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用什麼代表
1、中秋節的意義和象徵是什麼?
中秋節象徵著親人的團圓以及豐收的喜悅。
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象徵著團圓和睦、幸福美滿,它不僅寄託著人們對故鄉的眷眷依戀和對親人團聚的殷殷渴盼,更承載著全體中華兒女深切的家國情思。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習俗
1、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古時候一開始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賞月
中秋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每逢中秋,人們便擺出果品,賞月暢談。
2、能代表中秋節的東西
中秋具有代表性的東西有花燈、舞火龍、月餅、桂花酒、桂花、圓月、玉兔、嫦娥、吳剛。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
簡介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節日簡介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在中秋節,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每一種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3、中秋節快到了,除了月餅,還有哪些特色食物可以代表這個節日?
中秋節快到了,除了月餅,還有柚子、葡萄、密柚子、火龍果等都可以代表這個節日。
4、中秋節除了月餅,還有哪些特色食物可以代表這個節日?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按照歷法說,農歷八月十五剛好在秋季的第二個月八月的中旬,故稱為「中秋」。自古以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一定的習俗和美食,而中秋節作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節日也不例外。
眾所周知,每逢中秋,全國各地一直都有吃月餅的習慣。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早些時候,月餅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秋節的飲食風俗也會因地區不同而有所不同。那麼,中秋除了吃月餅象徵團圓之外,還有哪些傳統美食可吃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一、吃桂花糕
中秋節前後,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在中秋節的晚上,家人們一起賞月賞桂花,。除了吃月餅,還會吃一些用桂花當作原料製作而成的各種美食,其中以桂花糕最為常見。古人們在吃月餅和桂花糕的時候,還會喝一杯桂花蜜酒。而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桂花酒了。
二、吃芋頭
在廣東潮汕一帶有一句俗諺是「河溪對嘴,芋仔食到」,意思是說八月十五期間,正是芋頭的收成時節,農民朋友們都習慣用芋頭來祭拜祖先。祭拜之後,當地人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
三、吃桂花鴨
在江南一帶的民間,人們在中秋節的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其中南京人在中秋節這天,除了愛吃月餅外,還必吃一道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在桂子飄香之時上市,變成桌上佳餚後肥而不膩,味美可口,深得南京人的喜愛。
四、吃螃蟹
八月十五中秋節前後,正是吃螃蟹的好時節,古時候,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比較明顯,窮苦的勞動人民吃白面都是一種奢侈,所以中秋吃螃蟹只能是宮廷宴俗。現如今,社會生活水平提高了,偶爾吃一頓螃蟹,普通的農民家庭也可以負擔得起了。
在筆者所在的家鄉農村這里,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晚上,除了吃月餅之外,很多農民家庭還會自己動手蒸「面月餅」,烙「芝麻饃」。面月餅是要發面做的,蒸熟之後厚厚的比較松軟,而芝麻饃是不用發面的,烙好之後薄薄的比較酥脆。
5、中秋節代表什麼
中秋月餅代表團圓和睦、和諧美滿。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據說起源於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月餅寓意團圓,也是明朝開始的。
6、中秋節有什麼象徵性的事物?
中秋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舞火龍、觀潮、猜謎、廣東豎中秋、耍祿仔、扎燈籠、燒斗香、燒塔、蒙古族追月、雲南德昂族「串月」、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心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