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磕頭長輩
你好朋友,春節,農歷新年,這個華人最盛大、最隆重、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是千家萬戶闔家團圓的日子,是在外辛苦奔波、努力打拚的遊子歸鄉的日子,是遠居他鄉歸省探親的日子,是親朋好友相互走動維系親情的紐帶。因此,一到春節,人頭攢動,車港碼頭,交通工具,哪裡都是人滿為患,人們大多都是一個目的一一那就是故鄉。
既然過春節,就要拜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風俗習俗,現在拜年不少人都是打電話、發圖片,但是在很多鄉村家庭,拜年是要跪拜的,這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一個重要表現,作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雖然十里風俗不相同,但是大體都差不多,只不過在一些細節上略有差別,可是講「禮儀」二字卻是中華古風。隨著改革開放多年,一些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因此,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在一些年輕人身上表現的特別突出。由於近代西方先進的技術水平,造就了西方在技術經濟軍事等方面領先其他國家…因此不少國家都以西方為目標,奮力趕追學習,這是好事。可是,在學習的時候難免受到西方思想影響,自己的固有文化受到沖擊。數游
就拿春節跪拜禮來說,最近網上爭論比較多,有的認為是封建糟粕,不應該磕頭;有的認為是傳統良俗,應該予以繼承,大家相互爭論,互芹伍不相讓。有的媒體為了吸引讀者,提高點擊率,故薯首銷意把標題變更成「南北開吵,過年要不要給長輩磕頭?」,意思好像是北方過年多跪拜禮,南方少跪拜禮。其實這個標題本來就是偽命題,跪拜禮並沒有南北之分……南方北方都有跪拜禮,只不過是如今媒體嘩眾取寵的套路而已。但是關於跪拜禮的分歧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整理了一下,反對跪拜禮的理由有:一、封建陋習,奴性十足;二、侮辱人格,不平等;三、「男兒膝下有黃金」,如今男女平等,男女都不應該跪拜 等等。跪拜禮起源於原始社會,從甲骨文金文研究來看,「拜」字就是人們拿著穀物祈禱,祈求神靈保佑,而跪拜是因為古人最早都是雙膝觸地坐在席子上的,跪就是坐,長跪就是直起腰,跪拜就是向前叩首(關於跪拜禮節我們另文探討)。跪拜禮從最初的祈求神靈,祭祀祖先,跪拜父母,發展到對封建帝王以及貴族都要行禮。因此,跪拜禮究竟是社會良俗還是封建糟粕……我想大家自己揣摩,畢竟,跪拜禮只是在至親之間才會出現,外人自然難以置喙,也不要非扣上封建糟粕的帽子,你自己不願意跪拜沒什麼,是你自己家教的原因,別人跪拜也是家教的結果,大家各按良心,自行其是。
2、給父母跪拜禮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第一.站立姿勢.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於蒲團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第二.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第三.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
第四.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第五.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第六.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頭離蒲團由伏而起;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
第七.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
附<問訊> 拜畢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1、首先虔誠地合起雙掌,目光注視中指指尖。2、然後向下彎腰約九十度,當要直起身子來時,合十的雙手也同時變換姿勢。3、以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蓋住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輕輕相接觸,食指尖也輕輕相接觸,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4、此時,雙手的姿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薩供花一般,充滿了恭敬祥和。5、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過胸前,一直舉高到眉心(但不觸到額頭),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有著虔誠、恭敬而謙虛的態度。6、隨後再輕輕將手放下,到胸前回復合十姿勢,然後放下雙掌。
3、看望長輩能跪下磕頭嗎?
現在不用這樣了吧?您下跪磕頭,老人家在下著,畢竟現在已經沒有這個風俗啦。
彎腰點頭說叔叔好,阿姨好,或者爺爺奶奶好就行啦。主要是為了俺家著想,咱們新城老人家是能感受的到的。
比一些浮誇的動作好多啦!給老人家買一些他們需要的適合他們的東西喲。多誇誇老人家,聽老人家說話,老人家總喜歡講他們過去的事情。開開心心的老人家就很喜歡奧。
望採納!么么噠
4、過年給長輩磕頭磕幾個 過年給長輩磕頭有什麼說法
【導讀】:過年給長輩磕頭磕幾個?過年給長輩磕頭有什麼說法?北方某些地方有過年晚輩給長輩拜瞎派年磕頭的風俗,過年要不要給長輩下跪磕頭成了現代年輕人熱議的話題。
過年給長輩磕頭磕幾個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有網友表示他們當地的習俗是已去世的3個,其他在世長輩一個就行了。不過現在很多地方都已經摒棄了這種習俗,基本沒人磕頭了。但如果去到有這種風俗習慣的地告差方,需要磕頭的話,建議事先咨詢一下旁人,不然鬧了笑話或者引發矛盾就不好了。
近日,有網友發帖自稱來自南方的新媳婦,要和北方人老公回老家過年。身未動,就已經得知那邊要向至親長輩下跪領紅包,甚至新媳婦上門第一年連親族裡的其他長輩也要跪。女方從個人到家族從來都沒有這個傳統,甚至認為這樣的拜年方式「很封建、有點侮辱人」。但男方認為女方應該入鄉隨俗,覺得女方的抗拒是「無理取鬧、不尊重他」。在網友的爭論里,認為不應該向下跪這種「陋習」妥協的人佔了大多數。
過年給長輩磕頭有什麼說法磕頭的由來
相傳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時候就會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樣逃離村莊的時候,有位白發老人留了下來。當「年」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一陣爆竹聲,「年」混身顫栗,再也不敢進村了。然後那位白發老人身披袍出現在「年」的面前,「年」竟然倉惶而逃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最後轉變成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而行磕頭禮是對我們長輩為了保護我們,對他們進行的感謝,久而久之過年的時侯就會向年老的長輩行禮,向祖先行禮。
磕頭的禮儀形式
單純磕頭(單叩首),是兒童對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磨友賀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磕頭的說法
1、一般給長輩磕頭,最好是爺爺奶奶輩的,且不能多磕,會折壽。
2、 磕頭是手掌觸地,不需要正反,頭必須磕到地才能表示尊敬。 一般給神佛磕頭時,手是需要正反一下的,表示清白。
現如今,規矩已經沒有那麼講究了,磕頭大多是走個過場。磕完就走,很多老人也阻止孩子磕頭,說人到了就是頭,但年畢竟是要拜的,老祖宗的東西還是要繼續傳承下去,這既是一份孝心,也是一種流淌的文化。
5、有的農村地區過年,為什麼要給長輩下跪磕頭?
過去過年晚輩要給長輩長跪磕頭得到福錢,主要有幾個寓意是表示對長輩的尊敬,而且這種方式已經從古代傳下來幾百年了,也是一種優良的文化傳承方式。是對長輩的感謝,感謝他們的養育,照顧,幫助,鼓舞等等還有一個寓意就是有勞動才會有收獲,需要跪下磕頭有這個儀式,然後才能夠得到。現在一般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的一些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大家都是為了方便,快捷,所以都採取,給發個紙幣小紅包或者電子方式發紅包!
春節拜年磕頭由來已久,初一給長輩送祝福俗稱磕頭,後來才改稱拜年。磕頭,先給父母磕頭,然後是本家自己,再是街坊鄰居。磕的是尊教,感謝,祝福,祝願父母等長輩新年開心幸福,健康長壽。小時候,覺得磕頭拜年很有趣,跟著哥哥進入長輩院里先喊爺爺奶奶給你拜年來了,撲通一聲就跪在地上,等著給好吃的東西。現在給長輩春節磕頭拜年的習俗漸漸淡化,都是光動嘴,語言祝福,不再真的磕頭。但給父母親拜年磕頭依然傳承下來了。
感恩父親,祝福父母是全天下兒女的心願。給父母磕頭顯得更隆重,更有儀式感,相信會流傳下去。中國勞動人民為了發家致富養家糊口辛辛苦苦付出了多少心血?在一年秋收冬藏之後,利用冬季閑暇時休養生息,通過拜年的這種形式走動互相溝通交流經驗教訓,為來年作好思想准備。每個家庭長輩勞苦功高,晚輩們以最真誠的形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那就是用五體投地表示。這與封建落後毫不沾邊。這種形式包含著感恩,敬重,孝道,已經根植於民族的靈魂,如同日本的鞠躬一樣,應發揚光大。
6、給父母跪拜禮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中國古代禮儀跪拜禮最常用的有四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
稽首—拜禮中最重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
頓首—次重者,行禮時頭觸地即起;
空首—兩手拱地,引頭至手不著地;
振動—哀慟之拜,兩手相擊而拜。
磕頭跪拜禮儀
主要有常規磕頭、拜年祝福、婚嫁喜事、喪葬白事、祭祀祈福和桃園結義等六個不同場景,因對象、場景不同,規矩略有不同。所有的磕頭,都是右膝先跪,再左膝下跪。
單純磕頭,是兒童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兒童隨家長走親戚見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磕個頭」。孩子說:「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下跪、雙手扶地、頭觸地,磕完頭起立站著。接受磕頭的長輩,要做兩件事,一是及時讓孩子起來,二是給孩子點禮物。如果沒有準備禮物的,一般要在未磕頭之前進行阻止,以免拿不出東西尷尬。
7、為啥過年要給長輩下跪?
跪拜禮在我國古代,跪拜禮也稱為「行敬禮」,是一種使用頻繁的交際利益,比如臣子見到君王的時候要行跪拜禮,拜祭祖先、神靈的時候要行跪拜禮,可見跪拜禮其實就是一種形式而已。現在某些地方,在過年的時候要給臘螞燃長輩下跪磕頭,這樣看來也無可厚非,屬於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
席地而坐跪拜禮之所在我國古代流行開來,是因為古時候沒有桌椅,人們在吃飯、看書的時候都是在地上鋪上席子,並做在席子之上,這叫「席地而坐」。不過隨著桌椅的普及,跪拜禮也逐漸被物仿廢棄了,人們大都是行拜手禮而已,因此,如果反對過年的時候給長輩下跪磕頭的話,那麼也純屬正常,畢竟一家人何必如此客氣。
敬畏者少估計大多數人認為給人下跪磕頭不算是好漢,沒有一點骨氣,主要是因為現在敬畏者已經越來越少了。然而古時候的人很少這么認為,他們覺得給君王、父母下跪磕頭主要是發自內心的敬畏罷了,跟個人尊嚴無關。現在講究「人人平等」,就算對方是我們的父母長輩,我們之間也是平等的,因此,無需向他們下跪磕頭。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自從這首「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歌曲越來越感染人心的時候輪虛,人們會對跪拜禮懷有排斥,畢竟誰都不願意做奴隸,然而對方是我們的長輩,給他們下跪磕頭當然不算什麼了,以當地的風俗習慣為主,文化有差異的時候,周恩來總理告訴我們要「求同存異」,互相尊重。
其實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過年的時候會不會給長輩磕頭跪拜其實都是一種禮儀罷了,孝心到了就可以了。
8、過年為什麼要跪拜長輩?
過年跪拜長輩是有禮貌的表現,可以讓長輩心情更加愉快的,有利於家庭更加和諧幸福的。
9、過年給長輩下跪磕頭好不好?
不該給長輩下跪磕頭拜年。一個對晚輩持有慈愛心腸的長氏猛者,是不應該把晚輩對自己彎下身子叩拜作為快樂來享受的。
說實話,現代社會的老人如果要以此來在晚輩面前建立尊嚴,只會造成晚輩與自己的親情淡薄。
在古代,磕頭作為一種儀式,確實承載了一定的文化信息,但並不是只要沾上了一個「古」字,就是寶貴的東西。磕頭雖然代表著磕者向被磕者的一種敬意,但也承載著磕者所氏源不得不承受的一殲核橋種人格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