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長輩送禮 » 劉墉被家族長輩一頓訓

劉墉被家族長輩一頓訓

發布時間: 2023-04-19 11:41:11

1、歷史上的清朝大臣劉墉,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墉在官道上步步高升、在為人處事上特別的圓滑。就在於和珅與嘉慶的斗纖頃爭中,他可以鎮定自若,在解決與兩人的感情上,分近遠、分見識。劉墉不論是在為人處事上,或是官道上全是一把高手。


劉墉到三十三歲才順利考中了進士,並且是經過其爸爸才有參與科考的時機。可以看得出他入仕以前確實僅僅是一個讀書人,但是他誕生書香世家,還可以說他三十三歲以前是在學習書本上的常識,及其與爸爸學習官道上的路子,所以他入仕10年便可以達到同年齡人一輩子都爬不上的高位。


位高權重是特別不安全的,伴君如伴虎,皇上一不高興重臣下野、掉腦袋是常見的事。更何況乾隆爺也是一位好高騖遠、陰晴不定的一位君王,何況也有和珅一類的權臣,劉墉在朝做官非常的不容易,在入仕以後他通常全是以後地方學政之類的小官吏,但是因為他的恪盡職守,它慢慢的被調至京城做官。

值得一提的是劉墉在出任江蘇省政學期內,他整頓了江蘇省的所有試場。那時的試場絲毫沒有考場紀律可源灶談,加之受賄猖狂,劉墉決定一定要將這種風邪打擊下去,所以他在監考時只要是發覺作弊事情,馬上取消其測試資毀裂陸質。無論其家裡官職高低,那時江蘇省試場只要是可以經過測試入仕的人,那表明肯定是有真本事的。


那時的劉墉特別的果斷,在試場灰暗的時候,他主動地站出來,讓國家可以更好的經過測試人才選拔,這是劉墉可以晉升的因素其一。他的領導恰好是看上了他身上的氣魄,才將許多事都交由他,他也從中學到了許多常識。不久後乾隆爺親自下旨將其調往湖南省巡撫。

在湖南省任職期,劉墉協助乾隆辦得了一件要事,才令他入京做官。山東巡撫國泰對乾隆的危害特別大,湖南省的政治清明,遭受了各個地區巡撫的統一認可。那時山東巡撫國泰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他身在山東,卻和朝中重臣均有往來,與那時軍機大臣和珅的感情非常不錯。和珅在20幾歲的時候便成了軍機大臣。

2、比和珅更可恨,歷史上真實的劉墉究竟是怎樣的?

很多人一說起和珅就覺得他是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貪官,是朝廷的蛀蟲。但是我覺得和珅雖然貪,但是他在管理國家財政方面是非常的厲害的,至少在他在位期間朝廷的財政運轉是正常的,甚至還有盈餘。我們再來看悉漏劉墉,雖然歷史上很多人都說他是清官譽敏,但是從他從政的態度來看是非常消極的,乾隆也曾經多次訓誡劉墉,由此可以看出,劉墉的才能其實沒有歷史上吹得那麼高。 

一、劉墉的不好

歷史上有貪官必然有清官,劉墉就是與和珅相對應的那個清官,但是這個清官在歷史上的表現卻是不盡如人意。劉墉在擔任地方官的時候以高風亮節成為當地的表率,不接受民眾和其他人的賄賂,遇到事情保持正義秉公處理,由此可以看出劉墉的才能和資質很高。但是後來擔任左都御史的劉墉既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在負責科舉考試的時候出現重大的工作失誤,甚至放任和珅手下的官員不管。這樣子的官員也會給民眾帶來傷害。 

二、和珅的好

雖然歷史上一直強調和珅是一個貪官,但是近幾年來,網路上也出現了很多替和珅洗白的文章。我覺得貪是一個人本性的表現,只要是人有七情六慾,在面對巨大的利益面前總會有動搖,所以和珅的貪可以被人理解。而且和珅的貪並沒有損害國家的利益,或者讓國家遭到別國的侵襲。甚至國慶陸枝庫在乾隆晚年大肆揮霍的時候,還能保持盈餘,可以看出和珅在財務處理方面非常的高超。所以和珅的貪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清朝在乾隆去世後經濟基礎。

三、辯證看待

人是一個充滿變化的生物,不可以片面的用是好是壞去衡量,有些人在這個階段是一個清官,在另一個階段就會做的不盡如人意。正如我們所說的劉墉雖然前期是一個清官,但是後期他的瀆職不負責任的態度反而是國家真正的蛀蟲。

3、劉墉一家太厲害,「一門三公,父子同宰」,後輩能人層出不窮

劉墉是山東諸城人士,家族顯赫,是名門之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親-劉統勛比劉墉的官職還要高,但是,他究竟官至何處,史料沒給出一個具體的說法。《宰相劉羅鍋》是很早的一部電視劇,一度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慎棚。觀眾們被劉墉、和珅之間的「鬥法」所深深吸引,紛紛拍手稱贊。劉墉因身材佝僂,被乾隆皇帝叫成「羅鍋」。

其中,聽過「君臣斗」這段曲藝作品的觀眾,應該記得這樣一個描述:每逢劉羅鍋的「羅鍋」一動,就說明他腦中又涌現出了一個計策。當然,此人究竟是因為身體有疾,還是另有隱情造成的駝背,目前眾說紛紜。民間有傳言,劉墉個子很高,常年躬身讀書寫字,背看上去有點駝,因此,就產生了「劉羅鍋」的說法。

劉門是清朝望族,先後出了十一位進士,七位二品以上的大官。乾隆爺為表彰劉門的忠孝,特賜字「海岱高門第」。劉統勛與劉墉這對父子同朝出任大學士,一度被人所熟知,當然,這也是劉門至高無上的榮譽。此後,劉統勛的孫子-劉鐶之在嘉慶年間任尚書。劉家三代忠臣孝子的美名,也因此傳播開來,被稱為「一門三公,父子同宰」,實乃劉門的榮耀。

據清朝末年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記述:「劉文清公故地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即劉家府邸位於禮士胡同西邊最頭處,佔地面積比較大,南北院落均是。而根據清朝禮親王昭槤所著《嘯亭雜錄》記述,清朝原規定內城為八旗轄區,漢官住在外城,但皇帝會特批一些受寵信的官員在頌棚內城居住,並賞賜宅院,稱為「賜第」,劉統勛的住宅就是典型的「賜第」。

劉統勛曾出任過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但最終官居何位尚且不明。他從政四十餘年,是個清潔廉明的好官。而且,在吏治、軍事、治水患方面都有著出色的政績。乾隆三十八年,他在早朝的路上突然猝死,被皇帝追為太傅,以示惋惜。第二年歸葬家鄉山東諸城白家莊祖墳,沿途二十里文武官員均至柩前弔祭。

漕運和治水一直是朝廷的大事,劉統勛年輕時特意學過治水之法。此後,他受命主持疏通運河、督建水道等工作,這一做就做了三十年。這期間,劉統勛一直秉公執法,懲治了不少貪官污吏,挽回了國家損失,而且,治理水患有功,按時完成了修堤建壩的工作。此人一生廉政,曾參與多次貪腐之案的主持工作,且能秉公執法。

據說,劉統勛此人非常耿直,從不因對方的身份而左右自己的判斷。他曾彈劾三朝元老張廷玉徇私枉法,處處體現了劉統勛的剛正不阿和不畏強權,更是被乾隆爺譽為「真宰相」。

劉墉是劉家的長子,他與父親有著一樣的品質,非常清廉而且善於文墨,被大家稱為「濃墨宰相」。劉墉在嘉慶九年時去世,是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劉墉之所以能走上仕途,也與這個家族有著不解的淵源,他一生為官五十載,幾經沉浮,最終,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繼承了父親衣缽,成為大清要臣,也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據說,劉墉在乾隆十六年時高中進士,他的成績位列前十名之內,而且,他在殿試上的表現,應該就是當年的狀元。可是,乾隆有意提拔一位平民才俊,所以,劉墉才與狀元失之交臂了。嘉慶皇帝稱他為「劉羅鍋」,完全是當時的劉墉已經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身材佝僂自然是人之常情。所以,真實的歷史是:劉墉既不是羅鍋,也不是狀元。

他並沒有跟和珅斗一輩子,因為,他比和珅大了三十多歲,沒有太多交手的機會。很多人認為:劉墉的政務水平遠不及寬櫻則父親,並不像網傳的那般優秀。

劉鐶之是劉統勛的孫子,次子劉堪的兒子,劉墉的侄子,乾隆四十四年時中了進士,後來,擔任了順天府尹一職。他始終心懷百姓,經常開倉放糧,救百姓於危難之中。從康熙到嘉慶年間,劉門一共出了十四位知縣以上的官員,而且都作出了政績,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為劉門爭得了不少榮耀。

劉家人要求後世必須清廉,因此,在渾濁的官場里也靠著劉家的做派保持著一股廉政之風。劉統勛身居相位,可是,他居然沒有私產,也沒自己的田產。友人看不過去,贈與他錢兩,都被他一一分給了百姓。劉墉也十分樸素,甚至便服都是打補丁的,絲毫沒有當朝重臣的奢侈作風,這些都與乾隆末年的奢靡之風形成了鮮明對比。

劉家人非常重視教育,認為讀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從順治年間開始,劉家就有劉必顯中了進士,從此,格外重視子孫的教育,這也是造成劉門不斷中舉的一個原因。據記載,劉必顯是逄戈庄劉氏考中進士第一人,自此之後,逄戈庄劉氏人才輩出,可謂清朝山東第一高門第。即便劉氏一族在乾嘉時期備受皇帝寵信,可是,他們依然把讀書視為頭等大事。

高密文友墨水河就曾寫過《頌劉墉世家》:

4、宰相劉羅鍋中,劉墉讀聖祖訓是多少集?

是第十七集。
滿意請採納,謝謝。

5、史書上對劉墉的記載和我們心目中的形象有什麼不同?

劉墉,氏早即劉羅鍋,在《宰相劉羅鍋》大豎等諸多影視作品中,劉羅鍋的形象特別好,幽默、才子、清廉、正直、為民、平反冤獄、除暴安良、體恤民情,和藹可親.......幾乎除了有點駝背之外,劉墉就是一個完美官員形象。然而影視中的形象,只是虛構的劉墉,正史上的劉墉卻充滿了血腥和功利,活脫脫的乾隆「狗腿子」。



劉墉家族是當地望族,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的進士,祖父是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叫劉統勛名氣很大,最高做到軍機大臣的職位。可見,劉墉是標準的官四代。

1751年,因為父親的關系,所以劉墉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了當年會試和殿試,成績還算不錯,是二甲第二名進士,因此不能算是直接參與了科舉考試。隨後,劉墉升為侍講。

一時間,父子同朝為官成為一段佳話。但1755年劉統勛因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劉墉受到牽連也被懲治。不久之後,父子得到寬釋,第二年劉墉外出為官。



在外出為官的前6年,劉墉一直是「學政」工作,主管科舉、教育、民風、民俗等。

1761年,劉墉還是江蘇學政,顛覆大家想像的是,劉墉在職期間,卻製造了一起血腥文字獄。

這一年春天,徐州沛縣有一舉人叫閻大鏞殲仿雀,因抗糧拒差脫逃而被捕。不是閻大鏞想抗糧,而是1760年徐州遭了天災,實在交不起公糧。當地官員就把他抓了起來,逼他交公糧。但閻大鏞是舉人,所以對閻大鏞處理,需要學政蓋章的。

劉墉從其他人嘴裡聽說,閻大鏞喜歡寫寫畫畫,於是腦筋一轉,立即派人到閻大鏞家裡看一看。結果,一看之下,發現閻大鏞所寫的《俁俁集》,書中有「憤激不平」、「狂悖不經」等語言。這在明朝屬於正常現象,但在清朝就不行,連稍微批評朝廷都不行。



於是,劉墉立即上書乾隆,一場血腥文字獄就此拉開。

《乾隆朝上諭檔》第三卷記載:「據劉墉奏沛縣監生閻大鏞抗糧拒差......因其情形異常桀驁,隨查出該犯詩稿二紙。著將原折抄錄並粘簽稿本,交與高晉、陳宏謀,令其確切嚴訊,並悉心躧訪。及該犯悖謬詩文,有無留遺在外之處,秉公推勘,按律定擬具奏。」

就這么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最終牽連甚眾,乾隆震怒,批示「當引呂留良之例嚴辦」。需要知道,呂留良案是文字獄中的超級大案,可見閻大鏞案涉及之廣。

劉墉這一次舉報,沛縣百姓痛恨不已,但卻立即得到了乾隆的回報,第二年就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江蘇學政品級高於太原知府,但學政沒油水,主管較少,所以劉墉看似貶低,實質是陞官了,這就相當於從教育廳廳長,調任為省會城市一把手,肯定是高升了。



因為劉統勛牽連,劉墉中途又曾降職,在1777年又升為江蘇學政。這一次,劉墉又製造了一起文字獄,規模更大更為血腥。

在江蘇鹽城東台縣,有兩個大家族,一是徐述夔家族,一是蔡嘉樹家族,兩家對立。

徐述夔在乾隆28年去世,但卻寫了很多書,子孫懷念先人業跡,就將徐述夔書籍刊刻了出來。因此,蔡嘉樹就以《一柱樓詩集》有「詆毀本朝」之語,威脅徐家低價賣田。

因為當時有規定,「自首呈繳,按律當免罪」,而且官員在《一柱樓詩集》中,的確也沒找到「詆毀本朝」之語,於是蔡嘉樹敗訴。



按理說,到了這一步,此事就花上句號了。然而,劉墉卻將此事報告給了乾隆,更是添油加醋,對徐述夔詩集的評價是「語多憤激」,奏章中這么說:

如有悖逆,即當嚴辦,如無逆跡,亦當核銷以免惑壞人心風俗。現移督撫辦理。

換言之,其實劉墉也沒找到「詆毀本朝」之語,所以才用模稜兩可的話。如果真有「詆毀本朝」之語,學富五車的劉墉還能找不出來?



乾隆收到劉墉奏章之後,立即大作文章:一方面乾隆痛恨沈德潛(為乾隆捉刀寫詩的那個),而沈德潛與徐述夔有關系,所以恨屋及烏;一方面當時官員查抄禁書不力,因此以此大做文章。於是,乾隆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搜查徐述夔「逆書」的浪潮。

徐述夔《一柱樓詩》案牽連甚廣,凡涉及到一柱樓詩者,都被抄家,另外除了經辦官員之外,兩江總督高晉、署兩江總督薩載、江蘇巡撫楊魁等等都跟著倒霉。至於徐述夔,已經死了15年,但割下首級在東台縣城示眾,兒子徐懷祖(已死一年多)也割下首級示眾,孫子徐食田、徐食書斬立決。

劉墉,1777年底,因辦事有功和督學政績顯著,「遷戶部、吏部侍郎」,藉助誣陷他人炮製的文字獄案,劉墉又一次陞官。



這就是正史上的劉墉,真實面目猙獰的讓人不敢相信,清朝劇中的劉墉無疑被過度美化。正因如此,不少學者感慨,真實的劉墉顛覆了影視形象,而影視藝術也應該有最基本的節操,不能過度美化一個歷史人物,忘記歷史的民族,又如何有未來?

其實,即便劉墉的清廉,也值得懷疑,清朝文人記載「劉文清公故地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超級豪宅呀。王剛鑒寶劉墉字畫時,發現紙張都布滿了金絲,感慨了的說道,「這老東西,騙了我這么多年!」

6、中國書法五千年第七集主要內容

千年書法(七)濃墨宰相
乾隆四十七年,對於六十四歲的劉墉來說,是春風得意的一年。這一年,剛剛才過
了正月,雖然還是天寒地凍的季節,但劉墉卻在飛揚的雪花中早早地嗅到了春天的氣息
。這時候的劉墉雖然還在任湖南巡撫,但他已經接到了御旨,他被任命為左都御史,也
就是大清朝的監察院長官。他終於可以回到闊別多年的北京了。
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業法:「劉墉除了他的政治身份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
身份,這一點,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對劉墉來說,這個身份對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
就是能夠讓他在孝纖中國歷史上占據了一個重要地位的原因,那就是,他是清代著名的書法
家,是清代帖學的集大成者,後人稱他為「濃墨宰相」。」
從乾隆十七年劉墉考中進士到擔任湖南巡撫,除了在乾隆四十一年,回京擔任過一
年內閣學士外,他就一直在地方上任職,從學政、知府進而攀升到了一省的方面大員。
從山西、陝西再到江蘇、湖南,二十多年的時間過去,劉墉也已經是一位須發皆白的老
人了。但他又怎麼能甘心長期被排除在京城之外,只是做一個方面大員呢?劉墉的這種
不甘心是頗有些依據的,除了對權力的慾望外,還因為他有一個赫赫有名的父親,他的
父親就是他仕途生涯里的坐標。
劉墉的父親劉統勛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備受乾隆皇帝信賴,以至於乾隆贊嘆道:
劉統勛不愧為真宰相。在劉統勛政治生涯的巔峰時期,他既是內閣首輔同時又兼任軍機
處的首席大臣,作為臣子,這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最高點了。
乾隆三十八年,已經忙碌了一天的劉統勛奉旨入宮議事,他冒著寒冷的夜風走進轎
子。當他乘坐的轎子抵達東華門前時,轎夫打開轎簾,卻發現劉統勛已昏迷不醒。盡管
乾隆立即派御醫趕來搶救,但這位操勞了近半個世紀的老臣卻始終再沒有蘇醒過來。誰
也不會料到劉統勛竟是以這樣的方式完成了他最後一次的奉旨入宮。對於這位股肱之臣
的去世,乾隆皇帝非常悲痛,親臨其喪。乾隆對劉統勛一生的評價是:神敏剛正,終生
不失其正。並把對臣子的最高謚號「文正」賜給了劉統勛。
北京東城禮士胡同129號,這座四合院就是清乾隆時宰相劉統勛的府邸。劉墉自乾隆
十六年入仕以後,就住在父親府邸裡面。多年以後,再一次回到這里,觸景生情的劉墉
,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
1782年對劉墉來說果然是一個好年份,這年11月,回到京城不久的劉墉在升任吏部
尚書後又被奉派在上書房,也就是皇子們讀書之處的最高行政官員,以後劉墉長期兼任
此職,這成為他一生中兼職時間最長的一個職務。
11月的京城,天氣已經傳來絲絲涼意,然而劉墉的心頭,卻涌動著融融的暖意。他
知道,入主上書房責任重大,因為這個職務最有利於和皇子們建立起特殊的師生關系,
所以擔任這一職務意味著往往能受到皇帝的寵信和抬愛。當然劉墉也知道,今天自己能
夠和皇上寵信的滿洲貴族大學士三寶、嵇璜共同掌管上書房,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還是他那一筆出神入化的好字。
劉墉的書法在當時就擁有很大的名氣。清代學者徐珂在《清稗類抄》中說:「諸城
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黃鍾、大呂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
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成自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賢之大成也。」
劉墉書法的風格和明代以來帖學傳統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他不追求一般學帖者習
慣的流暢婉麗或縱肆跳宕,而是以豐腴渾厚的點畫、率意鬆散的結字和濃重的墨色,成
功地營造出一種雍容、靜謐甚至還帶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
這里是紹興蘭亭,1600多年知慎正前,被後世書家尊為書聖的王羲之就在這里完成了中國
書法史上的偉大之作《蘭亭序》。千百年來,蘭亭成為了無數書家心目中的聖地。這塊
碑被稱為「蘭亭御碑」,無論是它的高度還是它的重量,都堪稱中國古碑之冠。碑的正
面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蘭亭序》全文,背面是乾隆皇帝游蘭亭時寫的七律《蘭亭即事》
,因此,後人把這塊碑稱為「祖孫碑」。康熙和乾隆,清朝268年歷史中最有作為的兩代
帝王,在中國書法的聖地,同時用翰墨在同一塊石碑上表達了對漢文化的崇敬和親近。
盡管劉墉博覽群集,書名遠播,又是名臣劉統勛的兒子,但他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
卻是一個遲到者,直到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劉墉才考中進士,那一年,他已經
三十二歲了。關於劉墉在乾隆十六年的這次順利入仕,民間一直流傳著種種說法。
根據記載,乾隆十六年科考的狀元並不是劉墉。既然劉墉的考卷被搭悔眾人推為第一,
那乾隆皇帝為什麼沒有讓劉墉成為狀元呢?據王培荀的《鄉園憶舊路》中記載:「劉墉
殿試卷以前十本進呈,已名列第一,高宗皇帝欲得寒畯之士,遂有意拔吳雲岩鴻居榜首
。」
另有傳聞說,因劉墉駝背,其貌不揚,遭遇乾隆鄙視。乾隆為了取笑戲弄劉墉,讓
他以自身為題當場賦詩一首。劉墉忍辱負重,當即吟出:「背駝負乾坤,腹內滿經綸。
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丹心扶社稷,塗腦報皇恩。以貌取人者,豈是聖賢人。」
這只是一種傳說而已。歷史上的劉墉是否有駝背的殘疾,史書上並無記載。問題是
,民間傳說中的劉羅鍋是個機敏絕倫、敢於諷刺皇帝、鞭笞佞臣的化身。那麼現實中的
那個劉墉,在歷經了20多年的宦海沉浮,終於回到了皇帝身邊以後,他的作為是否和民
間傳說中的一致呢?
據《棲霞閣野乘》卷下《劉文清軼事》條中對劉墉的記載:「劉墉任外吏時,清勤
剛正,一時有閻羅包老之稱。黃霸入相,聲名頓減。時和紳方炙手可熱,劉墉惟以滑稽
悅容其間。」也就是說,劉墉早年以清官的形象,直聲聞天下,而進入宮廷之後,卻來
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變得圓滑事故起來。
1782年,劉墉回到京城時已經六十四歲了。此時,比他小三十歲的和紳因為機敏年
輕而備受皇帝的賞識,在政壇上迅速崛起。那麼劉墉與和紳的關系是不是就像民間傳說
中的那麼勢不兩立,水火不容呢?
我們仔細查閱了清朝的相關資料,在與和紳同殿稱臣的二十多年裡,劉墉並未利用
左督御史所享有的稽查之特權,以及擔任吏部尚書主持京察大計的有利條件對和紳及其
朋黨進行有效地監督和彈劾。在這一方面,劉墉的確不像他的父親劉統勛那樣有稜有角

由此可見,民間傳說中的那個劉羅鍋是憑空杜撰出來的一個充滿智慧、敢於伸張正
義的化身,劉羅鍋已經同他的原型劉墉分道揚鑣了。虛構的形象活躍在舞台上,而真實
的歷史人物留給後人的則是充滿矛盾與苦澀的回味。
當時劉墉的這種處世方式在官場並非個別,由於封建專制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的
極端強化,統治者並不希望他的臣屬追求好的名聲,因為在他看來,臣屬獲取好名的努
力既有礙於朝廷吏治,也不利於維護專制權威。然而,士大夫要追求流芳百世的願望自
古就是一種傳統,要想改變這種傳統,豈是一朝一夕。乾隆帝十分清楚這個道理。他解
釋說:「朕以為本朝綱紀整肅,無名臣,亦無奸臣。」乾隆帝「本朝無名臣」之說,固
然說明了乾隆皇帝獨裁天下的專制心態,但皇帝的這種說法也從理論上斷絕了士大夫「
名垂青史」的人生理想。出身清官、名相之後的劉墉,在這種政治環境中,也不得不收
起自己的求名之心。這也許是劉墉個性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他能夠長期受到乾隆
寵愛的奧妙。
乾隆二十年,遠在西北邊陲的劉統勛因一紙疏奏而遭災禍,劉墉及其家人均被株連
,家產也被查抄一空。入獄後,面對著徒有四壁的牢房,不知劉墉都在想些什麼。一個
多月以後,獲釋出獄的劉墉即在自己的日記中提醒自己:今後為官為事要切記「敏於行
,納於言」的聖訓,三思而後行。那一年,劉墉三十六歲。也許,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劉墉的為官之道發生變化了。
劉墉的一生除了為數不多的詩詞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其他文學作品,這可能就與
他慎守「納於言」有很大關系。劉墉的這種性格,在他的書法中也有所流露。《清稗類
抄》的作者徐珂就評價他的字是「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人莫測其高深耳。」
連寫字都不露稜角的劉墉,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他的書法乍一看笨拙軟弱,全
無法度。但若細細品味,則點畫轉折全由古人法度而來,而且舉重若輕,轉化巧妙而不
留痕跡。豐富肥厚中藏遒媚之趣,平淡舒緩外露雍容志向,似乎在簡練的外表下隱藏著
深不可測的豐富內涵。
古人評價劉墉的書法,五十歲時「書精湛圓,美中有璞」,七十歲以後造詣達到了
高峰。相傳劉墉的家鄉山東諸城名儒臧啟謨,「書體瘦金,蒼勁有力」。他對劉墉的書
法歷來不以為然,臧啟謨認為劉墉的書法「肥而無神,柔而無力」。劉墉對這種看法嗤
之以鼻,兩人爭執不下,於是便各選自己的得意之書,呈送乾隆皇帝品評。乾隆皇帝歷
來就很贊賞劉墉的字,當他看到臧啟謨的書作之後,不禁啞然失笑。他用帶有嘲諷的口
吻說臧啟謨的書法是「豎如枯枝,橫似干蛇,渾然一體,枯枝掛干蛇」。這個故事一時
間傳為笑柄。氣得臧啟謨從此便再也不寫字了。
明末清初,一種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律的官場書體大行其道,這種書體被稱
為「館閣體」。
劉墉雖然學富五車,不過小金榜顯示,他並沒有進入第一甲。
香港國際書畫院顧問李義興:「其實館閣體就是一種實用的書體,館閣體在書寫的
時候,要求是必須既傳統又嚴格,完全掩蓋了書寫者本人的風格和特點。那麼我們來看
,書法藝術最講究書法家本人的他的個性精神的流露,但是館閣體呢無疑是和這一點是
背道而馳的。但是由於帝王的喜歡,而且由於帝王朝廷當時出於對思想禁錮的要求,館
閣體這個風浪就愈刮愈烈,以至於到了後來,學子們如果寫不出一手漂亮的館閣體在科
舉考試中成績都會受到影響。」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教授徐寒:「劉墉以自己的藝術實踐和膽魄,首先突破了「館閣
體」的束縛,創作出了新的書法面貌。」
到劉墉七十歲以後,又開始潛心於碑派書法的學習。碑派書法,是指重視漢魏、南北朝
的碑版石刻的審美主張以及主要以碑刻為取法對象的創作風氣。
這時候的劉墉,已經被譽為帖派書法的集大成者,他為什麼又會改變方向,重新去
學習北朝碑版中的書法呢?
也許,他是想超越自己,也許他已經感到了帖學的局限,也許是學習碑派書法的風
氣已經開始在整個社會蔓延,他預感到了碑派書法以其強勁的生命力將會代替帖派書法
,他不甘心被時代所拋棄?無論怎麼說,劉墉此時已經是年邁力衰,這對於他來說,不
能不是一個遺憾,他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把自己推上又一個高峰了。
晚年的劉墉崇尚佛老,對儒教、道教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晚年的字融合佛道,生平
灑脫之心性浸透字里行間。因此朝野內外渴求劉墉墨跡之人多如牛毛。可是劉墉卻極少
以字酬人,甚至當朝同僚也很難得到劉墉的真跡。
劉墉幾乎一生都在暗流洶涌的官場左右逢源,謹慎務實,歷史真實的他既不像電視
劇所描寫的那個剛直不阿、畢生和貪官污吏水火不容的劉羅鍋,也不像他的父親劉統勛
錚錚鐵骨,豁出身家性命也要為黎民百姓構建起「天下糧倉」。作為一個官僚,劉墉既
無大功,也無大過,他以圓滑事故的處世哲學平安地保住了他的身家性命和榮華富貴。
但是作為一個氣貫古今的大書法家,劉墉卻實實在在地給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
富。
嘉慶九年,也就是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劉墉以86歲高齡在京城去世

7、「一門三公,父子同宰」,後代子孫能人輩出,劉墉治家究竟有何妙招竟讓後代如此優秀?

因為劉墉出身相門,祖上好幾輩都是進士出身,曾祖父從順治帝時期開始就已經是進士了,並且從政。古代的進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學位,學歷非常高,而且一般進士大部分會被朝廷錄用、給予官職,相當於現在的正科級、副處級、甚至是正處級,因此可以看出劉墉的家風特別純正,都是高學歷,所以劉墉家族壯大就不足為奇了。

劉墉的曾祖父是順治時期的進士,做過戶部官員;劉墉的祖父是康熙時期的進士,做過知州、布政使;劉墉的父親是劉統勛,是雍正時期的進士,到了乾隆時期做到了宰相的官職,與劉墉同朝為官、互相提攜。如果劉墉的家族放到現在,也一定是高漏歷帆層世家,真的是能人輩出,我覺得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系,並且家庭教育返雹也占很大的方面。

可能劉墉的曾祖父和祖父名聲一般般吧,並不是有多出名,但是劉墉的父親卻是大名鼎鼎了。劉統勛是有名的賢臣,敢於直諫,為官清廉,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在上朝的路上逝世了。劉墉則繼承了父親清廉的品性,並且一心一意為百姓服務,為百姓斷疑案。嘉慶年間甚至出了一首彈爛段詞就是歌頌劉墉事跡的,在當時,百姓都把劉墉比作「包青天」可見劉墉深受百姓愛戴。

有這樣純正的家風,不難教出優秀的後代,因此劉墉治家是以優良的傳統、清廉的本性而立足的,這么好的底子,後代怎麼可能不優秀呢,我想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大家借鑒的。

8、劉羅鍋 劉墉

劉統勛,字延清,山東諸城人,雍正二年進士,先後入值南書房、上書房,累遷至詹事府詹事;詹事府本為輔導東宮太子的專署衙門,康熙實行秘密建儲法之後,改為「文學侍從」或掌經史文章鉛世之事,詹事是這個衙門的堂官。乾隆臨朝,擢內閣學士,命從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乾隆二年,授刑部侍郎名銜,仍留浙江。乾隆三年還朝。四年,丁母憂。六年,起復原官為刑部侍郎。服滿回京,特授督察院左都御史。何言「特授」呢?這要從督察院的職司說起,督察院與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職掌為監察政治得失,糾失檢奸,彈舉官邪,集監察、彈劾、議政為一體,左都御史是督察院的最高長官,為九卿之一。乾隆初政,鄂爾泰、張廷玉兩家門第鼎盛,門生故吏,遍布朝野,結黨成群,營私舞弊,乾隆施政,頗多掣肘。劉統勛為人持正,素不阿附,置於督察院左都御史的位置,正是為了他便於建言,以制衡鄂、張,及漸有權相之勢的訥親。果然,劉統勛上任未久,即上疏攻張廷玉、訥親。疏言: 「大學士張廷玉歷事三朝,遭逢極盛,然晚節當慎,責備恆多。竊聞輿論,動雲『張、姚二姓佔半部縉紳』,張氏登仕版者,有張廷璐等十九人,姚氏與張氏世婚,仕宦者姚孔鋹等十人。二姓本桐城巨族,其得官或自科目薦舉,或起襲蔭議敘,日增月益。今未能遽議裁汰,惟稍抑其遷除之路,使之戒滿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請自今三年內,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轉。」 於訥親則雲: 「尚書公訥親年未強仕,綜理吏、戶兩部。典宿衛,贊中樞,兼以出納王言,時蒙召對。屬官奔走恐後,同僚亦爭避其鋒。部中議覆事件,或輾轉駁詰,或過目不留,出一言而勢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積日,殆非懷謙集益之道。請加訓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減,免曠廢之虞。」 訥親時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奉旨如大學士管部之例,協理戶部,同時身兼領侍衛內大臣及軍機大臣等職,乾隆初年獨蒙召對,一人承旨,權勢之熾,可想而知。百官爭走其門,唯恐滯後,獨劉統勛清流其間,敢於上疏言其非,人品可見一斑,乾隆亦稱知人善任了。 一疏既上,乾隆諭雲: 「朕思張廷玉、訥親若果擅作威福,劉統勛必不敢為此奏。今既有此奏,則二臣並無聲勢能箝制僚寀可知,此國家之祥也。大臣任大責重跡激或,原不能免人指摘。聞過則喜,古人所尚。若有幾微芥蒂於胸臆間,則非大臣之度矣。大學士張廷玉親族甚眾,因而登仕籍者亦多。今一經察議,人知謹飭,轉於廷玉有益。訥親為尚書,固不當模稜推諉,但治事或有未協,朕時加教誨,誡令毋自滿足。今見此奏,益當自勉。至職掌太多,如有可減,侯朕裁定。」 歷代帝王,對於自樹朋黨者,素有所忌,乾隆對張廷玉和訥親一時並無裁抑,是他的帝王心術,並不代表對他們有格外之恩遇,相反,他將劉統勛的上疏宣示廷臣,警戒之意,不言而喻。為防止大臣各樹朋黨,形成黨援之勢,乾隆自必培植親信輔弼,而他所培植的親信輔弼,當以劉統勛為首。 劉統勛一生為官,與河務結不解之緣。乾隆十三年,同大學士高斌巡查山東賑務,並勘河姿伍道。時運河盛漲,劉統勛疏浚聊城引河,分運河之水注海。德州哨馬營、東平戴村二壩,皆令改低,沂州江楓口二壩,待秋後培高,使水有所泄。乾隆十八年,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及高郵車邏壩決口,劉統勛偕尚書策楞前往視察,查得河道官員虧空公帑情事,據實上疏,河道總督高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被撤職,侵帑諸吏,並遭嚴懲。同年九月,銅山小店汛河決口,劉統勛又查辦一批貪污瀆職的墨吏,親自駐守銅山監督塞河,到十二月,工程告結。乾隆二十一年六月,銅山縣孫家集黃河漫溢,河務總督富勒赫因無能去職,劉統勛暫攝其職,督促修堤諸事,至冬方始告竣。乾隆二十六年秋,河南祥符、楊橋等處,黃河漫溢,水退後修築堤防,河道官吏以芻茭(乾草)不敷為辭,百般怠工,劉統勛情知有異,微服私訪,見大小車數百輛滿載芻茭,皆馳裝困卧,問其故,則曰官吏索賄不成,拒而不收。劉統勛遂縛當事官吏,論罪當斬,因巡撫等人求情,方免其一死,杖責而罷,而芻茭一夕之間盡收,一月之後,工程始畢。按,自乾隆元年從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始,至乾隆三十四年復勘疏運河,凡三十餘年,劉統勛皆參與河務,擘畫籌謀,興利除弊,可謂治河能臣。 乾隆十七年,詔命劉統勛入軍機處行走,所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至此,劉統勛為真宰相矣。《清史稿》有雲:「勝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則以其通敏。慎密則不泄,通敏則不滯,不滯不泄,樞機之責盡矣。」劉統勛之見契於乾隆,尤在其決疑定計之能。史載:「戶部疏論諸行省州縣倉庫多空缺,上欲盡罷州縣吏不職者,而以筆帖式等官代之。召統勛諭意,且曰:『朕思之三日矣,汝意雲何?』統勛默不言。上詰責,統勛徐曰:『聖聰思至三日,臣昏耄,誠不敢遽對,容退而熟審之。』翌日入對,頓首言曰:『州縣治百姓者也,當使身為百姓者為之。』語未竟,上曰:『然。』事遂寢。」事在乾隆三十八年,為其慎密通敏,決疑定計之證。 劉統勛一生為官,堪稱清正廉潔,秉公無私,在貪黷好貨,漁色無厭的官場之中可謂清風獨標。他為官數十年,做的幾乎都是京官,累主會試及順天鄉試,門下賓友從無一人夤緣得利,經他之手所取之士,雖已列仕版,卻多不識面,這在鄂爾泰、張廷玉各擢私人,黨同伐異的情勢下,尤稱難能。清朝的官俸極其微薄,外放的地方官還能在任所大撈其油水,京官身在是非窩,迎來送往,酬酢唱和,處處要「阿堵物」開道,僅靠官俸,糊口尚且勉強,如何能在那萬丈紅塵之中久持?其實,京官的收入大部分靠的是在地方任職的同鄉們逢年過節「孝敬」的禮金或實物。清末的封疆大吏左宗棠就曾於某年歲暮以賀歲為名一次給一個同鄉京官送過數萬兩禮金。如此這般,互通聲息,倚為黨援,好處多多,自不待言。劉統勛當了幾十年京官,久居相位,為乾隆所倚任,希圖攀緣驥附之人真不知凡幾。對那些懷慝之人,他毫不姑息,史載:「嘗有世家子任楚撫,歲暮,饋千金。劉呼其僕人,正色告曰:『汝主以世誼通問候,其名甚正。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歸告汝主,留贈故舊貧窶者。』」,「有貲郎昏夜叩門,拒不見。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責曰:『昏夜叩門,賢者不為。汝有何稟告,可眾前言之。雖老夫過失,亦可箴規。』其人囁嚅而退。」有貲郎者,富家弟子因家財多得拜為郎也,素為所惡。劉統勛兩袖清風,一芥不取,清貧之狀可想而知,以致他去世之後乾隆親奠其門,門閭湫隘,不得不卻輿蓋然後入;回至宮內,感其儉素,「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統勛乃不愧真宰相。』」 劉統勛卒於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是日夜漏盡,入朝,至東華門外,輿微側,啟帷則已瞑。上聞,遣尚書福隆安齎葯馳視,已無及。贈太傅,祀賢良祠,謚文正。」身後遺有二子,其一便是大名鼎鼎的劉鏞,鏞字崇如,號石庵,也是一位骨鯁之臣。他之得享大名,並非如後世故老相傳與和珅鬥智而來,他之名震一時,乃是因為他的書法,為世盛譽,論之者以為「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莫測其高深。」誠然,他秉承乃父之風,也是一個清官。 中國過去的封建官場,對於「謚號」極其重視;「謚,行之跡也。」,「謚者,別尊卑,彰有德也。」其精神與一字褒貶的春秋大義一脈相承。臣下的謚典,例由禮部奉准後,行知內閣撰擬。得謚文者,擬八字,由大學士選四字,不得謚文者,擬十六字,由大學士選八字,恭請欽定。清朝禮制尤重「文」字,「正」字,唯有翰林出身或官至大學士者,方得謚「文」,而「正」字尤為難得;「文正」二字聯璧,更非臣下所敢擅擬,無特恩不得用。清自天命建號,至宣統退位,共二百九十六年,芸芸眾生,袞袞諸公,得謚「文正」二字者,不過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而已,是乃國重明器,彰顯名臣風范也。 「計利應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劉統勛「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計天下利,得萬世名! 歷史上的劉統勛功績高名聲好,唯獨沒有殺兒子的名聲。

9、劉墉讀聖祖訓皇上為什麼下跪

祖訓。劉墉讀聖祖訓皇上下跪是因為是祖訓,古代祖訓都是橋嘩跪著聽,皇帝也不例外圓消顫。劉墉(1720~1805年1月24日 ),字崇如,號石庵,又號橘敗香岩、日觀峰道人、石庵山人、天香室道人、青原等。 山東諸城人? ,清代乾嘉年間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詩人。 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勛長子。

10、劉墉請客主要內容

劉墉請客主要內並正容:清朝,有個叫劉墉的吏部尚書在山東結交了一個兄弟。一次,兄弟帶了一袋山東大棗去看他。兄弟家裡窮,劉墉不忍讓他空手回鄉,但奈何囊中羞澀,琢磨後便心生一計:下帖請客。

請帖剛發下去,朋友們就都趕來了。劉墉讓手下人把干棗泡了,放在鍋里用熱油炸好差液,趁熱撒層糖,端上去給客人們吃,並要求大家將棗核吐在桌邊。九門提督和坤嘗了幾口,感覺味道很好,大半部分的棗都被他吃下去了。

散席前,劉墉叫住了客人們,說明了這次請客的原因,並要求吃一個棗付一兩銀子。其他人還好,唯獨和坤一下子急了眼:他吃的棗子最多,一下子要付六十兩銀子!可他礙於情面,又不敢不拿。就這樣,劉墉不絕慶悔僅懲罰了貪心的和坤,而且還替兄弟湊了一些銀兩,真是一舉兩得啊!

政治

劉墉出身名門相府,祖上數輩都是進士出身。父親劉統勛更是官拜內閣大學士,位極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劉墉走上仕途具備深厚的家族淵源。

劉墉一生為官五十餘載,宦海沉浮,幾經起落,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總體而言清正廉潔,享有清名,繼承了父親劉統勛的衣缽,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要大臣。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