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家中長輩對家國記憶
1、一篇關於采訪長輩祖國60年人民生活變化的作文
六十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輪回,經歷風霜雨雪,歷經苦難坎坷,我們的祖國母親在歲月的長河中,一步一步,艱難的挪動腳步。直到1949年,她甩開了腳鐐,挺直了胸膛,祖國母親用大步前行為我們贏得了今日的幸福生活。祖國母親卻已經六十周年了。
我們在星光燦爛下傾聽時代的鍾聲,我們在漫漫長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們心潮難平,多少次,我們輾轉難眠,多少次,我們都是為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天——祖國母親六十年華誕!
我們已經取得了光榮偉大的成就,我們必將書寫更加雄偉壯美的篇章。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對中華民族來說,抓住並用好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符合億萬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努力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在堅持改革開放上實現新突破,在推動科學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在促進社會和諧上見到新成效,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仰望長空,歷史的星光依然閃爍!我們的中國古老而偉大,我們的中國壯麗而永生!蔡倫紙上書寫著她的智慧,指南針上旋轉著她的方向,刀光劍影下她一次次回歸和平,精神劫難中又一次次積薪自焚,重獲新生。為了祖國的成長,無數人前仆後繼,嘔心瀝血,為了祖國的富強又有多少人燃盡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義的絞殺下,即使在那帝國主義的炮火中,中國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樑挺起了中華古老的長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們的祖國振翅一飛,再度沖上雲霄,向全世界發出了最為雄健豪壯的聲音:「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巨人的吶喊,震盪環宇,讓群山響應,大海回波!,你也可以投稿
從那以後,一代新的天之驕子站立起來,他們用自己的靈魂之火溫暖了祖國一度冰冷的身軀,用青春的熱血點燃了祖國曾經暗淡的靈魂,用激越的歌聲紡織了祖國的一身彩霞。
置身歷史,我們溶於其中,分享著那過去的興奮與悲痛;放眼未來,我們會發現,面前的道路更遙遠更艱難。新的學習生活已經開始,實驗中學又迎來它的又一批驕子,讓我們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把科學、理性、民主,進步作為自己的偉大目標,讓我們用高尚的品德,優異的成績獻給祖國。迎接澳門,將中華兒女的豪氣與龍的傳人的膽魄融於自己青春,獻出自己的智慧和愛,讓我們在五星紅旗下庄嚴宣誓:我們將努力奮斗,為了美麗的祖國我們將竭盡全力,為了祖國美麗的永生!閃光的足跡
6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60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後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隻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
那時的中國,民生凋敝,經濟嚴重落後,國家事業百廢待興,政府和人民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中國面孔,並沒有畏縮,勇往直前,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開始編制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極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車,人們叫它「洋馬」,點火用的火柴,人們叫它「洋火」,釘東西用的釘子,人們叫它「洋釘」。因為那時的中國人沒有見過這些新奇的東西,也不會造,都是從西洋傳過來的。那個艱苦的年代,我沒有經歷過,但從我看過的資料片中完全能夠體會,當時的中國人民依舊生活在極端貧窮之中。
光陰如水,歲月如梭。時光來到了2009年,我正在電視機前,收看著中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落成的新聞。又是一個重大成就,我開始浮想聯翩,我想起了祖國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九屆奧運會,想起鳥巢,想起了奧運健兒們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國接連成功發射了神州五號、六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航天領域舉足輕重的一員,我想起了改革開放整整三十年裡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國國力,想起中國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綜合國力第六的國家,想起新中國成立的這一甲子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的、不斷地提升,想起新中國歷史,想起了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閃光的足跡!
我為我的祖國母親驕傲,我為成為中國母親的兒子驕傲!
2、求一篇采訪長輩的作文。1000字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上了記者這個職業,因為當記者能采訪許多名人,從這些名人成功的背後汲取經驗、知識,在發生大事情的時候,記者總能第一個知道……在國慶放假期間,老師讓我們采訪自己親戚里最受尊敬的人,我的記者夢終於實現了! 爺爺是我的采訪對象,因為在我的心目中,爺爺是最受尊敬的人。我的爺爺是位教師,他教了30多年的書,桃李滿天下,有的讀了名牌大學、有的讀了研究生、有的剛畢業就走上了領導之路、有的……他們時常打電話問候爺爺,時常節假日看望爺爺。從奶奶那裡,我了解到了爺爺為什麼那麼受尊重。 爺爺教中學時經常被評為優秀教師。他常常接受重擔,教畢業班,最難教的、最調皮搗蛋的總是留給他,而爺爺總能在第一時間把班裡的同學凝聚在一起,到畢業時,爺爺教的這個班是全年級紀律最好的,升學率最高的,許多家長就是相信爺爺,點名要爺爺教,可這是為什麼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對爺爺進行采訪。 我:爺爺,你讀書那時候很少有人讀大學,你為什麼要選擇廣西師范? 爺爺:1.那時候家裡窮,讀師范不要錢,包吃、包住、包穿,回家有路費。2.當老師很光榮,為國家培養人才,這是很崇高的事業。 我:為什麼畢了業回到家鄉教書? 爺爺:家鄉的文化很落後,要想改變這里的窮面貌,必須提高文化水平。 我:爺爺,您最好的學生有多少歲了? 爺爺:大概有30、40歲了吧,他們有的當縣長,有的當法院院長,還 有的當科學家。 我:您的學生看望您的時候,您的心情是怎樣的? 爺爺:我心情很高興,很自豪! 我:那教師節的時候,您收到最多的是什麼? 爺爺:以前是明信片,現在是電話。有一個學生在教師節的那天從廣東打來了電話。 我:聽奶奶說您能教好別人不能教好的班,這是您用了什麼方法呢? 爺爺:教好一個班,首先要有愛心,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子女,愛他們,誠誠懇懇地教他們,耐耐心心地輔導他們。 我:奶奶還說,晚自習您也要去看。 爺爺:是呀,晚自習總是要下班以後看他們,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對症下葯。 我:對貧窮的學生您是怎樣幫助呢? 爺爺:學生家裡經濟困難,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比如說:有一個學生他的媽媽得了病,沒有錢上學,我就自己拿錢幫他交學費,還動員班上的學生資助他,使這個學生度過難關。 我:那您教了幾屆畢業班? 爺爺:13屆畢業班啦! 我:您當了一輩子清貧的教師,覺得值嗎? 爺爺:值!無怨無悔! 這次的采訪雖然結束了,但它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裡,爺爺將成為我學習的目標,超越爺爺,又成了我的理想。3、采訪長輩們,我們要注意什麼?
(一)不同的環境與場合,不同的采訪對象,要求采訪者有不同的提問、語氣。在嚴肅、莊重的場合或采訪重要人物、外賓,提問言語要精煉、准確,儀態、語氣要莊重、嚴肅、認真,給人可信、可靠、願意溝通的感覺。
(二)根據情況靈活運用提問方法。正問法:從正面提問,直截了當、開門見山提出問題。設問法: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以啟發引導采訪對象,談出其某方面的真實感受,並使采訪向深層發展。還有反問法、追問法、潛問法等等。
(三)提問要盡量具體。只有具體的發問,才能得到具體、有意義的回答。
(四)提問應該具有引導性。
4、采訪日記800字(先到先採納) 采訪長輩 最好是父母
周末,在校寄宿讀初二的兒子回家,在小黑板上寫出了學校布置的5項作業,「采訪父母」是其中的第一項。列第一項並不意味著第一個做,周末兩天,等他把其他作業做完,到了要走的周日下午才開始「采訪父母」。
幹了半輩子新聞,沒想到今天要接受兒子的采訪。兒子倒好,第一問題是問我怎麼采訪。呵呵,這好象是到了我飯碗里了。「采訪前你要定一個主題,你想了解什麼,要圍繞一個題目來談。」「哦,老師說了,要你談談自己的奮斗史。」奮斗史?在兒子去准備采訪工具的間隙,我問自己,我奮斗過嗎?
兒子擺開了陣勢,又是本子又是筆,還准備錄音。雖然面對的是兒子,要錄音感覺還是不自然。我教導兒子說,你要用心采訪,要多依賴筆衫橘罩頭,把錄音給關了。不能依賴錄音,兒子居然要求我把每句話講兩遍,第一遍聽,第二遍記錄。「哈哈,這怎麼行?你記要點啊,記關鍵詞啊。」窗外秋風瑟瑟,才5分鍾,兒子直或鬧喊熱,竟開始冒汗了,呵呵,沒見過采訪別人如此緊張的。
「奮斗,一個人要如何奮斗。」我偷偷地把話題扭了扭,「首先他要立志,要立志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有益的人,將來不能危害社會,直白地說就是要一輩子做個好人。人要有理想,有夢想,從理論上講,你將來可以做任何事,當科學家,當政治家,當將軍,等等。有夢想,你才會有為實現夢想而奮斗的行動,你才會主動地去學習。學習才會因此而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必須練就一身本事,也就是要成才。如何成才?人才人才,先成人再成才。成人和成才有著密切的關系,不能成人,還談什麼成才?你現在最主要的就是要健康地安全地長大成人,要鍛煉強壯的身體,要珍惜生命,時刻注意自我安全保護,包括過馬路這樣的小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沒有了。對生命決不能輕言放棄,特別是在和平年代。在非常時期,如戰爭如地震,需要你為國為他人獻出生伍譽命又另當別論。」
「最近四川地震災區有個官員自殺了,你怎麼看?」兒子漸漸地平靜下來,飛快地記錄著並開始插話提問。「這個官員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和妻子,工作壓力又特別重,他經受的打擊太大了,他頂不住選擇了放棄生命,我們應該尊重他的選擇。所謂尊重就是不去譴責他,他有他放棄的自由,但是也不能贊揚他,更不能學習他。一個人一生當中會要遇到很多挫折,我們要善於調整自我,從挫折中走出來。面對挫折和困難,我們一要樹立信心,二要動腦筋,用智慧去戰勝它。」曾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創關東》就充滿著生活的智慧,我以此為例啟發著兒子。「你怎麼和我們德育課老師講得一樣啊,他上課就是講這些。」兒子嘟囔著。
「第二,關於學習。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要有毅力,要自覺地主動地學。毛主席當年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為了磨練自己的意志,有時刻意到南門口鬧市邊去讀書。……考試要講究技巧,在考場里一切要以拿分數為主,……」不知不覺,一個半小時過去了,兒子記滿了兩頁紙。雖然我有意跑了點題,沒有直接談我的「奮斗史」,看樣子他對采訪很滿意,因為足夠他完成作業了,但願他能明白一些道理,並付諸行動。
兒子的采訪結束了,我走在上班的路上還在思索著,我奮斗過嗎?從學校畢業到單位,在單位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天又一天,我們是在奮斗嗎?我們為什麼奮斗,為職稱,為職務,為生活?我們該如何向孩子們傳授人生經驗?再過N年退休時,我們又如何總結自己的奮斗史,對自己一生做個怎樣的交代?
春節來臨,背井離鄉遊子,都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心理。這種心理,在我們民俗文化底蘊深處,可說是根深蒂固,流傳甚廣,彷彿是打在每個人身上難以磨滅烙印。這種團圓習俗在國內外中國人頭都已紮下深根脈。
年夜飯(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這一天人們預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重要。家庭是華人社會基石,一年一度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關系更為緊密。家人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劈劈啪啪"算盤聲和抑揚頓挫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樂章。 說到除夕刀砧聲,鄧雲鄉撰寫《燕京鄉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凄涼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孩子,一籌莫展,聽鄰家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時候。大年夜.豐盛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