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里兒女指出長輩錯誤
1、有句古語說,長輩犯錯做子女的要勇於指正,那句話應該怎麼說?大概意思是,不指正長輩的錯誤,是不孝順的
《十三經註疏》中有注雲:「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2、老人無德,全家遭殃,下半句是怎樣說出家庭真諦的?
每個家庭都有年歲較大的老人,他們作為一個家庭走向的主心骨,可以說對家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老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被子女們看在眼中記在心裡。
如果家中老人沒有德行或毫無誠信,那麼就會給子孫後代留下錯位的示範,整個家庭或家族也會因此而衰敗。
《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這是孔子責罵同鄉原壤的話,簡而言之就是罵他老而無德行。
古語說「老人無德,全家遭殃」,實際上也在強調家中老人如果沒有德行,那麼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就是一場災難。
實際上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同樣被奉為經典,即「子女不孝,沒有福報」,說白了就是為人子女者,如果不孝順撫養自己長大的父母,那麼他們一輩子都不會有福報,八個字道出家庭真諦。
相信大家將這幾句俗語連在一起,就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老人和子女沒有德行,就會讓家庭徹底陷入絕境。
第一、老人無德,全家遭殃
或許很多人對這句俗語的理解不夠深刻,所以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老人無德對家庭的影響。但是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中,非常重視尊老、敬老、孝老。
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中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可見在古代社會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都要嚴格遵守尊卑、長幼等級制度。雖然在現在社會中人員平等已經深入人心,但是長輩作為家庭中具有領導地位的人,不僅會深受大家尊敬和愛戴,而且有的時候他們的意見和思想,也會成為子孫後代的行為准則。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作為家庭中位置最高的長輩,他們的言行、德行、品質,實際上對晚輩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自己的父母,平時說一套做一套並且言而無信,總是願意佔小便宜、談論家長里短,那麼對自己的德行也會有很大負面影響。
第二、子女不孝,沒有福報
相對於老人而言子女的一言一行,有的時候其實對家庭也具有一定影響。《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說的是每一個人都有幼年和老年的時候,所以一定要對彼此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子女對父母是否孝順,對家庭發展有很大影響。
1.外人對不孝子女和家庭的看法
中國人常說家醜不可外揚,所以很多人即使內心特別苦,或者說生活上有很多不順心的地方,也不可能對任何人講起。
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外界對一個家庭的評價,有的時候可以直接反映出這個家庭的發展。
生活中總會聽到有人說某某家的子女不孝順,逢年過節的時候也不回去看一下父母。一旦被外人這樣談論就說明自己有做到不好的地方,無論是自己的子女對自己不孝順,還是自己對年邁的父母不夠孝順,實際上都會被外人看在眼裡。
在中國社會中一個不孝順的人,不僅會受到道德譴責,而且他在社會中的發展也會受到阻礙。因為對於外人而言一個人是否孝敬父母,會直接影響他們對這個人的印象。
同時,也會讓人們對這個家庭的印象大打折扣,因為如果這個家庭中的子女不孝順,也就根本不可能對他人親愛有加了。
2.家庭內部情感維系,一定要得到重視
家庭是因緣分和血緣構成的一個小單位,每個人都離不開自己的家庭。縱然是將來有一天自己組建了家庭,實際上也是讓自己融入了另外一個小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