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快樂記得看月亮是什麼梗
1、中秋節看月亮的來源是什麼?
中秋看月亮的原因與起源: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
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台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中秋佳節的美好祝福
1、秋風送爽佳節至,中秋月圓心舒暢;花香陣陣沁人心,歡聲笑語樂不停;舉頭望月展笑顏,一家團圓樂開懷;借來月光送祝福,情誼滿滿暖你心。祝中秋節快樂,幸福安康!
2、以真誠為半徑,用尊重為圓心,送您一個中秋圓圓的祝福!祝願:愛您的人更愛您,您愛的人更懂您!好事圓圓!好夢連連!祝中秋快樂,月圓人更圓!
3、不求最早,只求最實。中秋節到,送你最真、最實、最濃的祝福,願你有錢花有房住,四面八方皆真情,十心十意愛心抱,五湖四海財氣到,祝你中秋好事連連,財源廣進。
2、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看月亮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開封,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現在,祭月拜月活動也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是:年紀大一點的人覺得中秋節越來越沒有什麼意思了,年紀小的80、90一代對過中秋節的意識越來越淡化。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正面臨著吸引力越來越弱的趨勢。吃月餅是過中秋節的主要習俗。可如今許多節日在我們日益緊張的生活中變的越來越淡,最後只剩下了吃。中秋吃,過年吃,端午吃,元宵節吃,聖誕節吃,總之現在吃的內容已經變做了節日的重頭戲,而那種玩樂和有意思的事卻越來越少。在物質日益豐富的現在,怎樣把節日過的有意思,值得回憶,這是需要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
既然是過節嘛,總該跟平時有什麼不同才對,總該比平時更有意思才對。或者說特殊的日子總該有特定的儀式或與平時不一樣的內容啊。可如今除了吃,我們似乎沒有任何東西值得留戀。而吃也似乎有些膩了,煩了。月餅提前一個星期半個月就可以吃了,到了真正中秋的那天也許就沒有什麼興趣了。因為吃月餅並不能代表什麼東西,想吃天天都可以吃,不想吃到了中秋也不感興趣。
盡管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但是國家並沒有給予法定放假。中秋之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可是沒有放假,異地的親人團聚也是難上難啊,只能是明月千里遙寄相思!
對於忙碌的人們來說,互送禮物、互發信息、打電話表達問候和祝福是慶祝中秋節最常見的方式。抽時間聚會HAPPY一場、去湖邊山頂賞月也是眾多人的選擇。也有一部分有錢有閑的市民選擇外出旅遊觀光。但真正有內涵有文化的中秋節活動難得一見,政府、民間在弘揚中秋文化方面都亟待大大加強。
今年中國的「七夕」情人節比去年就熱鬧多了,大有追趕國外的情人節之勢,這當然是件好事。聯想起前些年韓國向聯合國申請將端午節列為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說端午節是韓國的,我心裡就很不是滋味。反思一下,我們難道對發展中秋節這一傳統節目不應該盡更多的努力嗎?
現代中國人啊,不要讓中秋節的光彩在我們手裡漸漸淡去!
3、中秋節一個男生給你發月亮照片意味著什麼?
中秋節,一個男生給你發月亮的照片。是想告訴你中秋節快樂。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無論男生和女生也無論男女生相互之間都這樣發月亮照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