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輩們的小視頻
1、我們該如何幫助長輩提高防騙意識?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人們的生活和出行都極為方便。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與之而來的危險也隨之增加,拆攜尤其是一些網路詐騙。在新科技的催生下,網路詐騙也開始變得普遍,而且他們的詐騙形式變化多樣,讓人捉摸不透,並且,狡猾的犯罪分子,將魔爪伸族御核向了那些思想較為落後中老年人。那麼,作為晚輩,我們在科技飛速發達的今天,該如何幫助我們的長輩提高防騙意識呢?
首先,我們要多親近長輩,平日里,多與他們進行電話溝通與交流,讓他們知道我們的近況,不要擔心在外生活的我們,定時給他們報平安,並且告知他們,遇到陌生謊稱認識我的電話,一定要先找我了解事情的真相。其次,我們要將一些新型的網路詐騙形式及時的傳播給長輩,防患於未然。現在互聯網這么發達,有各種各樣關於揭露防詐,防騙的小視頻,我們可以將其分享在群里頭,讓長輩們增長見識。
最後,要時常提醒他們,提高安全意識,莫貪小便宜。現在手機上,各種app總會彈出一些亂七八糟的廣告,引導你下載,最終竊取你的個人隱私。我們要告訴父母,對這些有誘惑性的廣告,一定要及時關閉,不要隨意亂點,對於一些充滿誘惑性的小便宜,告訴他們背後隱藏的都是資產風險,從而提高他們資產保護意識。
總之,詐騙形式多種多樣,我們一定要告訴長輩他們個人信息的嚴重性,面對一些聽課送禮物登記的活動讓他們少參與,保護自己的兆掘身份信息。此外,我還可以為長輩買一些他們愛好的東西,讓他們培養興趣,有事情干,日常生活不要那麼空虛。
2、和父母長輩一起旅遊是種什麼體驗?
旅遊是每一個人在閑暇和經濟允許的狀態下,都非常喜歡的一件事,心情和體驗是不相同的,也分兩種情況。小的時候和家長一起去旅遊,是被照顧的一方,所以能夠無憂無慮的玩。一切都由家長安排。無論是吃,還是住,或是到哪個景點去,什麼樣的行程,家長都會規劃好,自己只負責快樂就行。但長大之後,再帶著父母出去旅遊,就要以長輩們的身體狀況和心情為主。自己只是陪同人員,陪著長輩們享受旅遊的快樂。還要提前做好攻略,讓長輩玩的開心。還要注意安全問題,方方面面都要想得到,要更要細心,細致。不能說走就走,要防止一切可能突發的狀況,保證長輩們玩的開心,還要玩的安全。所以感受就會很累,但只要長輩們開心快樂,也是值得的。畢竟長輩們的年齡越來越大,能出來旅遊的時間也在倒計時了。讓他們玩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同的年齡段,也有不同的體驗。總之都是愛的體驗。無論是開心的玩樂,還是細心的照顧,都是一個家庭愛的傳承。父母陪我們長大,我們陪他們變老。一個家庭中,總會有這樣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的事情。希望每一個小孩,都有愛的陪伴長大,希望每一個老人,都能在愛的陪伴下慢慢的變老。1、消費觀不合!來到景點,你是來都來了,當然要玩的過癮,父母是能省則省,沒必要花費太多的金錢。2、作息習慣不同你要晚睡晚起過得肆意,父母要早說早起身體好。3、審美不同你喜歡人文歷史,他喜歡山川美景但是我們要不要和父母一起旅行呢?當然要,木木和父母已經一起去玩了好幾次,每次都比較開心!首先就是攻略做好:1、有什麼好玩的,提前做攻略,有自己喜歡的景點,也有父母喜歡的景點。一些人文景觀可以和父母講一講,增加趣味性,2、好吃的,可以提前預定,嘗嘗當地的特色3、盡量和父母住在民宿,這樣有私密性,一家人在一個空間有安全感,還可以做做飯,看看電影就和在家一樣!4。盡量選擇一些照顧到父母體力的城市,像長沙西安,吃吃吃,玩玩玩一點也不累。雲南湛江,一路走一路玩,悠閑~
3、有哪些電視劇適合和長輩一起觀看?
第一部:《第二次也很美》
《第二次也很美》由王子文、張魯一、於小偉、於明加主演的都市情感劇。講述了「二次元少女」安安,直面並戰勝現實中的種種苦澀,終憑借自身努力成長為職場女性,實現人生理想的故事。這部劇話題設計緊扣「畢婚族」在現實中所面對的困難,並探討了「刷新二次人生」的命題,反映了都市現實中的問題,從女性角度出發,讓觀眾感受到了溫暖的人文關懷。
第二部:《澳門人家》
《澳門人家》由任達華、董潔、柯藍、江珊領銜主演,馮嘉怡、岳暘、董晨、冉旭主演,李立群特別主演的現實主義題材劇。講述了二十世紀80年代,澳門三灣斜街上的百年老店「梁記餅店」,梁鼎文一家三代人經歷澳門回歸,經濟蕭條、復甦後的故事。這部劇聚稿鋒晌焦「小人物與大家庭」,用生活在澳門的一眾普通人家的日常故事,記錄了澳門回歸祖國前後幾十年的時代風雲。
第三部:《熱愛》
《熱愛》由楊玏、啜妮、劉敏濤、張晨光、牛莉、梁冠華等主演的都市情感輕喜劇。講述了都市青年尚晉大學哲學系畢業後,與北京姑娘李貌從戀愛小天地步入婚姻新圍城的故事。這部劇將寫實性和心理性緊密結合在一起,噴薄而出的幽默喜劇色彩與悠長的感傷惆悵並存,為觀眾提供著豐饒的審美資源。
第四部:《河山》
《河山》由王新軍、秦海璐、韓立、王文綺領銜主演的歷史戰爭劇。講述了抗戰期間,衛大河懷抱民族大義,在地下工作者姜雅真等人的影響下,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與八路軍團長高曉山、父親衛錫鉻等軍民齊心奮戰的故事。這部劇作為沉潛創作多年的抗戰題材作品,將這樣的「英雄觀」以精彩的故事呈現出來,令觀眾心懷激盪。
第五部:《諜戰深海之驚蟄》
《諜戰深海之驚蟄》由張若昀、王鷗、孫藝洲、闞清子領銜主演鍵鋒的諜戰劇。講述了1941年上海淪陷時期,以陳山與張離為代表的民族英雄,為了保家衛國,在重慶、上海等城市的隱蔽戰線上堅持與敵人斗爭的諜戰故事。劇中人的愛情、親情、信仰和民族大義相互交織,共同構築了一段真實又艱難的歷史進程,使觀眾觀之難忘,思之奮進。
第六部:《父母愛情》
《父母愛情》由郭濤、梅婷、劉基老琳、任帥等主演的家庭情感劇。主要講述了海軍軍官江德福和資本家小姐安傑相識、相知、相愛、相守的50年愛情生活。正是因為這種煙火味兒濃郁的人生百態,和舒緩不做作的劇情鋪張,成為2014年最具關注度的零差評電視劇。
4、我們為什麼不能和長輩開視頻聊天?
我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開視頻的,我感覺完全沒有必要看他們影響了我們自己的生活,有這個時間可以陪伴家人做一個暖心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生活著不易,我們很渴望遇到暖心的人。
我們在家裡,希望有一個暖心的仔冊愛人,事事想著你,說話有分寸,從不惹你生氣,多好。
在單位,有一個暖心的群體,事事不計較,不笑不說話,從不與你拌嘴,多好;
在外邊,有一群暖心的生人,事事有人幫,人人皆和善,從不與你紅臉,多好。
如果有這樣的機緣,恐怕是世上最最幸福的人了。我 願做這樣的人,估計沒人不想。然而回頭 反觀一下自己,在家裡是一個事事都想著愛人的人嗎!總想讓愛人好好對自己,可自己好好對愛人了嗎!
古人說相敬如賓,你將愛人當賓客相待了嗎!也許,才結婚那陣兒還行,可日子久了,愛人臉上生褶子了,不漂亮了,說話俗了,便 生厭了。
吵 架頻了,誰瞅誰都不順眼了。
所以當你要求別人好好對你,首先你得好好對人。愛出者 愛返,情真時情深。相反,抱怨 者怨來,意亂時意去……
在單位你渴望遇到一群暖心的群體,人人都一團和氣,善解人意,遇事不計較,總體量別人,每天都 笑臉對你,從不與你爭吵拌嘴。
可你做到這些了嗎!你每天都把最燦爛的笑容布施如戚慶給同事了嗎?
你每天都替同事和領導著想了嗎?你從來不把氣遷怒於別人嗎?
如果是這樣,恭喜你,你一定是個最受歡迎的人,也是最最幸福的人。
可事實是你總把情渣握緒帶在臉上,一會晴一會陰,一會這個不好,一會又那個不善,在同事面前說是道非,雖沒大過,但讓人感覺你總有些不對勁,同事疏遠你,領導不信任你,這樣的日子能叫好日子。
5、姐姐是長輩嗎?
你好,姐姐仔枝不是長輩,姐姐是老宴平輩。長輩,是指家族中輩分大的人。也就是說,和父母同輩的人是長輩,比如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和爺爺奶奶同輩的人更是長輩,比如爺爺的兄弟姐妹、奶奶的兄弟姐妹。
輩分,指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主要有高祖輩道、曾祖輩、祖輩、父母輩、平輩、矮輩之分。侍戚銀亦作「 輩份 」,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
(5)我的長輩們的小視頻擴展資料:
姐姐,本來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輩而年齡比自己大的女子。也指親戚中同輩而年紀比自己大的女子和稱呼年紀跟自己差不多的女子,還有年輕女子。以後泛指年齡比自己大的任何女子。
6、重讀長輩這部書作文700字
從小,我們就在長輩的環凱汪氏繞下成長,「長輩」這兩個字對於我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可是我們真的有去了解過長輩嗎?有走近過長輩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三篇關於重讀長輩這部書的作文,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作文一】
長輩是一本厚重的書,年少時草草翻閱,不懂字里行間蘊含的深意,而時光如水,裹挾著我們前進,慢慢沖刷出歲月的褶皺,當我重新翻閱長輩這部書,我才明白,原來長輩於一言一行間給予我的人生教誨如此透徹。
曾經我以為父親是一個堅強的男人,走南闖北,叱吒風雲,沒有他做不到的事情,生活中的失意和壓力根本不可能擊垮他。然而,重新翻閱父親這本書,我發現我錯了。那一年我十三歲,祖母安詳地躺在青白的帳子里,一動不動。父親跪在地上,把頭埋在胸前低聲哭泣,我看到他的肩膀無力地垂下,那個高大父親的背影虛弱得不堪一擊。
於是,我讀懂了父親,他哭過,像個孩子似的。
曾經我以為母親是一個無趣的女人,她哪裡都不去,什麼娛樂都沒有,永遠「宅」在家裡。對於少年的我來說,沒有家長在的時光多麼令人嚮往!然而,重新翻閱母親青春的紀念冊,我驚呆了。泛黃的照片上,那個美麗的少女如同夏日的紅玫瑰,渾身上下散發著青春的活力。聽姥姥說,母親從小到大都是她的驕傲,喏,書櫃里那厚厚的各種榮譽證書就是證明!
於是,我讀懂了母親,正是「母親」兩個字,讓她放棄一切,為我守在家裡。
曾經我以為爺爺是一個嚴厲的人,他沉默寡言,總是默默地看向窗外,當年幼的我任性妄為的時候,他一個凌厲的眼神就足以讓我瞬間安靜下來。我害怕爺爺,認為連他的拐杖都是一副生硬而固執的模樣。而重新翻閱爺爺這本書,我明白了。他少年離鄉,漂泊一生,經歷過飢餓、動亂,而他靠自己的雙手,為兒孫掙得一片光明。他老年失伴,寂寞而蒼老,他愛他的兒孫,卻並不會表達。
於是,我讀懂了爺爺,在他的身上有著時代的印記和歲月的滄桑。
對長輩的了解,是飛速流逝的歲月最慷慨的饋贈。重讀長輩這部書,我恍然大悟:長輩和我們,其實是同一本書,我是他們的後記,他們是我的前言,若不是重讀他們,又何來我的成長?
今天,我用重讀他們,來做最長情的告白!重讀他們,才知道生命的來路如此美麗與鮮活。
【作文二】
每個人都有長輩,我們也都是在所有長輩的關懷下成長的,他們陪伴著我們從年少無知到長大成人,我們自以為十分了解他們,但是他們其實是一部厚厚的書,曾經的我們未曾領悟到書中的真諦,當如今我們再回首重讀長輩這部書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書中真有「黃金屋」。
重讀長輩這部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真意。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同樣的,上天也賦予了每個人不一樣的使命。有的人學習天分很高,那麼,他就應該踏踏實實的學習知識,待到學業有成後,用所學到的知識來為社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有的人經商天分很好,那麼,他就應該本本分分的經商,用上天賦予他的經商頭腦來為社會謀福利;也有的人平平凡凡,沒什麼過人的天賦,那麼,他就應該腳踏實地的平凡過日子,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為社會做出了貢獻。每個人生而不同,但不論是誰,都得腳踏實地的做人。
重讀長輩這部書,讓我學會了處事的態度。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我們每時每刻都避免不了與人相處,這時,處事的態度就顯現出了它的魅力。以前,會因為有的人的一句話不對或者一個觀點和我不同,就會和他吵得面紅耳赤,最後鬧得兩個人見面如仇人一樣;也會因為有的人在背後說了一些無中生有的閑言碎語而耿耿於懷,使得自己的心情受到影響;也會因為有的陵輪人本來自己就不會,但他就喜歡對著其他人指手畫腳而不忿,最後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但是,重溫長輩這部書後,我學到了另外一種處事方式。因為一點小事和朋友盯散鬧得不愉快是沒有必要的,此時,我們只需謹記:退一步海闊天空;因為無關緊要的人說的少許閑言碎語而影響自己的心情是不智的,此時,我們只需謹記:身正不怕影子斜;因為他人自以為是的指手畫腳而生氣是不值的,此時,我們只需謹記:笑看人間百態。
每一個長輩都是一本厚厚的書,當我們重新打開這部書時,我們可以讀出許多讓我們受益終身的哲理,使我們的人生道路變得不再坎坷,讓我們一生都能倖幸福福的,這同樣也是長輩們的祝願!
【作文三】
翻閱過那麼多的書,卻從來沒有好好翻閱過身邊這本名為長輩的書。如今,有幸細細品讀,卻有了新的體驗、新的感悟。
年少的我對父親說不上喜歡,甚至有一絲討厭。模糊記憶中的父親似乎總喜歡抽煙喝酒。每次他從我身邊經過,總能聞到令人難受的煙草味;每次喝的酩酊大醉,總要母親來收拾殘局。每每說著要戒煙戒酒,卻都是說說而已。因此,我總是覺得父親是討厭的。隨著年齡增長,在母親的開導下,我才了解到了父親的過往。曾經的他其實也有過驕人的學習成績,只是因為被一些所謂的好兄弟帶歪,才放棄了讀書。由於自己經受了不好好讀書的苦,才不想我和哥哥步他的後塵,所以在每次與我們聊天時,總是翻來覆去地說要我們好好讀書。
父親總是在他力所能及范圍內給我最好的,無論是小時候嚷嚷著非要買的自行車,還是燥熱盛夏和小夥伴嬉戲後的冰棒。我知道,其實父親也一直愛我的,只是那時的我,雙眼被那討厭的煙草氣息所掩蓋,未曾發現那不善言辭背後最深沉的愛。
父親也在一直用實際行動教導我怎麼做一個人。對朋友要真心,對父母要孝順,他從來都沒有當面跟我說過,但我卻能感受到他一直是用實際行動來影響著我。火焰雖能給我光明,但我不會忘記那執燈的人,而父親,就是那默默守護我的執燈人。
幼年時不懂父親的苦楚和那厚重的愛,長大後因為父親忙於在外務工而我疲於應對繁重的學業很少有機會去和父親相處,就連視頻通話也是草草結束,更不用說去深入了解父親了。幸得這個還算時間充裕的假期,與父親有了很多相處時間。通過相處逐漸發現,我和父親簡直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人,我們兩個人都會在媽媽讓我們幹活的時候瘋狂拖延,最後順利贏得媽媽的一頓數落;原來脾氣都很暴躁,隨著年齡增長又逐漸變得溫和;都是不善言辭,不喜歡直接表達愛意的人。這時我才發現,父親好像也沒有我印象中的那麼糟糕,也沒有兒時記憶中的那般令人討厭了。反而有著許多我未曾挖掘的寶藏。
重讀長輩這本書,令我恍然大悟,其實,長輩和我們是同一本書,我是他的後記,他是我的前言,若不是重讀這本書,又何來我的成長?
7、有一個男孩子。我非常中意他。但是他是我的長輩呀。雖然他歲數比我小。不知道我能不能把他追到手呢?
在家庭中,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關系是需要尊重和維護的。如果您和這個男孩子之間存在著長輩和晚輩關系,建議您慎重考慮,尊重家庭倫理和道德規范。如果您真的喜歡他,可以嘗試向他表達自己的感受,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確認他是否也對您有意思,不要一廂情願。可以通過交流和觀察了解他的態度和想法。模橋
確認家庭的態度和意見,不要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傷害。如果家庭反對或不支持,需要考慮家庭的感受並做出適當的選擇。
尊重他的選擇和決定,不要對他施加壓力或進行強行追求。如果他不願意或不適合和您在一起,需要尊重他的決定。
最重要的旦殲猛是,要理智對待自己的感情和改伏行為,不要做出過激或不負責任的決定
8、我的學歷只有大專,在這個社會真的很低。正好工作也很清閑,所以長輩們就建議我利用空閑時間去提升學歷?
還是很有必哪喚要學習手源,不吃學習的李薯凱苦,就會吃生活的苦。
9、小學生「我的家教家風故事」徵文
小學生「我的家教家風故事」徵文7篇
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健康發展的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培戚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下面我給大家帶來小學生「我的家教家風故事」徵文,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生「我的家教家風故事」徵文篇1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才能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每個家庭都有著各自的家風,只要能從中體悟到積極、健康的正能量,就是好家風,好家風是無聲的教誨,銘記在心、代代受益。
《朱子治家格言》有: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紀曉嵐四戒四宜有:戒晚起、戒懶惰、戒奢華、戒驕傲;宜勤讀、宜敬師、宜愛眾、宜慎食。曾國藩十六字箴言家風有: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我們祖上並沒有傳下如此這般的正式格言家訓,但在父母親的生活、行動、言語等諸多細節中,或許能捕捉我們家家風的蹤影。
據母親所說,父親年輕時家境還算可以,但後來奶奶患了重病,爺爺身體也日漸衰弱,家裡的積蓄很快就花光了。家裡重擔全部落在剛二十齣頭的父親身上,哥哥的出生無疑又加重了他身上的擔子。父親和叔叔去隔壁村莊做幫談州工,老爸做瓦匠,叔叔做木匠,臟活、苦活、累活,沒有半句怨言,收入不多,加上從親戚鄰居家借的,勉強支撐奶奶的醫葯費和一家幾口的口糧,奶奶終究還是沒有逃過病魔的魔掌,幾年後離開了人世,家裡欠下了不小的一筆債。爸爸和叔叔依舊是咬緊牙關,或臟或苦,或大或小,只要能賺來錢,都勤快的去干,後來活兒越來越多,都有了伙計跟著他們干,再後來,附近的活兒少了,爸爸就去縣里攬一些小工程,一點一滴,終於還清了之前的債務。
在我小的時候,家裡條件並沒有改善多少,懵懂的我很是奇怪為什麼老爸帶著一群人幹活,家裡條件並不比別人家好呢。每臨近春節,家裡都是人來人往,有時老爸連續幾天都是早出晚歸,我疑惑不解,不知道哪個時點,我突然意識到這究竟是什麼情況,原來工程款一直拖欠導致工人工資發不出來,每到年關,工友們都來向父親要工資,父親是個厚道的人,平日里已墊付不少,此時只能將家裡不多的積蓄給工人們發工資;另一方面,他也不停地向各個經理要工程款,據說那些經理到年底就躲起來生怕別人向他討錢,這也就不難理解父親地早出晚歸了。
到了上學的年紀,我和哥哥的學費、借讀費、住宿費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筆開銷,村裡也有幾戶人家的孩子輟學了,而無論家裡多困難,父母從沒動過不讓我們上學的念頭,因為他們知道讀書對我們是何等重要。
父親長期在外工作,我平日里和母親一起的時間多。母親勤勞,小時候我穿的都是她納的「千層底兒」、用自家種的彈得棉花做的笨重棉褲、縫縫補補的衣服和襪子;母親儉朴,吃飯碗里不剩半顆米粒,將有些發黃的饅頭皮兒剝下來吃,給我們吃饅頭芯兒,還總謊稱皮兒有勁道;母親嘮叨,但嘮叨中無不透露著對我們的愛。如今家裡條件改善不少,母親的這些習慣卻依舊保留,我們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她影響。
家風如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浸漬、渲染,融化在每個家庭成員的血液之中。父親的負責擔當、吃苦耐勞、善良厚道,母親的勤勞、儉朴、愛家顧家,都潛移默化而又深刻持久地影響著哥哥和我。
美好的品質都值得借鑒和傳承。家庭的教育鋪就了人生底色,終將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應該承接父輩的正能量,借鑒古人留下的人生智慧,言傳身教、身體力行,配侍陵將自家和他家的好家風傳承給下一代。
小學生「我的家教家風故事」徵文篇2
小時候很怕父親,因為父親很嚴厲,從來不跟我們親熱嬉鬧。一米八四的大個子和筆挺的身材更是對我們形成了巨大的威力。每天只要一聽見門外有父親的腳步聲,我們姊妹五人馬上就斂起笑容,趕緊各自學習或做事去。
父親是公社的食堂管理員,要想往家裡帶點吃的那是順手牽羊的小事,但是父親從來不做。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國家經濟嚴重困難時期,家家戶戶餓得眼睛都綠了,到公社、生產隊偷東西的事情常有發生。我們家八口人,天天喝麵糊吃野菜,我們多麼希望父親能把食堂里的饅頭、麻花帶回來幾個,讓我們也解解饞,飽飽肚子啊!可是父親總是空著手回來,到家裡吃飯的時候,他說「我不吃了,我在公社吃得很飽,肚子沒地方裝了」。其實父親說的是假話,他是想省一點糧食給我們吃,母親最清楚。
父親從來不許我們占公家便宜,他說:「公家的東西一絲一毫都不能動,看都不能看,因為你看了就想拿,拿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父親的嚴加看管下,我們一家人天天餓著肚子,也不敢走到公田裡去偷掰一穗苞米,偷摘一顆蘋果。每到秋天果實成熟的時候,父親就提醒我們:上學、下地幹活都不許走生產隊果園邊上的路,免得擔嫌疑。我們不服氣,心想「不從那走從哪走?我們不偷不就行了嗎?」父親看出我們的心思,正告我們:「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你從那邊走,看果園的人就得出來看看,是不是有人偷果,給人家添麻煩。」我們只好聽父親的話,繞著道上學。
父親的教育雖然沒讓我們得到「實惠」,但是卻得到了左鄰右舍的稱贊。生產隊長開會表揚我父親,說「曲洪山會教育孩子,大家都要向他學習。」
父親是生產隊里最信得過的人。有一年秋天,生產隊要儲存上千斤地瓜作種子。隊里沒有地方,只能放在私人家裡。那時家家都想從中撈點便宜,都自告奮勇。隊長對我父親說:「放在你家最放心!相信你!」父親覺得這是莫大的榮耀!比揀了錢還高興。回到家裡二話不說就把西屋大炕滕出來。地瓜這東西特別嬌慣,溫度太高了長芽子,太低了又怕凍壞。父親就讓母親每天做飯時注意火候,保證西屋炕不涼不熱。
地瓜運來的時候,生產隊沒過稱,以示對父親的尊重和信任,父親堅決不同意,隊長只好大略稱了一下,說是1200斤。隊長說:「放時間長了,會跑水分,春天過後份量就不會這么多了。」父親記住了1200這個數字,天天告誡我們不許偷吃,如果誰動了公家的地瓜,他要以家法處治。母親有點不高興,說:「這么多地瓜,孩子們餓了吃一兩個也算不了什麼,要不然讓他們換一家去。」父親聽了這話,眼睛一瞪:「我看誰敢!」母親就不敢吱聲了。
西屋沒有門,只是一塊布簾子,一掀就可以進去,可是父親的囑咐像打雷一樣,我們連動一下門簾都不敢。第二年春天,生產隊來拉地瓜,一過稱,不但沒有短斤缺兩,還漲稱了(其實隊長當初過稱時就故意少說了一些)。這件事傳出去之後,父親的聲望更高了,「手腳干凈」成了眾人對父親的一致口碑,也從那以後,生產隊年年把地瓜存放在我家,又年年按期如數地拉回去。
父親就是這樣傳承著祖宗的家訓,保持著清正高潔的品格不受半絲污染。他一生沒有從公家拿過一張紙,沒有在公田裡揀過一粒米,沒有在山上砍過一棵樹,甚至沒有挖過一個樹根,他的心地就像他的衣服一樣永遠乾乾凈凈,整齊嚴肅。
父親的不貪公物讓我們有了好家風,一代傳一代,直至今日。前幾天,我和先生商量清明節為公婆掃墓的事,路挺遠,小叔的車只能坐五個人,如果我和兒子也去的話,就只好再打一輛車。我先生說:「我單位的車閑著,我可以開去。」我兒子馬上舉手報告:「媽媽說公家的便宜不能占,你開單位的車不是占公家便宜嗎?」我和先生相視一笑,當即決定不用公車,我和兒子換個時間坐計程車單獨去。
我們深深地懷念父親!是他老人家給我們樹立了榜樣,讓我們保持了清正家風長久不敗。在父親過世的第2個清明節來臨之際,讓我們真誠地道一聲:「父親您好!我們感謝您!」
小學生「我的家教家風故事」徵文篇3
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你的教育已經給孩子的生命打下了最重要的烙印。教育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
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更健康的成長,而我從小就沐浴著好的家風。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磕磕絆絆,但他們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是他們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和父母出去吃大餐。記得很深刻,有次吃喜酒,菜還只上了2道,我看得眼饞,已經想吃了,拿起筷子准備夾菜,媽媽一把奪過我的筷子,並適時對我進行餐桌禮儀教育。雖然當時很生氣,但是現在我要感謝媽媽,是她讓我明白了餐桌禮儀的重要性。媽媽經常教導我:「自古,中國人便十分重視餐桌禮儀,中國人的餐桌禮儀體現在禮、孝、德、讓、教。講賓客長幼之禮,尊敬長者的孝道,飲食謙讓有度且不浪費糧食,像你這樣,菜沒上齊,客人沒上桌就想吃,就是不懂禮儀。」
現在我長大了,如果我吃飯只用一隻手拿筷子,另一隻手放在桌子下面,媽媽依然就會批評我。她認為這樣的儀態是不妥當的,他堅決表示有教導的必要。
其實,懂不懂禮儀、會不會禮儀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怎麼動筷子、使刀叉,衣著打扮是否得當、與宴會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談、雙手如何擺放,這些禮儀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更是「為他人著想」。試想,和你同一桌的家人或是朋友,
當看到你不懂禮儀,他們的感受如何?每個細微的肢體語言都是一種信息的傳達,或許身為當事人的我們並不在意,但這樣的行為一方面體現一個人的內涵,另一方面傳達出外在的素養。
我的爸爸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貪圖名、利,也不去羨慕別人家多麼有錢,有權勢,只是默默地為我們這個家付出著。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曾發生在一個晴朗的秋日,我和爸爸一起去參加他的同學聚會。待我精心「梳妝打扮」一番後,看到爸爸,他還是穿著一件普普通通的襯衫。「爸爸,你不換衣服嗎?」「不換了,穿那麼好看干什麼。」「哎呀,我們不要和別人比,我們只要過著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就好了。」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在聚會時,爸爸遇到了一個和他曾經很要好的同學——張叔叔。張叔叔的兒子小時候成績很差,長大了也不誤正業,游手好閑。於是他們便聊起了家風、家教對兒女的影響。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不注重家教對孩子的影響了,只覺得孩子在學校學習就夠了,自己卻不管孩子,任由他們去,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怎麼能好得了呢?」我的爸爸先說道。
「說來也慚愧,我就是這樣的人,要不是我妻子一直在關心著、管教孩子,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孩子會怎麼樣。」張叔叔嘆了口氣說著。「家庭中的家風、家教好,這個孩子才會茁壯成長,如果家風、家教不好,這個孩子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爸爸對張叔叔說著。
張叔叔也附和著:「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於不重視家教,最終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也從反面證實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難怪在同一間教室里,在同一個老師的教育下,學生會有優劣之分!夫妻關系融洽,家庭和睦的孩子性格會大相徑庭!」
現在我參加工作了,作為班主任,研究班裡的學生發現,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生活在問題家庭中,不是父母離異了,就是常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留守兒。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好的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幸福、和諧、美滿、昌盛的法寶。父母還經常說:「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他們就是我們家裡的一面鏡子,從小就教育我要勤儉節約。他們說:「節約要從一滴水、一度電做起。」我們家的節電方法:床頭燈、房廳吊燈都用的是白熾燈,並且加裝了調光節電裝置,父母經常說:「離開房間,隨手關燈」;我們家的空調的溫度設定都是恰當即可,在家用空調製冷時,爸爸說:「設定溫度高2攝氏度,就可節電20%」;我們家還把淘米水用來洗菜或洗碗,洗完菜的淘米水可用於澆花,擦傢具;洗衣機漂洗衣服洗滌水用來拖地、沖坐便器;媽媽經常囑咐我說:「洗澡時掌握調節冷熱水比例,不要將噴頭始終地開著,更不應敞開用水,淋浴要抓緊時間,全身淋濕即關噴頭,用肥皂或浴液搓洗,一次沖洗干凈」;爸爸經常說:「持身儉,則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儉,則家業興隆,永世不墮。」看似嘮叨的瑣碎事竟然促成了我一個好習慣。是呀!有什麼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麼樣的為人處世態度。
父母的教導,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再好也應以「儉」持家,因為儉以養德呀!作為家庭一員的我,應當成為一個良好家風的傳承者、發揚者,使良好家風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家風是一種無聲的教誨、無言的`囑托、無痕的傳承,是最基本、最經常、最具有影響力的正能量教育。
小學生「我的家教家風故事」徵文篇4
良好的「家教」之於良好的「家風」至關重要,良好的「家風」之於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和睦、和諧、文明、進步也是不可或缺,這個綿延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說它是中華民族的一條根,也毫不為過。
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是很豐富的,家訓、家教、家風就是極具價值的一個系列。《大學》里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正是個人與國家、社會之間最重要的連接點。每個人都是由「家」走入社會的。毫無疑問,良好的家風、家規、家教對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審美標准、操守品行,乃至生活習慣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社會由個人組成,家風是社會風氣的基礎。
良好家風的形成必須靠家教。不幸的是,我們今天已經不自覺地將「教育」窄化為「學校教育」,以為「學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我們並沒有將「家教」安置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在這種語境下,「家教」甚至成了校外補課的同義詞。這難道不讓人擔憂嗎?曾國藩晚年在《與弟書》中寫道:「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我們真應該三思其言。
在傳統中國,幾乎每家、每族、每姓都有自己的家訓,通常在匯聚族人祭祀祖先時,由族中長老領誦,敬謹恭讀,這就讓族中子弟從小耳濡目染。可惜的是,這一優良傳統曾經被我們自己摧毀並且遺忘;可喜的是,近年來,它已經在民間復甦並且復興。凝聚著祖先智慧的教誨、訓誡,又重新在子孫後代的耳畔響起,滋潤著他們的心田,培育著良善的種子。
「家訓」不僅是每個家族的財富,也是社會的財富。「家教」不僅關乎每個家族的子弟,也關乎社會整體。良好的「家風」,非常有助於構建和諧社會。
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不等同於教養,文化不等同於文明。教育必須體現為教養,文化必須落實為文明,才有真實的價值與意義,否則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都是令人懷疑的。從教養、文明的角度看,家訓、家教、家風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不言自明、毋庸置疑了。
小學生「我的家教家風故事」徵文篇5
從小,媽媽就教育我,對待長輩,我們要有禮貌,這樣才是個懂事的小孩兒,這也讓我一直記得,見到長輩,要主動問好。尊敬長輩似乎已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我的習慣。我們家呢,在和長輩一起吃飯的時候,都會先等長輩動筷,其餘的人才會動筷,媽媽說,這也是一種禮貌,所以每一次和長輩一起吃飯時,我都會看到,長輩先動筷的情景。記得一次家裡的聚餐,吃飯時,長輩還沒有動筷,大家也都沒動筷,那時,我就問媽媽:「媽媽,為什麼她們都不吃飯啊?」媽媽笑著回答我:「因為這是一種禮貌啊!你看,長輩都沒有動筷,所以我們不能動筷。」我又問:「那是不是一定要等長輩動筷了,我們才能吃飯啊?」媽媽說:「對,在我們和長輩一起吃飯的時候,如果長輩沒有動筷,那麼我們就不能動筷,知道了嗎?」我說:「嗯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會記得的。」然後,長輩動筷了,在長輩動筷後的,大家也都吃起了飯,從那次聚餐之後,我就又學到了一個知識,我覺得這應該算是一種餐桌禮儀吧!
我記得我小時候,老是不喜歡端起碗來吃飯,有一次,媽媽看見了,就打了我的手,媽媽對我說:「吃飯的時候,要把碗端起來!」我就問媽媽:「為什麼呀?」媽媽回答說:「因為端起碗來吃飯,也是一種禮貌啊,你想想,如果你去別人家吃飯,如果不把碗端起來,別人就會說,這個小孩不懂禮貌。」我聽了之後,立馬就把碗端起來了,因為我不想讓別人認為,我是一個沒禮貌的小孩,然後我對媽媽說:「媽媽,以後我知道了!」從那以後,爸爸媽媽看見我不端起碗來吃飯就會提醒我,我被提醒後,也會立馬把碗端起來。
我一直會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因為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就一直在教育著我,我不想讓爸爸媽媽的教育全都變成廢話,所以我總是會遵守該遵守的禮貌。
懂禮貌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的知識,這也讓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的小細節,都需要去注意,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小學生「我的家教家風故事」徵文篇6
談起我家的家風,我想起了幾個故事,其中有些是我記得真切的,有些是聽父親母親後來說的。這些事看似稀鬆平常,卻影響我至深,浸潤我一言一行。
百善孝為先
《三字經》里黃香溫席的故事,父母不知給我講了多少遍,百善孝為先是小時候父母經常給我上的課,也是我家的傳承。
講起孝道,父親經常拿奶奶給我做教材。我的祖奶奶不到70歲就中風癱瘓了,那時候家裡負擔重,又缺少勞動力,大家都要下地幹活掙工分。奶奶當然也不例外,白天她跟著大家一起下地幹活,休息的時候就跑回家照顧祖奶奶,給她喂飯。晚上還要去祖奶奶房裡看她好幾遍,渴了給她喂水,不舒時給她撓一撓、按一按。祖奶奶大小便失禁,也是奶奶一直給她擦洗身子,更換衣物。「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你奶奶盡心伺候你祖奶奶好幾年,直到她去世,那幾年裡我從沒聽過她一句抱怨。」奶奶讀書不多,身上體現出來的卻是大德。
耳濡目染,父親也傳承了奶奶的美德。我的印象里,父親很少對爺爺奶奶大聲說話,老人生病的時候,父親總會親自去老家接老人看病。近幾年爺爺身體不太好,老有頭腦眩暈的症狀,父親帶他看遍了附近的醫院,一聽說有什麼新葯就會第一時間請教醫生,確有其效便會託人在外面尋。保健枕、按摩儀,只要聽說有用就會往家裡買,爺爺的記憶不太好,有時不記得是否吃過葯,父親便每晚叮囑,若是沒親眼看見爺爺服葯,還會把葯瓶里的葯數一遍,確保爺爺已經吃過才放心。
待人以寬
「饒人不痴漢,痴漢不饒人」是曾祖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後來又成了父親的口頭禪。小時候我不太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父親對我說記住「得饒人處且饒人」就對了。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最初的理解。
那是1998年夏天,母親帶著不滿兩歲的弟弟上街買菜,弟弟被背在背後,手裡拿著母親的錢包把玩。菜市場人多路擠是小偷經常出沒的場所,弟弟手裡的錢包因為並不在母親視線范圍之類自然成了小偷的目標。趁著母親挑菜的間隙,小偷一把搶過弟弟手裡的錢包轉身就跑,弟弟哇哇大哭起來,母親趕緊回身,發現了原因,兩步搶上去攥住了小偷的胳膊。小鎮上的人們大多互相認識,於是周圍的人都圍過來堵住了意欲逃走的小偷。母親當街質問起小偷,讓他把錢包還回來,一開始小偷死不認賬,周圍有人便出來作證說自己看見了。僵持之際,圍觀群眾中認識父親的人趕緊打了電話給他。
一會兒,父親到了,他先謝過周圍的熱心群眾,然後讓大家都散了,之後父親出人意料地請小偷到家裡吃頓飯,小偷一開始不敢去,以為父親是要關門打賊,後來在周圍人的勸解下還是去了我家。中午,母親燒了一大桌子菜,父親讓他別客氣,還不時給他夾菜。「兄弟,誰都有困難的時候,但路子千萬不能走錯了。」父親斟了一杯酒遞給他。小偷接過父親的酒,望著滿碗的菜,兩行淚滾了下來。
原來小偷是鎮子周圍的人,當時圍觀群眾中有人認出了他,把情況告訴了父親,這人原也不是什麼壞人,就是最近幾年家裡有老人一直生病,光景很不好,估計也是沒有辦法才走上了歪路。這件事情之後,再沒聽過他偷雞摸狗的消息。
清白做人
我家溫飽有餘,算不上富裕,但從小父親就教育我們,對於利益不要錙銖必較,不義之財不可得,做人清白方是好。
上世紀90年代,不到30歲的父親當上了鎮上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主任,不算什麼官,但在旁人眼裡卻有不少實惠。那時候金融市場不像現在這么活躍,貸款管得緊,鎮上和村裡想貸款的人卻不少,僧多粥少,於是大家就想起了「辦法」,記憶中經常有人拎著土雞蛋、老母雞、煙酒之類的東西來我家拜訪,父親總是一一謝絕。
有一次,一位農民老伯提著幾個袋子來到我家,莊稼人實誠,一來就說明了意圖。父親聽後笑著對老伯說:「老人家,您看這樣要得不,您先把東西帶回去,再來找我談業務,您這東西擱這兒我就沒法跟您往下談了。」老伯拗不過父親,只得提了東西回去。事後,父親帶上其他同事去老伯家走訪,了解他家情況以及貸款原因。老伯家條件符合業務規定,父親便及時為他辦理了貸款。
還有一次,鎮上一位開飯館的付叔叔來到我家找父親下棋,將近傍晚,父親便留了他吃晚飯。席間付叔叔聊起了他的生意,表示想擴大餐廳規模,需要資金,請父親幫他想想辦法,晚飯之後他便告辭了。晚上,母親打掃衛生的時候在付叔叔白天坐過的沙發靠墊後面發現了一個信封,打開一看裡面裝的竟然是錢,父母相視,明白了付叔叔的目的。第二天,父親帶著信封去付叔叔的飯館,准備把錢還給他。父親到的時候,飯館里有人正在吃飯,他便把信封塞進付叔叔手裡,說道:「老付啊,上次我在你這里借的錢我現在周轉開了,今天來還你,謝謝啦!」當時付叔叔先是一臉錯愕的樣子,隨後便臉紅了。付叔叔的貸款申請在政策支持范圍內,父親也按規定給他辦理了。付叔叔踏實勤勞,又經營有方,飯館生意越做越好,很快便還清了貸款。
沒有太多大道理,我的父母是怎麼說的就是怎麼做的,雖都是些日常瑣碎事,體現的卻是我家的風尚,我深信之。
小學生「我的家教家風故事」徵文篇7
「嘿呀、嘿呀……」是哪家在漆黑深夜還點著通明的大亮燈,在辛勤地為家操勞,使家而明亮?是我們的家!這盞黑夜中的明燈,在社區,不,在溫州,是一束最閃耀的光芒。
告訴你,我們可是這社區里少有名氣的勤勞之家。四代祖傳,代代勤勉!
要說,就從奶奶說起。我奶奶這把年紀,也是忙個不停。在我們各自外出學習、工作之時,她就利用時間,在家裡左洗右刷,從沒閑著。
早晨,奶奶都起得很早的,她幫我們准備好早餐,就開始干其他活兒。我起床目視奶奶的一舉一動,她拖地時聲音十分輕,似乎生怕打擾我的睡眠。
我知道,奶奶的身體不是特別的硬朗。干體力活過久,對身體有些許的影響。她為我們,累垮了身體。瞧,奶奶的動作緩慢,但她拖地拖得很乾凈,如果一些地方她還認為臟的,要重復著拖來拖去,不拖干凈決不罷休。如果實在不行,她會皺緊眉頭,搖搖頭,拿來洗潔精拖而再,再而拖。奶奶,為我們付出這么多,我們都心疼你,感激你!
在奶奶的影響下,媽媽也是一位勤勉的人。是我們值得一提的人。她白天在單位認真工作,正因為這種態度,每年都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媽媽下班後,我總能聽到她匆匆的腳步聲和氣喘吁吁聲。媽媽一手提著包,一手提著為我們准備晚餐的菜。她表現得沒有特別的誇張,只是為了避免引起人家的注意,只是小聲喘氣。晚飯後,媽媽放棄了娛樂項目,也沒有倒頭休息,而是幫著家裡做家務活。白天奶奶干,晚上媽媽搶著干,讓奶奶休息。
一次深夜,我不知怎的,驚醒。模模糊糊中,我看見書房裡閃著微弱的燈光,媽媽還在收拾書架!左一擦,又一理,持續不斷。我看見媽媽臉頰旁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媽媽的背微微駝著,曾經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兒怎麼有些駝呢?我的睡意全無,書房裡的燈依舊亮著。媽媽,白天在單位工作,晚上還要不辭辛勞在家整理家務。媽媽不愧是我們的勤勞榜樣!
我在奶奶、媽媽的耳濡目染下,也學會了勤勞。在學校我可是衛生大組長,不僅勞動響當當,學習也不例外。
一次,林老師布置作業,很少。但要求我們認真完成。是的,只有兩項,一項是常規作業,另一項是作文。那次我寫了兩個小時!作文寫了五面。完成的很認真。也許是平時課外書看得多,拿起筆來,我的靈感就會突發,越寫越有勁。那次作文,我被當眾表揚,那是勤勞的結果呀!
我們家的家風——勤勞之風,願它常駐我家。願那勤勞之風,飄在中華民族的上空,飄進千家萬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