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沒有什麼習俗
1、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什麼習俗
1、掛艾草與菖蒲: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2、洗草葯水:洗草葯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4、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
5、栓五色絲線: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
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剋,具有神秘的驅邪迎吉作用。青色屬木,代表東方;赤色屬火,代表南方;黃色屬土,代表中央;白色屬金,代表西方;黑色屬水,代表北方。
2、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風俗?
01端午節的風俗除了吃粽子還有懸鍾馗像、賽龍舟、掛艾草、飲雄黃酒、佩香囊、掛五色絲線、采葯、翻葯等。此外,全國各地各民族地區還有很多饒有趣味的習俗,如食五毒餅、佩五彩香囊、趕端午葯市等等。所有這些習俗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人民巧妙利用自然力來調節生存環境,保護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技藝和智慧。
端午節的風俗有如下:
1、懸鍾馗像
鍾馗的作用類似於門神,其畫像常被用於驅鬼避邪。據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官,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日:“臣姓鍾名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2、賽龍舟
端午競渡,本來是水鄉訓練水師的遺風。沉湘東吳,賽龍舟的規模,全國最為盛大,勝事流傳,史不絕書。若是追究其意義,則大都在於憑吊忠臣孝女。相傳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淚羅江而死,楚國人為之哀痛,於是爭劃舟揖前去撈救。《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以五月 望日赴淚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乃歌曰:‘何由得渡湖? ’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為競渡之戲。迅揖齊馳,掉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安徽巢縣本是楚國舊地,現在還存有競渡廟,其中塑有屈原像,稱為三間祠。在每年五月一日,將屈原像迎諳到船上,擊鼓奮揖,踴躍爭先,競賽龍舟,直到五日才結束活動。
3、掛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把菖蒲、艾葉掛在門邊以避邪驅瘴。
據說用菖蒲做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 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而尤以初五最惡,連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懸艾葉和菖蒲。農歷五月是酷暑炎熱將臨之際,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時。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是治病的重要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4、飲雄黃酒
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故端午節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至於兒童,長輩則將雄黃酒塗於其臉上或身上以驅蟲除穢。事實上,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外用可以消毒殺菌,但如果直接飲用則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5、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瓏奪目。
6、掛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也有說五色是代表五條龍)。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采葯、翻葯
這是端午節最普遍的民間活動,不管南方、北方,無論漢族或少數民族都很盛行。舊時,這天天還沒亮時就紛紛出外采葯,特別是鄉村,更是傾家出外。在端午中午時,家家製作以雄黃、大蒜為主的葯物,而醫家則在這天熬膏葯、制丸葯、采蟾酥。連帝王、士大夫階層也復如此。
唐宋時期極盛,御葯院等機構即於端午采蟾酥,後歷代如此。居住在祖國邊睡靖西縣的壯族人民,這天扶老攜幼游葯市,說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葯氣,能祛病延壽。東北地區的朝鮮族采葯風氣更盛,幾乎家家戶戶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備葯物。
3、除了吃粽子,端午節還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
1、吃粽子:這個可以說每個人都知道的習俗了。有條件的就自己在家包粽子,沒包粽子條件或者懶的包粽子的,就直接去超市買上幾個,現在粽子的口味也各種各樣,挑選自己喜歡的口味,回家直接煮熟即可食用了,方便快捷,相信大家的家裡都已經備好了各種口味的粽子了。
粽子
2、賽龍舟:賽龍舟的性質決定了這種習俗多出現在南方,畢竟南方河流湖泊比較多。在北方即使想賽龍舟,想找到一個合適的場地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結果在北方一些地區就出現了劃旱龍舟的習俗。
賽龍舟
3、帶香包:香包一般是艾草、菖蒲磨成粉,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驅散夏天的蚊蟲
香包
4、放紙鳶:就是放風箏了,估計現在沒幾個人在這天放風箏了,天實在是太熱了,有點不現實。
放風箏
5、系五色絲線:古代有著五色崇拜,五色線又被稱為五彩長命縷,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系在孩子的手臂或則脖子上,據說能防五毒。
系五色絲線
6、避五毒:五月天氣開始燥熱,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經常出沒,為了避免被蛇蟲咬傷,就想方設法避開或則去刪五毒。
7、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古人認為飲這些酒能解邪毒,除此之外還會把這些酒噴灑到門窗之上,一起到避五毒的作用。
雄黃酒
8、跳鍾馗:端午時節五毒出沒,認為有邪祟作怪,跳鍾馗也主要是用來祈福驅邪的。
鍾馗
9、畫額:用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用來驅避毒蟲。一般畫的是「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4、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劃龍舟,還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劃龍舟,還有很多習俗,如:
1、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2、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3、懸鍾馗像
跳鍾馗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4、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說可以讓五色絲線扔到河裡後變成龍,帶走瘟疫和疾病。
5、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5、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習俗呢?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隨處可以看到走街串巷賣粽子的小商販,商店裡面也都擺滿了端午節的商品,人們也會提前買好粽葉、糯米、大棗等,共同歡度端午佳節。
每個地方吃粽子的口味和慶祝習慣也略有不同,慶祝端午佳節的方式五花八門,各有千秋,最為熟知的就是吃粽子,那麼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哪些習俗呢?
1、系五彩繩
在古代,人們迷信端午節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氣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節時,人們要用青、白、紅、黑和黃五種綵線編成的線繩,在孩子手腕上帶上五彩繩,以辟邪驅瘟、逢凶化吉。
2、掛艾草
端午的時候,是入夏的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也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很早之前人們通常會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把菖蒲、艾草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於門楣,懸於堂中。寓意消除疾病、驅除晦氣、招福,讓家人身體健康,好運常在。
3、貼五毒
端午時節正值酷暑,各種毒蟲爭相而至,在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古代,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還有貼五毒的習俗。
五毒是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毒蟲,貼五毒便是用黃紙畫出五種毒蟲的畫像,貼在牆上,然後用把尖針刺在五毒畫像上,寓意是驅除五毒。
五毒畫像多由專人繪制,後來逐漸演變成印刷廠印刷,針刺五毒也演變成張天師手舉葫蘆收服五毒。雖然貼五毒有些迷信色彩,但這樣的小活動卻最能讓人感受到節日的氣氛。
4、吃「五白」
端午節民間還流行用「五白」來搭配,即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和茭白。端午食「五黃」,再配上「五白」,可清熱降火,健脾胃。
中醫認為,端午節這一天陽氣最旺,若在「陽中之陽」的中午時食「五黃」與「五白」,不但可祛五毒,還可借用端午節的「陽、陽」之力,以達到抑制、祛除諸多霉運,增強自身的「精、氣、神、血」。
5、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6、畫額
端午節彷彿是為孩子們量身定做的節日,它的很多習俗都與兒童有關,畫額也是如此。所謂畫額,便是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大人們將它看作驅除邪祟的吉祥物,孩童們則把它看做一場游戲。有古詩稱「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於孩童而言,畫額也是一份珍貴的回憶。
7、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8、點雄黃酒
將雄黃浸泡在酒中,然後將雄黃酒點在人的額頭、耳朵、鼻子、手心等地,期望遠離毒蟲,消災防病。
9、吃打糕
端午節也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
10、采葯
端午節在古人印象中是一年裡陽氣最旺的一天,人們普遍認為,這一天草葯的葯性最好,所以便有了采葯的習俗。
《夏小正》中曾記載這一習俗:「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端午採的葯大多是艾草一類的草葯,但也有地方抓蛤蟆入葯,在南方一些地區,則還有製作蟾蜍酥的習俗。
因端午采葯多,故又衍生出掛草葯、鬥草和沐蘭湯的習俗。掛草葯,顧名思義便是將草葯掛在門上。一般人們都會掛艾、菖蒲和蒜這三種草葯。
《清嘉錄》中也有記載這三種草葯:「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端午節是珍貴的歷史財富,作為後人,我們應當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中國傳統節日,比如「鬥百草」、「射柳」等娛樂活動,既有利於豐富我們的生活,也有利於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對於端午節的習俗,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百花齊放」,避免「一枝獨秀」,這才是端午節永葆生機的保證。
6、端午節 除了吃粽子還有什麼習俗啊?
1、除了吃粽子,還有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放風箏,畫額等習俗。
2、據傳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是為了壓邪;而吃粽子,賽龍舟傳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正陽節 、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
4、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龍祖的習俗。
5、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忠君愛國,後亦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6、總的來說,端午起源於南方百越,把農歷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相沿迄今。
(6)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沒有什麼習俗擴展資料:
端午的多個名稱叫法:
1、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干支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2、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3、重午節
「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午為陽,重午為至陽之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直稱「五月初五」或稱「五月節」。
4、龍舟節
龍舟競渡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新石器時代。因為南越族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鳧等動物形象作為本族的圖騰或保護神。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稱之為扒龍船。
5、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
6、天中節
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7、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8、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9、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10、地臘節
道教《赤松子章歷》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據《雲笈七箋》記載:五月初五名地臘,此日五方大帝會於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 道教認為一年中的這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
11、菖蒲節
端午節除是古代圖騰祭祀外亦有「祛病防疫"的習俗。漢代北方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惡日,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避惡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12、龍日節
龍是上古時期中國南方古越族的圖騰信仰,而五月初五,正是良辰吉日圖騰祭祀的日子。端午下雨稱為下龍舟水,扒龍船與端午粽都與龍有關。因此也稱為龍日節。
7、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還有賽龍舟、掛艾草、拴五色絲線、避五毒等習俗。
1、賽龍舟: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年以上,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2、掛艾草: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
3、拴五色絲線: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4、避五毒: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劃龍舟,又稱扒龍舟,是多人集體扒槳競賽,是漢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起源於江浙地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也是漢族龍圖騰文化的代表之一。
8、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什麼其他習俗?
賽龍舟,五色繩,掛艾草,放紙鳶,跳鍾馗,打馬球這都是端午節的一些習俗,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這一天也會吃餃子。
9、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習俗
1、劃龍舟,其原由都是為了紀念楚國的屈原。
2、此外,端午節習俗還有懸艾,就是將艾條與菖蒲插於門眉中,懸於堂中,以辟邪驅瘟的作用,所謂「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懸鍾馗像:其習俗主要在江淮地區,目的是起到驅妖伏魔的作用。
4、佩香囊:香囊裡面主要裝有硃砂、雄黃、香葯,其主要是用作襟頭點綴裝飾之用,男女之間互贈香囊還有表達愛意的作用。
5、點雄黃酒:就是在人體各部位抹上雄黃酒,能殺百毒。
6、栓五色絲線:在孩子腳、手各處栓上五色絲線,能避開蛇蠍毒蟲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