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長輩送禮 » 新聞采訪長輩

新聞采訪長輩

發布時間: 2023-03-30 00:41:51

1、采訪父母時該問哪些問題

1、你在什麼瞬間突然覺得自己特別像父母?
我剛結婚的時候,北京的秋末冬初還在賣冬儲大白菜。在黃昏的寒風中,我在菜店門口排隊,買了二百斤大白菜。用答凱判自行清改車後座幾顆幾顆地馱著,往住的小平房窗前運送。

馱著第一自行車白菜,騎到半路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怎麼這么像我媽媽做的事啊!好像走在我媽媽曾經走過的路上。

我不覺得我哪裡像我媽孫畝媽,可是這時候我真切感到,我會去做媽媽做過的許多事。

2、生孩子要麼早生,要不不生,這句話有道理么?

這話有道理,嚴重同意前半句,但是如果早沒生,那也只能是晚生啦!25歲和35歲,體力精力,那差異不是一般的大!能給孩子的先天優勢也不一樣。以前人們孩子多,最小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年齡大的時候有的,人們常說老小身體弱。

有了自己的孩子,都想多陪孩子些年月,多陪10年,年輕父母、年老父母大不同。

2、求一篇采訪長輩的作文。1000字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上了記者這個職業,因為當記者能采訪許多名人,從這些名人成功的背後汲取經驗、知識,在發生大事情的時候,記者總能第一個知道……在國慶放假期間,老師讓我們采訪自己親戚里最受尊敬的人,我的記者夢終於實現了! 爺爺是我的采訪對象,因為在我的心目中,爺爺是最受尊敬的人。我的爺爺是位教師,他教了30多年的書,桃李滿天下,有的讀了名牌大學、有的讀了研究生、有的剛畢業就走上了領導之路、有的……他們時常打電話問候爺爺,時常節假日看望爺爺。從奶奶那裡,我了解到了爺爺為什麼那麼受尊重。 爺爺教中學時經常被評為優秀教師。他常常接受重擔,教畢業班,最難教的、最調皮搗蛋的總是留給他,而爺爺總能在第一時間把班裡的同學凝聚在一起,到畢業時,爺爺教的這個班是全年級紀律最好的,升學率最高的,許多家長就是相信爺爺,點名要爺爺教,可這是為什麼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對爺爺進行采訪。 我:爺爺,你讀書那時候很少有人讀大學,你為什麼要選擇廣西師范? 爺爺:1.那時候家裡窮,讀師范不要錢,包吃、包住、包穿,回家有路費。2.當老師很光榮,為國家培養人才,這是很崇高的事業。 我:為什麼畢了業回到家鄉教書? 爺爺:家鄉的文化很落後,要想改變這里的窮面貌,必須提高文化水平。 我:爺爺,您最好的學生有多少歲了? 爺爺:大概有30、40歲了吧,他們有的當縣長,有的當法院院長,還 有的當科學家。 我:您的學生看望您的時候,您的心情是怎樣的? 爺爺:我心情很高興,很自豪! 我:那教師節的時候,您收到最多的是什麼? 爺爺:以前是明信片,現在是電話。有一個學生在教師節的那天從廣東打來了電話。 我:聽奶奶說您能教好別人不能教好的班,這是您用了什麼方法呢? 爺爺:教好一個班,首先要有愛心,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子女,愛他們,誠誠懇懇地教他們,耐耐心心地輔導他們。 我:奶奶還說,晚自習您也要去看。 爺爺:是呀,晚自習總是要下班以後看他們,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對症下葯。 我:對貧窮的學生您是怎樣幫助呢? 爺爺:學生家裡經濟困難,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比如說:有一個學生他的媽媽得了病,沒有錢上學,我就自己拿錢幫他交學費,還動員班上的學生資助他,使這個學生度過難關。 我:那您教了幾屆畢業班? 爺爺:13屆畢業班啦! 我:您當了一輩子清貧的教師,覺得值嗎? 爺爺:值!無怨無悔! 這次的采訪雖然結束了,但它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裡,爺爺將成為我學習的目標,超越爺爺,又成了我的理想。

3、跪求采訪老人的新聞稿

白叟安度晚年的樂土

近年來,隨著老年人人群的增長以及養老不雅念的轉變,平易近辦老年公寓逐漸走進「養老」的前台。日前,記者采訪了位於大砂坪的花園式的純平易近辦老年公寓———蘭州康樂老年公寓,其實施的專門醫療系統、文娛系統、住宿系統、教育系統、驢友度假系統,是真正關懷老年人、補充家子養老弊真個一種良好方式。

三面綠樹環抱,清核春彎晨鳥語花香。陪同著柔以及的古典音樂,院中央的不雅賞魚怡然自得地周遊,白叟們三兩成群地或散步,或看書,或打麻雀(麻將),腿腳不便的白叟則盡情地享受著陽光的洗澡以及健身器材的磨礪,這就是康樂老年公寓中白叟的生活寫真。據該公寓賣力人之一的曹主任介紹,這搭居住的70多位白叟,60歲到90歲不等,身體狀態各別,不能自理的白叟有專門的護理人員進行照看。蘭州康樂總部在蘭州,同時在海南省海口市設立分院,秋冬季節以及春季組織老年人到那兒驢友、療養。

據相識,蘭州康樂老年公寓總院以及蘭州分院(省警察職業學院斜對於面)旅社式公寓已為白叟們提供了300多個床位,單人間、雙人間、三改悶人間不同,有3個專業醫務室,醫務人員可為入寓白叟提供醫療、保健、恢復健康、心理治療服務,做到小病不恢復健康出院,大病不誤診。公寓一日肉、奶、蛋、果三餐自助營養餐,為白叟提供各取所需的可口、富含營養、易消化的保健食物。公寓每一天24鍾頭供應熱水,無論春夏秋冬,要連結18攝氏度以上的室溫,保森衡證入寓白叟住得以及緩。還有閱覽室、棋牌室等各類文化文娛設施。可以說,康樂為老年人提供了一個團體養老的快樂家園。

本報見習記者李艷梅

4、采訪老人該問什麼問題

獨居老人-問題
1.你的家人都在哪裡?
2.你的家庭生活以前幸福嗎?
3.他們為什麼留下你讓你獨居?
4.希望社會給予你們的資助
5.年輕時候的工作?
6.希望多點人談心?
7.生活的快毀洞數樂嗎?
8.喜歡簡單的生活還是奢華的生活?顫野
9.平時怎麼打發時間?
10.兒女經常來看你們嗎?
11.什麼時候開始獨居?
12.習慣獨居了嗎?
13.有沒有想要的禮物或者幫助?
14.需要心理支持嗎?
15.政府補助資金的希望?
16.有沒有散步或這和人交談的習慣?
17.有沒有人關心你們?
18.對於現在社會獨居老人增多的跡象有什麼看法?
19.每天看新聞嗎?
20.有足夠的資金生活嗎?
21.有人來探訪你們嗎?
22.對生活抱有希望嗎?
23.認為兒女以後會把你們接到他們那裡去嗎?
最近學校正好要帶我們去探訪,正好在寫,告訴你好了纖首。希望LZ給好評。

5、寫好自己當小記者采訪長輩童年生活的發言稿?

長輩、父母的童年生活:太奶奶告訴我她們那個年代是封建時代,日子過的很辛苦,因為那時候太奶受著男尊女卑的思想影響。從來沒進過學堂租仿,所以直到現在還不認識字,太奶剛說完,奶奶就接著說她們小時候雖然比太奶奶好一些,過生日和過年還能吃上有兩回肉。但是飽受戰亂和自然災害的痛苦,吃不飽飯,衣服常常打著補丁,為了保護好唯一的一雙鞋,奶奶總是光著腳去上學。爸爸媽媽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可以上學,但學校離家比較遠,交通又不發達,他們每天很早起床去上學。為了省錢,他們每天省吃儉用,買少量的學慣用品,每天還要幫大人幹家務活。 長輩、父母的童年生活:太奶奶告訴我她們那個年代是封建時代,日子過的很辛苦,因為那時候太奶受著男尊女卑的思想影響。從來沒進過學堂,所以直到現在還不認識字,太奶剛說完,奶奶就接著說她們小時候雖然比太奶奶好一些,過生日和過年還能吃上有兩回肉。但是飽受戰亂和鬧侍自然災害的痛苦,吃不飽飯,衣服常常打著補丁,為了保護好唯一的一雙鞋,奶奶總是光著腳去上學。爸爸媽媽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可以上學,但學校離家比較遠,交通又不發達,他們每天很早起液型吵床去上學。為了省錢,他們每天省吃儉用,買少量的學慣用品,每天還要幫大人幹家務活。

6、采訪稿了解長輩們是怎樣過年的

新年快到了,大家都圍在桌邊一邊聊天一邊看電視。於是,我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問了一下爸爸媽媽小時候是怎樣過春節的。

我問:「爸爸媽媽,你們小時候是怎樣過春節的?」

媽媽一聽我問這個,一下子來了興趣,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我們小時候過春節,除了貼春聯,倒福,大掃除等傳統習俗之外,還要自己用糯米包湯圓,用石灰水刷牆,把客廳鋪滿松針呢!」

「噢,那你在過春節期間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什麼?」我問道。

「當然是鋪松針嘍!我們在那時要上山采松針,要是運氣好,還能撿松果呢!撿完松針之後,我們就要等到大年夜再鋪上松針,然後要到初四才能把松針掃掉。那三天里,松針的香氣讓我們覺得非常舒服,以至於我們甚至不想掃松針呢!」

爸爸看到媽媽說完了,於是也急不可耐地講了起來。「我小時候過年要比你們講究多了,不僅要貼春聯,倒福,大掃除,還要祭祖,送灶,迎財神呢!那時我們過年,還要在小孩的枕頭下放糖,小孩起來之後把糖吃了就不會亂說話了。」講罷,便笑了起來。

「爸爸,那你現在改掉不會亂說話的毛病了嗎?」我故意問道。

爸爸聽後,不知如何是好,就故意傻笑。又嚴肅起來:「下一個話題!別問這個,真是的。」

「那你小時候過春節時最難忘的事是什麼?」我問道。

「當然是吃年夜飯嘍!那時候窮,平時早午晚飯幾乎都是清粥加鹹菜。只有在吃年夜飯時才能吃上魚肉。於是在那時,我們兄弟一等到年夜飯時就光吃肉,不吃菜了。」說罷,爸爸憶苦思甜地笑了笑。

「那你們有壓歲錢嗎?」我又問道。

媽媽笑笑著點點頭,拍拍我的肩膀說:「有呀,不過我們以前沒那沒多錢,爺爺奶奶就給我們一個大紅包。」

我聽了,心想:天啊!大紅包!裡面是不是有幾百幾千元啊?哇塞!我口水都要下來了。

媽媽好象猜中了我的心思,故意的咳嗽了幾聲,說:「李娟,別亂想。我們小時候,不像你們那麼幸福。一到新年,就給你們幾百幾百的。你媽我的壓歲錢頂多就是一兩塊。」爸爸也插過來說:「Me too。」(我也是)
「 哦,行了,訪談結束。」我喪氣的對他們說。

7、老年記者接受青年記者采訪有感

7月2日《焦作日報》創刊60周年,報社一行四位記者提前來鄭專訪。回去後經濟新聞采訪部副主任豐舒濰先期發了個朋友圈,我知道對她對我的溢美之詞是由衷言表,但我也清楚,沒有好的工作環境,你再有抱負又能怎的?

記得一位新聞前輩說過,一個好記者的產生也要有三要素:新聞土壤、領導識珠、敢於放手。

我真是幸運,在柴國慶執掌報社的十幾年裡,很多重大題材和新聞人物我可自由采寫,直接上編前會。像為民請命的女人大代表姚秀榮、普通教師徐國立等平民人物典型都是我自由采寫的,他們不僅登上頭版頭條,而且有的甚至引起全國的關注。

我對其他一些事情可以將就,但對稿子絕對較真。重要稿子我要直接交給總編室主任處理。三任總編室主任張國柱(退休老幹部)、王愛軍(現任社長)、李弘(現任總編輯)對我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

我退二線後總希望寫篇告別新聞的收官之作。時任副總編王愛軍給我提供了謝延信的線索,我首寫的這個普通礦工典型2007年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我的這篇文章被評為焦作市、河南省、中國城市黨報三個一等獎,我的收官之作也成了我新聞事業的巔峰之作。我退二戰後,剛剛到焦作晚報主持工作的副總編李弘就在該報給我開辟了專欄,這個以我名字開設的《少勇隨筆》是《焦作日報》歷史上的第一個個人專欄,我經營了兩年,也圓了我一個年少時的作家夢。

天時、地利、人和。《焦作日報》這個平台成就了我。一個地市報的記者晉級正高職稱是多麼遙不可及的事啊,可是我做到了,我以達到高級記者一倍的硬體讓省高評委桐穗無可挑剔,1999年我晉升高級記者,至今18年了,我盼望焦作日報後繼有人。

給我寫微信的《焦作日報》經濟采訪部副主任叫豐舒濰,是我看著她成長起來的,在焦作日局此卜報經我手招進或者建議提拔的記者至少有十餘人了吧,時任總編輯柴國慶對我的提議幾乎從沒拒絕,這是何等的知人善任?因為他知道我惜人才,沒私心。如今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成為報社的中流砥柱,今年春節後,報社新老領導來看我,王愛軍對我培養的、現在的報社骨幹如數家珍,我深感欣慰。

附豐主任的微信朋友圈文:

昨日有幸赴思念果嶺拜訪老領導,一位我們早已視為親人的長輩。大家趁機毫無壓力地吃吃喝喝,玩玩轉轉,表示以後工作若都這樣就好啦[偷笑]

老領導是我們的偶像。他對記者這個職業太喜歡了,怎麼說呢,用無比熱愛、把報道視作生命來說可能感覺官方些,但事實就是這樣。他抓新聞一出手絕對快准穩,作品幾乎都成了精品。離開工扒攔作崗位後,他多年被中央媒體約稿,一字一金,讓我等晚輩望塵莫及。(他也教授我們很多寫作東西,可總學不好,我因此也認定好記者是天生的[囧][傲慢]。)如今,老領導擇景區洋房而居,又把這份熱愛放到了生活中,認真回報因工作熬壞的身體。他堅持早中晚到戶外散步,那些隨手拍攝和分享的小景記錄了他每日率性豁達的好心情。回到家裡吧,室內布置十分講究,就是特色、品質、有格調,從一個果盤、一盆綠植,你都能看出有多用心。都說人退休了老的快,可老領導愣是把日子過得這般瀟瀟灑灑、令人艷羨,越活越年輕了,這種智慧和心境實在夠我們學習一輩子!為了嚮往的生活,為了不會特別後悔的人生,我們要加油,加油啦![奮斗][奮斗][奮斗]/p>

8、采訪日記800字(先到先採納) 采訪長輩 最好是父母

周末,在校寄宿讀初二的兒子回家,在小黑板上寫出了學校布置的5項作業,「采訪父母」是其中的第一項。列第一項並不意味著第一個做,周末兩天,等他把其他作業做完,到了要走的周日下午才開始「采訪父母」。

幹了半輩子新聞,沒想到今天要接受兒子的采訪。兒子倒好,第一問題是問我怎麼采訪。呵呵,這好象是到了我飯碗里了。「采訪前你要定一個主題,你想了解什麼,要圍繞一個題目來談。」「哦,老師說了,要你談談自己的奮斗史。」奮斗史?在兒子去准備采訪工具的間隙,我問自己,我奮斗過嗎?

兒子擺開了陣勢,又是本子又是筆,還准備錄音。雖然面對的是兒子,要錄音感覺還是不自然。我教導兒子說,你要用心采訪,要多依賴筆衫橘罩頭,把錄音給關了。不能依賴錄音,兒子居然要求我把每句話講兩遍,第一遍聽,第二遍記錄。「哈哈,這怎麼行?你記要點啊,記關鍵詞啊。」窗外秋風瑟瑟,才5分鍾,兒子直或鬧喊熱,竟開始冒汗了,呵呵,沒見過采訪別人如此緊張的。

「奮斗,一個人要如何奮斗。」我偷偷地把話題扭了扭,「首先他要立志,要立志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有益的人,將來不能危害社會,直白地說就是要一輩子做個好人。人要有理想,有夢想,從理論上講,你將來可以做任何事,當科學家,當政治家,當將軍,等等。有夢想,你才會有為實現夢想而奮斗的行動,你才會主動地去學習。學習才會因此而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必須練就一身本事,也就是要成才。如何成才?人才人才,先成人再成才。成人和成才有著密切的關系,不能成人,還談什麼成才?你現在最主要的就是要健康地安全地長大成人,要鍛煉強壯的身體,要珍惜生命,時刻注意自我安全保護,包括過馬路這樣的小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沒有了。對生命決不能輕言放棄,特別是在和平年代。在非常時期,如戰爭如地震,需要你為國為他人獻出生伍譽命又另當別論。」

「最近四川地震災區有個官員自殺了,你怎麼看?」兒子漸漸地平靜下來,飛快地記錄著並開始插話提問。「這個官員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和妻子,工作壓力又特別重,他經受的打擊太大了,他頂不住選擇了放棄生命,我們應該尊重他的選擇。所謂尊重就是不去譴責他,他有他放棄的自由,但是也不能贊揚他,更不能學習他。一個人一生當中會要遇到很多挫折,我們要善於調整自我,從挫折中走出來。面對挫折和困難,我們一要樹立信心,二要動腦筋,用智慧去戰勝它。」曾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創關東》就充滿著生活的智慧,我以此為例啟發著兒子。「你怎麼和我們德育課老師講得一樣啊,他上課就是講這些。」兒子嘟囔著。

「第二,關於學習。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要有毅力,要自覺地主動地學。毛主席當年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為了磨練自己的意志,有時刻意到南門口鬧市邊去讀書。……考試要講究技巧,在考場里一切要以拿分數為主,……」不知不覺,一個半小時過去了,兒子記滿了兩頁紙。雖然我有意跑了點題,沒有直接談我的「奮斗史」,看樣子他對采訪很滿意,因為足夠他完成作業了,但願他能明白一些道理,並付諸行動。

兒子的采訪結束了,我走在上班的路上還在思索著,我奮斗過嗎?從學校畢業到單位,在單位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天又一天,我們是在奮斗嗎?我們為什麼奮斗,為職稱,為職務,為生活?我們該如何向孩子們傳授人生經驗?再過N年退休時,我們又如何總結自己的奮斗史,對自己一生做個怎樣的交代?

春節來臨,背井離鄉遊子,都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心理。這種心理,在我們民俗文化底蘊深處,可說是根深蒂固,流傳甚廣,彷彿是打在每個人身上難以磨滅烙印。這種團圓習俗在國內外中國人頭都已紮下深根脈。
年夜飯(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這一天人們預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重要。家庭是華人社會基石,一年一度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關系更為緊密。家人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劈劈啪啪"算盤聲和抑揚頓挫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樂章。 說到除夕刀砧聲,鄧雲鄉撰寫《燕京鄉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凄涼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孩子,一籌莫展,聽鄰家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時候。大年夜.豐盛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9、了解長輩歷史采訪稿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