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講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1、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
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2、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的故事一年級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有很多種,最主要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相傳屈原跳河以後,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所以紛紛往河裡扔粽子。慢慢延續下來就變成了在端午節要吃粽子。端午節的習俗除了吃粽子之外還有賽龍舟、吃鹹蛋等。
3、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一般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裡願望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3)小朋友講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擴展資料
購買粽子的注意事項:
1、要選購有QS(食品質量安全許可證)標志的商品;其次,查看標簽:商品標簽上應標明商品名稱、凈含量、配料表、生產日期、保質期、廠名、廠址、產品執行標准號;食用時查驗主要原料及配料與標簽是否相符,不要購買無廠名、廠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三無」產品。
2、警惕「返青粽葉」。為保持粽葉新鮮誘人,一些商家採用化學染色手段,在浸泡粽葉時加入工業硫酸銅和工業氯化銅,讓已經失去原色的粽葉返青,使其表面光鮮、色澤鮮綠。而人體過量或長期攝入銅,會使大量銅元素積蓄於肝臟,引起銅中毒。
3、最好到正規商場、大型超市購買粽子,同時留存有效購物憑證,以備日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消費者千萬不要為了貪便宜或者方便,在一些流動的小攤販手中購買,因為其流動性較大,即使發現有質量問題,也難以維權。
4、吃粽子時若感到有發酸、發苦或餡口味不對時,千萬不要食用。細心的消費者可以發現,市場上的粽子有的是新鮮的,有的是冷凍的,還有的是真空包裝的。新鮮的粽子在現在的室溫條件中只能保存幾個小時,因此,買回家後最好當天食用,否則就可能變質。
5、消費者如果有時間,最好自己購買優質的粽葉、糯米、紅棗等材料,自己動手包粽子,吃得更放心。
4、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賢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國家滅亡便投入汨羅江自盡。他死後,當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紛紛前往江邊憑吊。
漁夫們劃起小船,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希望讓魚、蝦、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體。後來,人們害怕飯團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住飯團,在外面纏上彩絲,久而久之,就發展為現在粽子的模樣了,也形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的主要構成。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和箬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
5、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原因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粽子的寓意
1、寓意平平安安
粽子的來源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投入汨羅江之後,人們為了擔心河中的蛟龍等凶物傷害屈原的屍體,就將糯米裝入竹筒中,然後投入江中吸引凶物的注意。因此粽子也有著保平安的寓意,在很多地方的習俗中,人們製作粽子時選擇用紅繩將其捆綁,然後放在小孩子的兜里,這樣就寓意著給小孩子護身符。
2、得名
粽子中的棕和仲讀音相近,古時有得中之意。古時候書生如果准備考試,可以在端午節給他粽子,祝他順利。如今端午節吃粽子也可以祝同學們考試順利,考出好成績。
6、小學二年級作文: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麼?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麼?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日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7、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古代又稱為「端陽節」或「龍舟節」,這也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愛吃美食的朋友每年都會盼望著過端午節,由於端午節當天要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製作方法簡單口感也比較好。
大多數家庭都在端午節之前一天到兩天左右,就要購買包粽子所需要的糯米和竹葉,端午節的前一天就會將這些食材用水泡開之後准備包粽子。
隨著人們飲食多樣化,也使得端午節的粽子口感和形狀越來越多變。但在歡度端午節的同時,一定要詳細了解節日的起源和節日存在的意義。
在端午節凌晨家長就會給小朋友手腕上系五綵線,這是對孩子成長和健康的一種期盼。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每年端午節回家團聚的時候,都會一家人歡歡喜喜過節日。端午節的時候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談論生活和工作並且互贈禮物節日氣氛非常濃重。
端午節的粽子口感比較好,而且通過粽葉包裹的糯米清香甜蜜,遠在異鄉的人在端午節吃粽子的時候也會想家或者思念親人。端午節作為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節日,同樣彰顯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端午節的起源和文化淵源
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眾所周知過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是為了紀念憂國憂民的詩人屈原。相傳楚國詩人屈原對楚國滅亡無力回天,由於亡國之痛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而殞身,這就為端午節渲染了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生於公元前340年,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成年之後得到楚懷王的信任,曾經擔任過任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經常和楚懷王一同商議國事,推行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舉薦賢能的政策。
在屈原的努力幫助下,楚國一度成為了軍事和經濟的強國。公元前305年由於屈原反對與秦國聯盟,使得屈原被楚懷王放逐出都城,從此屈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流放生涯,直到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所滅,亡國所帶來的屈辱和政治理想破滅,使屈原一度悲痛欲絕,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悲憤的屈原抱石投江。
屈原死後楚國的民眾非常痛苦,為了避免河中的魚蝦損傷到屈原的屍體,附近的漁夫和村民都自主的拿來自己家准備的飯團,以及雞蛋等食物扔到江里,希望通過這些食物喂飽河裡的魚蝦,這樣就不會損傷屈原的軀體。
也有的人會把隨身攜帶的竹筒中放一些糯米,既能夠吸引魚蝦又能夠起到一定的驅邪作用,避免水中動物蠶食屈原屍體。
從此以後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楚國人在每年屈原投江這一天就會自覺的,將竹筒里裝滿米和其他食品用來祭奠屈原,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亡國的悲傷之情。
後來這些竹筒米經過進一步的簡化和改進,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粽子。從此以後每年端午節就有吃粽子的習俗了。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遷,人們對美食和口味也有了不同的追求,所以就形成了現在的蓮子、綠豆、冬菇、花生、五花肉等多種材料做的粽子。
端午節習俗與文化傳承
端午節起源於古代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現在我們所知道的端午節,既是又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也是和家人團聚的重要佳節。其實端午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殷商時代,最初是古代勞動人民為了去病而舉辦的一個節日。
《大載禮記·夏小正》說「五月蓄蘭為沐浴也」。
端午節這一天大家都會通過洗浴來驅除病魔,有的地方會通過用百草水洗澡起到祛病強身的作用。現在人們在過端午節之前,也會在手腕上系五綵線以表達強身健體和去除疾病的願望。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就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鄂伍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伍奢家族被滿門抄斬,伍子胥逃過一劫後投奔吳國,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銳之後帶兵討伐楚國為父親報仇。在戰爭中人們用黑豆粉和糯米做成磚牆來抵禦強敵。
但由於政見不同伍子胥被吳王殺害,而處斬伍子胥這一天正是農歷五月初五。伍子胥死後也未得善終,楚王派人將其屍體投入江中,為了紀念伍子胥人們在每年五月初五,都會將粽子和飯團投入佳寧中,並且通過賽龍舟的方式驅趕水中的魚蝦。
端午節的起源中還有孝女曹娥的傳說,曹娥的父親在江邊彈唱的時候不慎溺水身亡,曹娥就在江邊哭了七天七夜,後來父親的屍體終於浮出水面。
其實,這種行為深受封建禮教的推崇。所以,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不僅是傳統民俗節日,也是為了紀念古代先賢的正義之舉。
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為了消滅吳國,想要通過操練水兵的方法增強軍隊素質。但是又害怕受到吳王夫差的猜疑,所以經常用娛樂的方式來操練水兵,從表面上來看就像賽龍舟一樣,宋高承《事物紀源》稱:「競渡起於越王勾踐」,這就是過端午節的另一個傳說。
端午節吃粽子與民俗文化發展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傳統習俗,在古代粽子就是的做法就是將糯米放在竹筒里烤熟。這種方法製成的糯米不但蘊含竹子的清香氣味兒,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會用茭白葉將糯米包成牛角狀,這其實也就是比較早期的粽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食品,人們在製作粽子的時候還可以將糯米粽放入中葯,不但具有益智和除病的的寓意,而且還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隨著時代不斷變遷,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也在不斷演化,尤其是粽子的種類也開始逐漸增多。
在晉代之後粽子還作為親朋好友交往的禮品相互贈送。唐宋時期在包粽子的時候人們,就會將蜜棗放在糯米里,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就說明當時的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期間必不可少的食品。
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餡料越來越豐富,在製作粽子的時候會摻雜一些肉片,或者板栗、綠豆和時令水果等食物。
當然放入胡桃、松子等食物的粽子也十分受歡迎。如今在過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泡糯米包粽子,粽子作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它的實際意義其實除了飽腹之外,更多的是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8、端午節為啥要吃粽子?
1、端午節吃粽子由來
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詩人,由於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託哀思,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2、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糵」,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9、為何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也叫重午節,一般說來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一種說法是紀念吳國宰相伍子胥。端午的民俗活動很多,采草葯、佩香囊、鑄陽燧、懸菖艾、劃龍舟、端午浴、放紙鳶、拴五色絲線、食五黃、給小孩額頭塗寫雄黃字、吃五毒餅……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包粽子。
包粽子的習俗大約是在東晉形成的,當時,很多人在汨羅江畔祭祀屈原,往河裡投食物。身穿白袍、披頭散發的屈原現形後告訴人們,河裡有惡龍,可以把米飯包在蘆葉里再投下去。
這當然是一種傳說,傳說背後有著相應的時代背景。東晉時期,中國的文化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有大量平原、水田,當北方的農業技術傳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的農業生產,老百姓有了余糧,才可能做粽子。
吃粽子要注意的事
1、粽子要趁熱吃
粽子本身就不好消化,變冷之後的粽子會變硬更難消化,如果煮熟了的粽子沒有及時吃掉,那最好重新加熱蒸熟再吃,一方面放時間久了有細菌,另一方面重新蒸熟有利於消化。
2、粽子不能多吃
以前吃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雖然好吃,但是不能多吃,因為糯米的黏性大不易消化,如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脹,胃受不了。
還有一些特定人群最好少吃甚至不吃粽子,比如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等,很多老年人多少都有點這些毛病。
以上內容參考 上觀新聞-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節令美食背後有中國人的文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