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歸須問好長輩忙勿打擾
1、尊敬長輩的禮儀最基本的日常禮儀
<
2、弟子規如何尊重長輩
《弟子規》教導說:「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現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自高自大,目中無人地炫耀自己的才能。
「疾」是快,「趨」是小步的快走過去,表示恭敬而不怠慢。當我們在路上看到長輩、老師時,應主動小步快速地走向長輩,很恭敬的向長輩拱手行禮向長輩問好。長輩不說話時,也要恭敬退後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候,並等到長者離去稍遠,約百步之後,才可以離開。
一、路遇長,疾趨揖
如果小輩見到長輩還是慢慢騰騰的走,甚至長輩先向孩子問好,孩子卻不理不睬,這都是沒有恭敬心的表現,是家長教育的不夠。
家長和孩子學到這里時,我建議最好能與孩子進行「路遇長,疾趨揖。」的訓練,以培養孩子的謙恭之心。
大一些的孩子,家長還可讓孩子知道一些古代的文明稱呼:如,初次見面說「久仰」,好久不見說「久違」 等候客人用「恭候」,客人來到稱「光臨」 未及歡迎說「失迎」,起身做別稱「告辭」 看望別人稱「拜訪」,請人別送用「留步」 出門送客說「慢走」,與客道別說「再來」 請人休息稱「節勞」,對方不適說「欠安」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辭用「指教」 求人解答用「請教」,盼人指點用「賜教」 歡迎購買用「惠顧」,請人受禮說「笑納」 請人幫助說「勞教」,求人方便說「借光」 託人辦事用「拜託」,麻煩別人說「打擾」 向人祝賀說「恭喜」,贊人見解稱「高見」 對方來信稱「惠書」,贈人書畫題「惠存」 尊稱老師為「恩師」,稱人學生人「高足」 老人年齡說「高壽」,女士年齡稱「芳齡」 平輩年齡問「貴庚」,打聽姓名用「貴姓」 稱人夫婦為「伉儷」,稱人女兒為「千金」
二、長無言 退恭立
子路在沒有向孔子拜師之前,性格比較粗爽。他對孔子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子路非常敬佩孔子,就決心跟隨。
有一天,孔子走過庭院,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讀書,子路看到老師,立刻放下手中的書,對老師行禮。那時的「禮」是要鞠躬的,孔子並沒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櫻花而停下腳步,子路就躬身站著,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時他的身體已經酸麻得失去了知覺。孔子稱贊他說:「子路真是一個懂禮貌的好學生啊!」
禮儀是一個人立足社會、成就事業、獲得美好人生的基礎。可惜,現在有的孩子性格很卑慢,不要說像子路那樣恭敬有禮,就連父母的好心勸導也聽不進去,更不會恭敬地向長者請教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無形當中給自己的德行造成了很大損失。因此,家長應引導孩子,比如在假期,家長下班回家,孩子應同父母坐下來,給父母泡杯茶,坐幾分鍾後,跟父母說說一天的收獲,會感到心情很愉快。
《荀子.非相》篇中說:「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年紀小卻不肯侍奉比自己大的人,地位低賤卻不肯侍奉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自己沒什麼才能卻不肯侍奉有賢才的人。」如果我們認真地做好《弟子規》出則悌,就可避免這「三不祥」。
【給孩子點亮一盞心燈】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衷心希望我對《弟子規》的感悟傳播能使更多的孩子德才相長,使更多的家庭受益。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減少浮躁氣,提升人的高貴氣質,會讓生命在百轉千回中多一份厚重與福氣!感謝您百忙之中來助我弘揚《弟子規》, 並一起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