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端午節有什麼熱鬧
1、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習俗: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葯,采葯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麵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2、包頭的民風民俗
包頭的民風民俗: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
小貼士: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
小貼士: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待客:
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
3、關於包頭的端午節記敘文600字
6月16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跟媽媽去上山踏青。
剛一上山,我就被這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山上松柏滴翠,蒼青色的群山,一座疊著一座,像大海的波濤,無邊無盡伸到遙遠的天邊。還有黃燦燦、紅艷艷的小花從草里冒出來,在山坡上一簇簇噴放。
這時,太陽升起來了,紅艷艷的太陽射在山尖上,把山頂的霧氣像幕布一樣拉開了,人們拿出准備好的毛巾,開始用溪水清洗手部和面部,傳說端午這一天,當太陽升起,用溪水洗手洗臉可以除災袪百病。
踏青結束,人們手裡都拿著新鮮的艾蒿,在傳說中,把艾蒿掛在門上可以避邪,防止鬼邪進入家門。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回家可以吃到熱騰騰的粽子,自然很高興,但我又想到了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為了紀念他,發明了粽子這種食品。
時間真是過得太快了,我只好等候著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可以繼續上山踏青。
4、包頭什麼時間有廟會
一. 活動背景
包頭市旅遊局,東河區委攜各大局唱響今夏第一部旅遊文化戲—呂祖廟、財神廟、觀音廟聯辦參展企業祈福法會即將啟幕。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端午節逛廟會在我國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北京等大城市,連年舉辦的、具有傳統與現代特色的文化廟會,正以其強大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歡迎。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滿目的商品、特色迥異的各地小吃、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這些市井元素,形成了一幅絕無僅有的現代民俗畫卷。逛廟會,已經成為當今百姓不可或缺的首選娛樂休閑活動,並且正在向各地發展蔓延。
端午節文化廟會在全國各地發展迅速,有其重要的原因,一是它豐富了百姓端午節期間的物質文化生活,是營造歡樂祥和、健康文明、和諧發展的一種最重要的節日文化娛樂活動;二是通過廟會的舉辦也為舉辦地的文化創新、文明建設、經濟發展、品牌樹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逐步轉變,老百姓已經厭棄了節日期間的團圓、聚會等一般家庭活動。如何滿足節日期間老百姓日益提升的新物質文化活動需求,一直是我市相關政府部門領導重視及有社會責任心的企業所共同關注的。
二〇一二年,經包頭市東河區政府的支持部署,東河區旅遊局精心組織開展,安排主辦的「老包頭風情旅遊節之端午節廟會」將從2012年6月19日—6月25日端午節期間在東河區妙法禪寺廣場喬家金街隆重舉行。
本次文化廟會活動力求匯聚精品文化資源,再現民間過端午的歡騰場面,為包頭市乃至周邊地區的百姓奉獻一個積極向上、文明時尚、和諧歡樂、民俗民韻、國泰民安的節日盛會,讓與會來賓在喜氣洋洋的過節氣氛中,在歡樂、祥和的暢游中,感受『三宜東河』的風采和韻味。活動全程旨在賦予老包頭特色文化與時俱進的內涵,增加城市幸福感指數,提升全民構建和諧社會意識。通過二〇一二盛夏廟會期間多姿多彩的活動,展現出包頭人民幸福新生活,為進一步繁榮包頭文化市場,推進包頭文化大市的建設,再掀和諧包頭的嶄新篇章!
二. 活動概述
1、 名 稱:老包頭風情旅遊節之端午節廟會
2、 主 題:開放的東河歡迎您!
3、 特 色:水道韻、商都味、龍城風、福地情
4、 舉辦日期:2012年6月20日至27日
5、 開幕時間:09:00—21:00
6、 活動地點:東河區妙法禪寺廣場喬家金街
7、 活動內容:大型游藝、民俗藝術、非遺展演、文藝表演、特色美食、節慶用品、奇石、玉、瓷器展賣以及其他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等。
三.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包頭市東河區人民政府
包頭市東河區旅遊局
承辦單位:真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包頭市瑞誠彩印有限公司
包頭市真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包頭市東方之星實驗幼兒園
招商單位:包頭市華星廣視營銷策劃有限公司
為加強領導,確保文化廟會的成功舉辦,各單位組織籌委會下設秘書處,負責廟會的日常工作。秘書處設具體辦事部門:
辦公室 非遺組 環境部 文藝部 宣傳部 招商部 安保部
四. 廟會活動內容
群眾參與廟會的主要形式是逛、賞、品、嘗、購、娛,這就要求廟會的內容要雜、俗、新、奇、廉、泛,古今中外,包羅萬象,兼容各方需求,既有傳統民俗內容,也有時尚新潮體驗。具體活動內容如下:
1.)開幕式
時 間:2012年6月20日上午9:30
地 點:東河區妙法禪寺廣場
內 容:1、 領導致詞、鳴炮開市。
2、 文藝匯演,特聘內蒙古著名表演藝術家 武利平及其他知名人士;
3、 嘉賓參觀、體驗。
2.)老包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老包頭也就是現在的東河區,老包頭的水陸交通順暢,是名副其實的『西北商業重鎮』、『水旱碼頭』『糧食、皮毛、葯材的集散地』。因此被稱為『水道商都』。又因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所立《轉龍藏碑記》中記述:『包鎮之有轉龍藏,水泉出也。其水旋轉之勢,曲折蜿蜒,有似乎龍;而澤灌千畦、井豢萬家、寶藏與焉,古之命名,意在斯矣!』所以說老包頭——東河區又是名副其實的『水道商都、龍城福地!』
既是商旅文化重鎮,其文化底蘊自不必言。為使傳統文化得以傳陳,也為更好地宣傳本次廟會,此次將邀請我市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師,攜帶料器、剪紙、微雕、麵塑、泥塑、內畫、皮影、糖人、臉譜、玉雕、雕漆、空竹、拉洋片、烙畫、漫像、魔術、木雕、布貼、布藝、彩蛋、糖人、風車、核桃、鬃人、金漆鑲嵌等數十個非遺項目宣傳展演。
3.)特色小吃
「 端午雞雞黃老虎,叫上哥哥過端午」!過端午,逛廟會,當然少不得吃,吃是廟會的主要內容之一。各地風格迥異的小吃將讓遊客在家門口看到、買到、品嘗到國內外各種風味小吃,如:內蒙風干肉、奶皮、乳酪、北京爆肚、冰糖葫蘆、炸灌腸、湖南臭乾子、天津驢打滾、麵茶、糖耳朵、燉吊子以及新疆烤肉、台灣沙茶大魷魚、台灣蚵仔煎、日本秋刀魚、馬來西亞菠蘿蜜、香港撒尿牛丸、天津狗不理、香港銅鑼燒等。此外端午節南北粽子、涼糕更是讓來賓大飽口福!
4.)文藝節目表演
為充分體現廟會的娛樂性及觀賞性,我們將組織特色突出、短小精悍、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表演:
1、 老包頭特色表演。如踢鼓子拉花、博克摔跤、二人台、晉劇等;
2、 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如:皮影戲、變臉、花鼓戲等;
3、 具有現代特色的表演。如:街舞、拉丁舞、跆拳道、魔術等;
4、 群眾參與互動的王員外招親拋綉球、福祿壽喜賜福等
5、 群眾參與互動的健身表演。如:劃旱船、唱紅歌、踢健兒、健美操、變魔術、猜燈謎、有獎游戲等。
5.)游樂設施
廟會期間,民間樂游區游樂設施將同時開放,傳統民俗文化樂園將讓遊客樂在其中,流連忘返。
歡樂谷主題公園的主要項目有:激光槍戰、豪華轉馬、大沖擊、小跑車、籃球機、歡樂大戰城等。
五. 宣傳推廣
為增強「廟會」的最大范圍化影響力,保證此次大型文化廟會成功舉辦,組委會將進行大規模宣傳推廣工作。將舉辦文化廟會的信息廣而告之,計劃以包頭市為核心,在包頭市周邊城市、地區,大力宣傳推廣本次活動。宣傳推廣的范圍包括: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固陽縣、達茂旗、達旗、薩拉齊等。主要通過新聞發布會、電視媒體、平面媒體、戶外廣告、網路媒體、海報張貼、報紙夾、宣傳車等方式展開宣傳推廣工作。
預計媒體包含:包頭電視台活動軟性宣傳或節目新聞報道、內蒙電視台新聞天天看、包頭廣播電台活動軟性宣傳或節目新聞報道、內蒙廣播電台、包頭日報、 包頭晚報、 內蒙古晨報、北方新報、內蒙古家庭周報、包頭東河報、都市7+1、包頭本周、廣播電視報等媒體宣傳;
六. 活動價值
1)企業—與大型活動聯手,展現企業實力特色,節約傳播成本、提升成效;
2)品牌—運用「老包頭風情旅遊節」貼進市民的宣傳,賦予企業品牌價值;
3)廣告—參與大型活動的贊助廣告將有效提高企業廣告的可信度;
4)傳播—鏈接「老包頭風情旅遊節」活動廣泛性實現有效價值傳播;
5)促銷—激烈的活動人流促銷,增加吸引力,降低促銷成本,提高效率。
5、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而來,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來的。相傳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後,人們為了找到屈大夫的完整屍體而不被魚食,爭相用米團投入江中成了後來吃粽子的習俗。也有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吳國伍子胥冤死屍體被江而設立的。而在我的家鄉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它倒是更加側重於拜祭我們死去的親人。
我們會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摘竹葉或是到去買粽葉,洗粽葉、炒糯米、包粽子。我們包的粽子有兩種,分別是白色的糯米粽子與淺黃色的鹼水粽子。我們會將煮熟的粽子用架子把他們晾在通風的地方。
另外,我們會到自家的田地里找艾草,將艾草連同泥巴一起帶回家。在端午節的到來前,將帶有泥巴的艾草貼於大門的邊上。聽父輩們說,艾草能驅除邪祟,保平安的作用。我們還會去葯店購買雄黃,將雄黃撒在蟻蟲行走的牆道上或是將雄黃拌水灑在自家的庭院中。
而最為熱鬧的是端午節當天村子裡舉辦的龍舟節,我們會到鹿溪邊上看一年一度的劃龍舟比賽。參加劃龍舟比賽都是村裡的青壯年,贏了比賽會得到相應的彩頭。
除此之外,我們村子裡會在端午節的當天送粽子。如果在這一年中,村子裡有戶人家的老人去世,我們會看他家的門上貼著白條,那麼,我們就會讓家裡的人小孩子給這戶人家送一個粽子過去,以表示慰問之情。到現在,這個習俗在我的印象里似乎逐漸淡化。而我的家鄉沒有端午節喝黃酒的習慣,也沒有五黃與綠豆糕等。
所以,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很簡單,也很平凡的一個端午節。可能由於地域文化不同,每個區域里的端午節大同小異吧!
6、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這個節日都有哪些習俗?
又是一年端午,人們吃粽子、戴香包、賽龍舟、插艾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把這個傳統節日裝扮得熱鬧華麗。為了紀念端午節,我國曾多次發行與端午有關的郵票。把流傳千載的節日習俗,濃縮在郵票的方寸之間。
1895年中國出品最早的「龍舟競渡」題材郵票,是早期商埠郵政機構——福州書信館於1895年8月1日發行的「商埠龍舟」郵票。該郵票全套9枚,同圖異色異值,描繪的是端午節閩江賽龍舟的情景。圖案正中是一隻由20多人駕駛的正破浪前行的龍舟;背景為連綿起伏的山巒,山腳下是奔騰的江河,河岸上有眾多助威的觀眾。有藏家考證,這套郵票比原來人們認為的世界上第一套體育郵票——「首屆奧運會」紀念郵票(希臘發行)還要早發行近一年,是真正的世界上第一套體育郵票。
1953年12月30日我國發行《世界文化名人》紀念郵票。世界和平理事會從1952年起開始評定並頒布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包括中國詩人屈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作家佛朗索瓦-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獨立運動領袖何塞-馬蒂。一套四枚,屈原列為四大文化名人之首。
台灣於1967年6月12日的端午節發行專45《中國詩人》郵票。郵票全套4枚,第1枚便是屈原,另3枚郵票的圖案分別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首套以「端午節」為名的郵票,是香港於1985年6月19日發行的《端午節》郵票一套4枚及小全張,以端午節標志性的龍舟競渡為圖,4枚郵票首尾相連,可組成一幅完整的龍舟圖。1975、1994年分別發行了《香港節日》和《中國的傳統節日》郵票,其中均有1枚「端午節」,皆以賽龍舟為主圖,後者票面上還出現了屈原像。
1987年的端午節,澳門發行了《端午節》郵票一套2枚,仍是以龍舟為表現題材,分別為「龍舟龍頭」與「龍舟競渡」。這也是澳門首套出現中文銘記的郵票。
1989年6月7日,端午節前一天,台灣發行了《中國古典詩詞郵票——楚辭》郵票一套4枚以紀念屈原,選取了屈原《楚辭》中的四個著名作品的代表性名句用詩畫表現。這四個作品分別是《離騷》、《九歌少命司》、《九章涉江》和《九辯》。
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口的湖北秭歸,是屈原的故鄉,在這里建有規模較大的屈原祠。 1994年11月4日發行的1994-18《長江三峽》特種郵票 中,有1枚「屈原祠」,展現秭歸屈原祠巍峨挺拔、綠樹掩映的壯觀景象。
2001年6月25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端午節》特種郵票一套3枚 。第1枚即為「賽龍舟」,以我國傳統的木版年畫構圖,兩條龍舟你追我趕,舟上插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彩旗,一派吉祥氣息。第2枚「包粽子」一枚郵票中,沒有採用傳統的吃食場面,而是別有新意地採用懸掛的「如意結」來喻指粽子這一主題物象。倒掛的蝙蝠、撐開的翅膀以及蝙蝠口中銜著的長命鎖等構圖,清來雅去,若細雨微風。第3枚「避五毒」一枚以虎形葫蘆符作為主圖物象,腳踩流雲,背負寶劍,可謂威風八面。
賽龍舟
包粽子
2001年6月25日(端午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郵政與澳大利亞郵政聯合發行了《龍舟競渡》郵票一套2枚,以及郵票小全張1枚,以慶祝新世紀第一個端午節。這兩枚郵票採用中西結合的繪畫手法,描繪了齊頭並進的兩只競渡的龍舟,分別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悉尼歌劇院兩座宏偉建築為郵票的背景,展示了我國香港和澳大利亞海灣迷人的景色,郵票的主圖則均為揮槳奮進的龍舟健兒。郵票畫面再現了賽龍舟奪錦的盛況,洋溢著一片喧騰喜慶的節日氣氛。
澳門特別行政區郵政於2004年5月28日發行《文學與人物——離騷》,圖中主要人物就是屈原,郵票一套6枚,同時推出小型張1枚。
2007年5月20日發行2007-13《同濟大學建校一百周年》紀念郵票一枚,畫面是由數字「100」幻化成的水波浪花浮托的同濟大學校徽,即昭示同濟精神的「三人成眾,同舟共濟,向著一流目標奮力拚搏」的三人劃龍舟圖案。龍舟下面的波浪變形為「100」字樣,突出了建校百年的含義。
7、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民間習俗
傳統民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斗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重午是天地純陽正氣極盛的吉日。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乃陰邪之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主題,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習俗活動
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為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節日重視神靈、祖先信仰與祭祀活動,精神信仰是古老傳統節日的核心,並非挑個日子避邪防疫就成為流傳萬古的民俗大節;端午節由來於古人「避邪防疫」之說,是後世對古老節日文化內涵的誤解。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後,才將傳說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端午節安康」於近年才始流傳,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端午節自古就是食粽與扒龍舟的喜慶日子,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的體現,端午節快樂才是傳統。
在傳統節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可比擬,且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願望。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習俗活動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節前後,扒龍船、掛艾草與菖蒲、包粽子、九獅拜象、游旱龍等等諸多特色節慶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受端午文化影響的國家分別有韓國、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國、德國、英國等等。
【各種傳統民俗活動】:
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盛行於吳、越、楚,現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龍舟」一詞,最早見於《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為文中的「飛龍」即是龍舟。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48]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劃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子,屬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拜神的貢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歷史上跟粽子沾邊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粽最初是用來拜祭祖先和神靈,具體起源年代無考。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鹼水粽。到了晉代,正式定粽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