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端午節有什麼尊重
1、端午節有什麼講究和忌諱
端午節的講究和忌諱:
一、不吃娘家粽子
這里指的是出嫁的女兒在端午節這天不能在娘家吃粽子,古人認為出嫁的女兒當天回娘家,若是吃了粽子,就會給娘家人帶來霉運,這個習俗僅在山東部分地區流行,而在其他地區沒有這個講究,主要目的是古人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不能再想吃回頭飯,必須認清自己已經建立新家,應該多花心思經營自己的家庭。
二、不游泳
這里的「游」是下河游泳,端午節雖然氣溫特別高,有的地區甚至可以達到38℃,但是此時的水溫仍然很涼,不能一時貪涼下河游泳,不然很容易感冒,有俗語「吃了端午粽,還有三更凍」,也是說的這個道理,況且端午節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的,他可是投汨羅江身亡的,這個日子下水,難免寓意不吉利。
三、兒童戴的香包不能丟
由於「五毒」的出沒,北方一些地區為了驅逐「五毒」,也就是蛇、蜈蚣、蟾蜍、蠍子、壁虎,大人會給家中的兒童佩戴香包,這個香包絕對不能在端午節丟失,不然一年之內會有大災,應該過了端午節,把香包扔到水裡,才會安然無事。
四、朋友見面不能說快樂
端午節的來源就是紀念屈原,這一天是他的忌日,由於他生前為國為民,楚國滅亡後,他不願做亡國之人,寧死也不辱節,這才投江而死,所以這是一個肅穆庄嚴的日子,見面不能說快樂,不然有辱人們對屈原的尊重。
五、夫妻不能同房
農歷五月又稱毒月,其中更是九毒傷身、損氣耗精元的日子,九毒日具體是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及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這九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這九天是陰陽相爭死生分判之時,同房容易導致人們元氣大傷,古人認為犯者三年內夫妻俱亡。
2、端午節的重要意義 紀念端午節有什麼意義
<
3、如何尊重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進
1、在廣泛參與中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工業化及信息化的發展,讓傳統節日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文化除了要適應當前文化土壤,也要包容新興節日和外來節日帶來的影響,因此,包括端午文化在內的傳統節日文化面臨重大挑戰。
民眾參與是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途徑。讓群眾自覺、積極地過傳統節日,應該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思路。過節不是放一兩天假的事情,要讓每一個公民以切實行動參與到節日文化中去,在參與中保護和傳承我們的節日。
2、弘揚端午文化,要與時俱進,要把傳統節日的文化基因同現代生活相結合,讓它們發生嬗變。
可對節日性質、外在形式進行調整,適當將傳統節日活動范圍由家庭向社會擴大。例如,在現代居民社區中,開展社區范圍的節慶習俗,增強居民間公共文化空間的意識與責任,培植社區良好的意識共識。蔡靖泉也舉例說道,如端午節也叫詩人節,因此,在舉辦紀念活動時,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開展詩歌朗誦等文藝活動,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在挖掘端午文化資源、建構新型節日形態方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顧久幸建議,要在教育方面,展示端午文化中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內涵;在生活方面,把食粽習俗擴展為飲食文化的展演習俗,形成端午飲食的系列產品;在娛樂方面,發掘民族特色濃厚、娛樂性強的體育和娛樂活動,宣傳健身養生意識,開發端午養生健身系列產品;在旅遊方面,把節俗當作一種地方旅遊項目來開發,拓展和發掘新的內涵。
3、相較於形式的繼承,弘揚端午的文化精神內涵更為重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羅楊認為,傳統節日是勞動人民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創造,多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對幸福的美好期盼,鮮明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望和性格特徵。傳統節日的共性中又包含著個性,端午節日的文化內涵大致包括幾方面:人類與自然既和諧相處又主動調節的生活智慧;尊重一種捨身報國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信仰;崇尚一種剛正不阿如明月清風的道德人品。這就是為何端午節附麗了很多古人而後定格在屈原身上的原因所在。中華民族尊崇的是將個人夢想與民族、國家的命運維系在一起時所產生的崇高與偉大。
4、形成民族間文化共識
隨著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斷交融,各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在他鄉傳承發展已不鮮見。每逢傳統節日,在國外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中國特色民俗,如除夕全家團圓吃年夜飯,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
「人類歷來"迷信"於數字,認為數字有某種力量。我國先人認為,五月五日內含著一個陰陽轉換的節點,為了平安度過這一日子,各地民眾驅毒避邪,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說。
不僅在國內,因為各地的文化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端午節民俗;在端午文化傳出去之後,也因各國文化的不同,融入了當地獨特的地域特色。「韓國江陵端午祭是中國端午文化傳到那裡後,同當地文化相結合產生的。在韓國學者的研究和著作中,對此有很明確的論述。」劉魁立說,由於長期的歷史演變,盡管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國端午文化形態各有特色,但這依然可以展示中國「軟實力」的實力,能夠說明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
5、 端午文化因素傳播到世界各地,融入當地人的文化生活,能夠讓這些地方的人們與我們擁有同樣的文化概念,讓大家達成一種文化共識,促進各地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往來。劉曉峰認為,應該立足於地域文化共享的立場,把端午節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作是地域共同的文化財富,從而促進區域認同、雙邊合作與文化發展等。
4、端午節習俗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一文化現象
端午節是祖國傳統文化,端午節習俗是我國寶貴的文化瑰寶。
端午節,一個承載歷史跟現實的節日。在古代,與其說端午節是人們用來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節日,不如說是人們對遭遇悲劇命運的忠臣孝婦的同情,是對忠義以及孝道的祭奠與追隨,是人們對美好價值觀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是人們由對神靈的崇拜到對人性的尊重的一種轉變。當然,作為統治階級的帝王將相,出於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這種宣揚忠君愛國、仁義孝道的精神品格,自然成為他們樂意推廣的典範,在人民心中種下忠孝的種子,於是乎,端午節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維護統治的工具,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到現代,端午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我們更多的是注重它本身的文化內涵。屈原、伍子胥的愛國,曹娥的孝道,無論哪一樣,都是值得我們永久紀念,一直傳承的。端午節成為法定節假日,說明端午節開始慢慢轉變為一種全民娛樂活動,這也是國家關注傳統文化,傳承歷史精華的又一有力證明。
5、端午節對於中國人有哪些意義
端午節對於中國人的意義有:祭拜祖先和傳承快樂。
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為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老節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節日重視祖先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祖先神靈信仰是古老傳統節日的核心,並非挑個日子避邪防疫就成為流傳萬古的民俗大節;端午節由來於古人「避邪防疫」之說,是後世對古老節日文化內涵的誤解。
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後,才將傳說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
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端午節自古就是食粽與扒龍舟的喜慶日子,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的體現,端午節快樂才是傳統。
(5)對端午節有什麼尊重擴展資料:
在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來臨之際,由阿威羅大學孔子學院和阿威羅市政府聯合舉辦的端午龍舟巡遊活動6月16日在葡萄牙北部城市阿威羅舉行,吸引了當地大批民眾前來觀看。圖為在葡萄牙阿威羅舉行的端午龍舟巡遊活動開幕式上,阿威羅大學孔子學院的學生展示他們製作的蛋袋。
世界各地用不同的方式慶祝這一節日,中國的端午節也越來越有國際味道。「你現場看過龍舟比賽嗎?競爭非常激烈,十分精彩刺激。」一位外國網友在推特上說。作為端午節的傳統項目,賽龍舟已經走向世界。世界上已經有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龍舟賽。
6、端午節對人們有哪些影響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影響:無論是艾蒿還是香囊還是五彩繩,都傳遞著人們對健康、美好、生命的嚮往,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祈福形式,這種寄託既有端午的符號意義,也是在把傳統價值相互傳遞。傳統文化的重要存在或者延續方式就是依靠人與人的傳遞,這種代際的傳遞才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長盛不衰地關鍵。
傳統習俗的傳遞也是凝聚民族的力量。幾年前吵得沸沸揚揚地韓國准備把端午節作為自己的民族節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時全國嘩然,明明是為了紀念我們的古人屈原的節日,怎麼能允許被他們抄襲過去?!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於這些帶有歷史意義的符號化的無形的連結上。而端午節最本源的設立意義,對屈原精忠報國,報國情懷的肯定。所以這個節日傳遞的愛國主義層面的價值和意義,也是讓我們後人繼續沿襲這個節日的價值。
對於現代人來說,節日還提供了一個親朋相聚的大好機會。其實粽子什麼時候都可以包,什麼時候都可以做,但是在端午節之際,親朋相聚,包粽子,品美味,意義就會變得不一樣。把親朋從平日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以節日為契機,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品嘗舌尖上的美味,如此和諧的畫面。
7、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象徵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有:
賽龍舟
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沐蘭湯
沐蘭湯,即端午日洗的草葯水,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這習俗在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有記載,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掛艾葉菖蒲
掛艾葉菖蒲是中國民間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8、端午節的習俗及意義是什麼?
首先,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二、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三、佩香囊(帶荷包):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四、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五、手腳綁五色線:
用來裝飾,也是甘肅這邊對端午節的另一種寓意和和發展。
六、喝雄黃酒:
在端午節這天大人要喝雄黃酒,小孩子在這天也可以少少喝一點雄黃酒,意思是蛇蟲從此避而遠之,不敢近人。
其次,端午節的意義:
一、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這是端午節最原始的意義,也是端午節的開端和源頭。
二、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