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家鄉端午節吃什麼粽子
1、端午節吃什麼東西?
1、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4、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5、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
2、端午節福建人是怎麼過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重陽節、重五節。在福建,人們都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兩項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此外還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稱為「端陽節」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准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雲:「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註:「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裡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各地還有各自獨特的端午習俗。據介紹,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走「貢王」的民俗為當地鄉親喜聞樂見。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清代進士黃開泰有一首《端陽走貢王竹枝詞》記其盛況:「滿城競唱貢王歌,結隊遊街鼓伴鑼。端午舁神因底事?開漳英烈績難磨。」 泉州端午節有很多祈福消災習俗,包括門楣插「五瑞」(即五種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黃酒、炒午時鹽等。另外還有一種諧趣的驅邪消災的習俗叫「采蓮」,采蓮隊伍中有鋪兵、鑼鼓陣、花童或男扮女裝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舉長桿幡旗的「醉漢」充當前導,最後由四人抬著一具木雕龍頭壓陣,為沿途的民眾入室舞旗拂掃。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並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製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鹼水、或豆殼灰鹼水、或其他植物鹼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鹼,味道稍遜),待浸透後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紮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鹼粽等。鹼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後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製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後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鹼水,並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後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鹼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鹼粽干還可以煮成鹼粽甜湯,有助於消化,因此人們常以鹼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裡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福建的傳統文化尤其是閩南文化都是在中國北方已經失傳的古代中國漢文化!
3、福安人過端午節要吃菅粽,菅粽是用什麼樣的材料製作出來的?
端午節包餃子,最重要的是包餃子,吃餃子。寧德有兩種粽子:填充粽子和未填充粽子。蕉城及周邊縣市的餡料以蜜棗、瘦肉為主,福安及周邊縣市的餡料多為未填充的白粽、豆粽,可蘸白糖。賽龍舟端午節前後,臨溪河和市區沿海鄉鎮都有「賽龍舟」的習俗。3.吊蒲草艾草端午節在初夏,瘴氣重,蚊蠅多。寧德很多地方都有把菖蒲和艾草掛在門邊的習俗,因為艾草和艾草都含有芳香油,可以避開瘴氣,殺死蚊蠅。
第四,寧德端午除了包粽子、賽龍舟外,還保留著「送魚」「送節」的習俗。女婿要給公公婆婆「節日魚」,一般是黃魚,而娘家要給女兒節日蛋糕、夏裝、豬肉、粽子、紅繩、香包等。節前,和新婚妻子會把它們送給家裡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孩子。通常,畲族的飲食與當地漢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紅薯米粒包括小麥、高粱、小米、玉米、鴨爪稗、南瓜、土豆、芋頭等副食。
竹筍、蔬菜、野蘑菇、野菜、魚、肉、蛋等節日食品比較有特色,主要包括黑米、黑米,如坎耶粽子和糍粑,是在農歷三日食用。方法是將山上的一種野生植物(杜鵑花科黑米樹)的葉子放入石臼中,然後儲存在布袋中,放入袋子中,加入適量的水將湯煮沸,讓其釋放出紫黑色的湯汁,然後將袋子葉子的殘渣去掉。把選好的糯米泡幾個小時湯後,撿起來放在木筏上。
防腐效果,象徵性的把黑米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幾天,吃了不腐爛。闞時間粽子俗稱闞時間粽子,通常在端陽節和龍節吃。將挑選好的優質糯米倒入黃色鹼水中浸泡幾個小時,然後將兩片菅葉折成槽底,再將浸泡過鹼水的糯米放入葉槽中,成為20厘米長的玉米芯狀菅葉粽子,在鍋里煮十幾個小時。因此,每逢端午節,都要祭祖獻粽子,每年的跑活(粘)方式是將浸泡一天的糯米瀝干,放入木蒸籠蒸熟,倒入石臼中,搗碎揉成小球或小餅食用4、端午節吃什麼粽子
端午節可吃鮮肉粽、豆沙粽、蛋黃肉粽、紅棗粽、板栗粽、蓮子粽、百果粽、紫薯粽、桂花飄香粽、鮑汁牛柳粽、干貝鮮肉粽、棗泥粽、花生眉豆粽、豬油夾沙粽、蜂蜜涼粽子、叉燒肉粽、臘肉粽、鹼水粽等。
端午節可吃鮮肉粽、豆沙粽、蛋黃肉粽、紅棗粽、板栗粽、蓮子粽、百果粽、紫薯粽、桂花飄香粽、鮑汁牛柳粽、干貝鮮肉粽、棗泥粽、花生眉豆粽、豬油夾沙粽、蜂蜜涼粽子、叉燒肉粽、臘肉粽、鹼水粽等。
5、福州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福州端午節的習俗有「采蓮」、「午時書」和賽龍舟。
老福州人把端午節稱為「五日節」,意思是從農歷五月初一到初五都可以過節。在福州傳統習俗中,「五日節」前,一項與節日相關的重要工作便是「采蓮」。
此項「采蓮」工作可不是采蓮子,而是專指籌募龍舟競渡的經費。舊時的福州,每年從農歷四月下旬開始,「采蓮」便成為本地人的頭等大事,大家敲鑼打鼓,沿街高舉旗幟齊唱《采蓮鼓》以籌集經費。
老福州端午特有的一種文化活動是「午時書」,其形式頗似春聯,但又與春聯不同,形制較春聯短小,用黃色的「雄黃酒」或「黃枝水」書寫,沒有橫批。每逢端午節正午,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貼「午時書」。
貼罷「午時書」,再來杯午時茶,其主要選用薄荷、廣藿香、陳皮、桑葉、魚腥草等煮制而成。端午喝午時茶體現了福州人的生活智慧,也為端午增加了節日的儀式感。」
6、莆田人如何過端午節
1、 初一糕:就是五月初一要吃糕,這糕是甜米糕,品種有碗糕(用小碗蒸成型的),軋米糕(蒸出一塊大糕,再用刀紮成菱形)。
2、初二粽:就是初二要吃粽。家家包粽子,有甜的,有鹹的,隨各人愛好。包粽子所需的材料有粟米,花生,蜜棗,粽葉,咸草等等,粽子品種有蜜棗粽,豆沙粽,蛋黃粽,肉粽等多種。隨著時代的發展,粽子的品種也越來越多,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喜好,在粟米內包不同的食物,至今莆田的粽子品種多達十幾種。
3、初三螺:家家吃麥螺。麥螺因為在麥收時產量最多,形狀顏色像麥粒,所以莆田人稱為麥螺。
4、初四艾:就是家家在門口插艾草。艾,又名艾蒿。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5、初五爬龍船:爬莆田方言即劃。龍舟競渡,是最具特色的端午節活動儀式。莆田南北洋平原溝渠縱橫,河面寬闊,是劃龍船的極好條件。以往民間幾乎村村有龍船,一到端午節就劃出去,比賽,娛樂,歡度佳節。
6、 初六嘴企企:初五節日活動結束,初六節味全無,就嘴企企了,嘴企企是莆田方言,意思是說,嘴巴張得大大的,卻沒得吃了。
(6)福建人家鄉端午節吃什麼粽子擴展資料:
過端午節注意事項:
在過端午節的時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項,首先是吃粽子,粽子品種很多,而且營養豐富,但是不適合多吃,否則會引起腸胃不適,影響身體健康。
過端午節時,在北方人們過端午節時喜歡佩戴香囊,如果佩戴了香囊,不可以丟掉,而等過了端午節,就要把香囊丟掉水裡,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古來風俗如此。
過端午節時,人們喜歡外出遊玩,或者去酒店吃飯歡度端午佳節,但是這時候外出的人很多,用戶不適合喝太多的酒,如果喝了酒,就請找代駕。
7、福安人過端午節要吃菅粽,菅粽是用怎樣的材料製作出來的?
包粽子吃粽子,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習俗。 歷史上,霞浦畲族長期生活在山區丘陵里,世代與大山打交道,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汲取草木精華,創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純天然食品——菅葉粽,俗稱「菅粽」,通常在端陽節食用。
一、製作過程將精選優質糯米倒入鹼水裡浸泡若干小時,拿兩片菅葉對折成一條槽底,而後舀鹼水泡過的糯米放葉槽中,成為一條20厘米長玉米棒子狀的菅葉粽,放到鍋里煮十餘小時遂成。每逢端午節,菅粽供敬祭祖宗外,還用以饋贈親友。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畲族菅粽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菅草葉子,是包菅粽的重要材料,要挑選肥厚,無病害的。據說,當年牛耕盛行的時候,山上采不到,還有人專門培植拿到畲寨售賣。
二、棕餡隨意菅時粽健康、天然,因其製作原料均來自山間。製作前,需上山採摘到當年新發的菅葉、金竹葉、猴蘆樹葉、野生棕樹葉等原材料;而後將採摘回的棕樹葉撕成細條;再將菅葉洗凈,放入鍋中過水焯一遍,增加其韌性;接著將金竹葉過水,煮成金竹葉湯;並將猴蘆樹燃燒成灰;用金竹水反復過濾灰燼製成黃鹼水;將糯米放入黃鹼水浸泡數小時;根據口味的不同,還可以置備些內陷,如圓豆、糖、肉等。如此,菅時粽原材料便准備妥當了。
煮熟的菅葉粽為淺黃色,既有黏性又不含糊。要是在糯米中摻少許的玉豆(豆科,金甲豆)或豌豆或羊嘴須豆包裹,更是芬香而不膩口。它既悅目又別有風味。每年端陽,畲民除把菅粽當作佳晶敬祭祖宗外,還用它饋贈親友好友,是當地人端午節不可或缺的一道特色美食。
8、福安人過端午節要吃菅粽,菅粽是用哪些東西?
每年的五月五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一個節日。再把准備好的糯米用水清洗了以後用水泡上。接下來就開始製作粽子,把粽葉保成各種形狀,然後往裡放糯米。糯米中間再放一個蜜棗。,然後纏上繩子,主意包的時候一定要不緊不松才行。
南方吃肉粽子,北方吃紅棗棕,紅豆棕。我家在山西的最北邊,這里不長蘆葦葉,就把黃米蒸成涼糕,上面撒些白糖。近幾年交通發達,也有了真空包裝的大棕葉,人們也從抖音頭條的短視頻中學著包粽子,雖我是廣東汕頭這邊的,我們這里的端午節習俗,除了很多地方都相同的賽龍舟和吃粽子,還會做一種特別的粽子,相信很多人是沒見過的也沒聽說過的,我們這里叫梔粽,也叫「機粿」。成品是棕色,很黏。
端午節吃粽子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習俗,隨著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粽子的口味也千變萬化。不僅要包粽子、吃粽子,還有購買艾草、香袋等風俗習慣,更豐富了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一般都是糯米粽子,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餡料。有的是有紅豆,紅棗,蜜棗,花生。有的是裡面放上五花肉的肉粽。
製作三角粽的過程分為:摘粽葉、摘棕櫚葉作為綁繩、煮粽葉、把准備好的糯米配料、進行製作、煮粽子。我們這里的端午節那天趕葯街,粽子是自己包的,綠豆五花肉糯米包的粽子,那天街上人山人海,相當熱鬧。這種粽子之所以是金黃色的,是用草木灰的汁水浸泡糯米一晚,第二天直接包好水煮。草木灰裡面含有天然鹼,所以黃金粽有種特別的清香。加一點白糖吃別有風味。
9、南方過端午節吃什麼食物?
南方過端午吃什麼
1、粽子
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鹹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
端午前後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凶化吉。
4、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5、油糕
端午節吃油糕是陝西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製成的餡,然後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6、打糕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過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將艾蒿和糯米飯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
煎堆,又叫麻團、麻球等,是用麵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調成糊狀,下油鍋炸制而成,很有嚼勁,特別香甜。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端午前後是雨季,民間說天公破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停了,人們都說天補好了,這一食俗也就流傳至今。
8、艾饃饃
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後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
端午吃面扇子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