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中秋節是什麼意思
1、中秋節是什麼意思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自古便有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1)閑話中秋節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2、中秋節的含義是什麼?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是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3、中秋節意思是什麼?
1、意思:《中秋》是一首宋代詩詞名家汪洙創作的詩詞作品。表達了一個人過中秋的落寞之情,別人有人宴請闔家團圓,而自己卻孤身一人,非常惆悵傷感。碧空如洗,素影玉兔,確是皎潔無瑕,身在異鄉,那思鄉之情被這佳節明月二感染了。
2、出處:《中秋》宋代汪洙。
3、原文:
《中秋》
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
南樓誰宴賞,絲竹奏清聲。
4、翻譯:秋天的光景到了今天晚上就過去了一半,天高雲淡月亮更加明亮。南邊的高樓上誰在宴飲賞月,樂器吹奏起清亮的聲音一陣陣傳過來。
(3)閑話中秋節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古詩賞析:
本詩歌第一句寫景,指出事情發展的場景,是在中秋的深夜,月亮格外地亮。其實這也會引發讀者的思考「為什麼作者這么晚還沒有睡覺呢?」這也是一種暗示,以夜的深暗示作者中秋在異地他鄉的孤獨,進而惆悵得睡不著覺的感情,這里就有做了鋪墊。
第二句寫事抒情,「南樓也不知道是誰家在吃宴席,歡聲笑語伴隨著絲竹的歌聲」。別人家的熱鬧繁華與詩人自己的處境可以形成鮮明對比,一團圓一孤單更能突出此首詩歌的情感,異地過中秋的惆悵之情。
4、中秋是什麼意思
農歷八月十五日。因居秋季三月之中,故稱為中秋節,民俗於是日全家團聚,吃月餅賞月。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5、中秋中秋代表著什麼樣的含義??
中秋節的寓意也有團圓的意思。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的發展
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
「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中說,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據記載,在漢代時,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時期中秋節在我國北方地區還不流行。
6、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的由來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 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 上記載:“天子春朝日, 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 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日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 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嫦娥奔月與“不老葯”
嫦娥奔月,是一則家喻戶曉的愛情傳說,在所有中秋傳說中,它是最為凄美的。嫦娥奔月怎麼與中秋節聯繫上的?這里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後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嫦娥”。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均見於《淮南子》。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葯奔月:“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後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長生不死葯,貪心的嫦娥背著丈夫偷後吃後,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葯:跟後羿學習射箭術的逢蒙聽說後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葯,於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葯,飛到了天上。
在這兩種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筆記進行過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種版本:她是因為丈夫後羿有了婚外情,絕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觀點後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們自己的研究心得。閑話少說。嫦娥奔月後,變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間便就開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別是結了婚的女人,在中秋節一定要拜拜月的,因為月屬陰,主生育,過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懷孕。拜月時,會供上一種圓圓的有餡的餅子,這種圓餅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月餅”。除了供月餅,另會有瓜果之類的時鮮,特別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過去女人在中秋時,還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為是過去中國民間乞子心願的一種流露。
元朝末年,順帝昏庸無道,朝政動盪不安,王公貴族把持朝綱,瘋狂搜刮民脂民膏,江山社稷岌岌可危。又趕上連年大旱,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四起,遙相呼應。這時,出身村野的朱元璋與徐達等人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是官府的搜查非常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此時獻計,把寫有“中秋節,殺韃子,迎義軍”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晚上起義。到了八月十五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如星火燎原,燃遍了大江南北。
很快,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傳下命令,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秘密傳遞信息的“餅子”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大家將其稱為“月餅”。
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有名的“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