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什麼時候做飯

端午節什麼時候做飯

發布時間: 2023-01-07 09:46:16

1、急!!誰知道關於端午節和寒食節的來歷及一些習俗?

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寒食節是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2、我們的節日 關於端午

今年的端午節
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
做粽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准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粽葉,這樣准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
我把米放在葉子里,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再把米放進去啊!」
於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麼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並用繩子用力的扎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後把粽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粽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著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著吹著,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粽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著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就這么過去了,嘴裡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裡想著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記的小時候,村裡的大人們都稱我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小淘氣鬼。做的事情足以讓你笑的前俯後仰。

再過幾天就要過端午節了,家裡人一會兒做飯,一會兒掃地,一會兒准備包棕 子的材料,忙的氣都喘不過來了。而我這個小淘氣鬼卻在一旁哈哈大笑,大人們見了唉聲連連,說:「唉,真拿她沒辦法。」日子在我蹦蹦跳跳的時候溜走了。轉眼間,端午節到了,家人拿出早已准備好的蘆葦葉子,放進鍋里煮沸後,開始包粽子。我呢,則在一旁玩耍,不時傳來哈哈的笑聲。不是什麼都逃不過俺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嗎?我回頭一看,他們正在有說有笑地包粽子。我想,何不去湊湊熱鬧呢!?於是,我連走帶跑,蹲在盆子旁,把我的小手伸進盆子里那綠綠的水裡。哇,好舒服啊!像母親的手撫摸著我。後來,我玩的越來越帶勁了,居然把盆子里的「小精靈」往外潑,嘴裡直喊:「下雨嘍,下雨嘍。」大人們嚴峻的臉上顯示出一種難堪的樣子,說:「霞霞,快別弄了,再不停手,可要打屁股了。」而我這個人是非常倔強的,我把他的話只當耳邊風,繼續我的游戲。這下我可把他惹惱了,他的一巴掌落在我那光滑的 臉上,好疼啊,頓時我的臉紅的像蘋果一樣。「吧噠」一聲,一滴晶瑩的淚珠落了下來。隨後,我捂著臉,跑了出去。家人找了我一天,急得團團轉。其實我就躲在家旁邊的草垛里,偷偷地流淚。晚上,家人問我疼嗎?我連連搖頭。本來我有點恨他們,現在想來,我對他們的不滿已經完全消失了,反而還非常高興,因為我知道他們還愛著我。

童年的事讓我開心,讓我回味無窮,讓我難已忘懷。它在我的記憶大門里留下了一道美好的回憶.我想粽子怎麼做呢?我問了媽媽哦原來是這樣弄的:要把江米泡七八個小時後,然後開始不斷的換水把江米的洗干凈.把棗洗干凈,可以加些葡萄乾.
把買好的粽葉用鍋煮十五分鍾,然後取出涼透,細繩准備好.
把粽葉用手窩出個像三角一樣的形狀後把江米放一半,然後放上棗和葡萄乾,多少自己定,要想好吃可以多放點,也不必非得放在中間,出可以在沒放江米前放點也行的.然後上面把江米再放上去,要平口就行,然後把粽葉按照其邊緣稜角開始包,再用繩纏緊,多纏幾下,繫上活扣下鍋,水沒粽子一點煮四十分鍾,入涼水中涼透再吃才粘而好吃
2
端午節過後的深思
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人周處[風土記]之中,在這一天中,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
但就是這么一個有著濃重傳統氣息的中國節日,也在文化侵略的大浪朝中成為了犧牲品。自從上世紀末開始,日本、韓國等,就開始對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進行了文化的侵略,大肆的在中國新一代青少年的之中放映他們的動畫與連續劇,通過電視來腐化新一代的國人的心身與精神,在這種情況小小的韓國已不滿足這種侵略的效果與速度了,於是在巴黎時間2005年11月24日韓國與中國就誰是所有端午節的資格發生了爭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端午節的原產地中國竟沒有拿到是本國的非物質遺產的資格。
在這次事情的背後反映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國人不注重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重視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反而感覺外國的東西好,這種崇洋媚外的風氣在青少年中十分的重,平時一說話就是國外的什麼動畫上地什麼人物的什麼事跡,這讓人心裡十分不是滋味,難道中國的就不好么?我不反對國外的東西,國外的東西是十分的吸引人,有些十分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但是我們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取其精華取其糟糠的去看,有選擇的去看。我認為像什麼日本的[蠟筆小新]與[死亡筆記]這些就不是我們該看的,再像國的什麼愛情肥皂劇,這種我們青少年就應該少看,而像[冰河世紀]、[怪物史萊克]、[哈利波特]、[魔戒]等這些看看就無所謂了,因為這不是文化的入侵,而像我所認為的不能看的,我就認為他多多少少的有一些文化入侵的因素。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前一天早上,媽媽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來,洗好粽子葉,准備開始包粽子。

我從來沒包過粽子,於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會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媽媽說:「行,包粽子挺好學的,但是剛開始包很困難,你得耐心點兒。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折疊成漏斗形狀。注意,卷的時候要盡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我跟著媽媽做,把粽子葉疊成一個漏斗。

「然後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滿。如果喜歡吃紅粽子,可以在裡面放一兩顆小紅棗。」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然後將餘下的粽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現在粽子變成了一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粽子葉把粽子裹緊。最後用繩子或馬蘭葉把粽子綁緊。」這一步非常關鍵,說著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粽子葉很「調皮」,就是不聽我的話,「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緊時,里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氣得我哇哇大叫,最後在媽媽的指導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一個粽子。盡管形狀看起來不是很美觀,但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個了。

下一步,開始煮粽子了。先把粽子整齊地擺在鍋里,把鍋簾壓在粽子上面,再往鍋簾上放一盆水。最後把水順著鍋邊倒進去,大火煮40分鍾,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

到了端午節這天早上,媽媽給我繫上了五綵線,還囑咐我不要隨便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後第一場雨時才能扔掉。媽媽還告訴我了五綵線的來歷,它象徵著五色龍,可以降伏鬼怪,帶走一切疾病。我們還在門口插上艾草,掛上紙葫蘆,家裡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早上忙完這些以後,今天的主角——粽子,終於登場了!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軟又黏,好吃極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我想起了快樂
五月初五,又到端午時,今之端午,天不大熱,柔綿陽光灑大地,風兒涼爽扣心門……

端午是歡騰的節日,巍巍中華,舉杯共飲,盛迎節日,家家戶戶飄粽香,大街小巷的老人小孩都歡天喜地,熱鬧非凡……

還是孩兒之時,就熱切期盼端午蒞臨,因為在這偉大的日子裡,不僅有香飄飄的米粽,還可以穿新裙子,一展美麗風姿;還有好多好吃的水果,新鮮的李子、艷滴的桃子、紅彤彤的楊梅、白嫩嫩的梨瓜、甘甜的大西瓜……哇,琳琅滿目,讓我們貪滴欲攬……今日,家中早早就要插上艾旗,還要備有雄黃酒灑,吃雞鴨魚肉,好不豐盛啊!更重要的還有呀,每年的今日,縣里都會舉辦一次盛大龍舟賽,是呀,端午,端午,又怎會缺少龍舟賽呢?

我們地屬贛南老區,傳統風俗,客家風情,讓人目不暇接、舉不勝舉……其中端午賽龍舟就是贛南一大風景,毫不遜色於除夕燃竹、元宵花燈、中秋賞月!龍舟賽早早就有備而來,縣里周邊的幾個村是主要的隊伍,隊員則是從各村精選出的強壯男兒,他們從四月初就開始訓練了,且那時經濟還不是很發達,他們會舞著龍頭、敲著鼓、打著鑼來到各家各戶前募捐,我們一群小孩總愛湊熱鬧,跟著龍頭一起歡呼,去各家串門……大家也非常熱情,你五塊,我六塊的慷慨出資,人們也非常歡迎龍頭來到家中擺舞,因為,龍頭,會給家中帶來喜慶,帶來好運,帶來吉祥……

我們是花園村是條白龍,具有悠久的勝戰歷史了,因為都勤勞漢組成的強壯陣容,從80年代來,他的頭上都占滿了光環,多數的第一,都被他強力所奪,自然,我們作為村裡的一員,更是興致高漲,意趣勃勃,一個勁的為村裡的白龍加油……在岸上,天真活潑的孩子,全然不顧烈日當頭,更不會在意什麼矜持,拿著粽子、嚼著冰棍為自己的隊伍吶喊,甚是興奮……

還時不時,總愛擠在人群堆里,一邊吃涼粉,一邊與同伴大笑,風趣高談呀!

更精彩的還有,賽完之後,有漂亮的搶鴨戰役,戰士們,放下行裝,一頭扎進滾滾河水中,去搶那活蹦亂跑的水鴨子,人、鴨、水,嬉戲成群,戰斗一起,多漂亮的景觀呀!讓我們迷戀不知歸路……

多隆重的端午呀,多快樂的節日啊,讓我們的童年豐富多彩,可惜,近幾年,縣里都沒舉辦了,許久,也沒看見那精彩的龍舟賽了;而且,節日的氛圍也大不如從前了,也許是生活好過些的緣故吧,超市的粽子各種各樣,家家戶戶也很少包了;人們也不再向以前一樣,一大早就搶購鴨子了;超市中更琳琅、更豐富的新水果也早已取代了那些李呀、桃呀……

呵呵,回望端午,讓我們快樂!可今之端午,怎就沒那種熱情了呢?吹著涼爽的夏風,感覺異常平靜……
今年的端午節
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
做粽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准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粽葉,這樣准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
我把米放在葉子里,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再把米放進去啊!」
於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麼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並用繩子用力的扎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後把粽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粽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著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著吹著,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粽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著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就這么過去了,嘴裡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裡想著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須水,插艾枝於門,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須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於門——因為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於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為這一天是龍抬頭噴發龍須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采一些草葯,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粽——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粽,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咸,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團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裡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些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五味草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鬱郁蔥蔥的枇杷樹邊,有著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采艾草,並配上石榴葉、枙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著到山上來,採下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是拿著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粽子和賽龍舟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念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群眾為了不讓水裡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裡。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是,為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裡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艷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著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2008年的端午
當我們步入2008年的時候,我們所有的人都充滿了期盼。我們將迎來奧運盛會,我們偉大的祖國將迎來八方來客。可是,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級特大地震災難,數以萬計的同胞在災難中遇難。但是,很快地所有的中國人都站起來:解放軍隊進入災區救援,志願者們也趕來幫忙,四面八方的人都伸出援助之手獻出一份愛心……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2008年的端午,我們將不再只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們將記住所有在災難中遇難的同胞;我們將采更多的「五味草」,分給災區的朋友們;我們將包更多的粽子,獻給那些勇敢救人的叔叔阿姨們;我們將把龍舟賽得更為生動精彩——我們中國人是勇敢無畏熱情好客無私奉獻的!我們將以勇者的姿態迎來奧運,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說:中國人,好樣的!
端午是一個美麗而純朴的節日,對於熱愛生活的人們來說,它不僅是紀念更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有過許多美麗而動人的端午,但2008年的端午註定與眾不同!讓我們一起期待,期待我們的端午,期待我們的奧運,期待我們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創造一個又一個美麗燦爛的日子!
這有幾十篇了,都很好,希望能夠幫助你參考下把!

3、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吃粽子
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將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人們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投到江里,去喂江里的魚龍蝦蟹;老醫師還把雄黃酒倒進江里,想要麻醉江中的蛟龍水獸,以保全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用楝(liàn)樹葉把米飯包起來,外面纏上彩絲,慢慢就演化成現在人們最喜歡吃的粽子啦。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人們用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來歡度端午節。
佩香囊(náng)
端午節里,大人們常常會給小孩子佩戴香囊,有避邪驅瘟(wēn)之意,實際上就是用於襟(jīn)頭點綴(zhuì)的裝飾。

香囊,就是以絲布縫制的包,裡面一般放上硃砂、雄黃、香葯,戴在身上能夠清香四溢(yì)。當然,香囊還可以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或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líng lóng)可愛。
吃五黃
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之為「五黃月」,因為這個時節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黃魚、黃鱔(shàn)、黃瓜、鹹蛋黃和黃酒)。在端午節的中午,江南人家都要吃「五黃餐」——人們把五種帶「黃」音的食物混在一起,做成美味佳餚,特別有趣味。

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正好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這一天的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所以在這個時候吃「五黃餐」,可以聚集陽氣,抑制(yì zhì)病氣,提升精力。
懸(xuán)艾葉菖蒲(chāng pú)
有民諺(yàn)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的時候,插艾和插菖蒲是非常重要的節俗。家家都要打掃庭院,將菖蒲和艾條插在門眉上,或懸掛在廳堂中。還可以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等,製成人形或虎形的包包,稱為「艾人」「艾虎」,或製成花環和佩飾(pèi shì)懸掛起來。

艾,又名家艾、艾蒿(hāo),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產生出來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還能凈化空氣。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qiào)、殺蟲滅菌的好葯材。

在端午節里,人們插艾和菖蒲的習俗其實是有實際功效的,就是防病驅蟲。所以,端午節也可以說是人們自古相傳的「衛生節」。

4、古代節日名稱及風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習俗

春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 : 熬年守歲
【元宵節】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時間:清明節前一天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清明節】時間:農歷三月初八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七夕節】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
【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節】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
【臘八節】時間:農歷臘月初八習俗:喝臘八粥。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著。
若說到端午節的來歷,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佞,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秦國趁機進攻楚國,楚地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屍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游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歷五月初五日。後來,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裡,只為了喂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身不被吞食。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游》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於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並逐漸盛行。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