送禮送健康
「送禮送健康」成為最時髦的送禮方式,長輩年紀大時,送禮品應該考慮到他們的身體健康需要。別讓長輩們抱怨,你送了很多不實用的營養品、補品,他們年紀大的人都很看重實用,其實,含健康概念的禮品很多,只要心中對長輩有感恩,做個有心人,健康禮品隨手可得。
3.給長輩送禮送回憶
您送去的禮物具有紀念意義,能引起長輩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這樣的禮品對他們來說是最有價值的。偶爾提起曾經與長輩相關的趣事,讓長輩懷念一下曾經的歡樂,這種回憶值得讓人回味。
4.給長輩送禮送實用
為長輩准備的禮物以實用為佳,有著豐富生活閱歷的他們,比較排斥那些虛華的東西,耐用、實用的物品是他們的日常追求。
3、晚輩聽長輩講話用聆聽,反之用什麼
長輩聽晚輩講話?我能想到的是反過來說「垂詢」、或者說「聽……稟報」。
主要還是要看語境。很多時候直接用「聽」就可以。
4、長輩講話的時候認真聽?
長輩講話的時候當然要認真聽。這也是是最起碼的對人的尊重。更何況是長輩呢?不管他講的話對於否。我們做小輩的都應該認真聽他講完。再發表你的意見。
5、為什麼長輩可以不聽晚輩的話而晚輩必須要聽長輩的話?
通常長輩的人生經驗是非常豐富的,他們經歷了很多事情,接觸過各種各樣的人,他們的話可以幫助年輕人少走彎路,年輕人畢竟沒有人生經歷,說話做事有些沖動,長輩不是很贊成,所以長輩不聽晚輩的話。
6、怎樣讓長輩聽進晚輩的話?
要想讓長輩聽進晚輩的話,要對長輩多關心,多於長輩交流,知道長輩的愛好,投其所好,長輩就能聽進晚輩的話。
7、晚輩怎麼和說話粗俗長輩溝通
分析長輩的心理:在長輩的心裡,晚輩永遠就像是長不大的孩子。長輩們認為自己的閱歷比晚輩資深的多,所以主觀上就認為自己的意見一定比晚輩的完善,看法要全面些。所以在溝通的時候,通常是操控著主動權,而晚輩只有站在受教育的位置。
而造成長輩這種心理的原因其實有三種:
1)幾十年前的教育不同。長輩接受教育的年代比較封閉與保守。在學校聽老師的,回家聽父母的。長輩是在被約束與管教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先入為主的就認為是晚輩該受長輩的約束,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2)長輩對晚輩的愛,想保護晚輩,所以對晚輩不太放心。長輩約束管教晚輩,其實也是一種愛的表現。長輩認為自己有保護與教育晚輩的責任。而長輩認為自己已經歷經了風雨,而晚輩是初長成的小樹苗,需要保護。所以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對晚輩最好的保護。
3)長輩接收現在新事物太少,活在自己的時代里,與現在的教育脫節。
其實長輩的出發點是好的,都是為了晚輩著想。可是年齡的差異與應試教育的不同。所以長輩與晚輩之間的溝通變得異常的艱難。長輩認為自己的意見才是正確的,所以叫晚輩閉上了嘴巴。而晚輩覺得長輩的一些思維確實過時,不符合現在的需要。而長輩的態度堅決,晚輩也無從下口,便產生了矛盾與爭執,傷了彼此的感情。
給您一些建議:
1)不要去硬碰硬,要學會選擇時機,不要心急,慢慢的進行溝通。因為長輩的這種思想已經是存在了幾十年了,要一次就把觀點給扭轉過來,讓他接受新事物,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與長輩硬碰硬的話,只會再次的爭吵,絲毫不會讓長輩改變觀點,而又傷了彼此的感情。所以得忍,在一些氣氛比較好的時候,或是長輩比較高興的時候,再提出一些建議與想法。這樣比較容易溝通。而此事急不得,需要在平常一點一滴的積累,慢慢的消除隔閡建立溝通。
2)找與長輩同輩的人來做長輩的工作。同輩分的人說話比較容易被接受,而不會向晚輩直接提出來一樣,讓長輩覺得有越級的心理。同輩的如姨夫、舅舅的,總有比較開通的人,可以請他們幫忙去做做其他頑固長輩的工作。
3)可以利用報紙、新聞或電視劇。長輩們也有種心理,就算覺得晚輩在某方面的說話有些道理,卻也認為是晚輩自己的單方面的想法。你可以找一些關於如何溝通、長輩與晚輩溝通的成功事例或失敗事例。像是新聞、雜志或電視劇,讓長輩們自己去看去思考。然後你旁敲側擊的,這樣會事半功倍。
4)想要讓長輩理解晚輩,首先走入長輩的世界。就是俗話說的,換位思考。有時候可以陪陪長輩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投其所好。不時的聽聽長輩的看法,對支持的表示支持。這樣長輩會覺得晚輩似乎長大了,也懂事了,會理解長輩們的心理與看法了。這樣以後晚輩說話的分量也會加重,以後也比較容易溝通一些。這樣對晚輩也有好處,知道長輩是如何想的,那就依照長輩的思考模式來達到溝通,長輩也很容易接受。
5)請長輩走入晚輩的世界裡。長輩們之所以對晚輩的一些說話給予否定,那是對新事物的不了解。拿上網來打個比方,晚輩希望上網,而長輩反對。正是由於長輩們對網路的不知,而又道聽途說了網路的危害。所以才認為網路是不好的東西。這是人的心理造成。對好的一面認為是理所當然,而壞的一面則是印象深刻。所以長輩們其實並不了解網路的好處,而只記得壞處。而晚輩用交談方式,就如是紙上談兵,沒有說服力。邀請長輩進來,親自感受下,讓他們看到網路其實有很多好的一面。這樣才有說服力。其他的事情也一樣,長輩不能接受晚輩的,是因為對新事物的不了解,用說的顯得很徒勞,最好的方法就是請長輩親自來感受一下。
6)可以為長輩找一些學習的渠道,讓他們更好的接受現在的教育與思維。活到老,學到老,如果不學習,只會讓自己的思維禁錮在以前的時代。長輩也許會拒絕,但是如果晚輩好好的做一下工作,長輩出發點也是為了孩子好,會接受去學習的。可以建議晚輩為長輩找一些現在青年的心理健康或是長輩與晚輩如何溝通之類的講座。長輩比較能接受講座的老師的說話。這樣長輩才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會不會與時代脫節了,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溝通。
7)晚輩要給長輩一種已經成熟、獨立的看法。晚輩可以分擔家事,出外進行社會實踐(對學生來說)。讓長輩看到晚輩其實已經長大了,不需要再躲在長輩的翅膀下,讓長輩給自己擋風雨了。長輩對晚輩會放下心,不再那麼約束,自然也會聽的進去晚輩的一些說話。
所以晚輩與長輩的溝通切記心急、發火與長輩爭吵,這樣只有起到反效果。
當然在轉變長輩的思維的同時,晚輩也該反思下自己,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而讓長輩錯誤認為自己還需要被保護。與長輩溝通的時候是不是用錯了方法,而造成了爭吵。不管是長輩還是晚輩,其實出發點都是為對方好,都是愛對方的,只可能是溝通太少或是方法不對,而讓感情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