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和屈原聯系的
1、起源於民間原始崇拜的端午節,什麼時候變成了被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
端午節本是祭拜龍祖、辟邪祈福的節日,端午節和屈原聯系在一起應該是在漢末南北朝時期。其實關於端午節紀念,並不是只有屈原,他只是流傳最廣的一個。
雖然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端午節起源於原始崇拜的祭祀,提起端午節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屈原。但是實際上端午節的起源要比屈原投汨羅江要早上不少。端午節的起源非常的久遠,它應該是最久遠的節日之一了,可以追隨到上古時期。
端午節是南方的人們創立的,是用來祭拜龍祖、驅除邪祟、祈求健康的節日。端午節的很多習俗都是從祭拜龍組、驅邪求福中演變而來的,像賽龍舟、喝雄黃酒、插艾草等等。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端午節逐漸有了更加具體更加具象的紀念對象。最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屈原,除了他之外,還有介子推、曹娥、伍子胥。
在漢朝之前,端午節和屈原完全沒有關系。直到東漢末年、魏晉時期屈原才開始慢慢和端午節聯繫到一起,據說和當時的魏晉風骨有些關系。現在能查到的最早的關於屈原和端午節的文獻,是南北朝時期吳均所著的小說。這是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端午節起源於屈原。這個時候雖然已經有端午節起源於屈原的說法了,但是遠沒有現在這么廣泛,也沒有現在這么正式。
後來在統治者的推動和文人志士的宣傳下,屈原和端午節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對於統治者來說,屈原的愛國之前非常有利於他們的通知,所以他們非常願意推動。對於百姓來說,屈原和國家榮辱與共的精神非常讓人感動。就這樣端午節紀念屈原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直到發展成現在這樣。
2、端午節的來歷和屈原有什麼關系?
屈原端午節的來歷故事是: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相傳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死後,楚國人民不舍他的死去,劃著船追趕著去救他,直至劃到洞庭湖,同時人們也希望通過劃龍舟的方式,驅散河中的魚蝦,以免屈原的屍體受到魚的傷害。
2、吃粽子
大多數人,在端午節這天都會吃粽子,或買或自己做,幾乎粽子也成了端午節的一種標配。端午節吃粽子,依然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屈原在死後,楚國人民往河裡扔粽子,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魚去吃粽子,而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慢慢的吃粽子也成了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3、佩香囊
在這一天,父母都會給小孩佩戴香囊,一方面小孩子佩戴上香囊,會看起來更加可愛,而且也讓小孩子更有節日感,另一方面則有避邪驅瘟之意,寄託了人們的一種美好祝願,希望小孩快快樂樂、無病無災。
4、懸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也是一件比較重要的事。這天人們清早都會打掃庭院,然後將菖蒲、艾條插在大門之上,以起到一種驅魔法鬼的作用,來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
3、端午節和屈原有什麼關系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端午節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在民俗文化領域,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4、端午節為什麼會和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為陰歷的五月初五,是中國重要的節日之一。
在廣為流傳的說法中,屈原和端午節有直接的關系:戰國時期,楚國左徒屈原因得楚懷王的信任,而深受同事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損招迭出,致使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並被罷官流放。屈原痛心楚懷王被讒言媚語蒙蔽了眼睛,致使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郁悶之下,寫出了長詩《離騷》。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肝腸寸斷,於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寫下《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傳來,汨羅江畔的居民無不為之失聲痛哭。他們在第一時間駕著各自的小船趕到江里,盼望能找到屈原的遺體。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水中的魚蛟吞食,他們想到了補救方案——往江中大量投放食物,以求吃飽了的魚蛟等江中動物放過屈原的遺體。從此,端午節成為重要節日,直到今天。
5、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6、從什麼時候開始,端午節跟屈原綁定在了一起?
其實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了端午節,只不過因因為人們感念屈原,才將他與端午節聯系在一起。
對於很多人來說,端午節是一個特殊的節日,每到這個節日的時候大家都會吃粽子,劃龍舟。除了端午節還有元宵節,在元宵節會吃湯圓,而在中秋節會吃月餅。在這些節日裡面似乎只有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一個人,那就是屈原,彷彿這個節日也是為了屈原而出現。古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吃了粽子,而屈原則是在後面才出現,其實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有很多說法。
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另外兩種說法,一種是感念伍子胥,另外一種是紀念孝女曹娥。因為曹娥父親溺於江中,一直找不到屍體,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曹娥,日日夜夜守在江邊。過了幾天之後,也就是在5月5日她投江,最終將父親的屍體找了出來,可見端午節的來源不止跟屈原有關。
而我們將端午節與屈原聯系在一起,每年的5月初五似乎多了一層不一樣的意義。人們能夠將如此重要的一個節日,與屈原聯系在一起,可見屈原的品格是非常高尚的。在他死去之後,為了記住他的名字,更是將屈原這兩個字放在了我們普通的節日裡面。以至於哪怕他死去了幾千年,一到端午節人們還是會紀念屈原。
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有了屈原,有了他的傳說,讓人更加了解端午的意義何在。
7、端午節和屈原有什麼關系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說法其實是有很多人質疑的
首先了解下屈原是誰,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因為楚國被秦國所滅,失去祖國的屈原選擇
投江自殺,以身殉國
而端午節的習俗是將粽子投入江河中,以及劃龍舟,現在最普遍的說法就是將粽子投入江中讓
魚蝦去吃粽子,不要吃屈原
不過像蘇州這邊的習俗,端午節則是和伍子胥掛鉤的,說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的
但是據學者考證,端午節的起源要早於屈原之前的,是正統的漢族節日,粽子投江是祭祀龍神
而劃龍舟同樣與龍有關
而將端午與屈原綁定在一起的典籍出現在南朝,這時候距離屈原的時代已經有七百年左右了
其實現在很多東西都很難去找到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了,比如青龍偃月刀,說道這個大家都
會說這是關羽的武器,但實際上這個詞彙在宋朝才出現,但是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就較真對不
對?
8、端午是如何與屈原聯系在一起的?兩者之間到底有何聯系?
端午節的由來就是因為屈原跳進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在五月初五這天包粽子吃粽子。據說韓國人已經向國際組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把屈原說是韓國人的祖先。
屈原在戰國末期楚秦相爭的緊要關頭,他向楚王獻策時,遭到上大夫靳尚等守舊派的反對而未被採納,最後被楚懷王流放了;而楚懷王也被秦國囚禁。三年之後,楚懷王在憂憤之中含恨而死!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楚懷王的兒子倉皇而逃;屈原得到這個消息之後,憤然跳進汨羅江,以身殉國!楚國的老百姓紛紛劃著船出來打撈屈原的屍體,他們向江水裡投進雞蛋和粽子以及雄黃酒,以防屍體被蛟龍吃掉。
之後,人們在農歷五月初一屈原殉國的汨羅江劃著龍舟,投進雞蛋和粽子子,人們非常懷念愛國詩人屈原大夫。如果屈原大夫的政見被採納,楚國也不會亡國!由於人們每年都自發地紀念屈原,這樣端午節就這么流傳下去!這就是五月初五,中華民族的端午節的由來!
而根據聞一多的考證,端午節的起源,是我國古代南方的一種節日,時間要早於屈原。
古代南方吳越一帶從春秋時起,就有每年五月五劃龍舟競渡的風俗。聞一多先生在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里論證:古代百越民族以龍為圖騰,所以端午節的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投水中的做法是為了祭祀龍神求福,競渡用的則是龍舟表示敬畏。
至於後來端午節為什麼與屈原聯繫上了,學者們認為,這主要是封建統治者為了樹立屈原這個民間英雄為典型,鼓勵老百姓忠君愛國的思想,意圖方便統治,鞏固封建王幫。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端午節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深。在民間文化里,民眾把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了。
9、端午節和屈原有什麼關系?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比如:伍子胥被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羅江等,端午節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人們總會把它和屈原、龍舟、粽子聯系在一起。端午節、粽子就是為屈原而設,實則並不然。早在屈原誕生之前,吃粽子和端午節即已存在,是屈原這個文化符號將粽子、賽龍舟、端午節等已有元素聚合在一起,為農歷五月初五增添了新的含義,使得古老的節日沿襲千年,久盛不衰。
「五月五,是端陽……龍舟下水喜洋洋。」南朝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以及《隋書·地理志》都稱端午節龍舟競渡與紀念屈原相關,各地百姓比較採信為紀念屈原的說法。不論是何種說法,其文化核心都源於人們對生命、生活的熱愛和強民愛國意識。
「唯其中國人民願意把他們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轉讓給屈原,足見屈原的人格,在他們生活中,起著如何重大的作用。也唯其遠在屈原死後,中國人民還要把他的名字,嵌進一個原來與他無關的節日里,才足見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聞一多說道。
全國各地、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端午習俗和傳說。這些傳說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但它們是民眾集體的想像,傳承著人們祈求平安的美好心願和對先賢聖人的真切追思。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本是午月午日節,有時還突出它的正時是在午時,所以也叫重午節。據黃石考證,自先秦至兩漢,端午的日子每年變動,隨干支紀日而定在五月的第一個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由於用干支表示的節日不便記憶,逐步被數字日期所代替。後來端午一般固定在五月初五。
端陽節應該源於夏至。「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粘米,以栗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從《風土記》中,可以體現出端午節和夏至的習俗逐漸融合,食粽逐漸稱為端午節的文化習慣。
在民間,有些地方認為,端午節是農歷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也有些地方叫「五月節」。
以上內容參考 光明網-端午冷知識:與屈原啥關系?只能「祝安康」嗎?
10、端午節與屈原的關系
屈原因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了端午節這個節日。節日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