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幾歲生日長輩
1、古人過生日有哪些習俗
在過去,「過生日」和「祝壽」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壽」字的本意是指人的年齡大,如《說文》所釋:「壽,久也。」《廣韻》所釋:「壽,壽考(同老)。」《篇海類編》所釋:「壽,老年也。」
民間把「五福」俱全視為人生最大的幸福,所謂「五福」就是《尚書·洪範》中記述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同有)好德,五曰考終命(即有一個好的人生結局)。」把「壽」推為「五福」之首。正是在這種人生觀的指導下,從古至今人們十分重視各種追求和祝願長壽的活動,由此也就產生了祝福長壽的禮儀。這種禮儀大都是在老年人的生日時舉行的,當地稱之為「祝壽」、「拜壽」、「賀壽」、「慶壽」、「做壽」、「過好日子」等等。
從上述傳統觀念出發,把幼、少、青、壯年的生日禮儀,叫做「過生日」,而不能叫做「祝壽」,俗以為這樣叫了是會「折壽」、「短命」的。那麼,在什麼年齡「過生日」才能叫「祝壽」呢?這從來沒有統一的規定。從當地民間習慣來說,一是要在50歲以上或是有了孫兒;二是父母已經去世。一個人如果父母健在,即使已經過了50歲,也不能在家中「祝壽」,只能「過生日」,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尊親在不敢言老」。古人把「壽」分為上中下,100歲稱上壽,80歲稱中壽,60歲稱下壽。因此,並不是人的每一個生日都可以稱作「壽」的。古人對於祝壽和人的年齡段,都有一些專門的稱呼和比喻。首先,對於男性和女性的祝壽有不同的稱呼,男性稱為「椿壽」,女性稱為「萱壽」。天命之年指男子進入五十歲這個年齡段。花甲之年指人進入六十歲這個年齡段,六十歲又稱「耳順之年」。古稀之年指人進入七十歲這個年齡段。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的高齡老人。期頤指人滿百歲。百歲以上的壽星,也有以「天年」作喻的,意思是上天賜予的高壽。另外,在關於祝壽的稱呼中,還有三個專門的稱呼:七十七歲被稱為「喜壽」,因為喜字的行書,和七十七這三個字很相近;八十八歲被稱為「米壽」,因為把米字拆開,上面兩點像個八字,中間是個十字,下面又是一個八字,合起來就是八十八;九十九歲被稱為「白壽」,因為百字缺一橫,即「白」字,一百缺一,從數字上推就成了九十九。
「請吃酒,掗拜生」,說明做壽是兒孫主動張羅,不必送請貼。已分家或出嫁子女要全家都到,以示隆重。親戚間的平輩、晚輩及老人好友均前來祝賀。給老人祝壽忌間隔,直到老人壽終。若有遺忘,子女謂之「不孝」,親友謂之「失交」。因故缺席應提前告知。慶壽者多屬年高長輩。建國前,平輩的「親家」多送長壽面、壽桃、大發糕等禮物。富裕之家則送金或銀制的「壽星公」。晚輩致送現金,名為給「壽星公添食」。主人款待賓客時「早面晚席」,中午吃精製面條,叫吃「長壽面」,晚上設宴招待,稱喝「長壽酒」。建國前,有些大戶做壽還要演步堂戲,以顯示其豪華富有。壽禮中必須有壽燭、壽桃和長壽面。壽燭,為紅色,長一尺左右,重約一斤,蠟面上印有金色的壽字或松鶴圖,上壽時點燃。壽桃又稱壽包,是壽誕的主要禮品,要有104隻,意謂「出頭出腦」。長壽面,壽宴上食用的面條,壽日吃面,取「綿長」之意,以祝壽星延年益壽。壽誕前一天,慶壽之家先要設壽堂,高掛「壽」字、壽軸、壽星和壽聯等。壽星是分管長壽的神,被畫成老人模樣。壽日凌晨需祭神。下午壽公壽婆接受晚輩跪拜,分贈「壽錢」。拜壽畢,開筵席,壽公壽婆坐正席首位,眾晚輩分別敬酒。筵畢,向四鄰分贈壽包、金團。一般人家多不做壽,無論長幼,每逢生日,僅吃頓面條以示祝賀。建國後,過生日之風仍很盛行。由於群眾思想覺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迷信色彩逐漸淡薄,過生日時,食品花樣逐漸增多。近年來,為老人祝壽的方式,增添了現代色彩,如子女陪老人旅遊;當地黨政領導親往祝壽、送壽幛、贈禮品、致祝詞;老年協會在老人節期間,為當地逢十的老人照相留影、饋送禮物,為百歲老人祝壽;群眾業余文藝組織為老人作專場演出。家庭則開筵席,宴請賓客,晚輩為長輩贈送禮物如舊。非逢十生日,一般送蛋糕,不受年齡限制,有的舉辦生日派對(聚會),相互祝賀。
2、古代中,生日怎麼說?
1、老人的生日叫「壽辰」,但是要稱為「壽辰」,至少要到60歲,擺壽宴,吃長壽面,接受家人的祝福。
2、生辰:有生之日,生日。生辰八字在舊時中國民俗中應用廣泛,特別在舊時訂婚時,男女雙方要把各自的生辰八字寫在庚貼上互相交換,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
3、誕辰:誕生的時辰,即出生的時間。現在一般是對所尊敬的人,說「誕辰」。
(2)古代十幾歲生日長輩擴展資料:
為生日舉行慶祝儀式,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新生嬰兒滿周歲時,會舉行「抓周」。孩子10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示慶賀。
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說20、30、40歲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更多的時候往往是父母煮幾個雞蛋就糊弄過去了,這叫「小生日」。
慶賀生日的人家,會先為壽星蒸米粉或麵粉做的「壽桃」(壽越高,桃越大)分送給親族好友,同時告訴他們為家中某老人幾十壽慶之喜。祝壽以女婿女兒為主,兒子媳婦陪襯。
慶壽的時候,慶壽的家庭發出請柬,同時布置壽堂,堂前正中掛金色「壽」字,或者掛「百壽徒」,兩邊掛賀聯「福如東海大,壽比南山高」。
擺好壽堂後,壽辰前一天晚上,紅燭高照,壽星在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後,端坐上堂,受子孫和幼輩叩拜禮,這就是俗稱的「拜壽」。壽誕日為正日,清晨,鳴放鞭炮,親族好友登門祝賀,這就是「拜生日」。
3、古代十歲的生日叫什麼 有什麼特點嗎
成童禮。
「成童禮」是古代中國貴族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種禮儀。《禮記》:「成童,舞象,學射御。」
意在「年齡稍大的兒童,感恩立志」,生命進入少年時代。故行此禮以養其正,非常重要。此禮失之數百年,2006年4月5日,由申自強首行於鄭州11中北校初一年級。
特點:
1、月台始禮
2、准備跨過欞星門
3、敬香
4、點硃砂 啟童智
5、啟蒙開筆
6、敬聖人 拜先師
7、學象舞
(3)古代十幾歲生日長輩擴展資料
「成童禮」讓孩子知曉父母養育恩
悠悠華夏文禮,諄諄教導謹行。成童禮」是古代中國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種禮儀,目的在於讓孩子知曉父母養育之恩,學會孝敬父母。
如今,這樣的國學傳統禮儀不僅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也受到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喜愛。七里河小學三年級全體師生與家長共計1000餘人,共同參與了學校精心策劃准備的這場「成童禮」。
4、古代十歲的生日叫什麼 有什麼特點嗎
<
5、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人這一輩子,每一個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所以古人就根據每個年齡段表現出來的特徵,從而賦予了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更形象、詩意的表現了人們在那個年齡段的特點。關於年齡,我們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來稀等常見說法。這里小編就把在古代什麼樣的年齡段叫什麼樣的名稱,其中許多稱謂也是有男女之分的一一分享給大家。
0-1歲:赤子、襁褓
未滿周歲的嬰兒。
赤子——剛生的嬰兒。
襁褓——把嬰兒包裹在小兒被中。
2-3歲:孩提
指初知發笑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歲:垂髫(tiáo)
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女孩7歲、男孩8歲:始齔(chèn)
《說文》:「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齔」指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由此稱。「始齔」也是童年的代稱。
另:女孩7歲又稱髫年。男孩8歲又稱齠年
8-14歲:總角
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也用「總角」代指人的童年階段。
10歲以下:黃口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
10歲:幼學、外傅之年
金釵之年:女孩12歲。
女孩13歲:豆蔻
源自唐朝詩人杜牧《贈別》詩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歲的少女。
男子13歲:舞勺
古代13歲的男孩學習的一種文舞。
女子15歲:及笄(jī)《禮記》:「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本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男子15歲:束發,男子到了十五歲,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男子15-20歲:舞象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詞。《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女子16歲:二八、碧玉年華、破瓜之年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
晉人孫綽《碧玉歌》:「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寫出二八妙齡少女的清新美好。
破瓜並非女子破身的意思,仍如上面所說的,將瓜字破為二字。
男子20歲:加冠、弱冠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但體猶未壯,故又稱「弱冠」。過去男女成年又稱「結發」——扎結頭發。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
30歲:而立、始室、克壯
而立——源自孔子言論(前文),立,「立身、立志」的意思。
始室——出自《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正當壯年。唐魏徵《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40歲:不惑
源自孔子言論,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艾、知天命(知命)、半百
艾——出自《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知天命——源自孔子言論。《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後人因以「知天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60歲:耳順、花甲之年、耆(qí)
耳順——源出孔子言論;
花甲——我國以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六十年周而復始。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61歲:還歷壽
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從心之年、古稀、杖國之年、致政之年
從心——源出孔子言論;
古稀——源出杜甫詩;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杖國之年——年過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國都內行走;
致政之年——官吏將執政的權柄歸還給君主。指官員辭職歸家。
77歲:喜壽
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代指。
80歲:傘壽
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
88歲:米壽
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鮐背、凍梨
表示老年人皮膚狀態,見前文。
99歲:白壽
百少一為「白」,亦99,故借指。
100歲:期頤
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需人養護。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
108歲:茶壽
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
140歲:雙稀、雙慶
古稀70歲,雙稀即二倍、1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