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節日 » 端午節跳什麼舞蹈爆火

端午節跳什麼舞蹈爆火

發布時間: 2023-01-27 18:39:55

1、如何評價河南衛視端午奇妙夜水下洛神舞蹈《祈》?拍水下舞蹈有多難?

河南衛視今年的節目接連開掛,從《唐宮夜宴》給觀眾和網友展現了盛唐風情開始,就把傳統文化與歷史作為主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度具有審美和文化自信的節目。

河南衛視今年的端午晚會依舊出彩,水下舞蹈節目《祈》給我們呈現了傳統文化的驚艷一幕。

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拍攝水下舞蹈,呈現最終節目有哪些困難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水下節目的演員與攝影師都要克服生理困難

在水中跳舞的演員名叫何灝浩,雖然節目是錄播,呈現出來的最終效果鬆弛而曼妙,但是何灝浩付出了很多,拍攝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上午十點下水,晚上十二點還在水下。

與此同時,水下的壓力很大,長期浸泡在水中身體會感到不舒適,這次拍攝的攝影師就出現了毛細血管破裂的生理現象。

二、在細節之處的考量和把握

不可忽略的,女性力量和女性審美在節目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總策劃徐娜在采訪中表示男女都是有審美的,但是女性會在細節之處精益求精。所以,在這一個舞蹈節目裡面我們不僅看到了節目在大體上的恢宏,也能看到細節之處的考究,比如說一個動作的手指夠不夠柔和,飄帶的位置夠不夠優美……這些細節的掌控和整體美輪美奐的氛圍的呈現成為了一場人人驚嘆的視覺盛宴。

三、負擔的是重塑文化自信的責任

總策劃與導演不僅要把一檔節目做好,而且還負擔著重塑文化自信的責任,中國傳統文化生美的,但是現代把美呈現出來的文藝作品少之又少。如何製作一個調動觀眾五感的節目,讓觀眾在看節目的同時意識到中國傳統審美是頂尖的,這是一個難事。

2、端午節晚會節目單

端午節晚會節目單如下:

主持人:撒貝南,王嘉寧。

嘉賓:范迪安,任萬平,張志清。

1、歌曲《滄浪行》

演唱:韓庚

2、舞蹈《飛龍在天》

領舞:孫晗碩

群舞:史澤鈺 李可欣 王雲簫 黃帥 肖龍 楊佳鑫 薛福盛 平政 等

3、歌曲《競渡曲》

演唱:杜江

4、歌曲《采蓮曲》

演唱:李一桐

琵琶:李卉

5、舞蹈《扇舞仁風》

領舞:魏伸洲 石仁琦

群舞:史澤鈺 李可欣 王雲簫 黃帥 肖龍 楊佳鑫 薛福盛 平政

6、雙人劍舞《劍魂》

舞者:蘇海陸 王念慈

7、歌曲《鬥百草》

演唱:沈月

合唱:天使童聲合唱團

8、舞蹈雜技《五色縷》

表演者:韓瑩 張翼 陳俏而 張蕾 孫天添

表演單位:中國雜技團

9、歌曲《猗蘭操》

演唱:霍思燕

古琴:芊蔚

10、歌曲《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演唱:容祖兒

11、古今對話《歸鄉》

表演者:吳京安(飾)屈原 徐濤(飾)餘光中

12、歌曲《上下求索》

演唱:龔琳娜

齊誦:秭歸縣第一實驗中學

編鍾演奏:隨州市博物館曾侯乙編鍾樂團

3、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習俗:

1、佩香囊

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2、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4、河南衛視的端午晚會上,名為《祈》的水中飛天舞有多令人驚艷?

具體有多驚艷我也談不上來,怎麼織看看整個舞蹈給我的感覺就是運鏡實在是太厲害了!
據說這一支舞蹈整體都是在水下拍攝的,也就是說舞蹈演員在水下完成了整一個過程,而且導演肯定也是在水下才能夠拍攝到這么好的畫面,具體怎麼完成的我並不知道,但是我覺得這個難度肯定是很大的,但是他們既然願意花心思在這個方面肯定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比如說最終舞蹈的呈現還是很完美的。在極大的概率上融合了水還有演員的服裝包括舞蹈,讓洛神的美完全再一次的呈現在了觀眾的眼中,這個簡直就是洛神本人吧。

河南衛視很明白自己的優勢在哪裡,雖然沒有那麼多的錢但是他們都把錢花在了刀刃上,沒有那麼高端華麗的舞台,也沒有那些嘩眾取寵,並不像湖南衛視讓人看花了眼,感覺亂七八糟的,沒有重點。河南衛視裡面所有的舞蹈包括音樂都是非常有層次的,能讓觀眾們看到所謂的重點是演員的表演,而不是看那些舞台上的花花綠綠,也不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偶像明星。

這只水中飛天舞,我覺得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這八個字在甄嬛傳中也有說明,那就是婉若游龍翩若驚鴻!飛天舞之所以能夠表現得那麼完美,是因為她不僅飛天了而且是在水下完成的,融合了很多,大家想都不敢想的元素,這個節目肯定是有創意的,導演小姐姐也非常敢於想像。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果然是驚為天人。

當然小姐姐能夠把這些水中的舞蹈表現的這么優秀有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因為有了鏡頭的集合,有幾個大幅度轉鏡頭,都快把人晃暈了,但是正是這樣才給人以視覺上極致的體驗,我覺得還是比較不錯的,總之值得人去給一個贊。
不知道大家聽了這么多的推薦有沒有看河南衛視真正的水中飛天舞呢?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5、如何評價河南衛視端午奇妙夜水下洛神舞蹈《祈》?拍水下舞蹈有多難?

要說河南衛視在今年可謂是出盡了風頭,憑借對中國文化的渲染,繼春節、元宵、清明三台晚會後,收獲了一眾粉絲好評。這不,河南衛視在端午節又放出」王炸「,端午奇妙夜水下洛神舞蹈《祈》,一驚演出,直接驚艷國人,等上熱搜。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河南衛視好評如潮的端午奇妙夜水下洛神舞蹈《祈》是一個多優秀的作品吧!

《祈》

率先出場的洛神舞《祈》,屬實讓人大吃一驚,一開場就驚艷四座,為何這樣說呢?因為這支舞蹈可以說是重現唐朝飛天壁畫的神韻氣,整個舞蹈干凈純潔,就像仙女飛天下凡一樣。可以用「翩若驚鴻,宛若游龍」這八個字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祈》這個作品也寓意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寄託了美好的願景。而且如此美輪美奐的洛神舞,竟然是在水中完成的,真是讓人意想不到,創意十足。

舞蹈難度

《祈》的舞蹈難度可謂是難上登天,不光要在水下還原洛神的形象,還要表現出「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感覺,為此花費不少精力。舞者需要根據曹植在《洛神賦》中的描寫,去研究敦煌藝術的肢體形態,例如根據「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這句話,設計了一個鶴立的動作,一隻腿伸直,一隻腿屈膝,雙手向後打,整個人身體向前傾。最終呈現出來的節目效果出奇的好,這都是整個團隊在背後付出的心血啊。

拍水下舞蹈有多難?

要知道拍攝水下舞蹈,這整個拍攝過程都是靠憋氣完成得,其難度可想而知。在水面上就要做好呼吸的調整,由於在水下拍攝,只能每次拍五十秒到一分鍾,就要重新回到水面上換氣,這樣下來一個鏡頭可能要下五六次水才能完成,屬實辛苦。

評價:

這場屬實是一場視覺盛宴,不過中國傳統文化應當如此自信!不過也有網友風趣地調侃道:河南衛視你們是不是換台長了?究竟還有多少驚喜在瞞著我們?

6、介紹端午節的習俗(70字內)

民間習俗

編輯

傳統民俗

端午習俗 [61]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斗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乃陰邪之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62-66] 

習俗活動

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為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老節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節日重視祖先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祖先神靈信仰是古老傳統節日的核心,並非挑個日子避邪防疫就成為流傳萬古的民俗大節;端午節由來於古人「避邪防疫」之說,是後世對古老節日文化內涵的誤解。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後,才將傳說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端午節自古就是食粽與扒龍舟的喜慶日子,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的體現,端午節快樂才是傳統。端午是個好日子,據《荊楚歲時記》: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 [63]  [67-69] 

在傳統節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可比擬,兩節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1]  [70-73] 

【各種傳統民俗活動】:

扒龍舟

扒龍船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5]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 [74]  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劃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75-76] 

掛艾草與菖蒲

掛艾草與菖蒲(3張)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77]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76]  [78]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79-81] 

歷史上跟粽子沾邊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粽最初是用來拜祭祖先和神靈,具體起源年代無考。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鹼水粽。到了晉代,正式定粽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據說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80]  [82] 

放紙鳶

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83] 

洗草葯水

草葯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關於洗草葯水習俗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葯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84-86] 

拴五色絲線

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87-88] 

在端午節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89] 

打午時水

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於井裡打上來的水。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 [90-93] 

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於天,於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於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代小區嶄新建築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現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於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94-95] 

浸龍舟水

「龍舟水」成因示意圖

端午前後的強降水,人們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於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雲布雨。自然現象上,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持續大范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浸龍舟水是流行於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因為龍舟水寓意吉祥,龍舟水及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96-100]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101]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102] 

薰蒼術

薰蒼術是端午節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術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103] 

躲端午

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地方民俗,是舊時流傳於我國北方的端午節習俗。古時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104] 

避五毒

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北方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77] 

采葯、制涼茶

采葯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民俗認為,端午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葯。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葯與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其來源久遠,這一風俗在漢代時已影響廣泛,後來也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西漢末《大戴禮記‧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中國民間至今仍普遍保留著端午所采之葯最為靈驗的信仰。支撐這類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於一種宇宙論式的解說:端午或這天午時,由於季節變動致使陽氣極盛,但同時也是各種草葯的生長最為茂盛之時,所以,這天採的草葯最為靈驗、有效。[84-85]  [87]  [105] 

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雄黃酒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葯料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84] 

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洗龍舟水能去晦氣、帶來吉祥。北方認為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104] 

跳鍾馗

跳鍾馗

跳鍾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據悉,跳鍾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容,體現了民眾崇尚鍾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願望。在民間,「鍾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徵,端午跳鍾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106] 

鬥草

鬥草是一種由采草葯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葯學的產生有關。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鬥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 [107]  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

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於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108-109] 

特色飲食

粽籺

 

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110] 

 

雄黃酒

 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五黃

 

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打糕

 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111] 

煎堆

 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111] 

【各國端午節美食 】

韓國:艾草糕+櫻桃茶+醍醐湯

在韓國,端午節用於祭祀祖先、祈求豐年、保佑身體平安。端午節期間韓國人多喜食艾草餅與艾草糕、品櫻桃茶、喝醍醐湯。 [112] 

日本:粽子/槲葉糕+菖蒲酒

粽子在日本古代稱為「茅卷」,呈圓錐形。最初是將粳米蒸熟搗碎成年糕狀後用茅葉包裹,再如水煮熟。後來改用菖蒲葉、竹葉、蘆葦葉等包裹,製作方法也逐漸多樣化。 [113]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節,新加坡人也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獨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醬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最後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

越南:黃姜糯米飯+方形粽子

端午節時,越南人會准備黃姜糯米飯,來感謝祖先的恩惠給子孫後代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並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越南人認為黃姜飯里的黃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瘡等功效。 [

7、河南衛視端午晚會節目單

河南衛視端午晚會節目單如下:

1、舞蹈《王風·采葛》,表演者:羅昱文等。

2、舞蹈《飛龍在天》,表演者:胡適等。

3、歌曲《艾草青青》,表演者:吳宣儀。

4、戲曲《三岔口》,表演者:張青民、馬海慶等。

5、歌曲《定軍山》,表演者:屠洪剛。

6、漫談《中國人的浪漫究竟有多浪漫》,講述:意公子。

7、歌曲《屈子吟》,表演者:蔡程昱。

河南衛視端午晚會分為慶端陽、品端陽、趣端陽、嘆端陽四大部分,通過江湖五雄為參加一場龍舟競渡賽尋找入場信物的主線故事,以幽默、趣味的武俠風味,展現端午節的多種由來之說。在整體風格上,節目繼續沿用科技賦能傳統文化的藝術呈現,戲與舞、樂與音的重新編排融入,以艾草綠、榴花紅、麥田黃等當下時節中自然的飽和濃烈的色彩,呈現端午特有的節日氛圍。

8、端午節手勢舞

端午節手勢舞如下:

1、先雙手舉到屏幕前,慢慢打開。

2、做出「biu、biu、biu」的手勢,往右打。

3、作出奧特曼的經典動作,右手保持不動,左手順著胳膊往上移,再往左移動。


4、移動到左邊,滿滿下來,形成一個「日」字一圈來回。

5、雙手合並,然後兩只手往裡面撒花。然後打開。


6、兩只手在胸前,繞一圈,再做出砍肩膀的動作。

7、砍兩下,最後重復第一步的動作就完成這15秒的手勢舞。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