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秋節男人不能拜月
1、臨近中秋,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啥意思?該注意什麼呢?
「男人不崇拜月亮,女人不崇拜爐子」來源和聲明。互聯網上有很多關於這句話的文章,都是有道理的。但是看到這個成語,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一種封建迷信的懷疑,為什麼人類不能崇拜月亮呢?為什麼女人不能犧牲在爐子上?
《三國演義》中,劉冠章三兄弟桃源三兄弟結拜,敬拜父母,其中「敬天」也包含月。所謂「女人不犧牲灶台」,灶台是廚房,是廚房烹飪的地方,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灶台大多是女人的「工作台」,「犧牲」指灶神的犧牲,為什麼女人不能犧牲灶神呢?圍繞這些民間諺語,結合史料,我們將再次解讀這個成語。
民間說法「男人不拜月亮,女人不拜爐子」應該分開說。讓我們來看看「男人不崇拜月亮」,字面意思是,男人不能崇拜月亮。至於月亮,相信嫦娥在「月宮」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人們總是崇拜月亮,這將被視為違反民間規則。如果男人對嫦娥感興趣,那麼最好不要見面。除了月亮和嫦娥傳說,還有一種民間觀點,月亮代表「負」,而男人是陽,男人可以崇拜太陽和其他積極的東西,不能崇拜月亮這種消極的天體。
女人不祭祀灶神」也是古代民間的封建觀點,人們認為灶神很帥,從古代男女的角度來看,如果女人祭祀灶神,很容易成為灶神階段,不必要的東西。當然,灶神是積極的,女人是消極的,女人不適合犧牲。從整體來看,這句話,是一種封建的民間,指的是生活中的男女。鬼神的觀念在古代非常流行。但從現在農村習俗的角度來看,男人早已不再說崇拜月亮,女人早已不崇拜爐子。大多數傳統的東西讓人們變得更好,也有很多積極的東西。
2、為什麼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懼中年歲懼夕:從農業生產上來講,過了中秋,就到了一年休養生息的時節了。
中秋節寓意非常美好,這天的晚上繁星閃閃、月亮高懸,天上的月亮也又圓又棒,預示著「人月團圓」的美好期盼,從而寄託思念故鄉親人,以及對秋季大豐收的美好期盼。
一年有十二個月,過了八月十五,只剩一百多天就要過年了。但是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再美的容顏也抵擋不住歲月的侵蝕。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句俗語也告訴我們別等時間白了頭,才知道有些事情沒來得及做。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在古代社會,由於人們的思想,都比較保守和封建,所以對於男女之事都特別會忌諱,民間有「男不拜月」的說法。
因為月宮中住著美麗的嫦娥,如果一個男人在中秋節的夜晚拜月,這說明這個男人有淫邪的想法,這對他的聲譽會有很大的影響。
3、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什麼意思呢?
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很多地方小年有祭灶的習慣。而小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要這樣說?其實這句話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不拜月亮,女人不拜祭灶神。
「男不拜月」說的是,在八月十五這一天,男人不能拜祭月亮。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大多數人中秋節這一天都會吃月餅、賞月、祭拜月亮等。那為什麼男人就不可以祭拜月亮呢?
這是因為古人認為男屬陽,女人為陰,而太陽毫無疑問就是陽,月亮則對應陰,在古代男人被認為是一家之主,家裡的頂樑柱,應該陽剛十足,因此只有女人可以祭拜月亮而男人不可以。並且,古人認為月亮是嫦娥仙子居住的地方,男人如果祭拜,則是心懷不軌的表現,因此男人不能拜月。
「女不祭灶」說的是,女子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不可以祭拜灶王爺。傳說灶王爺會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子在這一年的情況。而人們為了讓他能夠給上面多說點好話以求來年福旺雙全,就會在這一天舉行祭灶儀式,用飴糖等貢品來供奉灶王爺。為啥說「女不祭灶」呢?
不止祭拜灶神,以前農村人過年前後進行的各種祭拜,女性一般都不參與。其實也是因為民間傳說,這里說「女不祭灶」,原因是傳說灶王爺是個英俊瀟灑的男子,而古人講究男女有別,授受不親,怕女的祭灶對灶王爺不敬,且有違封建禮教,因此女人不能祭拜灶神。
當然,所謂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也已經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已經逐漸沒有這個規矩了。你聽說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話嗎?你怎麼看待古人這些觀念。
4、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兩句說的是哪些習俗?
臘月二十三又稱為「小年」。因為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在這一天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與之相伴的便是各種習俗與忌諱,比如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傳下來的講究到今天還適用嗎?
在這句俗語中提到了「拜月」和「祭灶」,這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習俗,可能各位小夥伴對此不太了解,因此在介紹這句俗語內涵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拜月」和「祭灶」?
拜月是我國一項極為古老的習俗,在上古時期面對自然的不可抗力,先人們會對月神進行一種崇拜活動,代代相傳之下,拜月便成了中秋節的重要祭禮之一。
從古代延續到今天,拜月從一開始的祭祀活動逐漸轉化為民間賞月、頌月等活動,到了現代都是人們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形式。
從古至今,多有文人墨客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悲歡離合,特別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沒辦法與親人相聚,便只好以月來寄託深情。在進行拜月活動時,需要設置一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點燃高燭,全家人依次祭拜祈求福佑。
隨著時間的發展,拜月的所有活動成為女子的專屬,男子不可參與,尤其是未嫁者居多,按照民間的傳說,說那嫦娥思念人間,會在中秋這一天將月宮中的一些寶貝撒下人間,誰能撿到誰就能得到幸福。所以這一天女子們就會擺上祭品等待月華(月光),為自己祈願找到一個上好夫婿。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據說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北方民間傳統上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三即小年,但是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至於為何女不祭灶?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
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而旦逢重大事件,基本上跟女子沒有太大關聯,這也是因為古代女性社會低下的原因。
今時今日早已沒了這些講究,古人之所以信這些灶王爺月神之類的,主要還是因為科技不發達生產力低下所致,人們為了保證一年無病無災、河清海晏不得已而為之罷了。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發達,人們在對抗死神的時候有太多的方法,人類的平均壽命每一年都在增加,大家早已不再懼怕這些神神鬼鬼,因此這些傳統習俗的存在,僅限於其所具有的傳統文化價值,同時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觀念的縮影。
最後,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介紹到這里,如今小年將至,小夥伴們倒不用太過在意老祖宗傳下來的這些神神叨叨的講究,畢竟是傳統習俗,知道就好。那麼,不知道各位看官老家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小年習俗呢?不妨分享一二。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5、為何古人常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的話有何意義?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意義是男人不能祭拜月亮,女人不能祭拜灶神。在古代的時候他們是非常注重祭祀的,所以說會祭祀的時候,他們也會選擇適合的人去祭祀,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是他們在祭拜時選擇人的一些規定。
“男不拜月”是因為古代的人覺得月神是女的,所以不能應該由男人去祭拜的。因為古代人覺得月神就是嫦娥,她是一位美麗的仙子,所以說如果要男人去祭拜的話就是大不敬,也就是說這個男人可能會對嫦娥仙子圖謀不軌,這樣的話就會給這個家庭帶來很大的災難的,因此他們不會選擇讓男人去祭拜月神的。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他們覺得男人是屬陽的,女人是屬陰的,而月亮正好是屬陰的,與女人的屬性相符合,所以說讓女人去祭拜月亮是再適合不過的事情了。
“女不祭灶”是指在臘月二十三的時候,不能讓女人去祭拜灶神,因為他們覺得祭拜灶神是非常重要的事,而這么重要的事就應該交給一個家庭當中地位最重的人,而在古代的時候他們都是男尊女卑的,所以都會把這件事交給男人去做。他們覺得祭拜灶神可以保佑一個家庭風調雨順,而祭拜灶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他們就會把這件事交給男人去做,而且他們覺得灶神是男人,如果把這件事交給女人去做的話,就是對灶神的不尊重,會給這個家庭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他們不讓女人去祭拜灶神的。
古人常說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在古代的時候,他們在進行祭祀的一些規定。
6、老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
通俗的意思是指男人不拜月亮,女人不祭拜灶神或燒香祭拜等的意思。
原因是:男不拜月是由於古時候人們認為,月亮當中居住嫦娥仙子,男性祭拜等同於向漂亮女性示好,存在心懷不軌的表現,為了避嫌可能有看此說法。女不祭灶與男不拜月有相似之處,都是為了避嫌,畢竟古代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說法,而灶神剛好是一個英俊瀟灑的男性,女性進行祭拜讓古人覺得是對灶王爺不敬,不符合禮數。
實際上這樣的老話出現在農村並不奇怪,在古代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習俗與之想對應的俗語,如今這些習俗已經逐漸發生改變,這種說法也只是過去老人的一種觀念而已。現代已經很少再出現這種事情了。
如今到了中秋節,也不存在這種說法,更多是指這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到了晚上家庭成員會做在月亮下一起賞月,吃月餅,然後一起聊天談心。不僅有助於家庭和睦,也讓在外打拚的子女能夠長回去陪陪父母。
老話所帶來的觀念,會隨著社會進步發生變化,可見社會進步對大家生活好處肉眼可見,也讓我思考了如何改善相關問題,我感覺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改善:
1、科技與農村的融合
2、男女平等觀念落實
3、不宣傳養兒防老觀念
4、維護農村女性宅基地權益
其中科技與農村融合是改善重點,能夠讓落後地區觀念,不再相信部分不正確老話,還可以接受如今縣級思想觀念,看到科技使世界進步。男女平等的問題也隨著經濟進步,逐步得到改變,孩子在接受教育的過程,受到的是人人平等教育觀念,這些新觀念的出現,才讓更多人意識到什麼是好的認知。
社會不斷進步,落後地區也在不斷進步,老話說再多,沒有道理的話也會消失在歷史當中。
7、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含義?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對「男女授受不親」的一種解釋。因為古代社會要求是要男性和女性保持一定的距離,避開「男女之嫌」的一種行為,他們把這種行為寄託在了祭祀這件事情上面,我們也都知道在古代,男女幾乎都不怎麼見面,古代要求女孩矜持,在沒有結婚之前他們通常都不可能見到自己的另一半,並且一個女男孩如果摸了女孩子的手就等於要為她的終身負責,所以在古代男女之禮很慎重,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也算是以前人們對禮儀尊重的一種表現吧。
男不拜月表面意思說的就是男生不祭拜月神。我們都知道神話故事當中嫦娥居住在月宮。男生不能拜月就是要男生不能拜嫦娥,倘若男生拜嫦娥意思就是拜倒在石榴裙下,這樣有違背中國傳統理解的意思,也違背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所以男生不能祭拜月神是古代的封建禮節要求的。
女不祭灶表面意思就是女生不能祭拜灶神。因為祭灶,在我國民間是一種影響非常大的習俗,在以前農村,基本家家戶戶都會設有灶王爺的神位,祈求能辟邪除災,迎祥納福。但是灶王爺是一個非常英俊是男子,如果女生去祭拜的話就會擾亂灶王爺的心智,很容易被灶王爺吸引,那麼就會有出軌的念頭,這就違背了封建禮節,所以女性不能祭拜灶神。
古代社會下有很多的繁文縟節束縛著男女,現在的我們活的很自由,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社會,美好生活。
8、中秋節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諺語,為什麼會流傳這樣的諺語?
古人認為月神是嫦娥仙子居住的地方,月亮屬陰,而太陽屬陽,因此只有女人可以祭拜。另外古人還認
為月神是嫦娥,是美女,男人如果祭拜,則是圖謀不軌的表現,因此男人不能拜月。而傳說中灶神是炎
帝或祝融等神話人物化身的男性神,古人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因此女性去祭祀他,也是有違封建禮教
的。
古人講究封建禮法,八月十五拜月,小年祭祀灶神,但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為什麼有這
種要求呢?一般認為,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話人物化身的男性神,如果讓女性祭灶的話很容易被灶王爺吸引住,
會有出軌的兆頭,這樣的話,就有違禮制了,所以是不準女性來祭拜的。
從實際行為來看,女人祭灶也確是不雅的,行祭時必要扒開灰燼,將祭食埋入其中,女人如此「扒
灰」,傳出去是頗為難聽的。
但是「女不祭灶」是為避男女瓜田李下之嫌一說,很可能是世人的一種想像。因為,灶神到底是男的還
是女的,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至少在早期灶神還是一位老婦,頭上挽髻,「著赤衣,狀如美女」。
灶神在民間的叫法多多,或稱灶王,或稱灶君,或稱灶王爺,但在年畫上出現的形象卻是「灶公灶
母」,這又傳出一種信息,灶神是一對夫妻神。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證明,「灶神,姓
蘇,名吉利,婦名搏頰」。
如果灶神真是一對夫妻神,那又有說頭了,難道後來「女不祭灶」是因灶母
擔心灶公有外遇,而鬧出的「妻管嚴」風俗?這是過去民間「性禁忌」的一種外延,是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禮俗在祭祀活動中的應用。
同樣,與「女不祭灶」相對應的——「男不拜月」
「男不拜月」是說,男人沒有婦女「拜月」的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相傳是天上牛郎與織女在銀河相會
的日子,俗稱「女兒節」,又稱「乞巧節」。這天晚上,女性們都要竟相在陽台、庭院,陳設果品糕
點,點燃香燭,向月禱拜,直至深夜。這是婦女的節日,男子漢大丈夫當然不應參與其中。
男不拜月的說法流行於全國各地。八月十五夜,男子多不叩拜月亮。
清《燕京歲時記》:中秋節「惟供
月時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謂月亮屬於太陽,月神嫦娥是女性。
所以只能由婦女拜月。
在民間月亮多形容女子,有陰柔之美。而在父系社會中,男人則是家裡的頂樑柱,承擔家庭的責任,代
表著陽剛與正氣。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間多有傳說,嫦娥本是人們心中的女神,男人如果對其進行跪
拜,那就是侮辱神靈的表現,這樣嫦娥就會不高興,所以男人是不能拜月的。
9、中秋佳節,福建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俗諺,該如何理解呢?
只有女人可以祭拜月亮,而男人不可以,這個其實是一種比較迷信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