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到長輩就逃避打招呼
1、為什麼我看到自己的親戚和長輩,都不敢跟他們打聲招呼呢?我從小就養成這種習慣了,所以朋友少親戚又不喜
對於長輩,建議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長輩,見到晚輩不與自己打招呼,或者自己是老師,見到學生不與自己打招呼,感覺是不是不好?同時,還應發揚我們古老而優秀的傳統:尊敬老人!這樣,再與人見面時,考慮的不是自己的感受了,就會按照應該達到的標准去做了。是不是?
對於同輩中成熟一點的人,心裡若生出敬佩之心,應該就會願意友好地打招呼了。成熟不是天生的,是後天看書、思考、閱歷、經歷甚至挫折磨礪出來的成熟,值得自己去表達敬佩和友好,我們對他們的態度,他們是能夠體會到這份友好的,他們會感覺很愉快的。
其實這些在《弟子規》裡面都說到了:對父母要孝順,對長輩要尊敬,對同輩要友好。
你的情況屬於:憂郁。主要表現在:憂心忡忡,失眠、易疲勞,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閉、不合群,個人感社交障礙。由於心情消沉,不願與人打交道,表情呆板,少有笑言,敏感,戒備提防他人,生怕被人抓住把柄,知心朋友越來越少。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大,對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壓力太大,情緒低落,自慚形穢,手足無措等。.要正確面對社會現實。要知道社會是一個由多元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社會有光明,也有陰暗面;世上有好人,也有壞人。看待社會不能過於理想化,要看到社會成員之間實際上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待遇上的差距。人與人不能互相攀比,不能用自己的標准去衡量社會的公平性,而應正視社會、承認差別、努力去縮小與別人的差距。
2.要正確看待自己。遇到挫折,應先從自己的主觀方面去尋找原因。"勤能補拙",用自己的勤奮特長去彌補不足之處;堅信"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短處,只要積極有為,長善救失,"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停止自我比較,不要擔心不如別人,要自己接受自己,確立一種自強、自信、自立的心態。
3.多讀些聖賢哲理與名人傳記。聖賢名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們能從挫折中走出來。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挫折,如何戰勝挫折,到達成功的彼岸?聖賢們的思想與足跡能予以我們許多啟示。孔子講學"三虛三盈",但他不氣餒,不斷努力,終於培養出"三千弟子"。南非現總統曼德拉為反對種族歧視坐牢26年,終於取得斗爭的勝利,這些都能給人以希望和勇氣。
4.積極做些富有建設性的工作。壓抑會產生厭倦、懶惰的行為。越是懶於動手做事的人,越容易發生心理危機。為了與懶惰作斗爭,不妨列出一個工作、學習、生活日程表,包括早練、讀書、寫作、交友、上街、娛樂等。不論大小事情都列入其中,並認真、專心地去做。假如沒有心情編計劃,只要先行動起來就夠了,你不必等到想做事的時候才開始,因為你沒有做事的慾望,可能永遠也懶得動。一旦你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工作,心裡就會踏實得多。
5.主動幫助別人,樂於助人,使人精神健康。如果心理壓抑者通過志願性的工作,如社區服務或幫助鄰居行動不便的老人購物,心情就會好些。你會發現只要有同情心,能夠理解別人,對社會也是有價值的。
6.讓快樂進入你的生活。許多沮喪的人放棄了他們最喜愛的業余活動,這只會讓事情弄得更糟。為了扭轉你目前的心情,不妨每天做些激烈的活動,多參加社交活動,如朋友聯歡會、聚餐或看電影等。讓微笑常寫在你臉上。心理學家通過深入的研究發現,行為能夠影響情緒。當你感到壓抑時,不要拖著雙腳垂頭喪氣地走路,要像風一樣疾走;不要躬背坐著,而要挺直身子;不要愁眉苦臉,要露出笑臉,這樣做本身就能夠讓你感覺良好。
7.堅持鍛煉身體。英國教育家斯賓認為"健康的人格寓於健康的身體"。有許多精神壓抑者通過體育鍛煉,出一身汗,精神就輕松多了。科學家認為,呼吸性的鍛煉,例如散步、慢跑、游泳和騎車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為這些行動讓人肌體徹底放鬆,從而消除緊張和焦慮的心情。
8.回歸自然,有益於身心健康。當你精神壓抑時,可漫步於田間地頭,跋涉於山河之間,看春華秋實,聽蟬鳴鳥啼,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因此產生許多聯想與靈感,悟出人生哲理,以調適自己的不適心態。
2、遇到親戚想要躲避,不想打招呼,是種怎樣的心理?
小時候上學,遠遠的看到老師,就趕緊躲開,生怕被看到。工作了,見到老闆寧願轉身或者繞著走,也不願打招呼。很多人覺得這樣不利於跟上級的關系,但又控制不了自己,道理都懂,卻無法做出改變。這種行為,我覺得一方面是因為內心的畏懼,害怕被問到什麼,自己答不出來,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是擔心沒有什麼可聊的,令氣氛尷尬。所以,才會選擇躲避,這個看似最安全的方法。
3、你如何看待見到長輩不打招呼的人?
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內心世界不一樣,對「打招呼」的處理方式多少反映著人的性格養成,會有因人而異的認知和表現並不奇怪。反對一棍子打死,一語定論,有的人天生膽小靦腆,小時候見著老師就躲,遇到長輩鑽到大人身後,好一點的能露個腦袋出來,不好的連頭都不露,滲羨咱們不能說小孩不尊敬師長,確實只是膽小、害羞鬧兄、不好意思,若再加上父母逼液喊襲迫叫「打招呼」,小孩只會越發反感,難以啟齒。
4、遇見討厭的親戚不想打招呼怎麼辦?
這個有可能真的要就事論事了,是不是遇上所有的親戚都要躲?還是有特指的?比如,有些親戚本來就和我們家不和,一見面就有可能動粗,所以不見面最好,即所謂「惹不起,總躲得起」吧。還有,就是如果我們有虧欠親戚什麼,比如欠著錢還不出,那也沒道理主動去打招呼吧。 也有一些,就是近期正好彼此之間有可能有什麼不快,也算不上什麼大問題,所以路上遇見了,打招呼屬正常,不打招呼也沒什麼。再說得更露骨一些,在中國的城市裡,尤其大城市裡,所謂親戚的親密度是很有限的。我們的父輩們很多都不是獨生子女,他們平輩之間是親兄弟姐妹的關系,但是等他們都成年、成家之後,彼此的聯結,從兄弟姐妹關系演變為小家與小家的關系,那隨之親密度就會有很大的變化。他們的子女之間只是表親和堂親的關系,而他們與其兄弟姐妹的其他家庭成員之間構成了所謂的「親戚關系」。通過這種視角的解讀,不難發現,親戚之間未必會常有往來,也未必會來往甚歡。如果,幾個小家之間關系很好,那自然好福份;如果關系一般般,只是常態相處,那還算有情份;如果關系漸行漸遠,甚至因為某些利益(比如父母的房子)沖突,而成「水火之勢」,也幾乎屬於家常。這樣看來,即使在街上遇到親戚想要躲避,不想打招呼這種情況,也屬於「家常」,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光看錶面,本就是看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