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孝敬長輩的事
1、孝敬父母可以做哪些事?
1.提供情感支持。
這是父母最需要的幫助,他們希望孩子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應向父母詢問他們是否遇到了來自任何人或事的困難和障礙。如果父母不慎做錯事情,子女不應生氣指責,而要安慰,讓老人不必再擔心;如果子女做錯事情,要及時向老人道歉,避免他們生氣。
2.呵護父母的健康。
如果父母身體一直不好,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子女應從正規的勞務公司聘請護理人員負責老人的日常起居。在家中配備各種急救葯品和設施,讓父母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能夠呼叫到自己,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到達父母身旁。
3.保證父母財務狀況穩定。
有些情況下,父母在遇到財務緊張時不希望煩擾孩子,也不敢尋求幫助。作為子女,應當定期檢查父母的養老金是否及時到賬;並做出保證:如果需要幫助,請毫不猶豫地幫忙。
4.給老人建個回憶錄。
老年人經常會遇到短期記憶力問題,聲情並茂的回憶會起到幫助作用。為父母准備一本剪貼本,裡面貼上熟人朋友的照片,並標注名字和 地點,和過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果子女時間充裕,可以和老人一起製作剪貼本,向他們解釋每件事的細節。此外,還可以給老人製作一份日程安排表,提醒 父母別忘記一些重要的事情,如服葯、就醫和體檢,並用明顯的顏色進行標注。
5.經常打電話。
如果你的住所距離父母的住所較遠,一定要經常打電話問候;知道父母在做些什麼,健康狀況如何,有什麼打算,並在電話聊天過程中安排確定的時間去看望老人。
6.要有耐心。
父母上了年紀後容易忘事,想不起東西放在哪兒,做事有點慢;此時子女萬不可有嫌棄心理,因為這是體現你對父母耐心的時候了。更為重要的 是,如果和父母居住在一起,要接受他們的生活習慣,體驗他們的喜惡,尊重他們做出的選擇;因為這些習慣是他們多年習得的,很難再改掉了。
7.為父母安排與其他家庭成員的聚會。
如果你不是父母的獨生子,要定期安排他們與其他子女見面;父母也希望多和自己平輩或長輩的親戚聚會,這種聚會讓父母感到喜悅。在安排父母與孫輩見面時,子女要向孫輩講述長輩過去的故事,並培養孫輩的愛老扶老意識。
8.安排老人參與社區活動。
有時候,老年人會希望與其他同齡人分享想法,所以要讓他們經常參加社區的老年人活動;為他們創造結識同齡人的機會,如安排午餐聚會和公園里的文體活動。這會讓老年人在同齡人群中感到精神煥發和興趣盎然。
9.對家中的布置進行重新調整。
根據父母的健康狀況和喜好對家中的布置進行必要的調整。如果父母的關節不好,就應當讓他們住在樓下的房間里,避免跌傷。如果他們喜歡寬敞的房間,就不要擺設過多的傢具。如果他們單獨居住,就要常回家看看,為他們修理破損的物件。
10.評估父母需要護理的需求程度。
如果父母過於年邁,辦一些跑腿的事情存在困難;子女這時應當積極出力效勞,如取報紙、到醫院開葯和買菜等。如果子女能為老人做好這些小事,老人會心存感激,讓他們充滿了愉悅之情,提高了晚年的生活質量
2、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請列舉
1、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2、董永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年齡稍微長大一點後就下田勞動來贍養父親。董永因為家裡貧窮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的時候,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
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
3、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聖五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4、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5、閻元明從小就孝順父母,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閻元明被任命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為赴任遠離家鄉,不能奉養母親,甚是悲痛。母親也很捨不得元明離開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淚,以致失明。元明強忍悲痛向皇帝上書,請求歸家侍奉母親,皇帝准許元明回家侍養母親。
母親得知皇帝准許元明回家養親,眼睛馬上就復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後來,刺史呂壽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詔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並准他母親頤養天年之後再出仕。母親故去,服喪過後,元明依然悲傷,每逢忌日都慟哭不止,鄰居都很為他感動。
3、孝敬父母的例子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
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2、著名文學家魯迅的孝順故事
魯迅從小到大都擁有一顆孝心。少年時,作為長子的魯迅,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主動地承擔起典當舊物和為父親請醫買葯等雜務。母親六十大壽時,魯迅先寄回60元錢,給母親過生日,在生日將臨時,又特意從北京趕回紹興,為母親祝壽。
為了讓母親愉快,魯迅特邀請演員來家裡唱戲。這一天,全家熱鬧非凡,也是魯迅母親最欣慰的一天。
後來,魯迅在北京西城八道灣購置了一套住房,購房當年,魯迅就親自返回紹興,把母親和全部家屬接到了北京。母親愛吃火腿,魯迅在上海時,經常寄火腿給母親吃。母親愛讀言情小說,魯迅多次購買張恨水、程瞻廬的小說寄給母親看。
4、古今中外孝敬長輩的故事?
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