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長輩親人詩句
1、關於「悼念長輩」的古詩詞有哪些?
關於「悼念長輩」的古詩詞有:
一、夢微之
唐代: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釋義:夜裡做夢與你攜手共同遊玩,早晨醒來淚水流滿巾也不擦拭。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長安城草生草長已經八個年頭。想你逝去九泉屍骨已經化成泥沙,我還暫時寄住人間白發滿頭。阿衛韓郎已經先後去世,黃泉渺茫昏暗能夠知曉嗎?
二、李白墓
唐代:白居易
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釋義:李白的墳就在採石江邊,墳地周圍的野草向著天邊肆意蔓延。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當他還在人世時,曾經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但凡是傑出的詩人,大都命運多舛,可又有哪一個的命運,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慘?
三、遣悲懷三首·其三
唐代:元稹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釋義:閑坐無事為你悲傷為我感嘆,人生短暫百年時間又多長呢!鄧攸沒有後代是命運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鳴。即使能合葬也無法傾訴衷情,來世結緣是多麼虛幻的企望。只能睜著雙眼整夜把你思念,報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雙眉。
四、為薛台悼亡
唐代: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
手攜稚子夜歸院,月冷空房不見人。
釋義:一邊是就要枯死的梧桐樹一邊是久病的身軀,每當想到人死後要去九泉之下心裡感到悲傷。夜晚手拉著年幼的兒子回到了自己的故園中,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沒有看見任何人。
五、吊白居易
唐代:李忱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釋義:你應該繼續做大唐的詩人,誰教你那麼突然就走了。人如浮雲,想留也留不住你,願你隨處安居,原諒我造化不夠,想喚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願你九天之上能夠快樂,巧妙地嵌入逝者名、字。
你名聞大唐天下,你的詩篇光耀子孫,連孩童也會吟《長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你的功德和聲望行人盡知,我會常常想起你來。
2、關於悼念長輩的世逝詩句
3、關於「悼念長輩」的詩詞有哪些?
1、《哭宣城善釀紀叟》唐代:李白
戴老黃泉下,還應釀大春。
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釋義:紀老在黃泉里,還會釀制老春美酒。
只是陰間沒有李白,你老賣酒給何人?
2、《 哭孟浩然》唐代:王維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釋義:老朋友我再也見不到了,漢水滔滔仍然日夜東流。
請問襄陽遺老今在何方?江山依舊何人再游蔡州?
3、《沒蕃故人》 唐代:張籍
前年伐月支,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釋義: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軍覆沒。
吐蕃和唐朝斷了音訊,我與你生死兩隔,長久別離。
戰場上無人收拾廢棄的營帳,歸來的戰馬還認識殘破的軍旗。
想祭奠你又懷疑你還活著,此時只能朝著天邊痛哭沈涕。
4、《夢微之》 唐代: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釋義:夜裡做夢與你攜手共同遊玩,早晨醒來淚水流滿巾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長安城草生草長已經八個年頭。
想你逝去九泉屍骨已經化成泥沙,我還暫時寄住人間白發滿頭。
阿衛韓郎已經先後去世,黃泉渺茫昏暗能夠知曉嗎?
5、《對酒憶賀監二首》唐代:李白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釋義: 四明山中曾出現過一個狂客,他就是久負風流盛名的賀季真。
在長安頭一次相見,他就稱呼我為天上下凡的仙人。
當初是喜愛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卻已變成了松下塵。
每想想起用盎龜換酒的情景,不禁就悲傷地淚滴沾巾。
狂客賀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陰道士的歡迎。
御賜一池鏡湖水,為您游賞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僅余故居在,鏡湖裡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場大夢,使我凄然傷情。
6、《 周頌·雝》先秦:佚名
有來雝雝,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於薦廣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綏予孝子。
宣哲維人,文武維後。燕及皇天,克昌厥後。綏我眉壽,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釋義: 一路行進很從容,到達廟堂肅又恭。助祭都是公和侯,主祭天子誠又敬。進獻一頭大公牛,助我擺好獻神靈。偉大光明的先父,安撫孝子的心靈。
臣子個個明道理,君主文武全能行。上帝安寧又快樂,能讓子孫都昌盛。祈求賜予我長壽,保佑多福有吉慶。已勸父王來歆享,再勸母後也來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