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揭西端午節是什麼樣的

揭西端午節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3-01-13 12:35:09

1、端午節的介紹內容是什麼?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本是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1)揭西端午節是什麼樣的擴展資料:

端午習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2、端午節習俗是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包括但不限於:

1、扒龍舟:

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了表示自己是「龍種」身份,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的風俗,而且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便有類似於今天的競渡游戲,這就是競渡習俗的由來。

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劃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3、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

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4、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5、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端午節

3、端午節放水燈的含義

放水燈是廣東省揭西縣五經富鎮流傳的漢族民俗活動。該風俗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作為一種漢族民間文化,五經富人放水燈無規定時間。舊時鄉民修孤骨,或有錢人死了,七日喪後放水燈,藉此祈求神佛保佑、禳災獲福、庇佑兒孫,甚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據聞放水燈的文獻記載始見於宋代,主要為使神光照破幽冥,使亡靈乘光得悟,脫出冥界。因此水燈施放有開光引道、普渡孤魂之說。不少地方都會舉行盛大的放水燈活動,如台灣、日本及泰國等等。
水燈是放進水裡的紙燈,把水燈放在河流中,隨波逐流而去,其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靠海邊,經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一般而言、這類後弧魂眾是很小獲得人們關注。不過有些地方的習俗不僅關注陸地上的孤魂眾,也要照顧水中的。據聞放水燈是藉著水燈的燈光把溺死的鬼魂聚集起來,讓他們浮出陽間,表示歡迎水府里的孤魂上岸接受款待。放水燈前,岸邊還會請僧道誦經致祭,並准備牲醴及祭品。但有些地方風俗、則以放水燈作為許願祈福的用途。
水燈款式各有不同、有些是比較簡單朴實、有些則華麗美觀。但它們的作用大致都是相同。

4、端午節的介紹簡短是什麼?

端午節的簡短介紹是: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等。

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5、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有如下: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簡粽」, 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黏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粽子從形狀到餡兒都有不斷的翻新和變化。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夾雜別的食品,而僅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

2、懸鍾馗像

鍾馗的作用類似於門神,其畫像常被用於驅鬼避邪。

3、賽龍舟

端午競渡,本來是水鄉訓練水師的遺風。沉湘東吳,賽龍舟的規模,全國最為盛大,勝事流傳,史不絕書。若是追究其意義,則大都在於憑吊忠臣孝女。相傳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淚羅江而死,楚國人為之哀痛,於是爭劃舟揖前去撈救。

4、掛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把菖蒲、艾葉掛在門邊以避邪驅瘴。

據說用菖蒲做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 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而尤以初五最惡,連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懸艾葉和菖蒲。

農歷五月是酷暑炎熱將臨之際,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時。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是治病的重要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5、飲雄黃酒

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故端午節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至於兒童,長輩則將雄黃酒塗於其臉上或身上以驅蟲除穢。事實上,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外用可以消毒殺菌,但如果直接飲用則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6、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瓏奪目。

7、掛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也有說五色是代表五條龍)。

8、采葯、翻葯

這是端午節最普遍的民間活動,不管南方、北方,無論漢族或少數民族都很盛行。舊時,這天天還沒亮時就紛紛出外采葯,特別是鄉村,更是傾家出外。在端午中午時,家家製作以雄黃、大蒜為主的葯物,而醫家則在這天熬膏葯、制丸葯、采蟾酥。連帝王、士大夫階層也復如此。

唐宋時期極盛,御葯院等機構即於端午采蟾酥,後歷代如此。居住在祖國邊睡靖西縣的壯族人民,這天扶老攜幼游葯市,說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葯氣,能祛病延壽。東北地區的朝鮮族采葯風氣更盛,幾乎家家戶戶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備葯物。

6、自古廣東省揭西縣端午節習俗

廣州人對端午節很重視,舊俗在農歷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之舉。年輕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即新媳婦手藝)。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正午時分,用水果、粽子拜家神,燒艾草薰屋角,稱「驅蚊蟲邪魔」。用雄黃酒調硃砂,在孩子的額上、胸口、手心上點一紅點,以示避邪。
賽龍舟是廣州人過端午最大的活動項目。賽龍舟,廣州人稱「扒龍船」,過去多為郊區農民為之。20世紀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便將去年端午節後沉入涌底的龍船起出,俗諺謂「四月八,龍船隨海滑」。30年代以後,逐漸改為五月初一才起出龍船。俗語順口溜:「初一龍船起,初二龍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龍船比,初七初八黃竹岐,初九初十龍船打崩鼻。」初五是賽龍船的高潮,得勝者可獲賞全只燒豬與賞銀元。初八郊區各鄉龍船多集中到市郊黃竹岐進行表演比賽,因那時黃竹岐地方有一座龍母廟,初八為龍母誕。

7、請問揭陽那邊有什麼禮節的?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民俗稱為「過年」。潮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當天一大早,人們便走親訪友,稱為「拜年」。拜年時一般都應帶「大吉」(即柑,大於桔,故稱「大吉」),被訪主人也應以「大吉」回贈,以示共同吉利,並互道「新年好」、「新正如意」、「恭喜發財」等以表吉祥之願。大年初一,按揭陽傳統例俗,多數人家早餐吃齋,以示對佛祖的尊重和敬佛的誠心。春節期間,城鄉都組織舞獅、猜謎、游標旗、潮州大鑼鼓等文娛活動。此外,成人還要給老人、小孩送「壓歲錢」。
人勝節
正月初七為人日,亦即人勝節。出自晉議郎董勛《答問禮俗》「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七日為人」之說。是日,民間以七樣蔬菜混煮作羹充食,謂食七樣菜,可得財運亨通。此俗今尚流行。
 
元宵節
也稱「上元節」,為農歷正月十五。揭陽民間舊俗要在本日祭祖。一些鄉村,還有做「丁酒」習俗(注,當年生男孩之家庭,要在此日設酒席宴請鄉鄰。)縣城通常皆有賽花燈,燃放煙花,舞獅等習俗。普寧等地鄉村,也有元宵夜「看新娘,做四句」習俗。
清明節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四月初(通常為四月五日)。清明節前後,是人們掃墓祭拜祖先,緬懷先烈的時間。
端午節
俗稱五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相傳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是日,各家各戶大多吃粽子。揭陽尚有「挑龍須水」、「洗龍須浴」之俗,據說端午時節,江河之水為「龍須水」,或食或洗均可避邪。此外,有些地方還舉辦「賽龍舟」活動。
出花園
揭陽潮語區,凡滿15歲的男女一般於當年農歷七月七日舉行「出花園」儀式,以示長大成人。類似現代的「成人節」。出花園時,外祖家給外孫辦「出花園禮」。通常有紅公雞、紅屐、酵粿等。親鄰多備布料或肉、蛋為賀。喜家則置辦祭禮「拜公婆母」。當日,孩子要吃甜丸紅雞蛋和甜豬肝,意謂圓滿長進。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也叫「鬼節」。潮屬各處普遍有祭祖活動。節前節後一二天,各善堂和寺廟也有「施孤」放賑活動。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晚家家戶團聚吃月餅,品水果賞月。本區民間中秋節品,必有月餅、芋頭、柚三種。相傳元初,統治者強迫漢人每家養一名元兵,抗元人士不滿其壓迫,乃借月餅傳書,約定各家中秋夜某時殺死所養「元番」,是夜一舉成功。當時漢人稱元兵為「韃鬼」,故中秋節食芋剝皮謂之「剝鬼皮」,剝柚食肉謂「吃鬼肉」。民俗中還有「拜月娘」,盪鞦韆,燒瓦塔等活動,海外僑胞亦喜擇中秋回鄉探親,與家人團聚。
重陽節
九為陽數,故農歷九月九日稱「重陽」,是日登高成俗,榕城市民多登臨黃岐山、紫陌山游樂。地都一帶有食魚粥,有些地方則有食雜燴粥習俗。此日,兒童多放紙鳶,民謠有「九月九,風禽(箏)仔,滿天走」之說。
冬節
農歷冬至日為冬節,俗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拜神明和祖先,祭品中必有糯米圓,以示大團圓。民間有「食過冬節圓,就多一歲」之說。也有用糯米圓粘於器物、屋柱、耕牛之上,以祈豐收的習俗。
 
二、婚嫁
揭陽舊時婚俗,要經問名、納吉、納彩、請期、納征、迎親等六道程序,謂之「六禮」;有些地方有女兒出嫁前夜睡草席之俗,相傳此俗源自昔年一後母虐待羞辱前人所遺之女,令其如此睡法,不料此女後發富起家,子女昌盛,自此人們便仿效相沿成俗;此外尚有「提油舅」、「做四句」等俗。「提油舅」即女兒出嫁當日要由其兄弟提五件禮品同往男家,稱之「提油舅」,其在新郎家最受歡迎,一般在首席宴座。「做四句」是指嫁娶的各種儀式,女家要聘一位如戲劇中賓相一樣的老婦女,唱四句「祝頌語」來主持,四句有約定俗成的,亦有現場自編的,大都押韻,詼諧。揭邑另有一俗,為其他地區少見,即將要結婚之男女,如遇家中出喪(一般指長輩),則必在百日內成婚,否則要三年後方可行嫁娶之禮。
這些舊俗一些地方尚有留傳,而大多數地區已是婚事新辦,簡辦,就連集體婚禮,旅遊結婚等時尚也漸成風氣。
 
三、賽龍舟
揭陽賽龍舟活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揭陽素稱水鄉,溪澗交錯環繞,榕江南北二河、練江、龍江水深流長,河面寬闊,波平浪靜,是劃龍舟的好地方。賽龍舟活動,歷代不衰。
揭陽龍舟,規格較為統一,在潮汕各市縣中,最長最大:舟長32米、寬1.5米,共設槳25對,舵一支。揭陽龍舟,造型美、氣魄大,龍頸修長,龍首高昂,威武俊秀。每年端午節前,龍舟落水時要舉行儀式,然後進行訓練,稱「試槳」。
龍舟賽有四種形式:表演賽,友誼賽,勝負賽,錦標賽。清末曾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時,曾發起主持、邀請潮陽、普寧、揭陽等地龍舟隊在榕江南河進行比賽,結果,揭陽棉樹紅色舟奪魁,丁日昌授予「欽差大臣丁賞」紅絨錦旗一面。1980年「龍舟賽」被國家體委定為「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揭陽龍舟賽更為活躍。
四、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於一爐的民間廣場舞蹈,表演氣勢豪壯,氣氛濃烈。相傳英歌舞始於明代,取材於《水滸》中梁山泊好漢元宵節大鬧大名府的故事。舞蹈隊分前棚後棚,前棚一般由36個人組成,大型的由108人組成,每人手執一對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和吆喝,揮動雙棒交錯翻轉叩擊,邊走邊舞,一步一呼,隊列變化或「長蛇挺進」,或「雙龍出海」,「四虎並驅」,或「二龍相鬥」,翻騰穿插18套式。後棚人數多少不等,但最多不超過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配合前棚演出。
揭陽英歌舞已有300多年歷史,流行於普寧、揭東等地,以普寧的英歌舞最為聞名,被譽為「英歌舞之鄉」。1956年,普寧英歌代表隊到北京參加「中國首屆民間藝術表演大會」,1991年6月普寧燎原鎮泥溝英歌隊應邀參加深圳荔枝節表演,9月又應邀到廣州為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賽抽簽儀式的文藝晚會演出。
五、潮劇
潮劇,是潮汕地方劇種,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間,揭陽潮劇已有本地特有劇目《荔鏡記》、《蘇六娘》等。
潮劇流布於廣東東部、福建南部以及台灣、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等國潮人聚居地區。唱腔是曲牌聯綴體和板式變化體兩種體制的融合,保留著一唱眾和、二三人以同唱一曲和曲尾幫唱的形式。樂調分輕三六、重三六、活五和反線,伴奏音樂吸收民間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等;樂器有嗩吶、笛、二弦、胡弦、揚琴等,鑼鼓有大鑼、小鑼、蘇鑼等。角色早期生、旦、丑、外、貼、末、凈等七角,至當代發展為十種丑、七種旦、五種生、三種凈,其中以丑、旦表演最有特色。
晚清,揭陽不少潮劇班,行當齊全,陣容嚴整,演藝高超,蜚聲潮汕,其中知名的有揭西縣棉湖橋園的「老玉堂春」、揭東縣曲溪寨內的「老玉春香」、漁湖江夏的「老源正」等。現在潮劇界演藝名流,不少是揭籍藝人。
新中國成立後,潮劇藝術及演出活動發展神速,揭陽潮劇團《丁日昌》等劇目曾上京參加匯演並獲獎,市境內許多潮劇團也先後多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演出,既加強了僑胞思鄉凝聚力,又促進了海內外文化交流。
六、紙影戲
紙影戲,俗稱皮猴戲,是用皮革或紙板平面雕刻成各種人物形狀,透過燈光在棚窗紙幕上投影演出的一種戲劇形式。至清未,改影現為形現,將原皮革或紙版平面雕形改為木偶立體造型,木偶背部和兩手各穿一根鐵線,以供操縱表演。低影改為木偶,但潮人習慣仍稱為紙影戲。
紙影戲也屬地方劇種,有正音戲、潮音戲、晚清以後,揭陽紙影戲十分盛行和普及,紙影戲班多達幾百家。
紙影戲表演時,台內僅有五、七個人,包攬了生、旦、凈、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念和鼓樂,故潮俗有「手打鼓、腳打鑼、口唱歌、頭殼撞深波」之謠諺。
七、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歷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發端於明代中晚期。
潮汕工夫茶,重在品味鑒賞,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沖法、品味的茶經:選茶,潮人最喜烏龍茶等。選水,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炭火,潮人最喜用「絞只條」炭,此炭無煙,具有炭香氣味,以此炭燒水,火勢均勻。茶具則有茶壺、茶杯、茶鍋、茶洗、茶碟等12件。
泡茶之前,選用開水把茶壺、茶杯燙過,稱為「熱罐、熱杯」,裝茶葉時,講究小粒在底部,大粒在頂部。還有「高沖」、「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講究。任日本口福會會長的日籍華人陳東達教授在《飲茶縱橫談》一書中說:「日本的煎茶法來源於潮汕工夫茶。」

8、潮汕人過端午節有些什麼習俗?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攜帶——舊時,人們上圩市多帶市籃、籮筐;走親戚帶裝禮品的花籃、藤籃,如遠行攜帶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錢人用藤莢、皮箱。解放後,人們時尚用軍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後,各式各樣手袋、背包、皮箱,隨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們外出多步行,遠途坐船為多。計算路途遠近,以10華里為一鋪,通常走一小時。轎是富貴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鎮多有專供僱用的轎鋪,官貴者坐四人大轎,一般有錢人坐二人抬竹轎,新娘出嫁坐花轎。轎在解放後已棄用。本地極少有牛車,沒有馬車。解放後,駐軍曾有馬車,後也為汽車代替。

20世紀以前,內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蘇杭、下海南及出遠洋靠雙桅紅頭船。汕頭開埠後,門戶開放,外國輪船紛紛到來,外資、華僑、內資輪船公司甚多,內河也行小輪船。至30年代水運發達,人們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輪船,紅頭船退位。潮汕鐵路1904年動工,1906年建成通車,成為汕頭與潮州人們交通的主動脈。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縣普遍築汽車公路,1933年築汕頭飛機場;至此,海陸空交通全面暢通,有錢人、生意人,多以此為交通工具。清末民國初人力車(黃包車)成為市區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無論城鄉,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後,大量單車出現,市區腳踏三輪車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頭成為單車密度最高地區。80年代後,汕頭海陸交通全面發展,摩托車也成為全國密度最高地區;公路交通和市區公共汽車,也逐步發展。出門坐車、坐船、搭飛機,不管長途短途,已成為人們外出的習慣。平原地區過河,舊時多靠渡船,解放以來多已建橋,農村的小渡船,也已是鳳毛麟角。

辭送——凡親人摯友遠行,必有辭送。潮人出洋謀生者眾,遠離故土,未知何日回歸,親情惜別,往往纏綿悱惻,或互贈禮品留念,或送錢財作盤纏,或煮雞蛋甜丸送順風,千叮嚀,萬囑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禮。舊時有「父母在,不遠游」觀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業為重,觀念漸變。

宜忌——舊時遠行者,路途艱險,多有求神問卜,選擇吉日之俗。動身之時,宜說吉利話,忌說跌、沉、翻、倒一類詞語。近年交通事故頻生,司機和旅客,也還有求神保佑和摜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煙茶。敬煙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煙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煙。潮人好臉子,敬煙要用高級煙,若無高級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煙,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煙,就給客人卷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煙卷煙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煙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飲食習俗

蠟 筆

潮汕俗語是潮人日常口頭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潮人對生活經歷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歸納,蘊涵著潮人的生活哲理和處事原則。而飲食,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語中有著廣泛的反映,其內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產,潮人的飲食偏好、飲食戒忌、烹調講究等等,潮人的飲食習俗在詼諧幽默的潮汕俗語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生動、活潑有趣。可以這么說潮汕俗語也是探索潮人飲食習俗與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將有關潮人飲食習俗的潮汕俗語歸納如下,以請教於方家。

一.見諸潮汕俗語的潮汕小吃、特產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採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製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味道可口而聞名遐邇。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語中都有所表現:

1.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由於粽是用竹葉包裹,要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於是有此俗語。喻事久見人心。由於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在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故俗語中還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諺語。

2.蘇南薄餅—嘴甜舌滑

蘇南薄餅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於吹捧。

3.靖海豆楫—好著喉衰著齒

靖海豆楫揭陽市惠來縣名產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質地柔韌,牙齒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縫中。俗語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損。

4.意溪餅—大塊厚

意溪餅潮州市意溪鎮名產—酥皮潮式月餅,比其他地方所產的月餅較大塊,也較厚。以此喻較好的機會或較豐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無粕

棉湖酥糖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的名產,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無根據的亂講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東平路老君堂所產姑蘇香腐。質地硬韌,需慢吞細嚼。喻堅韌。

7.海山蝦米—大插

海山蝦米揭陽市饒平縣三百門盛產的對插大蝦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來源。

8.獅頭鵝—大隻雅

獅頭鵝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個頭大,體態優雅,肉質鮮美。俗語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產,個頭大,汁多肉美,以前長期為出口外銷產品。

10.赤內琵琶鴨背柿

赤內、鴨背地屬潮州市潮安縣的歸湖鎮,是有名的水果之鄉,一個盛產琵琶,一個盛產柿子。

11.陳橋阿媽驚吊瓜溪東老爺畏麥

陳橋、溪東都屬潮州市,一個盛產青瓜,一個盛產麥子,大家久食生厭。

12.南畔洲菜頭—痛窟

南畔洲菜頭汕頭市澄海區盛產的良種蘿卜,個頭大。傳說某農民一天早上下地,發現蘿卜被盜,地里只剩下一個個的大窟窿,面對如此場景,老農只能對著窟窿心疼被盜的蘿卜咋那麼大個。由此喻損失慘重。

13.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即糯米香腸,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製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俗語以其外形喻某人衣著太過緊束身肢。

14.棉湖豆乾—熱單畔

棉湖豆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的名產。吃時把豆乾放入油鍋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邊焦黃味道香脆,另半邊仍然乳白鮮嫩,吃起來別有風味。俗語使用同音相關的手法,喻單相思。

15.無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紅糖蒸成的一種糯米年糕。由於不易變質,方便保存,同時又耐消化,能吃飽肚子。是過去坐紅頭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備的食品。由於飄洋過海,出外打工,是事出無奈,故有此嘆。

二、潮汕俗語所反映出來的潮人飲食偏好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機體特徵、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而且更取決於其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准和消費方式。地處海濱的潮汕人對於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見解和偏好。

1.年夜尖頭冬節烏

尖頭:江海交匯處的一種魚。烏:烏魚,一種淡水養殖魚。冬節:冬至。在冬節至年關,此兩種魚最肥美。烏魚是潮汕人較喜歡食用,也是比較值錢的一種淡水魚,在潮汕俗語中有廣泛的反映。與之相關的俗語還有「寒烏熱鱸」(冬天的烏魚、夏天的鱸魚最為肥美),「烏魚鰓,唔甘分厝邊」(烏魚味美,就連不能吃的魚鰓都不與別人),到了六月,烏魚不當令了,但這時苦瓜、勒魚開始新鮮上市,於是又有「六月烏魚存個嘴,苦瓜上市勒魚肥」一諺。

2. 鯉姑喉吃贏草魚頭

潮人謂鯉姑魚的頭部與肚子之間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魚頭還美味。鯉姑魚到六月最為肥美,是趁時好貨。故還有俗語「六月鯉姑」一說。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東,眠起北,赤鬃魚,鮮薄殼

晚刮東風,早刮北風,正是赤鬃魚和短齒貽貝當令的季節。薄殼為潮汕特產,生長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時候,生長得最為飽滿,故有「六月薄殼—假大頭」一說。

5.錢螺蚌仔—食酸嘴

錢螺、蚌仔兩種貝殼類食物,個小肉少,不方便進食,同時也沒有什麼吃頭。

6.三四賣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楊梅當令,市面上就開始有人賣楊梅了。但「一粒楊梅,三斗火」,楊梅有熱氣,容易上火,不能夠多吃。由於楊梅不易保存,過了端午節,市面上就沒有楊梅賣了。即「水梅唔過四月八,楊梅唔過五月節」。

每年的五、六月天氣熱,街上開始有人賣草(涼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間小販所賣的一種清熱小食。一般都用一個大缸盛之,當有人購買時,用勺子從缸中一塊一塊的刮出裝碗,並同時在碗中切割幾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與之相仿的消暑食物還有豆腐花。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稱「草豆花,砍參割」(本小利大)。相關的俗語還有「別人草,別人糖」(別人的東西,可以任意揮霍浪費)、「草熬熟,天時變局」(夏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南肚浮烏雲,草賣有存」(下雨天,草果賣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猶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猶甘和柿子當令。

8.霜降,橄欖落瓮

霜降時,橄欖成熟可以收獲。要用瓮來裝是因為橄欖見風就起皺,需裝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長久。

9.食魚愛食馬鮫鯧,看戲愛看《蘇六娘》

謂馬鮫魚和鯧魚是好魚,潮劇《蘇六娘》是好戲。潮人特別愛好吃鯧魚頭,愛食到什麼程度呢,有俗語「賣田賣地買鯧魚鼻」以誇張手法極言鯧魚頭的美味。

10.食蠐試身份

蠐,蟹類的一種,殼的兩端成錐狀,大足瘦長,潮人喜用生蠐腌制生食,味極鮮美,但腸胃不好,易引起腹瀉。

三、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烹調講究。

潮人的烹調技術,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調文化,通過散布在國內外的大小潮州菜館,早就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潮州菜以海鮮見長,烹調用料,多姿多彩,採用魚翅、燕窩、禽畜內臟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國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製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調中的三種主要炒盤工藝。炒盤時講究「猛火厚香魚露」。「燉」 潮菜烹調中四種清湯的製法。:就是用生魚菜在滾燙的湯中泡熟,就象現在的吃火鍋。潮菜中以湯泡類最為特色。特點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盤」藝術

潮州菜在裝盤的時候,廚師用竹筍、蘿卜、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樣的花鳥之類或放上蔬菜,置於盤中做點綴之用。所以俗語有「莞荽姐疊盤頭」之說。莞荽,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香菜,做為盤頭配用。「姐」字純粹是一種擬人化的尊稱,並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語比喻走在前頭的人和事。

3.潮菜烹調配料的講究

有「嫩姜陳醋」、「生蔥熟蒜」之說。調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陳釀的。用蔥時只需切碎無需炒熟,用蒜時就需炒熟。這些都是潮汕廚師們經驗的高度總結。潮州菜還很重視調料,每樣大菜上席時,必配上「醬碟」,有時是甜醬、有時是梅膏醬、有時是桔汁等等。這都要根據上什麼菜而定。蘸上各種「醬碟」,吃起來風味更加獨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講究

潮菜宴席菜式講究飲食多樣化,葷素結合。故有「食魚食肉,還著菜甲」一諺。

參考書目:

《中國菜精華大全》王洪選編
《潮汕熟語集釋》蔡英豪編著
《潮汕方言熟語辭典》林倫倫編
《潮汕俗語集》蔡紹彬遍注

9、端午節的風俗的簡短介紹是什麼?

端午節主要的風俗習慣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打馬球、跳鍾馗、鬥草等,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志性的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風俗習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不同地區的節日習俗可能會有一些區別,主要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打馬球、跳鍾馗、鬥草等。  

在眾多習俗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志性的。吃粽子和賽龍舟的來源都與屈原有關,在屈原投江後,人們便紛紛劃船追趕想要將屈原屍體打撈起來,但是並沒有打撈上來,於是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用竹筒裝入糯米投入江中,後來慢慢發展,就成為了吃粽子和賽龍舟這兩大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10、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

1.吃粽子

吃粽子是全國各地共同的習俗,已經維持了好幾百年。在古代,粽子也被稱為角黍,筒粽。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當時的人們為了保護這位偉人的屍體,便包了很多粽子放入河中,吸引魚蝦,自此之後便有了吃粽子的習俗。

2.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它的由來也和愛國詩人屈原有關。據說在屈原跳江之後,楚國人不願看著這位偉人死去,便劃著船去追趕,眾人爭先恐後,一直劃到了洞庭湖,最終也沒能找到屈原的蹤跡。賽龍舟的習俗最開始流行於南方,後來逐漸成為了全國性的習俗。

3.系五色線

五色線也被稱為五綵線,或五彩長命縷,人們會在端午節當天,把五色的彩繩綁在手腕上,腳腕上或脖子上,專門用來防止五毒近身。而且五色線要一直戴到六月六才可摘下,並且扔到河裡沖走。

4.戴葫蘆

成熟的葫蘆當中有無數的葫蘆籽,古人認為這象徵著「子孫萬代」,同時,葫蘆的諧音「福祿」也象徵著吉祥如意,因此古人們便有了戴葫蘆的習俗。在端午節,不管是小孩兒還是大人,都可以佩戴葫蘆,有辟邪驅瘟之意。

5.煮雞蛋

除了粽子之外,雞蛋也是端午節不得不吃的食物。在民間有這樣一段傳說:世間有一瘟神,每到端午節便會禍害人間,帶來疾病,人們苦不堪言,便去女媧娘娘廟磕頭祈福,希望她可以消災降福。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