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長輩送禮 » 對已逝的長輩自稱什麼

對已逝的長輩自稱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3-21 07:35:26

1、對已故長輩的書面稱呼?

父親死後先考,母親是先妣。



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 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

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2、古代對已逝親人的尊稱?

古代對已逝親人的尊稱,是在稱呼前面加「先」。如:
先祖——已故祖父;
先父(先公)、先慈——已故父、母;
先夫、先妻——已故丈夫、妻子;
已逝胞姐——先姊。
比自己輩分低或年齡小的,一般用「亡」。

3、對逝去了的親屬的稱呼

考:原指父親,後稱已經死去的父親
妣:原指母親,後稱已經死去的母親
先考:對已離世的父親的稱呼, "先"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
先妣:對已離世的母親的稱呼。
顯考:對亡父的美稱。顯,清 徐乾學 《讀禮通考·神主》:「古人於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 元 大德 朝始詔改皇為顯,以士庶不得稱皇也。不知皇之取義,美也,大也,初非取君字之義。」顯,取其德行昭著,聲名遠播之意。
顯妣:對亡母的美稱

也就是說先考和先妣是尊稱,表尊重
顯妣和顯考是美稱,表贊美

4、老孺人是指死去的什麼人?

祖母,老孺人是對去世者的尊稱。如下:

1、古代稱大夫的妻子,唐代稱王的妾,宋代用為通直郎等官員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明清則為跡型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亦通用為婦人的尊稱。

2、舊時對妻的通稱。

3、粵東客家地區冊州雀「俗不論士庶之家,婦女墓碑皆書『孺人』」。

4、太孺人一般是古時稱大夫的妻子,明清時為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不州早用上報備案和冊封,後來也有用於對一般婦女的尊稱。「太」一種說法要是因為子孫的功績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

另一種說法是亡者丈夫不在,上面長輩也沒有了,且已經有孫子輩,故稱「太孺人」,若亡者上有老,中有夫,則稱為「孺人」。

顯妣老孺人是什麼意思?

1、顯妣老孺人是相親的意思。新中國成立前(古代)的叫法:成親。新中國成立後叫法:結婚。

2、是指配偶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配偶關系的民事法律行為,並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權利、義務及其他責任。

5、晚輩對長輩過逝後的稱呼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稱謂方面很講究,主要有尊稱和謙稱,其它有自稱、他稱、鄙稱、專稱、代稱、慣稱等。
一、尊稱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要翻譯.
這些敬辭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以上一二兩種情況到現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種普遍仍用,這些稱呼既很尊重對方,又有親切感,語言氣氛也很和諧.
二、謙稱
謙稱,表示謙虛的自稱.用來表示謙稱的詞叫做謙辭。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認識和掌握。
一種是用某些名詞來代替代詞「我」。又可分以下四類:
一類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謙下.「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賦》)用姓;「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類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稱,表示歉下。「仆以口語遇遭此禍。」(《報任安書》)「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三類是婦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四類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轂(不善之人)、孤(孤獨之人)」表示謙下。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這些謙稱都可譯成」我」。
另一種是用某些詞語稱呼與自己有關的人物。這種詞都是雙音節合成詞且前一個詞修飾後一個詞,從修飾詞的詞性來看,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用形容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常見的有:
愚:愚御兄兄、愚弟(此二詞都表示「我」)、愚見、愚意(這兩個「愚」均可譯為「我的」)。
敝:敝國、敝邑(「敝」相當於「我的鎮帶襲」)。
賤:賤體、賤軀、賤息(在國君皇帝面前稱自己的兒子)、賤內(稱自己的妻子)。[「賤」相當於「我的」]
小:小女、小兒、小號。
微:微臣
卑:卑職.
二是行陪用動詞來修飾,以行為來表示謙下,常見的有:
竊:竊思、竊念、竊聞。(「竊」可譯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對上或晚輩對長輩陳述想法時用)、伏聞。(「伏聞聖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三是用名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兄長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於稱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是稱自己的哥哥。在別人面前稱呼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親屬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輩。「家」、「舍」都可譯成「我的」。
這些謙稱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種情況基本不用了,第二種情況還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稱謂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於自稱.
他稱是稱呼別人。如稱陪伴新娘的女子為「伴娘」,稱貴族婦女為「仕女」,「夫人」在古代稱諸侯的妻子,後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稱年老男子為「老丈」,稱年輕男子為「郎君」。尊稱都屬於他稱.
鄙稱是用輕蔑的口吻稱呼別人,如「豎子、小子、女流。」
專稱是某些約定俗成的稱謂。如稱砍柴的為「樵夫」,稱船夫為「舟子」,稱國家的傑出人物為「國士」。
代稱是借用別的稱謂代替本來的稱謂.如用「巾幗」代稱女子,用「梨園」代稱戲班,用「俳優」代稱滑稽演員。代稱屬於修辭上的借代手法.
慣稱是用約定俗成的習慣稱謂稱呼某人。如「老莊」是指老子(李耳)和莊子(莊周)及其學說,「郊寒島瘦」是指孟郊和賈島。
不同年齡人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初次見面說「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說「勞駕」;
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說「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指教說「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說「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賠」;贈送作品用「斧正」。
親友間禮貌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雖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雖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6、古代對老年人的稱呼或自稱有哪些?

古代講究長幼有序,所以對於稱呼的禮儀要求也非常多,長輩們的自稱和稱呼就已經多得讓人有些傻傻分不清。長輩的自稱有老朽、老夫、老漢、老叟、老身、老婦、老嫗、奴婢、賤妾、奴家、吾、余等,對長輩的稱呼更是繁多,比如「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等。

長輩的自稱

男性長輩的自稱有老朽、老夫、老漢、老叟。「老朽」,「老夫」是老年男子對自己的謙稱,「老漢」,「老叟」是老年男子的自稱。女性長輩的自稱有老身、老婦、老嫗、奴婢、賤妾、奴家。「老身」,「老婦」,「老嫗」是老年女子對自己的稱呼,「奴婢」,「賤妾」是老年婦女的謙稱,「奴家」是女子對自己的自稱。從古代女子的自稱來看就可以知道古代男尊女卑的秩序了。

長輩的其他自稱還有吾、余等,這是一般的稱呼,都有「我」的意思,比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就有一句「余幼時即嗜學」,這里的「余」就是我的意思。

長輩的稱呼

古代晚輩對於長輩的稱呼有著非常多的稱謂,不僅要根據長輩的年齡、身份來判斷不同的稱呼,在世與去世的長輩的稱呼也不一樣。對於自己父母的尊稱有家父、家母、家嚴、家慈等。從「家嚴、家慈」中就可以看出,古代的父母的角色一直都是遵循「嚴父慈母」的形象。

對於自己已經逝去的父母的尊稱有先父、先母、先嚴、先慈,從這一個稱呼當中也可以得知「先」在古代有「逝去」的意思。對於別人家的父母也有不同的尊稱,一般都會稱作「令尊」和「令堂」,「令」在古代有對對方的尊稱的意思,比如「令妹」就是對對方妹妹的尊稱。古人對於老師也是非常尊重,所以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古人對老師的尊稱有「恩師」「夫子」等。

7、對死去人稱呼什麼

對死去人的稱呼如下:

男稱大人,女稱孺人。

老人死三年內:亡男稱新逝顯考,亡女稱新逝顯妣:

三年後:亡男稱故顯考,亡女稱故顯妣。

孝家稱呼燒袱子火單寫法自稱

九代:稱鼻祖故鼻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耳孫

八代:稱遠祖故遠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雲孫

七代:稱太祖故太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乃孫

六代:稱烈祖故烈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弟孫

五代:稱天祖故天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來孫

四代:稱高祖故高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閉悉雹玄孫

三代:稱曾祖父故曾祖(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曾孫

二代:稱祖父故祖考(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孫

一代:稱父親故顯考(姓)公諱(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男

父之兄:稱伯伯故伯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

父之弟:稱叔叔故叔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

父之堂兄:稱伯伯故堂伯公老大人收用孝堂侄

父之侄:稱兄或弟故堂兄或弟老大人收用堂兄或弟

母之父:稱外祖父故外祖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外孫

母之兄或弟:稱舅故舅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外侄

母之伯爺:稱堂外祖故堂外伯祖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堂外孫

母之堂兄:稱堂母舅故堂母舅公諱老大人收用堂外侄

父之姐夫:稱姑父故姑父公諱老大人收用內侄具

父之姐妹:稱姑母故姑母府氏老孺人收用胞侄叩

父之姑爺:稱故姑公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內侄孫叩

父之姑娘:稱姑婆故姑婆府氏老孺人收用孝侄孫叩

同父母之姐:稱胞姐故胞姐府氏收用胞弟叩

胞姐之丈夫:稱姐夫故姐夫收用內弟叩

母之姐夫:稱姨父故姨父府老大人收用姨侄叩

母之姐妹:稱姨母故姨母府老孺人收用姨侄叩

妻之父:稱岳父故岳父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婿叩

妻之伯爺:稱伯岳父故伯岳考公諱老大人收用侄婿叩

妻之伯娘:故伯岳妣母諱氏老孺人收用侄婿叩

妻之祖父:故內祖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孫婿叩

妻之姐夫:故襟兄收用襟弟叩

妻之姐姐:故姨姐府氏收用姨妹弟叩

祖母之姨侄:故姨表爺公諱老大人收用表侄叩

母之姨侄:故姨表兄收用姨表弟

岳母之舅娘老表:內表母舅老大人收用外侄婿

妻之表兄:內表兄收用表妹弟

乾爹:故寄父考老大人收用寄男叩

乾爹之父親: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孫男叩

乾爹之岳父: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外孫

乾爹之子:故寄兄收用寄弟叩

妻之保爺:故寄岳考老大人收用寄子婿

後父:故繼父老大人收用繼男叩

後母:故繼母老孺人收用繼男叩

大媽的兒子與小媽:故妾母老孺人收用孝嫡男

小媽的兒子與大媽:故嫡母老孺人收用孝庶男

奶媽:故乳母府氏收用孝奶男

丈夫:故良人收用荊室叩

妻:故賢妻收用為夫具

朋友:故彥兄收用世弟叩

老庚:故庚兄收用庚弟叩

後夫與前夫:故同綠收用同綠弟

公諱:老大人收用世侄叩

手藝與師父:故恩師老大人收用孝門徒叩

對死去人的稱呼的書寫格式

開頭人們寫祭文,習慣以「維」或"'哀維「」字開頭。「維」是助詞,作發轎帆語詞用,無別的意思。祭文以「哀維」兩字開頭後,緊接著即言明弔祭文時間及祭誰,誰來祭。這是開篇明義,首先要點明的問題。

內容祭文的內容必須簡短,語言必須精煉,要以簡明扼要之詞表達悲哀況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為宜,切忌拖泥帶水。過去的祭文,語言均押韻。可—韻到底,也可變韻——即押兩個以上韻。

結尾祭文常用「伏維尚饗」一詞結尾。"伏維「伏在地上,惟表敬畏之意。」「尚饗」是臨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詞。尚,是庶陸燃幾,希望也;饗,設牲犧以品嘗也。意謂請死者領生者祭奠之情(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祭文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家庭稱謂

8、對已故長輩的書面稱呼

「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 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先君,先大君,已死的父王、太君是對有地位的女性的封號,老太君,同上,」

長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zhǎng bèi,釋義為輩分較長(zhǎng),看著晚輩成長,無時無刻不關懷備至的人。可以是血親、姻親,也可以是鄰居等。

1.兄弟姐妹及與自己同年齡可稱為同一輩分

2.父母叔叔阿姨及其同齡人也為一個輩分

3.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姥姥及其同齡人也為一個輩分

其中2、3為1的長輩,3為2的長輩。

出處:

「四十五歲,只怕不便寫作『享壽』……若說那『得年』、『存年』,這又是~出面的口氣。」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

「四爸、五爸,你們不要以為做小輩的就害怕~。」 巴金·《秋》四九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