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中秋節有什麼特產
適合中秋節送人的禮物有童子蟹、月餅禮盒、茶葉、酒、字畫等。
1、童子蟹
童子蟹殼軟且薄,肚子是白色的很乾凈,肉嫩黃多,是中秋節的送禮佳品。
2、月餅
在中秋節這天必備的禮品是少不了月餅的。雖然很多人不一定喜歡吃月餅,但月餅就是代表著節日,不吃彷彿沒有過節的氛圍。
3、茶葉
中秋節吃完大餐後覺得油膩可以喝茶,如果是送給長輩、領導或客戶,考慮送比較精緻的茶葉,對方可能也會覺得你是一位有品味的人。茶葉方面有很多選擇,例如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門紅茶、龍井茶等等。現在很流行那種小罐茶葉,小巧精緻又方便攜帶。
4、酒
酒是一把萬能鑰匙,任何人都不會感到不妥。而禮盒裝,又可以顯得你對被送禮者的重視。
5、字畫
送字畫,送文化,字畫既含文化修養又顯品位高雅,書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表達情感祝福的一種文明禮品,既容易讓受禮者接受,又不像物質禮品般世俗老套。
6、土特產
中秋節是豐收季節和團圓節,所以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產,好吃又實用,而且特產都是與產地有關的地方人情水土文化的產物,吃特產就會想起某些人文情景與回味。
2、中秋節禮品有哪些?
中秋節禮品有月餅,茶葉,補品,保健品,本地特產等。不過還是以月餅為主。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後生節」等。
以上參考:中秋節——網路
3、江蘇有什麼特產嗎?
陽澄湖大閘蟹:要說中秋節除了月圓吃月餅,還有什麼好的東西呢?當然是陽澄湖大閘蟹了,屆時各大電商平台紛紛推出大閘蟹套餐,引誘全國民眾紛紛買螃蟹吃呢!
洞庭碧螺春:起初小編還以為是洞庭湖產的,查詢之後才知道此洞庭為蘇州市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碧螺春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可惜小編不擅長品茶。
蘇綉:蘇綉是蘇州的傳統美術,四大名綉之一,是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蘇綉在清朝達到全盛時期,圖案秀麗、構思巧妙。
南京鹽水鴨:特產怎麼離得開吃呢?南京最出名的特產就是鹽水鴨了,是金陵菜代表之一,至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宜興紫砂陶:起源上溯到范蠡,有2400多年的歷史了。紫砂陶是我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
江蘇還有陽山水蜜桃、南京雲錦、盱眙龍蝦、洋河大麴、鎮江香醋等多種特產。
4、無錫傳統風俗有哪些
無錫人對冬至很重視,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的前一天稱"冬至夜",一家老少團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飯。如家裡有人外出未歸,要留個座位,擺副碗筷,象徵性地盛些飯菜,以示思念。吃夜飯前,先祭祖宗。祭畢,把菜回鍋燒一燒。如不燒就吃,說是記憶力要衰退。飯里要放黃豆,叫"元寶飯",飯碗里預先放兩只熟荸薺,吃飯時把荸薺夾出來,叫"鉗元寶"。冬至夜飯,有錢人家吃得很豐盛。"有錢的吃一夜,無錢的凍一夜"。冬至那天的早晨稱"冬至朝",吃隔夜做好的糯米團子,故有詩雲:"家家搗米作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史傳,冬至這天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故今無錫地區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十二月的最後一夜稱大除夕,俗稱大年夜;其前一夜稱小除夕,俗稱小年夜。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撣灰塵,乾乾凈凈迎新年。用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粉,做成年糕,象徵年年高、節節高。刷掉門上舊春聯,貼上新春聯,以示除舊更新。除夕之夜,家家祭祖,焚香,點燭,燒紙錢,祭品豐盛,反映人們對祖宗的崇敬。祭畢,全家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合家歡")。晚上,有的在灶神龕內換上新的灶神像,兩邊貼"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紅紙對聯,上供品,俗稱"接灶",把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奏事的灶神接回來。有的掛鍾馗像,以避鬼祟。農家還在屋前空地上用石灰畫糧囤,企求五穀豐登。入睡前,放3聲"關門爆仗"。有人還在大除夕守歲,做圓子,切糕絲,在燈光中達旦不眠。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時以奇數為陽,九月初九兩個陽重疊,故稱重陽,亦稱重九。無錫人重陽節一般吃重陽糕,有的還吃"九品糕"(用荸薺、栗子、蓮心等9種果品煮成的羹),意取甜蜜、和順。這天的主要活動是上山登高。現在,重陽節被定為敬老節,以弘揚我國敬老傳統。
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七夕風俗中流傳最久、最廣的是"乞巧"。這天晚上,少女紛紛結綵線,穿七孔針。穿得快,就意昧著乞到的巧多。白天,有些少女在庭院中放茶幾,上置一碗用井水和河水混合而成的鴛鴦水,挨次把綉花針平放到碗中,視陽光下的各種投影,判斷乞巧的情況。有些婦女,採集各種鮮花,放在盛著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說可使皮膚嬌嫩自凈。有些婦女搗風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指甲,稱"紅指甲"。有些婦女還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乞巧風俗今已不存,僅留牛郎織女的傳說。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無錫人過中秋節.早晨吃紅燒糖芋頭,晚上賞月、吃月餅。這一風俗延續至今.並多有群眾團體舉行的中秋賞月晚會,以增進友誼。
無錫民間開始種植蔬菜、果樹。蠶農在清明夜把蠶種裹在棉衣里進行孵化。這天,人們紛紛上惠山踏青。不上惠山的,上城牆繞城而走,叫登高踏青。東門東林庵一帶,為士女聚集處,故有"東林庵里看桃花"的說法。這天,也是東鄉膠山和北鄉斗山的節場,附近還有賽會,故斗山別名清明山。人們都上山踏青,趕節場,觀看賽會。從元宵節至清明節,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至野外放風箏,別有情趣。清明時節祭掃祖墳(俗稱"上墳"),為無錫傳統民俗。掃墓時挑些新土壅墳瑩。凡新墳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掃;舊墳可以過清明,但不能過立夏。新媳婦一定要去祭掃祖墳,俗稱"上花墳"。掃墓時用葷、素菜看和酒、飯等祭奠。後用於果糕點等替代。
5、小籠包的樣子
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這時的你也許還在辛勤工作吧?停下手吧!瞧!一起來品嘗一下我們無錫的特產——小籠包子。
看!小籠包子的頭頂如同一朵盛開的花,噴發出陣陣香味。遠看,小籠包子又似一個沉重的包裹,給人一種很想立即拆開來看的慾望。打開「花朵」一看,啊!紅紅的汁兒流了出來,香味立即飄散開來。紅色的肉糜,白色的皮、濃濃的香味,再加上藍色的盤子,真是讓人陶醉在其中了!啊!我情不自禁地嘗了一口,甜甜的醋,可口的肉與嫩嫩的皮在我的嘴裡已經分不開了,沒過多久,我嘴裡便彌漫著汁兒和一股肉中的醋味了!
也許你聽著早已垂涎三尺了吧!就讓我把無錫的小籠包子做法一一道來。小籠包子的做法十分簡單:先准備好像古代草房子一樣的大籠子,蒸鍋,一些麵粉和肉糜,那樣就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了!你先要把麵粉和成麵皮,再把肉糜放在麵皮裡面,不要忘了一定要把麵皮的頭頂做成一個花骨朵兒的發型哦!最後的一些事兒就拜託爐子和蒸籠了。休息片刻,熱騰騰的小籠包子就出爐了!怎麼樣,是不是很簡便啊?
吃小籠包子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兒。看!我吃小籠包子前,最愛用醬美醬美的醋給小籠包子澆上一回醋澡!因為這樣是最能讓我大開「口」界的了!澆好後,我馬上咬去那嬌艷的花朵,啊!可真是細皮嫩肉呀!瞧!「呼」一下包子里的汁兒似那四濺的熔岩從火山口噴發出來!我一看,是我該出手的時候了,說干就干,我立馬就把小籠包五臟六腑翻了底朝天,看!汁兒和醋溶為一體,正是我該吃的時候了,誰知因為我的臉因為貼得太近,竟把自己弄得滿臉是花!
美麗的色澤、誘人的香氣、獨特的外形、難忘的味道、豐富的營養,誰會不喜歡無錫的小籠包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