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什麼時候成為固定節日
中秋節2008年成為固定節日。
2008年開始中國大陸將中秋節列為法定節假日,如當天與周六周日重合,則在下周一補休一天。2020年1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發布,2021年中秋節9月19日至21日放假調休,共3天。9月18日(星期六)上班。
習俗: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
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2、中秋節從哪個朝代定為固定節日?
唐朝時期,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
網上資料,希望有所幫助
http://ke.baidu.com/view/2568.html?wtp=tt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傳說
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為
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3、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是在什麼朝代
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是在唐朝初年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4、那個朝代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節日
從唐朝初年開始,中秋節成為了固定節日。中秋節起源於古人的天象崇拜,普及於漢代,在唐代流行於我國北方,成為了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北宋時期,中秋節成為了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中秋節的介紹
中秋節有很多個名字,比如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等等。最初「祭月節」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的習俗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我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5、中秋節的來歷介紹,中秋節什麼時候成為正式節日?
中秋節的來歷介紹
對於中秋節的來歷其實是有三種說法的,第一種說法起源說是古人對上古天象的崇拜,第二種說法是中秋節在月下歌舞覓偶習俗,第三種說法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和對上古天象的崇拜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歷史發展,後來歷法融合,使用陰歷(夏歷),所以將祭月節由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的來歷和中秋節在月下歌舞相親有一定的關系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所以說,對於中秋節的來歷,其實有一種說法也是和在月亮下跳舞唱歌相親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中秋節的來歷和中秋節秋報拜土地神是有一定的關系
中秋節也是祭土地神的日子,其實這個主要的是因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為了感謝大地為人們奉獻出的果實,舉行祭拜活動,春天是欲求豐收,秋天是報收成,感謝土地神。所以說,中秋節的起源有一種說法則就是和秋報拜土地神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中秋節什麼時候成為正式節日?
中秋節是在唐朝就成為一個正式的節日了。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魏晉時期,有記載說: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可見,這時人們已在中秋時節有了一些民俗活動。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