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長輩古時候如何行禮
1、唐代如何向長輩行禮
拱手禮與其相似的禮儀稱作揖,是中國古代開始的,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肆橋鋒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女子行拱手禮時則正好反過來,這是因為男裂晌子以左為尊,女子以右為尊。
古代行拱手禮,身體和手都不動。現代行拱手禮,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雙手在胸前抱舉或疊合,自上而下,或內而外,有節奏消罩的晃動。 左手掌心平張,向下壓住右拳,正對胸口,不高於顎不低於胸,平臂行禮此乃「王者對揖」「時揖」「平揖」。
平輩行禮,左手手心向內貼於低於胸口,直身行禮,此乃「士揖」「下揖」。
2、古代兒童【男 女】對長輩(如對舅父、表兄表妹等等長輩)如何自稱、行禮?
以對舅舅為例,古代兒童段友如對舅舅自握啟稱舅舅、舅父、舅父大人,自稱小甥(甥女)。
行禮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抱拳行禮,抱拳的同時頭稍低(主要是男孩子);二是鞠躬告隱(男女通用);三是道萬福(女孩子專用),雙手抱拳放在右側腰部,同時稍稍屈膝。
3、見長輩的禮儀有哪些?
1
拱手禮
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
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2
揖禮
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鬧則納。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3
一拜禮
(拜禮)
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
常規大禮。
4
兩拜禮
(再拜禮)
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向長上行大禮。一般行一個,叫「拜」。最多行兩個,叫「再拜」。
5
三拜禮
(再拜額手禮)
立定,挺身,莊重。
「雙手附心。」雙手附在胸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疊並,兩肘與手成直線。雙手錶示「與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剛健,大恆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兩德兼備而各有顯。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
「高揖。」雙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額頭前方,兩臂伸直。
「行禮(拜)。」頭、頸、手臂皆不動,腰部下躬,深躬(90度)。
「興。」起身,雙手升至額前。
「再行禮(再拜)。」
「興。」
「額手。」雙手貼向額頭,再推出。
「三行禮(三拜)。」
「興。」
「禮成。」雙手復位,至胸腹間。
用於敬天地祖先先師,特定場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禮。
用於集體行大禮。
大禮站著行要行三個,叫「再拜額手」,相當於古代的「再拜稽首」。
6
叩首禮
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正坐」,行這個大禮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禮是「再拜叩首禮」。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來。先行拜禮,行兩個。拜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隨手臂前傾。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貼在側前方地面上,額頭叩至地面。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以雙手不分開,額頭叩至手心。這三個禮儀動作表示越來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個叩首禮。站著行就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三,表示多,再多也還是三。
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褻液沒瀆禮儀,褻瀆對方。
7
執手禮
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晚輩之手。
家庭禮儀。結婚時盯皮夫妻禮儀。
8
交手禮
僅用於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並,推出,平示。
師不能隨便還這個禮。
9
鞠躬禮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頷首、躬身,長者用於還禮。
10
附手禮
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禮前站姿,升國旗站姿。表示誠意正心。
握手、揮手、擺手、招手、擁抱、起身、鼓掌、點頭、躬身、應答、微笑、示請、示讓,也是禮儀,屬於「儀」、「貌」的范疇。
4、中國古代見面的時候都是怎麼行禮的?
1、拱手禮
(1)動作: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
(2)適用范圍: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2、揖禮
(1)動作: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2)適用范圍: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2、一拜禮
(1)動作: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2)適用范圍: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
3、兩拜禮
(1)動作: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2)適用范圍:用於向長上行大禮。一般行一個,叫「拜」。最多行兩個,叫「再拜」。
4、叩首禮
(1) 動作: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即不要下跪。第一個禮拜,第二個。敬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頭前鞠躬然後倒下。雙手向前方的李喊地面鞠躬,身體向前傾,手臂向前傾。在進行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低頭,手背放在身體前方的地面上,額頭輕觸地面。
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不可分開雙手,前額輕拍手掌。這三種禮儀行為越來越受到尊重。今天人們可以再次朝拜和磕頭,或者只能舉行磕頭儀式。站在線上的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
(2) 適用范圍:只用於特殊的儀式,如敬天拜祖、在特定場合敬祖、在特定場合敬拜父母、祖父母、結婚當天向夫妻拜年等。你不能隨便做。這是褻瀆神明。這是褻瀆神明。
5、執手禮
(1)動作: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晚輩之手。
(2)適用范圍:家庭禮儀。結婚時夫妻禮儀。
(4)見到長輩古時候如何行禮擴展資料:
古代男子行禮的注意事項:
1、要注意的是一般但凡抱拳行禮,一定是右手握拳,左手抱在右手外,且不分男女。跪拜叩頭之禮分為九拜,稽首最重,頓首次之。所謂大禮,不過跪拜九次,不復再哪槐野多。
2、雙手抱拳(注意只有這個才是兩手抱拳明姿)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禮,此乃「武揖」為周朝軍禮,後為武者專用。
5、古代對長輩的禮儀(從衣食住行各方面描述)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古人席地而坐,姿勢近似於跪,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後引頭至地,稍停即起。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
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餚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
食 ---------
禮,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譯成現代的文字,就是說,凡是陳設便餐,帶骨
的菜餚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乾的食品菜餚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
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干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
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公食以不言為原則,須言亦應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衣-------
對長輩來訪 會面 等 衣著與現在差別不大穿著得體 什麼場合穿什麼服飾 都很有講究
6、唐代如何向長輩行禮
稽首禮:古代的一種跪拜禮,為「九拜凱猛」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內),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盯鍵橋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亮寬此大禮。
7、古代嫡子對長輩行的禮
拱手或者作揖。
拱手 也稱「拱」、「作揖」。漢放等的交際禮節。見面時,雙手合抱舉前,向對方致意。上古時已有此俗。最初大概是模仿帶手枷的奴隸,意為原作對方奴僕,供其使喚。今有些老年人也行此禮。武術比賽、街頭獻藝時,或演員上場亮相時也行此禮。
九賓 九賓是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的禮節,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並延引上殿。
脫帽禮 這個禮節來源於冷兵器時代,當時,作戰都要戴頭盔,頭盔多用鐵制,十分笨重.戰士到了安全地帶,首先是把頭盔摘下,以減輕沉重的負擔.這樣脫帽就意味著沒有敵意,如到友人家,為表示友好,也以脫盔示意.這種習慣流傳下來,就是今天的脫帽禮.
時至今日,行脫帽禮已經在美國很罕見了,部分的原因是社交禮儀已不那麼嚴格,另有部分原因即人們也不怎麼戴帽子了。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男人對女人脫帽行禮還是司空見慣的,不論在室內還是搭電梯,男人們都要脫帽。(在1949年,已知最早的電梯禮儀准則里這么說:不計其數的女人抱怨男人們在人群中行禮時總打到她們的頭,因此男人們不要脫帽了。)但是在18世紀,人們認為室內戴帽是不禮貌的。男人給女士們打招呼時應該脫帽,接著應該再戴回去。這么做的原因太簡單了。首先,在大多數的歷史中,帽子是所在階層的標記,也是社會地位的可見標志。戴帽的傳統可溯源至古羅馬時期。那時,頭上的蓋飾是社會或政治優越感的標志。其次,要是把帽子抓在手上,拔劍就不方便了。
正如頭上改上什麼標志著某種優越感,則不加蓋飾就標志著某種服從了。從中世紀早期以來,脫帽——不論這帽子是布做的還是金屬的——都表示服從。這種風俗的原始意義在以下的一些表達中就有所反映,如with hat in hand,意為「對……膜拜,言聽計從,盡極承歡」;I take my hat off to him. 意為「我對他表達仰慕之意」。
脫履襪 古代起居禮俗之一。六朝以前,器具不備,人們皆坐於地上,而鋪以席,故入室前必脫履於戶外,以保持室內清潔。禮儀規定,臣子見君也須跣足,掾吏見丞相,則須去履,表示恭敬。至於朝會及祭祀大禮,例皆跣襪。魏晉時人喜坐床榻,坐時也多不著襪。唯君主優待重臣,如漢初特命蕭何可「劍履上殿」。降及六朝,加九錫之權臣,賜爵上公,位在群臣之上,即將改朝換代,皇帝亦多特許「劍履上殿,贊拜不名」,以為優渥。至唐代,尋常入朝,已皆著履或靴,唯祭祀尚有脫襪赤足以為至敬者。《後漢書.列女傳》:「祀為屯田都尉,犯法當死,(蔡)文姬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衰,眾皆為改容......操感其言,乃追原祀(董祀,文姬夫)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徒行,即赤足而行。清趙翼《陔余叢考.脫襪登席》:「古人以跣足為至敬也。」又《著靴》:「古以脫襪為敬,其後不脫襪而但脫履,又其後則不脫履,最後則靴為朝服,而履反為褻服。設有著履入朝會及見長官者,反為大不敬,更無論乎跣而見也。」褻服,便服。
跪拜禮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禮。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生活禮節呢?這要從古代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談起。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五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綉著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著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范,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到了漢代以後。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志,主要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今在拜神、拜祖時仍有殘留。
打千 原是滿族禮儀風俗,後是清代男子向人請安時所通告的禮節。流行於全國各地。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是一種介於作揖、下跪之間的禮節。
「打千」是錫伯族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行的禮節。打千禮自古一直傳到今天。平時,晚輩見長輩行此禮,兒女久別父母後見到父母時要行此禮。此外,老人之間也行此禮,所不同的是,在一方向另一方打千時,對方也同時「打千」,即「答千」,而年輕人向長輩「打千」時,長輩只是吭一聲就算應禮了。錫伯人的「打千」禮只限於本民族內使用,婦女間亦不行此禮,但男性長輩向同輩婦女行此禮時,對方也須作出「打千」的樣式應禮。
跪禮和磕頭為大禮,除在婚喪嫁娶、節慶祭祀等重大場合外,其他場合不行此禮。一般見面時,平輩之間握手,對長輩仍行打千禮。?
錫伯族最注意講究說話音調,其諺語說:「好話壞在音調上。」應答要和氣,否則會處處受到指責和議論。?
在錫伯族的傳統美德中,尊敬老人,愛護幼小是最高的風尚之一。?
錫伯族是個崇尚整潔的民族,「笑破不笑補」。同時,他們非常注意保護水源。
「尊客、好客」是錫伯族禮節中最重要的一項。客人到來,主人必須出門迎接;客人走時,要送到院門。接待客人要周到,否則人們會說這家主人不懂禮節或不尊重客人。
蹲踞 蹲,即兩膝如坐,臀部不著地;踞,有蹲或坐之義。踞與居通,即蹲之義,《說文》雲:「居,蹲也。」同書足部又雲:「蹲,居也。」此為蹲踞同義。《史記·高祖本紀》雲:「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此「踞」為坐之意。所謂「踞坐」是也。即坐時兩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蹲踞皆為聳膝不敬之坐。《論語·憲問》雲:「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夷」作「夷踞」。觀《後漢書·郭林宗傳》述茅容與同輩避雨樹下雲:「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可以知之,夷俟,即蹲踞而不出迎之謂。所以,孔子責其不恭,欲「以杖叩其脛」。然君見臣,亦可用之,不能責之以禮。《呂氏春秋》卷十五《下賢》雲:「魏文侯見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返,見翟黃,踞於堂而與之言。翟黃不悅。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則不肯,祿之則不受,今汝欲官則相位,欲祿則上卿,既受吾實,又責吾禮,無乃難乎?』」
跪安 跪安是皇室禮節,普通旗人家庭不使用。譬如皇帝召見大臣時,大臣必須行跪安禮,做法是先邁左腿,右腿跪在地上,收左腿,直力上身,然後起右腿站起來。跪下時並不叩頭。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蟹)澤(蟹)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四拜】古時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時行四拜禮,近別時行揖禮。
民間又有人三鬼四之說,即為上司、長輩行叩拜之禮時要磕三個頭;而為死去的親人行叩拜之禮時要磕四個頭.
【敬坐毛皮墊】鄂溫克族交際禮儀風俗。流行於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客人到家中,在主人擺好的毛皮墊上坐。毛皮墊放在哪裡,客人傳人地在哪裡,不能挪動,否則便視為失禮。
【守節】舊時指不改變節操,特指婦女受封建宗法的強制或封建道德觀念的影響,在丈夫死後不再結婚或未婚夫死後終身不結婚。
夫死後,立志不嫁,堅守貞操,撫育子女,直到老死就是守節的行為,這樣的婦女稱為「節婦」。儒家禮教對婦女「從一而終」的要求,不但丈夫生前貞節,死後還要守節。表彰貞婦始於漢宣帝,但真正成為習俗是理學提倡和官方表彰的結果。理學家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改嫁就是失節。元、明兩朝特別鼓勵殉烈,清代更重視寡婦守節撫養幼孤侍奉公婆,表彰節婦一直延續到民國初期。表彰守節給家族帶來榮譽,卻給婦女帶來痛苦,《清史稿?列女傳》載一90歲寡婦,自述七十年每天勞作不息,為的是液能成眠;一次液醒寂苦難耐,就用錐子扎自己的手掌,留下疤痕。
【小殮】舊時漢族喪禮儀式之一。指為死者穿著屍衣(殮服)。在古代,小斂在室內,設帷。為死者著衣址九套。斂畢移屍於堂。舊時孔府死人,三日小斂時為死者穿常服;五日斂時為死者換官服;如為女子,則鳳冠霞帔,口含珍珠,身上撒香料。然後用綢子將死者從頭到腳裹起。 女用綠綢,男用紅綢,連裹三層,最外用一層白綢,裝斂完畢,即廳入殮。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浙江》引《蕭山問俗記.喪禮》:「斂,人初死,停於床,喪屬跪而號哭......祭後,乃面西停於堂。至液,僧或道踵於門,各事其事,或由喪家自雇,或為親戚所贈,鐃鈸鍾鼓交作,至晨乃已,意蓋散抑鬱之氣也。如是或一液、三液、五液,以至於七液,視家之貧富,時之寒溫而定,大約何日大斂,則何日已耳。又命門眷合日時以斂。其斂也,或布或綢,皆須全套,不能絲毫混亂。將斂,親屬一二人,為之沐浴著內衣。親屬各人,各為梳發三次,然後加外服,次第為之著就,以衾圍之,至吉時,然後斂(大斂)。」
殮。殮通斂,為死者穿衣換鋪蓋叫小殮,人棺叫大殮。小殮之前為死者沐浴,也叫「抹屍」,有乾乾凈凈離開人世走向來世之意,從衛生的角度講這一程序也是有必要的,故今天人們仍固守著,而且做的比過去更完善,比如過去人們用酒,今天人們使用酒精等。小殮之後,人們往往還在死者手裡、口裡放上一些東西,還要用布條扎住死者的兩臂和小腿。手裡拿東西意為不能空手上路,口裡銜東西意為不能空腹上路。捆紮手腿是怕死者「驚屍」,「驚屍」挺可怕的,其實就是屍體痙摩,屍體痙攣是一種屍體現象。屍體還有一種自溶現象,往往從口、鼻、耳、肛門等排出污物、濁氣,所以,現代喪事中,人們用葯棉堵塞。小殮之後就是大殮,大殮就是入棺。人棺不等於蓋棺定論,棺蓋一定要錯開放。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對死者還抱有一線生還的希望。在提倡火葬的今天,小殮之後就要送入醫院的太平間或殯儀館的停屍間冷藏起來。
【餞行】亦稱「餞別」,宴飲禮儀。親朋好友欲遠行,置辦酒席,為其送行,以示祝福和惜別。
【祝酒】宴飲禮儀,指宴席上賓主互相敬酒,以示祝福、慶賀。通常先由主人向來賓敬酒並致敬祝辭,主人與來賓一一碰杯,一起歡飲,然後由來賓或來賓代表向主人祝酒,雙方飲酒。祝酒是宴席上最為普遍流行的禮儀。祝酒時,主賓都要說些有關祝福、吉利、感謝等話語。如祝壽宴席上應祝老人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婚禮宴席上應祝新郎新娘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等。
8、在中國禮儀文化里,古人見面的禮儀都要注意哪些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古人們有著一套專門的繁文縟節用來見面行禮,禮儀之邦名不虛傳,在古人見面的時候有以下禮儀需要注意。
一、揖禮。在行揖禮的時候要注意根據行禮雙方關系地位不賣扮同,應當對手勢進行調整。在正式且大型的族內活動當中,比如說祭祀時,就必須要行天揖,也就是將身體彎曲六十度,左手在上雙手合在一起,然後舉過自己的頭頂,在面對平輩好友的時候,可以將手微微向上推,彎腰橋返一點點就可以,在面對妻子的時候則平推不用有幅度變化,而面對沒有關系的陌生人士,在不確定對方身份的時候可以將手微微向下推,再小幅度敏配飢彎腰表示友好。
二、拱手禮。這種禮儀我們常常能夠在講江湖義氣的電視劇當中見到,事實上這種禮儀確實在平民當中很是常見,因為這種禮儀顯得平易近人,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在行拱手禮的時候,一般是左手在外面覆蓋著右手,右手抱拳收緊,雙手平抬至胸口行禮,而在遇到喪事的時候才會將右手蓋在外面,表示一下悼念和尊重,女子的拱手禮無論是日常行禮還是喪事行禮都與男子相反,一旦記錯了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了。
三、跪拜禮。因為古人以前沒有椅子凳子,所以需要跪坐,當向貴族或者是權勢地位很高的人行禮時,跪拜變得比較簡單且文雅,古人的跪拜禮也分為很多種類型,頭只是微微點一下地面就說明他們之間是晚輩與長輩的關系,而如果頭部緩緩觸地還停留了一會時間,那就說明被行跪拜禮的那個人一定是王公貴族,跪拜禮是大禮,一定要分清楚種類才能夠顯得比較有禮儀。
9、"拱手而立"表示對長者的尊敬,這一做法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拱手而立表示對長者的尊敬,這一做法是從西周初年開始的。拱手而立稱作拱手禮,已經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了,從西周開始人和人見面時經常採用拱手禮,這是古人表達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也是通過自謙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別人的敬意,特別是見到長輩的時候,行拱手禮會顯得更加有誠意。
與拱手禮比較相似的還有一種禮儀叫做作揖,也是從中國古代時候比較流行的,非常感謝一個人的時候,也會使用作揖表示感謝。和拱手禮相似的就是在行禮的時候,雙手都互相我和並且放在胸前,微微彎腰,一般都是右手在內的,微微握拳而左手在外,若是喪事行禮的話,則剛剛相反。
拱手禮的禮節,男子就是以左為敬,所以在行拱手禮的時候,左手在外面,而右手則在裡面握拳,以此行禮。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是這樣的,其實在古代攻擊別人時,通常都是會用右手,因此左手在外右手在內,表示對他人的真誠和尊敬。而女子行禮的時候恰恰相反,因為男子是以左為尊,女子的話是以右為尊。
拱手禮也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問候的禮儀,一直流行到至今,現在有的人也會以這種方式問候。拱手而立是表示對長者以及他人的尊敬,也是表示自己真誠的意思,這種禮儀做法是在西周初年就已經開始了,連續至今已經有好幾千年的歷史了,大家對於這樣的禮儀都表示很尊重,一些家庭當中孩子和長輩見面以及表示尊重的時候,都會行這種拱手禮。由此可見古代真的是一個禮儀非常多的年代,不過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禮儀才可以束縛著人們,人們的相處才會變得更加的有規矩,有禮節,這樣相處起來才會更加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