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京怎麼過端午節
1、外國人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因為現在的中國文化在國際上占越來越重的地位,中國的端午也紛紛在其他國家流行起來,下面講述一下外國人的端午,會幹些什麼。
韓國人端午忙洗頭
「小的時候,媽媽會讓我們用菖蒲水洗頭,然後再洗澡,據說這樣一年可以非常健康。韓國到現在很多人到了端午節這一天,還保持著用菖蒲水來洗澡、洗頭的風俗習慣。」一位旅居中國的韓國女士這樣回憶。
在韓國,全國性的端午習俗已日漸淡化,只有江陵地區的「江陵端午祭」保留下來。中國人的端午節是紀念屈原,而韓國人在這一節日里「祭」的是各路神靈,祈求保佑一年五穀豐登。「江陵端午祭」儀式繁瑣,通常會持續一個月,期間還會有摔跤、盪鞦韆、拔河、射箭等比賽以及假面舞、煙火表演、端午放燈等活動。
韓國端午節的特色食品是「車輪餅」,就是把蒸熟的糯米飯捶打成糍粑,加餡料捏成車輪狀。打造工作一般由年輕力壯者進行,圍觀者也能參與其中,成為節日一樂。
日本端午節是「男孩節」
日本的端午節是在平安時代後由中國傳入的。日本人過端午要喝菖蒲酒,而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所以端午節漸漸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為了讓男孩們茁壯、健康成長,將來事業有成,人們在家門口豎起鯉魚旗,擺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戰帽,有望子成龍的意思。
其中,掛「鯉幟」別有蘊意,因為鯉魚喜歡逆水遨遊,還有「鯉躍龍門」的壯舉,象徵著勇敢和不怕犧牲的精神。
越南的端午節是「殺蟲節」
端午節在越南被稱為「殺蟲節」。越南是在越歷五月初五過端午節,因為時屆年中,天氣換季容易出現病疫,因此人們常食用甜酒、酒釀、李子或其他酸果,除病殺蟲。在節日清晨,各家各戶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傳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
越南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當地人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
被歐美人玩嗨的端午龍舟賽
亞洲鄰邦對中國端午文化進行了傳承和改造,而富有運動細胞的歐美「歪果仁」則把端午節變成了「龍舟體育節」,端午節賽龍舟已經脫離本身節日內涵成為一項趣味運動。
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參加過龍舟賽的美國人把這一活動帶回美國,並使它成為美國發展最快的流行體育娛樂項目之一。現在,美國的龍舟賽活動已從西海岸的加州和東海岸的紐約州,向沿海其它州和內陸州發展,龍舟賽從每年6月至10月的各個周末,接連不斷地舉行。在加州南部,長灘世界盃龍舟賽堪稱美國最具運動競賽性的龍舟賽。除了賽場上的龍舟競技,現場還會有中國傳統民俗技藝表演如武術、雜技、舞蹈,以及傳統民間藝術如中國書法、水墨畫、剪紙等,全面展現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烘托出濃濃的節慶氣息。
在德國,端午賽龍舟也落地生根了近三十年,干什麼都認真的德國人已成為劃龍舟的一把好手。每年都有數百名選手參加在法蘭克福舉行的龍舟比賽。為了保證公平,比賽所用龍舟都由主辦方提供,選手可自帶劃槳。每到龍舟節,河畔就會聚集很多觀看比賽的市民,而選手們花樣翻新的打扮也透露出參加比賽的歡樂心情。
近年來,俄羅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早在2004年,俄羅斯就在農歷端午節前夕舉辦了端午龍舟大賽,從此各種龍舟賽就越來越多。
龍舟賽活動得到不少俄羅斯民眾的喜愛,還促成當地水上運動學校開設了龍舟訓練課程,從青少年開始推廣這一項目。
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如今,被「歪果仁」玩得花樣翻新的端午節已經「粽」橫四海,成為全球人民共同的歡樂「嘉年華」……
2、古代人如何過端午節?
1、舟競渡趣味盎然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流傳至今兩千多年,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仍在延續。和現在一樣,在博物館的諸多文物中,都留下了古人過端午的記憶。
端午節鬧龍舟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是日,古人舉行龍舟競渡,並向水中投粽子。山東博物館藏清版年畫《端陽節鬧龍舟》就描繪了龍舟競渡的熱鬧場景。畫面上六個兒童乘著龍舟,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其中一個單腳立在龍頭之上;幾位婦人在岸上觀看,充滿生活情趣。
除了賽龍舟,端午節吃的粽子也離不開船隻。山東博物館的「秦漢——明清展廳」中擺放有一艘明代漕船,這艘漕船1956年發現於梁山縣宋金河的支流中,是京杭大運河出土古船中年代和用途最明確、保存最完整的。
2、畫作之中寓意美好
在古代,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會貼帶有美好寓意的年畫,祈求平安康健,無病無災。山東博物館藏清版年畫《張天師》就描繪了張天師手持利劍,驅毒禳災避鬼的場面。
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午瑞圖》也描繪了古人過端午節的盛景。這幅畫由清代宮廷畫家朗世寧創作,畫中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盤里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一旁。
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記載,此圖應作於雍正十年(1732年),屬郎世寧在中國的早期作品。因而畫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畫是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繪制,由此可見古代不僅民間有使用艾蒿、菖蒲的習俗,宮廷也有此風。
古時端午有驅邪防疫的習俗,雄黃具有抗菌、解毒、燥濕功效,喝雄黃酒自然也是端午習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孔子博物館館藏的清青釉酒令杯雕琢精細,釉質透明勻凈,稜角轉折分明,杯內中心塑一老者,長髯垂胸,笑容可掬,神態自然,是端午飲酒的代表性器物。
3、掛艾熏香祈福圓滿
端午一到,夏至亦已臨近。民諺有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草除了是端午節懸掛於門楣之上的裝飾品,自古還是人們用來熏香的天然香料之一,並且在沉香等油脂類香料出現之前,一度被人們廣泛使用,用以夏季驅蟲避害。
古代的熏香用具中,香爐造型多種多樣。山東博物館館藏的漢代博山爐就是其中的一件精品。此外,孔子博物館館藏的明掐絲琺琅纏枝寶相花雙蓋爐也是熏香的器具,其造型精巧,琺琅顏色純正,色澤蘊亮,以藍琺琅釉為地,掐絲工藝精湛。
農歷五月被認為是「毒月」「惡月」,因為天氣越來越熱,雨水逐漸增多,許多昆蟲都會出來活動,因此民間在端午節有「驅五毒」的習俗,在端午節前後要用各種方法預防五毒之害。
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辟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用。在古代,人們也常常通過佩戴掛墜等裝飾品以求祈福圓滿。濟南市博物館館藏的清乾隆白玉鳴蟲葫蘆墜既有葫蘆的形態,又採用玉石為原料,蘊含著雙重美好寓意。
清乾隆白玉鳴蟲葫蘆墜長13.5厘米,寬9.34厘米,高6.22厘米。葫蘆上部還雕有兩只鳴蟲,似振翅鳴叫,活靈活現。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資訊-穿越千年,看古人如何過端午
3、端午節怎麼過,才能體現出「端午」?
用艾葉做香包給孩子們佩戴寓意辟邪去百病,不吃熱食,吃提前做好的煮雞蛋、咸鴨蛋和粽子,看賽龍舟比賽,這些都可以體現出過「端午」的氣氛,也是過傳統節日的應有之義。
4、端午節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它形成於戰國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端午的「端」是開端、初之意,初五是一個月中的初始,在農歷地支紀月中,順序正月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故稱五月初五為「端午」。端午原稱端五相傳是因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的壽日,宰相宋璟為討好皇帝,上表為避諱「五」字,而將端五的「五」改成「午」,故稱「端午節」。又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有登高之俗,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又因「五」與「午」通用,五月初五,五、五相重,故亦稱「重五節」、「重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敘述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但古老的端午節民俗不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其實在端午節民間還有插「五端」、吃「五黃」、吃「五毒餅」辟「五毒」、系「五彩絲線」,佩帶香袋香囊等習俗。
自先秦時起,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那時有「惡五月」之說。這是因夏季燥熱潮濕人易生病,古代多有瘟疫流行。再加衛生不好毒蟲繁殖咬人傷人,因人們有此信仰所以種種求平安,禳解邪災的習俗應運而生。古時端午節時就有「插五端」、「吃五黃」、「吃五毒餅」、「系五綵線」「佩帶香袋香囊」等眾多與「五」這個數字聯在一起的習俗。
「插五端」是指插掛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於門窗上以辟不祥。
食「五黃」、吃「五毒餅」是端午時的重要食俗。五黃指的是黃花魚、黃瓜、蛋黃、黃豆、雄黃酒。易經術上認為,黃色可以解毒制煞。按祖國醫學認為,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正值一年中人體的陽氣最盛之時,黃魚、蛋黃、黃豆(粽子內加入黃豆)都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及維生素、黃瓜、雄黃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代人雖有些迷信但卻也知按節令保健養生。
「五毒」指的是蠍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餅就是用雕刻了五毒蟲圖案的印模子,加蓋在那時人們喜歡吃的玫瑰餅上而製成。吃五毒餅寓意把一切毒蟲吃(消滅)掉,使它不再傷害人。
從兩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帶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習俗,端午節時更必佩帶。香囊內裝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葯,富貴人家要加裝些檀香、麝香。從醫葯學看這些葯確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帶還常放在床前及枕邊。舊京時女孩們在端午節前常用棉織絲緞剪成多種式樣,並用五彩絲線綉成王字或五毒蟲等圖案,年年有翻新可謂女紅競巧。女孩們還用鳳仙花塗染在指甲上,因這些習俗端午節又有「女兒節」之稱。
5、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1.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2.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五毒指蠍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3.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葯,采葯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王作楫介紹,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4.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5.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因為二者皆為中草葯,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
參考資料:新華網-這些端午習俗,你知道幾個?6、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端午食粽
佩香囊
賽龍舟
懸鍾馗像
懸艾
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點雄黃酒
7、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感謝您的邀請,以下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再加上受氣候,歷史因素,環境影響,每個地方都有自己不一樣的特色,即便過同樣的節日,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就拿端午節來舉例,南方和北方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風俗習慣。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飲食: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原本是上古先民祭祀龍祖的節日,現在人們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因此,也有了吃粽子的習慣。
南方愛吃咸粽子,一般會用鹹蛋黃,香菇,排骨,肥豬肉包粽子,而北方喜歡吃甜餡,比如,紅棗,蜜棗,豆沙,果脯等甜食作為包粽子的餡料。
除了餡料不一樣之外,南北方包粽子的方式也不一樣。南方包粽子包法豐富多樣,比較常見的是三角形,還有火炬形,方形,而北方的包法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比較統一。
熱帶地區的海南喜歡用芭蕉葉包粽子,廣東地區愛養生,因此做出來的粽子餡料也是豐富多樣的。
而北方地區包粽子的包法比較傳統,以糯米和各種甜食為主。
戶外活動:
端午節的時候,南方有賽龍舟的習慣,這其實是一種原始的祭祀活動,目的在於保健,消災,辟邪。而北方以打馬球和馳馬射為主。不過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有些地區會舉行大規模的端午愛國詩文活動,以此來紀念屈原。
習俗:
端午節當天,南方的人們會把菖蒲,艾條插在門楣,旨在辟邪。以前還有搶龍水的風俗,當地居民會跑到汨羅江搶第一桶水。這個「第一桶水」可以用來洗臉洗頭,還能辟邪。而北方,主要是以佩戴五毒銅錢來辟邪。
8、初一作文
印象中的端午節
我生在離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裡,我那裡屬於丘陵地帶,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我們那裡的端午節一定要喝雄黃酒(在頭一年將中葯雄黃浸泡在酒瓶里,到了第二年端午節就可以用喝),小孩還要在額頭擦一點雄黃酒.同時在當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鴨蛋,記得小時候每年我們都要吃2個,因為我家條件不好,平時是很少有機會吃到蛋的,那時的我挺喜歡過這節,因為不光可以吃鴨蛋,還要吃粽子,雖然從小到大我都沒有看到過我媽包粽子,但是我們姐弟倆卻從來沒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來的.
記得我家剛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於家裡的儲蓄全用完了,還欠了不少債,父母只好從節約上出發,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過節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結果鄰居家的大媽專給我們姐弟倆送來幾個,從那以後我對粽子和鴨蛋總是百吃不大厭,甚至到了現在,我都愛吃這兩樣食品,條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購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蘇州一個朋友結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粽.因為她們那裡有一種習慣,結婚時要吃粽子.
還有一次,那是在我過生日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外地讀書,那天我特想吃粽子,就去超市裡買了幾個粽子和鴨蛋,同時請我同學吃,她們還笑我說,那有這樣過生日的人呀,太對不起自己了,同時也說我小氣,不請她們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卻不能吃到粽子,雖然有太多好吃的東西,以及禮物,但是,從內心來說我還是想吃個粽子.可是沒有會請我吃,所以我昨晚專門去買了粽子,做為自己送給自己的生日早餐.
學生作文:兒時的端午節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鍾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裡,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裡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裡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紀念屈原作文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
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介紹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今年的5月31日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就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投江自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有吃粽子、賽龍舟等風俗。
他們都有共同的想法,去幫助關愛這些受災的人們。
你看,捐款處的隊伍排得像條長龍,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捧著壓歲錢罐的孩子。一個老漢走來,他的衣服又臟又破,走路顫顫巍巍。當他從口袋裡掏出錢時,人們驚呆了。一枚枚硬幣,一張張破皺的紙幣,一共一百零五元。他是一個乞討者,這錢不知他攢了多長時間。這錢他完全可以在飢餓時買個饅頭充充飢, 這時他也可以在嚴寒買件衣服來抵擋。可他卻毫不猶豫全部捐了出來,也許這是他的全部家當。
在這個大地震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這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部分。
災難雖然無情,卻打不垮我們,我們被愛這巨大的力量緊緊團結在一起,希望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