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中秋節有什麼不同
1、現代的中秋風俗與古代的有什麼不同?
古代中秋節習俗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偷菜
在古代,許多地方流傳著中秋夜「做賊」的習俗。皓月當空,夜深人靜的時候,未婚少女們偷偷地出動了,她們躡手躡腳,借著月色摸到別人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台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3、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4、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5、送月餅
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志》稱,「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6、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7、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只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麼區別。環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著粉紅色的臉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著一股英氣、機靈勁兒,非常可愛。
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8、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稱之為賞月,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綵樓,貪者多寄圩酒樓,好游者則或登於山、或泛於水,而又必備核餚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往往通宵達旦。除了貴族和民間玩月的情況,此外還有賞游型的玩月。
當然,古人玩月,並不僅僅是只玩賞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連帶在一起觀賞,比如著名的景觀--盧溝曉月、三潭印月等,無疑都是人們中秋玩月的絕好所在。
9、吃芋頭
中秋時節,正是收獲芋頭的好時節,在一些地方,中秋夜一家人聚在院子里,沐浴在皎潔的月色中吃的不是月餅,而是芋頭。人們把一大鍋芋頭帶皮煮熟,先以芋頭來祭拜祖先,然後圍坐在一起剝芋頭皮,再把剝好的芋頭吃掉。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
關於這一習俗,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軍滅了南宋,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其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清朝的《潮州府志》中有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中秋食芋頭,也有寓意辟邪消災,或不信鬼邪之意。
今天,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但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2、同有中秋,南北方中秋有何異同?出現異同的原因又是什麼?
中秋,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那個時候的先民就已經開始從單純的月崇拜到每年的定期祭祀,而到了唐宋時期,這個節日才真正的定型,已經與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中秋節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了,而當時,中秋節並沒有那麼的盛行,人們更喜歡過的還是上元節等節日,直到明清時期,中秋節才正式成為一個全民性質的狂歡節日,並且逐漸成為了繼春節、元宵節和端午節之後的中國第四大節日。
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最終形成的一個盛大的節日,它並非是中國佔大多數人數的漢族所特有的節日,除了漢族以外,很多其他少數民族也會慶祝這個節日,比如說滿族、高山族、朝鮮族等等,所以說這個節日是全民族性質的這種話並沒有誇大。
而作為一個全國、全民族性質的節日,毫無疑問南北方之間都有中秋,而他們的中秋或多或少也會有一些相同之處。但中國幅員遼闊,因為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的因素也會導致南北兩方的風俗習慣有一些差異,這種差異反應到中秋節之上,也會使得其習俗也有差別,那麼南北的中秋有哪些相似之處呢?他們之間差異究竟有多大?又是哪些因素導致的南北兩方中秋節習俗異同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本文要來細說的。
一、南北方中秋節的相同風俗
拜月和吃月餅的風俗是全國性質的,無論南北或者不同的民族,在這一點上都有著極高的共通性,中國文明的包容性和高度的向心力,使得各地域和各民族都有著整體上的統一性。
比如說蒙古族會「追月」,阿細族人「跳月」,漢族人「賞月」等等,雖然各種慶祝形式都不一樣,但是其本質都是和月亮有關,而且都是在八月十五,各個家庭大多都會因為慶祝這個節日而團聚在一起,一起慶祝這個節日,而這個現象和中國文明的本質有很大的關系。
二、有相同風俗的原因
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幅員遼闊,尤其是在後世的國家大一統時期,更是如此。民族多樣,地域寬廣使得治理起來會比較麻煩,於是古代的統治者便開始了文化統一,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等等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而同時,中國的歷法也呈現出一種統一性。最早的時候,世界上還有多個國家使用的都是陰歷,比如說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
這種按照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時間的歷法,中國一直使用了幾千年,甚至於現在還在使用。民族習俗可以不一樣,但是月亮卻是不會變得,於是很多民族都和漢族一樣,將月亮當作是自己的圖騰,而之所以是選擇在秋天舉辦這樣一個節日,筆者認為一方面是因為秋天晝短夜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中國古代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秋天正是一個能讓農民欣喜的豐收季節,自然受到人們的歡迎。
不僅如此,中國的中國民族沒有一個敢說自己是一個純粹的民族,各個民族其實都是在長期的融合之中所形成的,本來民族的純粹性就不夠,各個民族的文化又再度的互相影響,節日習俗自然也免不了俗開始同化,自然節日風俗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
尤其是滿族入關之後,其文明更是和中原文明進行了一個大融合,民族和民族之間的隔閡沒有那麼的嚴重,尤其是不少的少數民族文化更是打上了漢族的深刻烙印,漢族關於中秋節的習俗自然也被其他民族廣泛接受。
但是即使有相同點,每個民族的文化還是有其不同點的,這也使得每個地方的中秋風俗有著不一樣的特色,尤其是南北文化影響下的中秋文化雖然有其相通性,但是依舊會有一點的差別。
三、南北方中秋節的差異
1.月餅
首先南北中秋文化最大的差距應該就是在月餅上了,月餅可以說是中秋節最重要的食物,沒有月餅,彷彿中秋就不再完整。但是南北兩個地區的飲食習慣有著很大的差距,自然就影響到了月餅,北方的月餅主要就是以京式月餅為主,而南方的月餅種類就比較多了,像廣式月餅、蘇式月餅等等,其與京式月餅最大的不同就是體現出了南方人的口味特徵,那便是嗜甜,而北方的人月餅則沒有這樣明顯的偏好,京式月餅更加的偏向於一個中庸的口味。
2.祭拜品
除了月餅之外,南北對於中秋的風俗的差別也有點大。北方的人在中秋節祭拜月亮的時候一般選擇的蔬果都是北方常見的,比如說什麼蘋果、橘子等等,甚至於還有毛豆,但是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則是芋頭。甘蔗等等,這也體現出了南北的地理差異所帶來的文化差異。芋頭是江南的一個特產,因而南方人會用芋頭來祭拜月亮,但是北方芋頭則比較少見,因而不會被考慮進祭拜的祭品名列之中。
3.送禮的種類
南北兩地在中秋節送禮方面有著很大的差別,一般來說北方所送的禮物一般都是一些時令的水果等等,還有月餅這種節日食物,當然在南方,這樣的風俗也是存在的,不過南方比北方還多了一點的「小意外」。
南方人會選擇別人家的瓜田,在中秋節的時候去偷一個瓜,然後送給其他的沒有子女的人家,用以表達祝福的意願,在現在看來,這種偷瓜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但是在當時,確實是一個表達祝福的樸素方式。
4.活動形式
南北兩方的中秋活動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們現在看北方的中秋節活動,基本上都是和月亮相關的,但是南方卻不一樣了,就比如上文所說的「竊瓜」,還有一些燒塔之類的活動,這些活動已經和傳統的中秋節拜月沒有關系了,更像是把這個節日當作是一個普通的,可以一起歡聚,一起嬉戲玩耍的節日,而和月亮的關系越來越淡薄。
四、產生差異的原因
中秋節,在中國是一個全民性的節日,南北在中秋節方面的風俗確實是有著差距,但是很明顯,大體是一致的,而這些差異最重要的,還是來源於地域特點,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因素。就比如說上文所說的芋頭,南方多水系,給予了喜水的芋頭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芋頭多,自然會選擇芋頭作為祭品祭祀,畢竟普通人家還是比較多的,芋頭便宜好用,自然選擇芋頭。但是芋頭在南方格外的少見,價格自然高昂,因而很少人會選擇芋頭作為中秋祭祀的祭品也是有原因的。
除此之外,北方人喜歡吃麵食,一般來說,麵食的口味比較適中,偏向於咸,這和北方的氣候也是有關系的,北方的氣候乾燥,人體鹽分需求大,自然愛好鹽,食物自然偏咸。而南方則沒有這樣的問題,甚至於南方的一些水果產量較大,尤其是甘蔗,這種水果的糖分含量極其高,習慣於吃味甜水果的南方人自然離不開甜,月餅自然也是偏向於甜口。
不過,南北中秋差異和民族差異也是有關系的,北方的民族大多數是馬背上的民族,驍勇善戰,他們的中秋習俗相比較南方自然就「簡單粗暴」一點。
但正是這樣種種的差異,才使得中國的文明異彩紛呈,而不是一個單一的無趣乏味的文明。而這種文明的多樣化,也並非是一盤散沙式的,而是有一個中心力量在的,這股力量將中華兒女牢牢系在一起,不可分離。
3、童年的中秋節和現在的中秋節有什麼不同?
現在的中秋節,相對於小時候的中秋節再也聽不到村子裡的老人給自己講她們知道的嫦娥故事了;也再也體會不到那種在一處安靜地方吃著月餅喝著清茶賞月的愜意了。
現在的中秋節晚上都是喝不完的酒,趕不完的一場場酒會,要麼就是一場場人數眾多的燒烤大會,油膩且無趣。懷念小時候的味道,卻也知道小時候的時光再也回不去了,因為自己已經長大了。
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後生節」等。
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文學作品。《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4、除了中國,韓國也有中秋,他們的中秋與我國有何異同?
節日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明的產物,同時也是象徵,每個民族在歷史的演變之中都有著自己的特殊節日,這些節日與歷史文化甚至於國家所在的地理環境都有著很大的關聯,中國的中秋節正是這樣一個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殊性的重要節日。
中國文化作為東亞文化的一個文化核心,對於周邊民族的文化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力,節日風俗自然也是如此,其中便包括了和中國的地域格外相近的中國。韓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都是和中國的文化進行接觸值周受到了中國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中就包括了上文所說的中秋節。
但是雖然說韓國的中秋節是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一個節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韓國將中國的中秋節進行了全盤照搬,而是有意識的進行了和本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其被改造成為了一個適合其民族的節日,所以說其中秋和中國的中秋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但是也不能夠否認,其中秋和中國的中秋也有著相似之處,那麼兩個民族在中秋節究竟有哪些「同中有異,異中存同」的方面呢?
一、中秋節的成型時間的差別
中秋節的起源是來自於先民對於月神的崇拜而來的,對於中國的中秋節究竟在什麼時候形成的,也有著不一樣的說法,其中有三種說法是最為人所信服的,其一就是在先秦就已形成,但是那個時候也僅有秋分祭月的習慣,沒有其他的史料可以支持這個說法。其二是在唐朝所形成的,因為那個時候已經有不少的詩歌說賞月了,第三種說法說的是在宋朝,中秋才成為一個節日,因為直到這個時候,中秋節才是一個全民性的節日。
但是韓國的中秋和中國的中秋卻有著很大的不同,韓國的中秋並不叫中秋,而是叫做「秋夕」,和中國一樣,韓國的中秋節也是在秋季,是韓國豐收的季節,所以可謂是韓國最盛大的節日之一。並且和中國一樣,中秋也在八月十五,但是韓國的中秋節和中國的中秋節的由來卻並不一樣。
韓國並沒有什麼關於祭祀月亮的崇拜的記載,但是卻有記載在三國時期,當時的王和大臣們就會在八月十五這一天一起狂歡,度過這個特定的日子。之後的高句麗王朝甚至把秋夕並入了「九大俗節」之一,到朝鮮時代後期,秋夕已經和春節、寒食節還有端午一起被稱為其的「四大名節」,這和中國其實是很像的,因為中國是把中秋和春節、清明以及端午當做是四大傳統節日的。
韓國關於中秋的來源最早的記錄來自於一本叫做《三國史記》的書里,這本成書於1125年的書中就記載了在當時的中秋節里,新羅王宮之中舉行的一種叫做「嘉俳」的活動,而這種活動其實就是韓國中秋的一個表現形式。而之後,很多的韓國書籍也多次引用了這本書中所記載的秋夕盛狀,比如說《東國歲時記》等等。
除了韓國自己有史料記載他們的中秋活動,中國也有對韓國的中秋的描寫,《隋書》中的新羅章節之中就描繪了韓國的中秋,這是中國關於當時新羅王朝秋夕的最早記載,但是由此可以看出,在當時的韓國就已然有了「中秋」這個節日。而且也能夠發現,新羅的秋夕其實中國的中秋節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的中秋節真正成為全民性的節日是在宋朝,但是早在韓國的新羅時期,中秋節便已經是韓國的全民性節日了。
二、中秋節的習俗
中韓兩國雖然距離很近,但是畢竟由於各種因素,兩國的節日風俗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那麼究竟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之處呢?
中國:
中國的中秋習俗很是簡單,最主要的就是祭天,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開始在夜晚祭祀月亮。但是現在祭祀月亮已經不常見了,不過賞月的風俗還是被很好的保留了下來。但是賞月其實是從祭月的風俗里脫胎而來的。一般來說,祭月是十分嚴肅的,而賞月則是帶著一點的玩樂性質,所以說賞月更能被人們所接受。
在中國,中秋必須要吃的食物必須非月餅莫屬。月餅形似滿月,寄託著人們的對團圓的朴實期盼。在《西湖游覽志余》之中,田汝成就直接寫到:「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這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殷切的期盼。也正是這份美好的祝願,才使得月餅直到今天還是中國人在中秋佳節上的必備食物。
韓國:
韓國雖然在中秋也有祭祀活動,但是和中國的祭祀月亮不同,韓國是為了祭祀祖先。而且韓國也不吃月餅,他們在中秋的時候吃的是松餅。
韓國人的祭祀活動也十分的講究,和中國的祭拜祖先時候的嚴肅不相上下。韓國人會在中秋當天早早准備好所有的祭祀品,先祭拜神靈然後再向祖先祭拜,一方面祈求神靈給自己賜福,一方面也在祈求祖先的庇佑。
而除了這兩個看似和中國的祭祀沒有什麼區別的祭祀活動外,韓國人的中秋還少不了拔河。
拔河在古代可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游戲,是為了祈求豐收的。而在韓國,這樣的寓意也沒有減少,拔河所用的繩索甚至還是收獲的稻草所編制的,更加加重了祈求豐收的心。不僅是為了祈求豐收,也許是豐收的稻草有著多子多福的寓意,所以韓國人相信只要從拔河的這根繩索之上跨過去,不孕的女子就可以生下兒子。這種現在看似荒誕不羈的說法在當時1卻是十分流行的,足以看出當時韓國人對於其的「盲目信奉」。
而除此之外,韓國人所喜愛的盪鞦韆自然也是中秋節之上的保留節目,少女們身著好看的裙子,在高高的鞦韆之上顯得格外的美麗,是節日中的韓國最美的風景線。
上文已經說到韓國的中秋食物主要是松餅,那麼松餅又是什麼呢?之所以叫做松餅,是因為在其蒸制的過程中,需要鋪上一層松針以防止松餅黏在蒸屜之上。在韓國,松餅的地位和中國的月餅是沒有什麼兩樣的,是兩國最為重要的中秋飲食。而且在韓國,做松餅可不是「單打獨斗」,而是需要所有的家庭成員一起勞動的,在製作過程中,松餅就已然有了團圓的含義了。
除了吃的,韓國人對於喝的也十分的講究,在中秋當天,他們會喝一種叫做新稻酒的飲料,這種飲料是用當年的稻子釀造而成的,也因此叫做新稻。這種酒包含著的正是韓國人對於來年豐收的希冀。
三、文化對比
中秋節在中國雖然地位很高,是傳統的四大節日之一,但是地位卻不是最高,遠遠比不上春秋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但是在韓國,中秋節的地位卻十分的高,可以說是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比春節要重要得多。
中國的中秋節的重點在於團圓,月亮在八月十五的圓在中國人的心中正是人團圓的象徵,但是遠沒有一年伊始重要,因為一年伊始代表的就是新的開始和新的人生。但是韓國人不一樣,韓國人對於祖先有一種虔誠的崇拜,而中秋節的祭拜活動是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祭祖活動,對於韓國人來說自然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中國人的中秋更多的是隨性,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團圓感,是有著幸福感覺得節日,但是在韓國,這種幸福感則變成了對祖先的敬意,它是十分嚴肅的,這在節日內涵之中就有著本質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