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長輩送禮 » 中秋看望長輩的風俗叫什麼

中秋看望長輩的風俗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6-02 01:36:43

1、習俗中秋節

中秋節的習俗-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禮記》中記載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們在大香案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等月亮掛到半空時便開始祭拜。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在這一天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大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已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中秋節習俗-吃月餅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秋高氣爽,月亮最圓,全家團聚——「人月共圓」。正是這種人們希望團聚的願望,因而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其餅必圓……其有婦歸寧者,時日必返夫家,乃團圓節也。」明人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覽志余》中則把中秋與月餅直接聯系起來:「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取團圓之意。」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佳品。
中秋月餅是誰發明的?我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的風俗。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祭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祖宗」。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引進了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加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核)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叫「胡餅」。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傳,有一年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明皇嫌「胡餅」的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就逐漸流傳開來。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宋代詩人蘇東坡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酥是酥油,飴即飴糖),說明當時的月餅製作已經比較考究,味道甜脆,香美可口。元代,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間傳說,元末朝廷為鞏固統治地位,不準民間私藏鐵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高郵人張士誠暗中串聯,在月餅里夾著小字條,約定起義時間:「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派人四面秘密傳遞,以此蒙蔽了搜查的元軍,起義得以成功,後來終於把元朝推翻。
小小月餅也記錄了古代人民反抗民族壓迫斗爭的光輝歷程。明清時代,中秋吃月餅在民間廣為流傳。清朝詩人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此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月餅花樣翻新,品種增多,質量有很大提高。民國時期,廣式月餅最為有名。1927年出版的《民俗》周刊第32期載,中秋展出月餅80餘種,多為廣式。極為名貴的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
月餅發展到今天,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已告別中秋節日食品單一的功能,逐漸演變成四季皆可食用的美昧糕點。其中,京式、蘇式、廣式、寧式、潮式等月餅廣為各地的人們所喜愛。近年來,媒體不斷有披露,一些月餅生產廠家,專門製作了一批造型別致的「超級月餅」、「天價月餅」,包裝極為精緻,標價幾千元、上萬元不等。這哪是在品嘗月餅,而是在吃「派頭」,月餅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含義被歪曲、異化,變成一種畸形的消費形式,很不正常。
自古人們把月餅當做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合家團聚,品餅賞月,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傳下來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傳說起源於唐初。唐高祖李淵與群臣歡度中秋節時,興高采烈地手持吐番商人所獻的裝飾華美的圓餅,指著天上明亮的圓月,高聲笑道:「應將圓餅邀蟾賒 。」隨即把圓餅分給群臣,同慶歡樂。
唐代稱月餅為圓餅,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與吳自牧《夢粱錄》中曾出現過月餅的記載。當時/、月十五吃月餅極為普遍,有高超的製作月餅的技術。清代月餅的品種、質量都有新的發展,餡好、味鮮、形美,餅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祿、壽、喜圖案。現在全國各地因地區不同和用料、調味、形狀的差別,形成不同風格的品種。主要品種有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滇式多種。其餡更是種類繁多,甜、咸、葷、素各有特點,色香味俱佳。
中秋節習俗-打糍粑
和吃月餅相類似,中秋節打糍粑也是中秋節的習俗。
月餅是圓形,象徵團圓;糍粑也是圓形,意味著團圓、團聚,因為是極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徵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離。月餅是饋贈佳品,糍粑也是饋贈禮品
所不同者,吃月餅的范圍是全國性的,而打糍粑的習俗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稻作地區,特別是四川、重慶、湖北、湖南一帶。有民諺說:「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
(《武隆縣志》)打糍粑,就是舂糍粑、搗糍粑,其製作並不復雜。據《墊江縣志》記載:中秋節這天,「民間家家戶戶早上糯米蒸熟後,用木棒在碓窩內舂融,做成糍粑,拌糖或黃豆麵食之。」其具體程序是:浸泡糯米——蒸熟糯米——倒人石碓搗細——團成糍粑(撲上炒黃豆粉)。
打糍粑是中秋節的高潮。常常是節日的佳餚美酒都擺上了餐桌,就等這最後一道糍粑大餐。正當一家老小圍在石碓窩旁「看熱鬧」時,大嫂子將蒸好的熱騰騰的糯米端過來,倒入石碓,早已手持碓棒(糍粑棒)的兩位大力士你來我往,有節奏地打起糍粑來,既舂又搗,既揉又扯,從幾十次到幾百次,不禁哼起了「嘿!嘿!」的號子聲,一時間,大力士大汗淋漓,旁觀者繼續鼓勵,有時也來打幾下。在全家的熱心關照下,糍粑終於擺上餐桌,吃起了中秋團圓飯。三峽庫區的涪陵農村,傳唱著這樣的童謠:
鴉雀尾巴沙(張 開),喜到主人家;紅糖泡米子(爆米花),白糖蘸糍粑。
中秋佳節,秋收大忙季節已經過去,家家置辦佳餚美酒,打糍粑,推豆花,煮臘肉,喜慶豐收,短暫休整,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八月十五打糍粑,必用新糯米製作,含有享受豐收成果之意,過去也要在供月、祭祖之後才能食用,稱為「報秋」。食用時須讓席上長輩或家中老人首先嘗鮮。農村男女訂婚,女家必打兩個大糍粑,做工特別精細講究,還要貼上兩個大紅喜字,表示把新女婿牢牢粘住,圓圓滿滿配一對。
除中秋打糍粑外,長江中上游和烏江流域的農村男女訂婚、孩子滿月時,往往也打糍粑、送糍粑。
中秋節習俗-賞桂花
八月中秋月圓時,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因此,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外,還有賞桂這一中秋節的習俗。
正如韓養民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所說:「對月遙想月中桂,縱目欣賞人間桂,再聯想吳剛伐桂、月中桂子落人人間的傳說,更能激發起詩人的靈感,增添節日情趣。」
古人多有詩句描述中秋節月下賞桂的習俗。正如初唐詩人宋之問(656-712)的「桂子中天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宋代詩人虞儔的「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有懷漢老弟》)。這些詩句寫出了桂子飄香,月下賞桂的情景。唐代詩人李嶠(644—713)的《桂》寫道:
「未植銀宮里,寧移玉殿幽。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願君期道術,攀折可淹留。」
此詩寫出了月下桂花婆娑搖曳之姿,以及對桂花的無限愛戀之情。
中秋節習俗-賞燈
在南宋時,就有中秋節賞燈的習俗。
據《武林舊事》說,中秋節時,浙江放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燦爛,引眾人駐足觀望,成為當時的一大勝景。各地街市到處明燈高懸,慶祝中秋。
廣州等地中秋節要「樹中秋」。各家在節前用竹條扎燈籠,上糊彩紙,做成果品燈、鳥獸燈、魚蟲燈、宇燈等。到中秋夜將歲燈懸掛於高罕上或樹於瓦檐露台上,叫「樹中秋」。
南方在中秋這日必玩花燈。花燈包括各種各式的彩燈,如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子燈及鳥獸花樹燈。廣西南寧除了用竹紙扎各式花燈讓JL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柏子燈、南瓜燈、橘子燈。所謂袖子燈,是將袖子掏空,畫出圖案,穿上繩子,在裡面點上蠟燭就可以了。南瓜燈、橘子燈也是將瓤掏出後製作而成的。這些燈外表樸素而製作簡易,很受歡迎。而在廣州、香港的小孩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桿中,再豎到高桿上,高掛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喜添美景。
中秋節習俗-敬老
「是月也,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每每中秋之至,官府就要挨家挨戶慰問老人,並送去坐凳和手杖,同時還要送一些食品。民間中秋節敬老的習俗更足由來已久,已婚的女子要同丈夫;·起回娘家探望父母,向父母贈送中秋禮物,表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晚輩要向長輩贈送節日禮品,表示慰問的同時,也表示尊敬之情。
小秋節還足我國人民互相送禮的三大節日(另兩個是春節端午節)之一,中秋節的禮品多為月餅、糍粑、酒等。中秋宴席各地亦不相同,安徽等地必食塘魚,江另;——帶食烤鴨或鹽水鴨,湖南民間說這天是芋頭生日,喜歡蒸一盆「粉蒸芋頭肉」作宴席卜的豐盛佳餚。晚上,全家人圍坐在月光下,一杯瓊液,幾盤月餅糖果,共同賞月、賞菊、賞桂敘家常,談論月球天體知識、宇航新聞、中秋節的習俗、聯系古代神話故事,已成為今天歡度中秋的新時尚。
中秋節的習俗-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地區中秋節的習俗,在香港銅鑼灣大坑地區從農歷八月十四晚開始,一連三晚都要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中歡騰起舞,熱鬧喧天。
中秋節的習俗-團圓蘿
陝西長安一帶,中秋節家家要做團圓蘿。模有頂、底兩層,中間夾著芝麻。上層用大老碗拓一個圓圈,象徵月亮。圓圈中央刻上一塊「石頭」,一隻頑皮的「小猴子」站在「石頭」上吃「蟠桃」。在月亮周圍用頂針、大針扎出各種花形,然後放在鍋里烙熱。吃時切成許多尖牙的形狀,給全家每人分一牙,如果有人短期外出,可以留下;姑娘如已出嫁,要派人送去。
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
玩兔兒爺是中國北方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又稱「彩兔」。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中說:「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拎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胃而帶蠢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民間取月中蟾賒玉兔祭拜,以祈中秋順遂吉祥。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中秋前後,街上許多攤販都會售賣兔兒爺。居民爭相購買,放在屋內,或供奉在祭月幾案上。
中秋節的習俗-燒塔
《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燒瓦子燈就是燒塔,為中秋節的習俗之一。塔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做底,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節晚上便點燃木、竹、谷殼燃料,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風俗迥異,中秋節的過法也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除了賞月、吃月餅,還有樹中秋、請月姑、祭月神、偷月亮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慶祝活動,使得中秋節成為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慶之一。
中秋節的習俗-報土地神
古人的春社活動,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豐收;秋社則是一年豐收後的秋報,大體在八月十五前後莊稼成熟或收割之時,時間上與秋分相近。這便是春祈秋報。秋報儀式上要唱歌跳舞、飲酒,搞得喜氣洋洋、熱熱鬧鬧,既是娛神,也是人們自娛。在《詩經》中就有慶祝豐收和祭祀土地公的記載。土地公也即社公,相傳他的生日就是八月十五。後來就把他畫到布上、牆上或雕塑他的像,一般樣子是白發白髯,一手拄拐杖,一手拖元寶,讓人感到和藹可親。他有管理土地和理財的職能,所以人們很敬重他,有的發了財便說是「賺土地爺的錢」,為喜慶的中秋節習俗。

2、什麼是中秋節祭祀祖先的風俗?

中秋節有祭祖的風俗。中秋節也叫祭月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是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的,於漢代普及,在唐朝定型,宋朝盛行。中秋節的主要習俗就是祭月、吃月餅、賞月、吃團圓飯等,祭祖也是比較常見的。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很多人的工作都比較忙碌,也有常年出門在外的,回鄉祭祖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因此,很多人都會趁著中秋、ㄓ這種節假日回鄉祭祖,以表對先人的思念之情。祭祖的時候要注意防火,避免引發山火,最好是不要帶火上山。

3、各地過中秋節有哪些不同的習俗?

又是一年中秋來臨時,每到這個時候,在外面的遊子都想回家跟父母團聚。中秋是一個合家團圓的日了,在老家,過中秋就是吃大餐。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不比我小時候的苦日子,那時候,年齡小又不懂事,總是盼著過節能吃上好東西。

小時候,我媽會提前一個晚上叮囑我們,不要去放她養的雞,等第二天早上,她就會逮一隻,然後殺雞,這個時候,我就會在旁邊看著我媽操作,一點都不會覺得殘忍,因為我太想吃雞肉了。

等我媽把雞剖好洗干凈之後,她就會把雞放鍋時炒炒放水煮成湯,香味就出來了。

爸爸則去買肉和月餅,那個時候的月餅是五仁的,還要桔子皮和冰糖的,我最喜歡吃的一種月餅。因為買的少,爸爸說留著晚上賞月的時候吃,但我是等不到那個時候的,常常提前開吃,吃著吃出一顆冰糖,就跟尋寶一樣,要是吃到了就好高興。

往往等到飯熟時,我就吃個雞腿已經再吃不下別的好吃的飯菜了,常常被我媽念叨。

孩子們見面也會問,你家買月餅了沒有?要是小夥伴沒有買,就會覺得一點都不開心。

過中秋時,已經有粟子了,我們會拿來炒一些或煮一些當零食,水果也就蘋果和桔子,感覺已經跟過年一樣了,我們是很高興,但聽父母說,孩子就知道過節的高興,卻不知道勞動的辛苦。

如今長大了,卻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快樂了,也吃不到那個記憶中的月餅,就連我媽也說現在的月餅還沒有以前的好吃。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