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輩在什麼時候應該幫幫兒女
發布時間: 2023-02-19 08:48:26
1、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做長輩的應該怎麼做?
孩子生氣,待在親戚家,不肯回家?
這時候,必須要讓孩子知道:一定得回家。
孩子生氣需要媽媽來解開心結
規矩在這個時候,需要用在孩子身上。孩子說不回家,下次再生氣,還會不回家,甚至離家出走。這是最嚴重的後果,而在這時,家人就不要慣著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正面管教
正確的做法是:
晚上必須回家,事情不要過了明天再說。
鄰家有個孩子,叫凱凱,有一次,他媽媽說了凱凱沒蓋水瓶蓋,把水倒得滿地都是。就因為一句話,於是凱凱生氣要去他奶奶家。
後來,晚上這孩子直接不回家,還在他奶奶家洗了澡。凱凱媽打電話讓凱凱回家。凱凱奶奶還說:今晚不回家了,在這兒睡。
天吶,這叫什麼教育?
再後來,凱凱媽媽硬是將凱凱叫回了家。這其中出現了一個問題:
媽媽教育孩子,其他家人,比如爺奶幫著孩子,這樣會助長孩子任性的性格,而且直接將孩子將來的性格,在這個時候埋下了種子。
不要一致對敵
在什麼時候,都有人出面為孩子辯護,其實不是愛,而是害。
然後這樣的人物關系也挺復雜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這三代人之間開始在言語之間,各持各的立場,不分上下,而且也不統一,直接影響孩子無法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根本就沒有標准了。
不要一哭就去哄
重要4點建議:
其實上面的例子說明,一定要不要讓孩子說不回家,就讓他不回家。孩子會得寸進尺。
不要共用餐具
而第三方來插足孩子的事情,則會讓孩子有了底氣和依賴的心理。所以很多事情,各方人士需要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而媽媽們為什麼會那樣。
不理解孩子,也不理解媽媽們帶娃的過程,孩子需要明辨是非,而除當事人之外的一些家長,也需要明辨是非。而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是不是都是這樣?袒護不會有益,不論哪個角色,否則,孩子會變成棋子。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