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中秋節怎麼過的
1、爺爺輩的人是怎樣過中秋的?
爺爺這一輩的人過中秋節的時候肯定是非常熱鬧的,因為他們這一輩月餅是非常少見的,所以過中秋節的時候,大家都團團圓圓的在一起吃一頓比較熱乎的飯,然後再一起吃月餅,賞月亮。
中秋節
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2、中秋節怎麼過 ??
中秋節可以安排如下活動
1、賞燈籠
燈籠本是民間的一種工藝品,其用途是照明,很多家庭的門口都會懸掛燈籠。不過中秋節時,花燈也成為一種藝術性的產物,它在漢朝時興起,到了唐代時就已興盛,戶外花燈活動的規模比較大,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大家都會在夜晚賞燈。
2、賞桂花
在中秋時剛好是桂花飄香的時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關聯,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話故事。而桂花作為一種名貴的品種,它也有著喜慶、吉祥的象徵,因此民間不少人都會栽種,在中秋這一天賞桂花,聞著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樣的味道,從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3、燒塔
在南方地區,燒花塔的游戲流傳已久,這一活動一般是孩子參與,通常會在野外撿拾瓦片等,將其堆成圓塔,在月亮出來後進行燃燒,等瓦片燒紅了後,再放上一些煤油在其中,一直燃燒到深夜,此時大家都會去圍觀,之所以有這個活動,傳說是紀念抗法英雄劉永福。
中秋節習俗由來
在這個節日時,人們總會在夜晚時賞月,這個活動早在魏晉時就已開始,到了唐宋時就興盛起來,明清後,每逢節日時大家就會將月餅、柚子等擺放在外面,一邊賞月一邊吃喝,期待未來的生活事事順利,也希望親人能夠幸福快樂。
也有一些地方有「祭月」的習俗,希望月神能夠讓一家幸福,這一天不管下雨還是無月,祭月都是必不可少的過程。當然中秋也是團圓節,古代文人志士總會用「月有陰晴圓缺」來表達寄託之情,在宋明清,賞月的規模更大。
3、古人是如何過中秋的?劉伯溫的什麼妙計,讓中秋吃月餅成為習俗?
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過中秋節的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各諸侯都有秋天敬拜月亮的習俗,時間一般選在中秋節前後幾天,這是中秋節最早的雛形。但是吃月餅的習俗直到唐宋時期才形成。
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躍,胡人的飲食習慣、食材都被傳入中國。胡人做的餅大多又硬又干,當它被引進中國後,漢人立即改進了它,如添加各種餡料,撒芝麻等,使餅變得很好吃。但是這個時候並沒有月餅這一稱謂。
北宋時期,蘇東坡有一首著名的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這就是「月餅」的由來。到了南宋時期,吳子穆的《夢梁錄》一書中才有了「月餅」這個詞。
直到明朝,吃月餅才成為一種真正的習俗。元朝末年,統治者淫亂殘暴,人民一貧如洗。當時,朱元璋統一各起義軍准備起義,但元朝官兵們搜查十分嚴格,傳遞信息十分困難。
這時劉伯溫想到了一個辦法,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藏在月餅里,躲過了元朝官兵的搜查,被分發到了起義軍手中。8月15日,各起義軍奮起,元朝的官兵們被打敗了,起義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他每年8月15日都要吃月餅,並把月餅送給官員們。這一習俗逐漸傳到民間,形成了在8月15日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在明朝,官員們用吃月餅來慶祝中秋節。
4、70年前中秋節怎樣過的
70年前中秋節應該是1951年,多數老百姓基本上過著缺衣少吃的日子。八月十五是鄉下人的豐收節日,還是要過的,平時少吃點少穿點,留著過節用。經濟條件稍微好一點,買點月餅大家吃。條件差的人家,一人分半塊月餅嘗嘗。沒錢買月餅就自己做點餅什麼的也就過去了。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5、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呢?送禮都送月餅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物資生活非常貧乏,雞鴨魚想都別想,過節時有點豬肉吃那就很不錯了。中秋時節,青黃不接, 夏季的蔬菜已罷園,冬季菜剛種下,因而只能用罷園殘留的葫蘆、豇豆燉一鍋,或者葫蘆豇豆茄子燜一鍋,那也就香得我們只顧悶頭吃而顧不得說話了。當然,那時候我們還小,並不圖肉菜的香,只圖八月十五月兒圓,有水果吃,能在月亮壩里嬉戲玩耍;中秋節的節名也不時興叫,都直接說「過八月十五」了。
小時候逢年過節總是特別的開心。因為有很多好吃的。可能會殺上一隻雞或者一隻鴨,用雞鴨的內臟煮一份粉絲,超級好吃的。中秋的團圓飯會比平時早一點,因為吃完飯以後,哥哥和我還要拿著爸媽買的月餅去祭拜月亮娘娘。也就是露天將月亮捧在手裡,,讓月亮娘娘「吃」一下,然後才到我們吃。
八零後的兒時的中秋節雖然過得簡單平淡卻是快樂而滿足的。那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爸爸媽媽每天都有忙不完的農活,中秋節也不例外,也是在忙碌中度過的,跟平時沒什麼分別,並沒有特別的慶祝,也沒有豐盛佳餚,也是吃的青菜配白飯,不過晚上吃完飯後,每人的手上會多了一個月餅,月餅是那種用紙包著的,紙里包著四個月餅為一筒,都是這樣賣的。
那時候覺得拿在手上的月餅聞著特別的香,都捨不得大口吃,都是用手一點點的捏來吃的,吃在嘴裡香甜可口,覺得好好吃哦,感覺好滿足。那時的我就是這樣一邊吃著手上的月餅,坐在家門口的石頭上,看著天上圓圓的月亮,聽著奶奶重復說著有關月亮的傳說故事……現在想起兒時的中秋節還是滿滿的回憶,但是因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感傷!
飯都吃不飽還走什麼親戚。過年實在沒法了,就到供銷社花幾角錢買上一包桃酥點心,到岳父母家走一走拜節。自己的父母就省了,實在沒錢。到七十年代後期逐漸能吃飽飯了,有點余糧。走親戚蒸白面饅頭,一鍋十一個饅頭不知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