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撫州端午節吃什麼白丸子
1、端午節包粽子用什麼米
端午節包粽子用圓糯米。糯米主要分為秈糯米和粳糯米兩種,秈糯米即長糯米,米粒細長,顏色呈粉白、不透明狀,黏性強;而圓糯米形狀圓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膩,黏度比長糯米差一些。但長糯米放涼以後再吃容易變硬,所以圓糯米更適合用來包粽子。
端午節包粽子用什麼米
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長糯米放涼以後再吃容易變硬,但是做出來的成品晶瑩剔透,外形非常的美觀,比較適合做珍珠丸子、米糕之類的食物。而包粽子用的糯米一般會選用圓糯米,吃起來比較軟糯,還不容易反生。但粽子雖然營養、美味,可糯米比較黏膩,不容易消化,因此一次千萬不要過量食用,防止給腸胃造成負擔。
巧果是滬式糕點中的傳統產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乞巧節吃的巧果也叫做「巧餑餑」,通常是用模子刻出來的,做成既可觀賞又能食用的小麵食。這東西多半都呈幾何圖形的,上面還有各種很精美的吉祥圖案花紋。比如經常見的就有蓮蓬、桃子、老虎、獅子、貓咪、猴子、大公雞、小豬、鳴蟬等。放鐵鍋中烙熟以後,用紅線繩加了秸草支撐著串起來,下頭綴上一點彩色穗子。有十幾個巧果弄成一串,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據說吃了這樣的巧果,孩子們就心靈手巧了。果真是否這樣大概無所謂的,重要的只不過是一種風俗吧!
3、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呢?
本來這個話題,我前不久已答過。感謝邀答,這次再答詳細點、答好一點吧——
記憶中,我們這里除了吃棕子,還有肉、雞蛋、大蒜頭(煮全粒吃)、糖糕(一般自己做)……聽外婆說,最好湊成「十子」:雞蛋(po子)、糖糕(糕子)、煮蒜子、肉(丸子)、包子等大大小小食材,表示十全十美、過了正宗端午節。粽子里包的餡也五花八門:糯米為主,根椐個人喜好,當地特產,分別有:紅棗、紅豆、花生等紅色吉利的東西,並兼放以下肉粖:臘肉、香腸、火褪等。
各家各戶的門上或窗子上一定會插幾根艾條和菖蒲,據說「艾有愛的諧音,寓意愛意;菖有昌之意。艾葉、菖蒲,都有辟邪除害之意,全是端午吉祥之物」。雄黃酒現在一般不會喝了,但會房前屋角灑,防殺毒蟲、病菌、妖魔。
在農村,也常要把房子打掃得乾乾凈凈,並在房前燃燒垃圾、熏出濃煙,旨在熏走蚊蠅或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等。
賽龍舟、劃船等大型活動,只有居住在江河邊的村民偶爾會搞,其他地方越來越少了。
大多寶媽或奶奶還會在端午這天,用海金沙、艾、菖蒲、魚腥草、車前草等煮成葯水給小寶寶洗浴(也可以喝),後發展到不論男女老少,全家都洗,據說(肯定能)是治皮膚病、去邪氣、防瘙癢。
有時某些大單位或團縣委也常會藉此節,組織諸如「端午大型相親會、愛在端午」之類的活動,並一般在大果園里開展,順便摘楊梅、桃子或現場包棕子、歌舞等,旨在讓男女青年多一個相知相識、相戀的機會。
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但卻是真的:我們這里少數地方有「上端午、下端午」之說——即過兩個端午(農歷初一、初五各一個);某些地方端午節第二天(農歷初六),女婿會帶是子女去岳父母家「陪節"一一哈哈😄有人調侃說,那估計都是找個理由多吃多喝,我覺得有道理。
4、中國節日都吃什麼?
1、中秋節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必不可少的就是月餅,柿子,桂花,芋頭。在江浙地區還有吃螃蟹的習俗。
2、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吃粽子是特色,還有就是吃蒜頭的習俗。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
3、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在這一天會吃湯圓,現在湯圓的種類也有很多,各種水果餡的。
4、春節
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會吃餃子,年糕(諧音「年高」),春卷,花生,雞鴨魚肉。
5、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清明節會吃雞蛋、驢打滾、麵茶、青團子、暖菇包、饊(sǎn)子、朴籽粿(guǒ)、芥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